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浅谈初中化学教学“生活化”策略
【作者】 王建平
【机构】 山东省梁山县小路口镇初级中学
【正文】 化学课程标准提出了“从生活走向化学,从化学走向生活。”让学生觉得化学就在身边,生活中处处有化学.有利于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进行探究活动,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有利于学生体验化学与生活之间的密切联系,明确化学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为了更好地使化学教学走入生活,我进行了初中化学教学生活化的初步探究,具体策略如下:
一、教学情境生活化
学习情境是在一定情境下的新旧知识经验的作用,是新旧知识经验之间的双向作用过程,也就是学生与特定情境之间互动的过程,是学生学习、协作、交流和意义构建的重要环节。
1、用形象化的教学手段创设学习情境。
教学中要善于用各种教学直观手段,找出与教材内容的最佳切入点,以学生熟悉的日常生活现实、生活情景素材进行加工或创设学生感兴趣的现实生活情境素材作为课堂情境。如对于水及常见溶液的学习,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有了一些关于溶液的生活概念,教师一方面应了解学生已有的有关溶液的知识,尽量从学生熟悉的事物引入溶液的学习;另一方面要充分利用新旧知识经验的冲突,以及由此而引发的认知结构的重组,引导学生把生活概念向科学概念转化。此时,教师在教学时可引入贴近学生实际生活的问题,以获得情感体验为目的,获得知识和技能,培养探究能力和应用能力。
2、利用生活中的矛盾点亮学生质疑的火花,以疑入境、以问为境。
教学中要善于设障和立疑,从学生已有经验出发,创设不同的教学情境,使学生对所学内容时时处于有疑难问题可思,有各种矛盾待解的境地,从而促使他们联想比较,运用已学知识去探求和解决遇到的各种新问题。如在学习燃烧和灭火一课时,教师在准备好的金属器皿中点燃一定量的酒精并问问学生如何将火熄灭?学生的生活经验是用水来灭火,可当他们尝试后,发现水不一定能灭火。当有了这一矛盾冲突时,教师再用湿的抹布将火盖灭,由此物质燃烧需要什么样的条件?这一思维的火花也被点燃,接下来的内容学生将围绕这一问题进一步展开。
3、利用小故事、日常社会生活中的事例等创设教学情景。
如在讲第八单元课题1《金属材料》的时候就可以讲这两个小故事激发学生的兴趣。在1912年,英国斯科特探险队的船只,在去南极的途中,因天气十分寒冷,可是用于取暖的煤油却漏光了,以致探险队员全部冻死在南极冰原。原来装煤油的铁桶是用锡焊接的,而锡却莫名其妙地化为了灰尘。1867年冬天,俄国彼得堡海军仓库的大批锡砖,一夜之间不翼而飞,留下了泥土一样的灰色粉末。通过这两个短小而精致的历史故事,点燃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二、教学内容生活化
教学即生活,生活世界成为课程的内容。教学的过程是一个还原生活的过程。让学生将所学到的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中解决问题,将所学的知识转化为能力。
1、在课堂教学中联系生活事例,帮助学生解决生活实际问题,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生活中处处有化学,我们的衣、食、住、行都充满了化学知识。厨房里、餐桌上、洗衣盆边、建筑工地旁,甚至是在废品回收站,我们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化学现象,会提出形形色色的化学问题。例如:菜刀、锄头在潮湿的空气中为什么会生锈?蜡烛燃烧有何现象?蜡烛熄灭时产生的白烟和黑烟分别是什么?如何证明?为什么有的铁制容器(如水龙头)要镀铬?若是镀金会怎么样?你身边发生过那些污染?老师还可以带学生走出课堂,去看看生活中的化学现象,在接触和观察的过程中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同时将环保教育融人其中,提倡保护环直观的现象,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他们很快地进人学习状态,积极地开动脑筋去联想并解释生活中各种各样的化学现象
2、将化学实验教学与生活联系,对生活资源进行实验开发。
化学实验是化学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用实验解决生活中的化学问题是实现课程目标的重要方法。如在课堂学习了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后,教师再让学生用事先从家里带来的苏打与食醋进行反应来制取二氧化碳与前者对比其产物和反应速度。然后,布置给学生一个简单家庭实验补钙的偏方即是:用鸡蛋皮泡醋。使学生意识到化学反应就在身边,也使学生理解化学在现实生活中的重要性,促使学生深刻地思考生活中的化学现象,从而主动地投入到化学学习中去。
3、在化学教学中进行环境教育,渗透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学目标。
在讲到农药和化肥时,要讲清农药和化肥的使用,对农业的高产丰收产生重要的作用,又要强调农药和化肥的大量使用会导致地土壤退化及水、大气和环境污染的问题。讲到合成材料,介绍三大合成材料的应用与发展,推动了其它行业的进步,在大大的方便了人类的生活,同时合成材料废弃物的急剧增加也带来了环境问题,现在的白色污染就是一个最好的例证。当学到碳及其化合物这一课题时,在讲过二氧化碳的一般性质后,就可以介绍湿室效应及其危害,那么,如何减少空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呢?可让学生思考、讨论后,再看二氧化碳的循环示意图,此时,保护森林资源、绿化荒山的意义就不言自明了。教学中,我们还可以列举历史上重大的环境污染事件,如1952年英国伦敦烟雾事件,1961年日本四日市哮喘事件,1984年印度博帕尔毒气泄漏惨案等等,使学生在震惊之后感到环境保护的必要性。
三、作用布置生活化
学生学习化学就是要应用到社会社会生活实践中,因此,课外作业不应是为了做题而做题。学生作业应该由封闭走向开放,由独立完成走向协同合作,由题海走向求精、求活,应该具有个性化、活动化、生活化。因为生活世界是生动的,作业与生活世界紧密联系,从而体验到学习化学的乐趣与价值,增强学习化学知识和技能的信心与动力。例如,在学习糖类、油脂、蛋白质之后,就可以布置作业,引导学生把自己经常食用的食物进行归类,让学生收集有关食物营养成分的资料,为自己或家人制定合理的膳食计划。如果家里有肥胖者,在平时的饮食中要注意哪些问题?如果家里有糖尿病的病人,他的饮食要注意哪些?家里有脂肪肝的人,其饮食又有注意哪些问题呢?等等。
总之,将教学与学生生活联系起来既扩大了学生知识面,让学生用书本知识解决生活问题,慢慢的也就会主动地将课本知识与生活实际相联系。同时他们也逐步将化学知识与最新科技相联系,从而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教学情境生活化
学习情境是在一定情境下的新旧知识经验的作用,是新旧知识经验之间的双向作用过程,也就是学生与特定情境之间互动的过程,是学生学习、协作、交流和意义构建的重要环节。
1、用形象化的教学手段创设学习情境。
教学中要善于用各种教学直观手段,找出与教材内容的最佳切入点,以学生熟悉的日常生活现实、生活情景素材进行加工或创设学生感兴趣的现实生活情境素材作为课堂情境。如对于水及常见溶液的学习,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有了一些关于溶液的生活概念,教师一方面应了解学生已有的有关溶液的知识,尽量从学生熟悉的事物引入溶液的学习;另一方面要充分利用新旧知识经验的冲突,以及由此而引发的认知结构的重组,引导学生把生活概念向科学概念转化。此时,教师在教学时可引入贴近学生实际生活的问题,以获得情感体验为目的,获得知识和技能,培养探究能力和应用能力。
2、利用生活中的矛盾点亮学生质疑的火花,以疑入境、以问为境。
教学中要善于设障和立疑,从学生已有经验出发,创设不同的教学情境,使学生对所学内容时时处于有疑难问题可思,有各种矛盾待解的境地,从而促使他们联想比较,运用已学知识去探求和解决遇到的各种新问题。如在学习燃烧和灭火一课时,教师在准备好的金属器皿中点燃一定量的酒精并问问学生如何将火熄灭?学生的生活经验是用水来灭火,可当他们尝试后,发现水不一定能灭火。当有了这一矛盾冲突时,教师再用湿的抹布将火盖灭,由此物质燃烧需要什么样的条件?这一思维的火花也被点燃,接下来的内容学生将围绕这一问题进一步展开。
3、利用小故事、日常社会生活中的事例等创设教学情景。
如在讲第八单元课题1《金属材料》的时候就可以讲这两个小故事激发学生的兴趣。在1912年,英国斯科特探险队的船只,在去南极的途中,因天气十分寒冷,可是用于取暖的煤油却漏光了,以致探险队员全部冻死在南极冰原。原来装煤油的铁桶是用锡焊接的,而锡却莫名其妙地化为了灰尘。1867年冬天,俄国彼得堡海军仓库的大批锡砖,一夜之间不翼而飞,留下了泥土一样的灰色粉末。通过这两个短小而精致的历史故事,点燃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二、教学内容生活化
教学即生活,生活世界成为课程的内容。教学的过程是一个还原生活的过程。让学生将所学到的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中解决问题,将所学的知识转化为能力。
1、在课堂教学中联系生活事例,帮助学生解决生活实际问题,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生活中处处有化学,我们的衣、食、住、行都充满了化学知识。厨房里、餐桌上、洗衣盆边、建筑工地旁,甚至是在废品回收站,我们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化学现象,会提出形形色色的化学问题。例如:菜刀、锄头在潮湿的空气中为什么会生锈?蜡烛燃烧有何现象?蜡烛熄灭时产生的白烟和黑烟分别是什么?如何证明?为什么有的铁制容器(如水龙头)要镀铬?若是镀金会怎么样?你身边发生过那些污染?老师还可以带学生走出课堂,去看看生活中的化学现象,在接触和观察的过程中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同时将环保教育融人其中,提倡保护环直观的现象,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他们很快地进人学习状态,积极地开动脑筋去联想并解释生活中各种各样的化学现象
2、将化学实验教学与生活联系,对生活资源进行实验开发。
化学实验是化学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用实验解决生活中的化学问题是实现课程目标的重要方法。如在课堂学习了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后,教师再让学生用事先从家里带来的苏打与食醋进行反应来制取二氧化碳与前者对比其产物和反应速度。然后,布置给学生一个简单家庭实验补钙的偏方即是:用鸡蛋皮泡醋。使学生意识到化学反应就在身边,也使学生理解化学在现实生活中的重要性,促使学生深刻地思考生活中的化学现象,从而主动地投入到化学学习中去。
3、在化学教学中进行环境教育,渗透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学目标。
在讲到农药和化肥时,要讲清农药和化肥的使用,对农业的高产丰收产生重要的作用,又要强调农药和化肥的大量使用会导致地土壤退化及水、大气和环境污染的问题。讲到合成材料,介绍三大合成材料的应用与发展,推动了其它行业的进步,在大大的方便了人类的生活,同时合成材料废弃物的急剧增加也带来了环境问题,现在的白色污染就是一个最好的例证。当学到碳及其化合物这一课题时,在讲过二氧化碳的一般性质后,就可以介绍湿室效应及其危害,那么,如何减少空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呢?可让学生思考、讨论后,再看二氧化碳的循环示意图,此时,保护森林资源、绿化荒山的意义就不言自明了。教学中,我们还可以列举历史上重大的环境污染事件,如1952年英国伦敦烟雾事件,1961年日本四日市哮喘事件,1984年印度博帕尔毒气泄漏惨案等等,使学生在震惊之后感到环境保护的必要性。
三、作用布置生活化
学生学习化学就是要应用到社会社会生活实践中,因此,课外作业不应是为了做题而做题。学生作业应该由封闭走向开放,由独立完成走向协同合作,由题海走向求精、求活,应该具有个性化、活动化、生活化。因为生活世界是生动的,作业与生活世界紧密联系,从而体验到学习化学的乐趣与价值,增强学习化学知识和技能的信心与动力。例如,在学习糖类、油脂、蛋白质之后,就可以布置作业,引导学生把自己经常食用的食物进行归类,让学生收集有关食物营养成分的资料,为自己或家人制定合理的膳食计划。如果家里有肥胖者,在平时的饮食中要注意哪些问题?如果家里有糖尿病的病人,他的饮食要注意哪些?家里有脂肪肝的人,其饮食又有注意哪些问题呢?等等。
总之,将教学与学生生活联系起来既扩大了学生知识面,让学生用书本知识解决生活问题,慢慢的也就会主动地将课本知识与生活实际相联系。同时他们也逐步将化学知识与最新科技相联系,从而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