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多法阅读,提高阅读能力
【作者】 拉果吉
【机构】 青海省海西州蒙古族藏族自治州都兰县民族中学
【正文】 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任务之一,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难题。虽说阅读和写作一样是没有一个固定高效的方法;但学生阅读也和作文起步一样,又确实有“法”可依。下面就采用多种方法进行阅读,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结合教学的实践谈谈自己的一些体会。
一、比较性阅读
对比性阅读活动的学习方式是在多层次的激励下,学生自己经过努力完成指定的目标、要求,学生的成就感、成功体验就得到了充分的体现,有力地激起了学生探究问题、寻求答案的自信心,由此也就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比较性阅读活动,是教师推荐或给予学生一定的文章材料作为对比对象,学生根据教师给定的文章、材料,认真地去阅读、去思考、去揣摩以达到理解。就语文知识,语文规律,写作知识,写作规律来讲,只有在对比阅读活动实践过程中,才能体验和把握文章的共性与个性,这个过程才是学生理解的过程、感悟的过程。学生在这个过程中一旦理解和认识了他们,学生也就是获得了知识,整个学习过程也就不需要教师的灌输式说教和讲解。同时,在阅读活动过程中,学生会根据对比的要求、目标,一项一项地对比,寻找理想的答案,激励着学生一遍一遍地读书对比这一逻辑思想方式,直观好鉴别,符合青少年认知的心理特征,也是学生学习时常用的一种思维方式。对比性阅读有客观材料、文章做对比对象,再加上教师有针对性的提示和要求,学生经过认真思考、比较,很容易就能找到一处、几处、甚至十几处符合教师对比要求的内容。学生获得成功的机会比较多,成功感、成就感时时激励、吸引着他们获得更大的成功,阅读的喜悦和兴趣就会越来越浓。
在小学语文教材中,体裁相同而主题不同的文章,主题相同而体裁不同的文章,同一体裁、主题而选材不同的文章,都可以通过比较性阅读来了解其内容,揣摩其技巧。如六年级的《小英雄雨来》和《少年闰土》,学生进行比较阅读后,不难发现,二者的体裁都是小说,但可以跨越时空,去反映不同的主题。前者反映抗日战争时期,表现的是抗日根据地的儿童热爱祖国,勇敢机智的优秀品质;而后者反映的时代则比前者早,表现的是农村少年闰土知识丰富,聪明能干的品行。又如《鲁班学艺》与《景阳冈》,同写人,都是表现了“技艺高超”这一主题;鲁班手艺高强,武松武艺高强,但体裁不同。学生带着这些问题进行自读、分析,便会得出结论:要反映相同的主题,可以选用不同的体裁。《鲁班学艺》采和民间故事的形式,可以达到目的;而《景阳冈》则运用小说这一形式,同样达到目的。再如《小音乐家扬科》和《凡卡》都是小说,都是通过描写旧时代儿童的悲惨遭遇来揭露旧制度的罪恶,但选材不同。围绕选材的问题,学生反复通读两篇小说,便可以找到答案;《小音乐家扬科》选材于波兰,以小扬科有音乐天才,却因为喜爱音乐和死亡的威胁,从农村来到城里当学徒,但仍然过着苦难的生活为材料。上述阅读,学生在比较中学会辨别,在比较中抓住特点,在比较中培养了能力,可谓收益不少。
二、带着问题阅读
教师根据一定的目的要求,向学生明确提出若干个带启发性的问题,让学生以自读的形式循文求义:从课文中寻找答案,划出要点,以便在课堂中发表自己的见解,这是求解性阅读。这种阅读能否开辟孕育,关键在于教师提出问题的难易程度。过易,缺乏思考性;学生往往会觉得“易如反掌”;过难,思而不得,读而不知所措,学生会产生畏难情绪,丧失自读的信心。因此,一定要掌握难易程度。如果课文确实较难理解,则可以提出几个阶梯性的问题,引导学生寻求正确的答案。最好的方法是:学生对问题产生兴趣,似有所悟,跃跃欲试,甚至自发展开讨论,这就更能促进求解性阅读的自觉进行。在教《田忌赛马》时,可以先板书出几道思考题让学生自读:1)为什么第一轮比赛田忌输了,而第二轮此赛却赢了?2)本文的中心句是什么?3)你读了这个故事后有什么启发?学生根据思考题,认真阅读课文,既抓住了中心句,又知道了田忌先输后赢的原因是他能随机应变(调换马出场顺序),还懂得了在对抗性竞争中,胜败的因素有时不光在物质条件,策略的优劣也起重要的作用的道理。
三、探究性阅读
探究性阅读旨在鼓励和帮助学生自己积极尝试,自主探究问题,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寻找答案,让学生在探究、实践的过程中自己获取知识,增长能力。教师不再是知识的传授者,而是以一个组织者、引导者和学生的学习伙伴的身份来面对学生的探究活动,引导学生经历探究学习的全过程,获得亲身体验,从而有所感受,有所发现,提高探究意识和创造能力。
如教学《詹天佑》一文,教学时,教师在学生初步理解詹天佑的确是一个杰出的爱国工程师之后。引导学生再学习课文,确定研究的主题。学生通过交流讨论一致认为“杰出”和“爱国”这两个词语是可以作为文章的研究主题。主题确定了,就要引导学生分组学习、交流、讨论。在文中找出能说明“杰出”和“爱国”的内容,深刻理解詹天佑这位杰出的爱国工程师。同学们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积极主动读、思、议、说,交流讨论,从而得出:说詹天佑“爱国”,是因为他在帝国主义干涉、威胁、阻挠下,毅然接受了任务,哪里要开山、哪里要架桥、哪里要把陡坡铲平,哪里要把弯度改小,都要经过精密的计算。并且还经常教导其它工程人员说:“我们的工作首先要精密,不能有一点儿马虎,‘大概’、‘差不多’这类说法不应该出自工程人员之口。”白天,他翻山越岭,勘测线路;晚上,他就在油灯下绘图、计算。道其“杰出”:是因为他在八达岭、青龙桥设计了著名的“两端凿井法”和“中部凿井法”,以及“人字形”线路,而且还提前了两年完成了任务。通过以上的探究,学生们终于明白了为什么说詹天佑是一位“杰出”的“爱国”工程师。
古人读书贵在“自得”,又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意思是对一篇文章只要多读,熟读就能大有益处,不用解说,自晓其义。有口无心的读不同于专心致志的读;盲目的读有别于自学的读;应付式的读“食不知味”,有目的读“津津有味”。因此,需要教师通过启发、诱导,使学生带着明确的目的,来获取最佳的读法,专心致志地、自觉地去读,边读边议,比较异同,释疑解难,力求创新,从而逐步提高阅读能力和分析能力,以适应未来的需要。
一、比较性阅读
对比性阅读活动的学习方式是在多层次的激励下,学生自己经过努力完成指定的目标、要求,学生的成就感、成功体验就得到了充分的体现,有力地激起了学生探究问题、寻求答案的自信心,由此也就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比较性阅读活动,是教师推荐或给予学生一定的文章材料作为对比对象,学生根据教师给定的文章、材料,认真地去阅读、去思考、去揣摩以达到理解。就语文知识,语文规律,写作知识,写作规律来讲,只有在对比阅读活动实践过程中,才能体验和把握文章的共性与个性,这个过程才是学生理解的过程、感悟的过程。学生在这个过程中一旦理解和认识了他们,学生也就是获得了知识,整个学习过程也就不需要教师的灌输式说教和讲解。同时,在阅读活动过程中,学生会根据对比的要求、目标,一项一项地对比,寻找理想的答案,激励着学生一遍一遍地读书对比这一逻辑思想方式,直观好鉴别,符合青少年认知的心理特征,也是学生学习时常用的一种思维方式。对比性阅读有客观材料、文章做对比对象,再加上教师有针对性的提示和要求,学生经过认真思考、比较,很容易就能找到一处、几处、甚至十几处符合教师对比要求的内容。学生获得成功的机会比较多,成功感、成就感时时激励、吸引着他们获得更大的成功,阅读的喜悦和兴趣就会越来越浓。
在小学语文教材中,体裁相同而主题不同的文章,主题相同而体裁不同的文章,同一体裁、主题而选材不同的文章,都可以通过比较性阅读来了解其内容,揣摩其技巧。如六年级的《小英雄雨来》和《少年闰土》,学生进行比较阅读后,不难发现,二者的体裁都是小说,但可以跨越时空,去反映不同的主题。前者反映抗日战争时期,表现的是抗日根据地的儿童热爱祖国,勇敢机智的优秀品质;而后者反映的时代则比前者早,表现的是农村少年闰土知识丰富,聪明能干的品行。又如《鲁班学艺》与《景阳冈》,同写人,都是表现了“技艺高超”这一主题;鲁班手艺高强,武松武艺高强,但体裁不同。学生带着这些问题进行自读、分析,便会得出结论:要反映相同的主题,可以选用不同的体裁。《鲁班学艺》采和民间故事的形式,可以达到目的;而《景阳冈》则运用小说这一形式,同样达到目的。再如《小音乐家扬科》和《凡卡》都是小说,都是通过描写旧时代儿童的悲惨遭遇来揭露旧制度的罪恶,但选材不同。围绕选材的问题,学生反复通读两篇小说,便可以找到答案;《小音乐家扬科》选材于波兰,以小扬科有音乐天才,却因为喜爱音乐和死亡的威胁,从农村来到城里当学徒,但仍然过着苦难的生活为材料。上述阅读,学生在比较中学会辨别,在比较中抓住特点,在比较中培养了能力,可谓收益不少。
二、带着问题阅读
教师根据一定的目的要求,向学生明确提出若干个带启发性的问题,让学生以自读的形式循文求义:从课文中寻找答案,划出要点,以便在课堂中发表自己的见解,这是求解性阅读。这种阅读能否开辟孕育,关键在于教师提出问题的难易程度。过易,缺乏思考性;学生往往会觉得“易如反掌”;过难,思而不得,读而不知所措,学生会产生畏难情绪,丧失自读的信心。因此,一定要掌握难易程度。如果课文确实较难理解,则可以提出几个阶梯性的问题,引导学生寻求正确的答案。最好的方法是:学生对问题产生兴趣,似有所悟,跃跃欲试,甚至自发展开讨论,这就更能促进求解性阅读的自觉进行。在教《田忌赛马》时,可以先板书出几道思考题让学生自读:1)为什么第一轮比赛田忌输了,而第二轮此赛却赢了?2)本文的中心句是什么?3)你读了这个故事后有什么启发?学生根据思考题,认真阅读课文,既抓住了中心句,又知道了田忌先输后赢的原因是他能随机应变(调换马出场顺序),还懂得了在对抗性竞争中,胜败的因素有时不光在物质条件,策略的优劣也起重要的作用的道理。
三、探究性阅读
探究性阅读旨在鼓励和帮助学生自己积极尝试,自主探究问题,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寻找答案,让学生在探究、实践的过程中自己获取知识,增长能力。教师不再是知识的传授者,而是以一个组织者、引导者和学生的学习伙伴的身份来面对学生的探究活动,引导学生经历探究学习的全过程,获得亲身体验,从而有所感受,有所发现,提高探究意识和创造能力。
如教学《詹天佑》一文,教学时,教师在学生初步理解詹天佑的确是一个杰出的爱国工程师之后。引导学生再学习课文,确定研究的主题。学生通过交流讨论一致认为“杰出”和“爱国”这两个词语是可以作为文章的研究主题。主题确定了,就要引导学生分组学习、交流、讨论。在文中找出能说明“杰出”和“爱国”的内容,深刻理解詹天佑这位杰出的爱国工程师。同学们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积极主动读、思、议、说,交流讨论,从而得出:说詹天佑“爱国”,是因为他在帝国主义干涉、威胁、阻挠下,毅然接受了任务,哪里要开山、哪里要架桥、哪里要把陡坡铲平,哪里要把弯度改小,都要经过精密的计算。并且还经常教导其它工程人员说:“我们的工作首先要精密,不能有一点儿马虎,‘大概’、‘差不多’这类说法不应该出自工程人员之口。”白天,他翻山越岭,勘测线路;晚上,他就在油灯下绘图、计算。道其“杰出”:是因为他在八达岭、青龙桥设计了著名的“两端凿井法”和“中部凿井法”,以及“人字形”线路,而且还提前了两年完成了任务。通过以上的探究,学生们终于明白了为什么说詹天佑是一位“杰出”的“爱国”工程师。
古人读书贵在“自得”,又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意思是对一篇文章只要多读,熟读就能大有益处,不用解说,自晓其义。有口无心的读不同于专心致志的读;盲目的读有别于自学的读;应付式的读“食不知味”,有目的读“津津有味”。因此,需要教师通过启发、诱导,使学生带着明确的目的,来获取最佳的读法,专心致志地、自觉地去读,边读边议,比较异同,释疑解难,力求创新,从而逐步提高阅读能力和分析能力,以适应未来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