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如何激发幼儿对美术欣赏的兴趣

【作者】 崔 婷

【机构】 新疆奇台县第四幼儿园



【正文】  美术欣赏是通过对美术作品、自然景物和周围环境中美好事物的认识和欣赏,从中受到艺术的感染,并丰富艺术联想提高感受力。通过欣赏,可以发展幼儿的美感,使他们获得精神上的愉悦和审美享受。
  每一位孩子的头脑中都有许多美丽的东西,都有欣赏美、追求美的渴望,但感受美的能力和健康的审美观点不是天生就有的。美术欣赏有助于缩短从爱美到审美的距离,它对幼儿来说有着重要的意义。那么该怎样开启这扇门呢?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我做了以下几点尝试:
  一、通过对色彩的感知,培养幼儿发现美的能力。
  为了培养幼儿对色彩的欣赏能力,首先我发动家长,带自己的孩子去逛商店,有意识地引导孩子去欣赏各种商品的精美设计和装潢设计;欣赏色彩鲜艳、样式新颖的服装;欣赏各式各样的工艺品、装饰品。回到幼儿园,我启发幼儿做小小设计师,进行各种小设计,如:设计服装、提包,给妈妈设计头巾等,来锻炼幼儿的色彩搭配的能力,从而对美丽的色彩进行充分的感受,积累感性经验。平时我还注意收集一些色彩鲜艳的旧挂历供幼儿欣赏,如:同孩子一起欣赏“日出”,一轮火红的太阳从地平线跳跃而出,四周的天被映得泛黄,蓝蓝的大海被照得发紫,太阳是红色的,大海是紫色的,两岸是浓浓的黑色,整幅作品以暖色为主,画中的色彩形成了强烈的对比关系,给人一种“虽是无声胜有声”的感觉,孩子们从中也感受了绘画大师独特的审美经验和别具匠心的审美创造。此外,我在过新年的时候,在活动室挂上红红的大灯笼,在玻璃窗户上贴上孩子们自己剪的窗花、染纸作品,使孩子们身临其境地感受热闹、欢乐的节日气氛。这些活动使幼儿接受了潜移默化的熏陶,加强了美的视觉感受,培养了孩子对美的事物的敏感,引发孩子对美的向往。
  二、通过引导幼儿对自己和同伴作品的欣赏,萌发幼儿的欣赏愿望。
  孩子把自己看到的事物或想象的事物通过绘画或其它美术活动表现出来,幼儿的一些作品在成人看来很可笑,但它却真实地反映了孩子对事物特有的认识。正因为这一点,他们在欣赏自己或同伴作品时会兴致昂扬,思维活跃。教师应抓住时机引导幼儿说出自己或别人的作品“好在哪里?”“为什么好?”幼儿从他人和自己的作品中获得了启迪,拓展了他们表现的空间。这种方法对孩子们表现美、欣赏美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欣赏是以培养幼儿审美情感和能力为主的,因此,我让孩子积极参与,发表意见,互相观摩。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幼儿的创造性,才能提高审美能力,使孩子从中获得美的经验与享受,萌发了欣赏美的事物的愿望。
  三、注重欣赏作品的选择。
  根据幼儿的知识经验和智力发展水平,应选择与孩子生活经验接近、易于理解和接受的美术作品供孩子欣赏。第一,注重作品的表现手法。我选择一些形象夸张、主题突出、色彩明快、能引起孩子的某些联想的作品。因为幼儿期是感受色彩和表现色彩的优势时期,而且也有了先前的色彩感知经验,我就选择色彩较有特色的“秋天的水果”、“美丽的丝巾”进行欣赏,使孩子知道色彩本身没有美丑之分,只要搭配和谐就能达到美的效果。第二,注重作品的内容。我选择天空、海洋等自然风景以及动物、人物、空间事物,内容尽量能够使幼儿接受和理解的,例如:欣赏“小花伞”、“洋娃娃”、“可爱的卡通人”、“美丽的树叶造型”等,内容浅显易懂,生动活泼,韵味深长,引人入胜。孩子们非常喜欢,也为孩子留下了丰富的想象空间。第三,注重作品的种类。欣赏美术作品不能只局限于平面的绘画作品,美术作品是丰富多样的。在日常教学中,我把不同种类的作品供孩子欣赏,如:水墨画“葡萄”、雕塑“小泥人”、民间工艺品“中国结”、蓝布印花以及各种剪纸。孩子们在领略了各种表现技法的艺术效果后,产生了动手操作的愿望,例如:我们在欣赏“中国结”的过程中,孩子们不仅知道了作品本身的含义(有的表示吉祥,有的表示幸福,还有的表示好运等),还认识到了中国人民的聪明智慧。于是,他们自己也兴高采烈地试着编织起来,送给自己的爸爸妈妈和朋友。
  四、创设有利于激发幼儿进行欣赏活动的环境。
  环境的作用对幼儿的发展是至关重要的,为幼儿创设优美、愉悦的室内环境,使幼儿不受时间、空间的约束,开阔思路,自主欣赏。我大胆运用各种材料进行环境布置,如:将小药瓶串起来制作成清脆的风铃,用废弃的可乐塑料瓶做成吊篮花,废旧易拉罐制作成拉花、小靠背椅,果冻壳灌上彩色水穿起来做美丽的吊顶。我还根据季节、幼儿年龄特点、幼儿活动的不同空间进行装饰,根据幼儿的不同喜好开设欣赏区,并定期进行更换,激发幼儿的欣赏热情。
  五、培养幼儿积极欣赏的良好心态。
  常经历这样的事情,在同一次欣赏活动中,有的幼儿积极主动,而有的幼儿却消极被动;同一个老师进行同一节美术欣赏活动,有的幼儿一启就发,有的幼儿却启而不发。为什么同样的条件却效果各异呢?其中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幼儿的心态不一样,可见,美术欣赏活动的效果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与于当时幼儿的心理状态。
  研究发现,心理障碍是进行美术欣赏活动的大敌。如:畏惧、不自信、惰性。孩子在欣赏活动中不准大声说话;老师提出的问题幼儿不能随便回答;活动前,教师训斥幼儿造成的活动气氛不活跃等都影响了幼儿欣赏活动的积极性,从而降低幼儿对欣赏活动的兴趣。那么,什么心态有利于幼儿的美术欣赏兴趣呢?
  1、自由的心态。不畏首畏尾,不瞻前顾后,不怕说错了、做错了,能自主地想、自主地做,思维是开放状态的,能没有顾忌地展开思维活动。
  2、独立的心态。不习惯于听命于他人,不人云亦云、唯唯诺诺,不从众随大流,喜欢独立思考,敢于表现自己独立的意志,敢于别出心裁与众不同。
  3、探索的心态。主动思维,不墨守成规,不消极顺从,敏感,好奇,善于提出问题,善于从多角度思考,善于探究。
  良好的心态是怎样形成的呢?个体心态的倾向性,不是一朝一夕就形成的,它是其所在环境、氛围长期作用的结果,在研究中我发现有利于培养幼儿的良好心态的环境是:
  (1)约束与禁令少的环境。它不仅能解放幼儿的手脚,也能宽松幼儿的心灵,在这样的环境里幼儿思维的自由度较大,因此身体活跃,思想也活跃。
  (2)权威性小的环境。成人的权威性与幼儿的自主性是成反比的,对幼儿不恰当地管束,幼儿只能被动地接受,消极地顺应,依附于他人,形成消极被动的心态。只有教师与幼儿平等民主、相互尊重,幼儿的心态才会倾向于独立,敢想、敢说、敢做,敢于表现自己。
  (3)开放与多思的环境。发散思维给予多思,而且是开放状态的多思。单调的环境不可能激发幼儿多思,只有丰富多彩的环境,开放的环境,富于激发性的环境,能促使幼儿动脑、动口、动手,激发幼儿美术欣赏的热情。
  六、教师适时提问,启发幼儿在活动中,敢想、敢说、敢做。
  如何在欣赏过程中让孩子敢想、敢说、敢做,这需要通过教师提问来引导幼儿的观察思路。在教学过程中,我改变一如既往的“有谁”、“哪里漂亮”的传统提问方式,而是多用描述性的问题,例如,我们在欣赏“小花伞”时会问:小花伞远远的看去你想到了什么?有的孩子说“像彩虹”,有的说“像蘑菇”,有的说“像云朵”……一下子孩子们的思路被打开了,你说一句,我说一句,还有许多孩子们能大胆尝试运用新词汇,如:“万紫千红”、“五彩缤纷”等等,他们展开想象,充分交流自己的内心感受,碰撞出智慧的火花。在每次欣赏活动后,我还安排相应的操作活动,让幼儿再现作品的色彩、线条,试着用简单的色、线、形表达自己的情感,例如:在欣赏“美丽的窗花”后,我让孩子们动手也来剪剪窗花,让幼儿感受民间剪纸的各种表现形式,以开拓视野,培养幼儿的美感。
  总之,美术欣赏活动能有效地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开发幼儿的智力,陶冶幼儿的情操。但它的实现需要一个引导者,那就是一个好教师。作为老师,如果真正从幼儿的角度出发,为他们创造轻松和谐的学习环境,接纳和赏识每一位幼儿,给予每个幼儿被肯定的快乐,帮助他们获得成功的体验,用心去呵护、发展幼儿的兴趣,充分发挥幼儿的创造力,那么每一位幼儿的兴趣都会被最大限度的激发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