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德育是塑造学生灵魂的工程——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利用课堂进行德育渗透
【作者】 吴开元
【机构】 浙江省浦江县黄宅镇治平中心小学
【正文】 邓小平指出:“中国的事情能不能办好,社会主义和改革开放能不能坚持,经济能不能快一点发展起来,国家能不能长治久安,从一定意义上说,关键在人。”学校的根本任务是“育人”,即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而德育又是排在首位,由此可见其重要性。
所谓德育,即“教育者按着一定社会和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系统的影响,把一定的社会思想和道德转化为个体的思想意识和道德品质的教育。”德育是教育的灵魂,一个人的德育好坏与否在人的一生中是至关重要的。小学语文是义务教育中的一门重要的基础学科,不仅具有工具性,而且有很强的思想性。教好这门学科对于促进学生德、智、体诸方面生动活泼地发展,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对于提高民族素质,都有着重要的意义。那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呢?笔者从以下几方面进行了阐述。
一、钻研教材,巧妙渗透
小学语文教材中的文章,在题材、体裁、思想内容、知识结构等方面都具有很强的目的性、目标性。教材以专题组织单元,每个单元主题蕴涵了一定的道德情操,如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九册第七单元选用了《圆明园的毁灭》、《狼牙山五壮士》两篇文章,旨在教育学生勿忘国耻、振兴中华,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和民族自信心。因此语文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深入钻研,挖掘每个单元主题的德育因素,确定每一个单元的教育点,即每个单元主题可以运用文章的哪些内容对学生进行哪一方面的思想教育,教师要做到心中有数,确保在教学中做好既教书又育人。
课题是文章内容的高度概括,是文章的眼睛。在教学中紧扣课文题目,引导审题,使学生从题目入手,先初步感知,获得整体印象。辅以时代背景的介绍,更有利于学生理解文章内容和深刻的思想内涵。二者都是教学中必不可少的环节。
如在教学《圆明园的毁灭》时,先引导学生读题目,思考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然后为学生展示圆明园完好无损时的图片与被毁灭后的图片作对比,补充有关圆明园的资料及八国联军侵华的相关史料,使学生了解圆明园昔日辉煌的景观,激发他们对祖国文化的热爱之情。于是学生在此基础上,学习强盗们肆意毁坏圆明园的罪行,就更能激起了学生们对侵略者的无比仇恨,通过美与丑、善与恶的对比,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了爱国主义教育,而“爱国主义教育就是千百年来固定下来的对自己的祖国的一种最深厚的感情。”并更进一步认识到:侵略者之所以如此肆意妄为,是因为清政府的腐败无能,从而激发学生不忘国耻,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科学教法,点滴渗透
从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特点来看,小学生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尚处于萌芽形成阶段,极容易受大人的语言行为及外界的影响,可接受强并且伴随着不稳定性。因此,对于小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形成语文教材中许多榜样人物发挥了不可忽视的力量。所以在语文课堂上笔者重点采用榜样示范法来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
提起榜样,大家首先会想到的当然是那句“学习雷锋好榜样”,毛泽东就曾题词过“向雷锋同志学习”并且定于每年的3月5日为“雷锋纪念日”。所以在教学《雷锋叔叔,你在哪里》这首儿童诗时,笔者就要求学生在课前预习阶段借助书籍、报刊、网络等多种途径去查阅雷锋叔叔的资料,让学生首先对雷锋的事迹有一个初步的了解,为学习这首小诗做好准备。在课堂的学习过程中,让学生把自己之前查阅的资料及听说的故事在班级中分享、展开交流,教育学生懂得奉献爱心,助人为乐,并且引导学生去发现生活中的小雷锋,从而达到学生自己也能在生活中热心帮助他人不求回报的高尚品质。
三、情境朗读,熏陶渗透
朗读活动不仅是学生听说读写诸能力中重要的一个环节,更是文字与心灵的叩击,是语文教学中进行思想道德熏陶的有效途径之一。人类语言学研究表明,朗读并非机械地把原文读出来,而是通过内部语言,用自己的话来理解原文的句子或段落,从而把原文中的思想变成读者自己的思想。在课堂上只要让学生细细地读,理解、入情地读,就能帮助教师达到预期的德育目标。
德育过程是长期的、复杂的,这种心灵的工程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由浅入深,由感性到理性的。它不是疾风暴雨式的,而是润物细无声把思想教育渗透到教学的各个环节,着力培养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点点滴滴、日积月累,最终达到滴水穿石之功效。有些教师认为一节课只有四十五分钟,能完成教学内容已经很不容易了,根本没有更多的时间进行思想道德的教育。但作为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教师,责任不仅仅是教书,更重要的是育人。正如科学家爱因斯坦所指出的:“通过专业教育,他可以成为一个有用的机器,但是不能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要使学生对价值有所理解并产生强烈的感情,那是最基本的。他必须获得对美和道德上的善有鲜明的辨别力。否则,他—连同他的专业知识—就更像一只受过很好训练的狗,而不像一个和谐发展的人。”实践证明:在语文教学中只要勇于探索,重视文道结合,有机地渗透思想教育,把思想教育渗透教学全过程,熔知识传授、能力培养、智力开发和思想情操陶冶为一炉,就能真正达到教书育人的目。
总之,在语文教学中进行思想品德的渗透问题虽比较复杂,操作起来有一定的难度,但只要经常有意识地把道德教育工作贯穿于教学之中,见缝插针,积少成多,那么学生所收效果是难以估计的。
所谓德育,即“教育者按着一定社会和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系统的影响,把一定的社会思想和道德转化为个体的思想意识和道德品质的教育。”德育是教育的灵魂,一个人的德育好坏与否在人的一生中是至关重要的。小学语文是义务教育中的一门重要的基础学科,不仅具有工具性,而且有很强的思想性。教好这门学科对于促进学生德、智、体诸方面生动活泼地发展,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对于提高民族素质,都有着重要的意义。那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呢?笔者从以下几方面进行了阐述。
一、钻研教材,巧妙渗透
小学语文教材中的文章,在题材、体裁、思想内容、知识结构等方面都具有很强的目的性、目标性。教材以专题组织单元,每个单元主题蕴涵了一定的道德情操,如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九册第七单元选用了《圆明园的毁灭》、《狼牙山五壮士》两篇文章,旨在教育学生勿忘国耻、振兴中华,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和民族自信心。因此语文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深入钻研,挖掘每个单元主题的德育因素,确定每一个单元的教育点,即每个单元主题可以运用文章的哪些内容对学生进行哪一方面的思想教育,教师要做到心中有数,确保在教学中做好既教书又育人。
课题是文章内容的高度概括,是文章的眼睛。在教学中紧扣课文题目,引导审题,使学生从题目入手,先初步感知,获得整体印象。辅以时代背景的介绍,更有利于学生理解文章内容和深刻的思想内涵。二者都是教学中必不可少的环节。
如在教学《圆明园的毁灭》时,先引导学生读题目,思考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然后为学生展示圆明园完好无损时的图片与被毁灭后的图片作对比,补充有关圆明园的资料及八国联军侵华的相关史料,使学生了解圆明园昔日辉煌的景观,激发他们对祖国文化的热爱之情。于是学生在此基础上,学习强盗们肆意毁坏圆明园的罪行,就更能激起了学生们对侵略者的无比仇恨,通过美与丑、善与恶的对比,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了爱国主义教育,而“爱国主义教育就是千百年来固定下来的对自己的祖国的一种最深厚的感情。”并更进一步认识到:侵略者之所以如此肆意妄为,是因为清政府的腐败无能,从而激发学生不忘国耻,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科学教法,点滴渗透
从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特点来看,小学生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尚处于萌芽形成阶段,极容易受大人的语言行为及外界的影响,可接受强并且伴随着不稳定性。因此,对于小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形成语文教材中许多榜样人物发挥了不可忽视的力量。所以在语文课堂上笔者重点采用榜样示范法来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
提起榜样,大家首先会想到的当然是那句“学习雷锋好榜样”,毛泽东就曾题词过“向雷锋同志学习”并且定于每年的3月5日为“雷锋纪念日”。所以在教学《雷锋叔叔,你在哪里》这首儿童诗时,笔者就要求学生在课前预习阶段借助书籍、报刊、网络等多种途径去查阅雷锋叔叔的资料,让学生首先对雷锋的事迹有一个初步的了解,为学习这首小诗做好准备。在课堂的学习过程中,让学生把自己之前查阅的资料及听说的故事在班级中分享、展开交流,教育学生懂得奉献爱心,助人为乐,并且引导学生去发现生活中的小雷锋,从而达到学生自己也能在生活中热心帮助他人不求回报的高尚品质。
三、情境朗读,熏陶渗透
朗读活动不仅是学生听说读写诸能力中重要的一个环节,更是文字与心灵的叩击,是语文教学中进行思想道德熏陶的有效途径之一。人类语言学研究表明,朗读并非机械地把原文读出来,而是通过内部语言,用自己的话来理解原文的句子或段落,从而把原文中的思想变成读者自己的思想。在课堂上只要让学生细细地读,理解、入情地读,就能帮助教师达到预期的德育目标。
德育过程是长期的、复杂的,这种心灵的工程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由浅入深,由感性到理性的。它不是疾风暴雨式的,而是润物细无声把思想教育渗透到教学的各个环节,着力培养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点点滴滴、日积月累,最终达到滴水穿石之功效。有些教师认为一节课只有四十五分钟,能完成教学内容已经很不容易了,根本没有更多的时间进行思想道德的教育。但作为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教师,责任不仅仅是教书,更重要的是育人。正如科学家爱因斯坦所指出的:“通过专业教育,他可以成为一个有用的机器,但是不能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要使学生对价值有所理解并产生强烈的感情,那是最基本的。他必须获得对美和道德上的善有鲜明的辨别力。否则,他—连同他的专业知识—就更像一只受过很好训练的狗,而不像一个和谐发展的人。”实践证明:在语文教学中只要勇于探索,重视文道结合,有机地渗透思想教育,把思想教育渗透教学全过程,熔知识传授、能力培养、智力开发和思想情操陶冶为一炉,就能真正达到教书育人的目。
总之,在语文教学中进行思想品德的渗透问题虽比较复杂,操作起来有一定的难度,但只要经常有意识地把道德教育工作贯穿于教学之中,见缝插针,积少成多,那么学生所收效果是难以估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