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经过时间的计算》突破教学难点的探索
【作者】 盖秀杰
【机构】 黑龙江省萝北县第一小学
【正文】 《时分秒》这一单元是在人教版二年级上册认识钟表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考虑到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知识结构,我在教学“秒的认识”这一课时,采用了大量的实践活动,不仅充分运用教材中提供的实例,而且给学生提供充分的实践探索时间,亲身去体会“一秒”究竟有多长时间?教学效果还是不错的,但是到了第二课时——经过时间的计算,却遭遇了瓶颈,好多孩子不会计算经过的时间,学生对于几时到几时的经过时间掌握的比较好,但是对于几时几分到几时几分的经过时间计算起来非常吃力,特别是倒推时间这一难点,更是无从下手。
例如有这样一道题:“火车9:20发车,爸爸从家到火车站要用35分钟,爸爸最晚几点几分从家出发,才会赶上火车?”好多孩子看到题目,立刻不假思索的脱口而出:“9:55分!”再有例如“小红晚上7:10写完作业,她写作业一共需要40分钟她是从几点开始写作业的?”立刻就有学生回答:“7:50开始的!”看来这不仅仅是个案,而是共性的问题,那么,造成这一问题的原因是什么呢?为此,我咨询了同学年组的老师,发现他其他班级的孩子也存在这样的情况。经过讨论和分析,我觉得,三年级孩子之所以不会计算经过的时间,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把经过时间的计算看成普通的应用题,按照老师说的——“经过时间等于结束时间减去开始时间”盲目地套公式,遇到变式题,缺乏灵活性,分不清究竟用加法还是减法;还有就是缺乏生活经验,对于一个成年人来说,即使她不会计算,也知道到车站的时间一定要比火车发车的时间早一些,但对于孩子来说,这部分知识和它的生活脱节,他的头脑里只有数学计算,没有建立起与生活实践紧密联系的数学模型,因此就出现了本文开头所出现的错误回答。
问题的症结找到了,针对出现问题的原因,解决此类问题的关键也有两点:
一是课堂上加强指导,运用规范的数学语言引导学生区分,那些时开始时间?哪些是结束时间?还要弄清楚问题解决中时间点移动的方向,是从前向后按照正方向(顺时针方向)移动,还是从后往前按照负方向(逆时针方向)倒退,只有先确定问题方向,学生才能够真正理解我们要计算的是哪部分经过的时间——是即将到来的,还是已经过去的。在辅助做一些小练习,比如“一节课40分钟,8:00上课,那么几点下课?反过来计算”如果张老师9:50下课那么他是几点开始上课的?“这一类问题。在练习中学生逐渐理解,用结束时间减去开始时间,得到的是一段时间而不是一个时刻。还要明白,如果我们现在知道的时刻,是做完某件事情后得到的,那么做这件事情计算经过的时间就要倒着往回推算。
二是课堂外加强生活实践,密切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让学生在不断地生活实践中发现,为什么要提前去火车站才不会误点?为什么已经过去的时间我们要倒着往回推算,才能得到正确答案。数学来源于生活,最终也要回归生活,服务生活。有人说,这部分知识不用教得那么费力,学生长大了,自然就会了。你看大人们有几个人坐火车能误点呢?这话说得不无道理,但是我认为,对于三年级孩子来说,学习数学更重要的意义还在于发展学生数学思维,增强学生的数学数学实践能力,对于数学教师而言,这部分知识不但要教,还要认真动脑筋去教,才能够更有利于学生未来的发展。
因为三年级数学课时有限,为了尽快突破难点,我按照由易到难,由浅到深的思路设计了以下几个数学活动:
一、数钟面上的时间。
在计算经过的时间时,先是让每一名学生准备一个带有时分秒的钟面学具,在充分复习钟面上每一个大格、小格对于时针和分针所代表的不同含义,并且熟悉和掌握时分秒的单位换算规律后,引导学生明白,遇到计算经过时间的问题,先数一数分针要经过几个格?是多少分钟?每天早自习安排三道经过时间的计算练习,前两道正着数,学生可独立完成后填写出运算结果;第三道难度较大,倒着推算经过的时间,可小组合作完成。学生在经过三个早自习的练习后,计算速度和准确率都有了很大提高。接着我又设计了第二个数学活动。
二、数手指上的时间。
这一部分的练习,学生脱离了学具,遇到问题要求他们用数手指的方法,计算经过的时间。由于三年级上学期还没有学习24时计时法,所以在计算跨度较大的时间时,学生还不会换算成24时计时法再减,这是用数手指的方法还是很有效的。在遇到火车晚点之类的问题时学生先弄清问题类型,在模仿钟面上分针的运动,五分钟五分钟的倒着往回数,也可以同桌互相帮忙,一边观察一边数,体会分针逆时针和顺时针运动式的变化规律,这样反复训练,学生在玩儿中加深了数学体验,虽然速度不快,但是准确率有了显著提高。
三、数线段计算经过的时间。
在经过数手指训练后,学生基本上能够推算出经过的时间,这时我又在课堂练习中进行了数线段确定经过时间的练习指导。在解决问题中,可以把经过的时间用线段上的单位长度表示出来,这样就有效的解决了超过12小时或者24小时后经过的时间的累计计算。每个单位长度可以代表5分钟,也可以代表10分钟,根据具体问题情境而定,在不断地训练中。
四、在生活实践中体验经过的时间。
学会了经过时间的计算方法,再把这种方法运用到生活实践中去,这是我给学生布置的一项家庭作业。我要求家长带领学生利用周末时间,带领学生到车站去观察列车时刻表,体会为什么要提前到车站才不会误点?还要写出这一天中你都做了什么?每项活动经过了多长时间,以列表格的形式填写完整,各小组开展评比活动,看看谁的星期天过的最有意义,也最有效率。这项活动的开展大大的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在学习一周后,我设计了10道跟学生生活实际密切相关的计算经过时间的问题,学生的速度和准确率都大大提高。
学生经过生活实践,回归课堂后,我又让他们小组内设计练习题,把学生设计的练习题以小游戏的形式串联起来,比如”小迷糊旅行记”这个游戏就是以小迷糊“十一”假期赶火车、去景点、到餐厅吃饭等环节,只有本小组准确计算出小迷糊做这些事情经过的时间,才能顺利的把小迷糊送到旅游景点,最后顺利回家,如果出现计算错误,那一组的同学就停止不前,让其他组先前进。课堂上孩子们笑声不断,他们在有趣的时间游戏中,仿佛坐上了时光的列车,穿行在时间隧道中,体验着数学学习的乐趣。也体会到数学与生活实践不可分割的密切联系。
《经过时间的计算》作为人教版三年级数学起始阶段的第一个难点,对于孩子们来说,有着重要的意义,对于一名数学教师来说,也让我收获颇丰,对于这一教学难点的不断探索,让我体会到了与孩子共同学习的乐趣,懂得了数学学科的教材不仅要灵活运用,当教材提供的材料不足以帮助我们解决教学难点时,我们要大胆探索,才会不断为学生开辟一条通往数学王国的绿色通道。
例如有这样一道题:“火车9:20发车,爸爸从家到火车站要用35分钟,爸爸最晚几点几分从家出发,才会赶上火车?”好多孩子看到题目,立刻不假思索的脱口而出:“9:55分!”再有例如“小红晚上7:10写完作业,她写作业一共需要40分钟她是从几点开始写作业的?”立刻就有学生回答:“7:50开始的!”看来这不仅仅是个案,而是共性的问题,那么,造成这一问题的原因是什么呢?为此,我咨询了同学年组的老师,发现他其他班级的孩子也存在这样的情况。经过讨论和分析,我觉得,三年级孩子之所以不会计算经过的时间,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把经过时间的计算看成普通的应用题,按照老师说的——“经过时间等于结束时间减去开始时间”盲目地套公式,遇到变式题,缺乏灵活性,分不清究竟用加法还是减法;还有就是缺乏生活经验,对于一个成年人来说,即使她不会计算,也知道到车站的时间一定要比火车发车的时间早一些,但对于孩子来说,这部分知识和它的生活脱节,他的头脑里只有数学计算,没有建立起与生活实践紧密联系的数学模型,因此就出现了本文开头所出现的错误回答。
问题的症结找到了,针对出现问题的原因,解决此类问题的关键也有两点:
一是课堂上加强指导,运用规范的数学语言引导学生区分,那些时开始时间?哪些是结束时间?还要弄清楚问题解决中时间点移动的方向,是从前向后按照正方向(顺时针方向)移动,还是从后往前按照负方向(逆时针方向)倒退,只有先确定问题方向,学生才能够真正理解我们要计算的是哪部分经过的时间——是即将到来的,还是已经过去的。在辅助做一些小练习,比如“一节课40分钟,8:00上课,那么几点下课?反过来计算”如果张老师9:50下课那么他是几点开始上课的?“这一类问题。在练习中学生逐渐理解,用结束时间减去开始时间,得到的是一段时间而不是一个时刻。还要明白,如果我们现在知道的时刻,是做完某件事情后得到的,那么做这件事情计算经过的时间就要倒着往回推算。
二是课堂外加强生活实践,密切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让学生在不断地生活实践中发现,为什么要提前去火车站才不会误点?为什么已经过去的时间我们要倒着往回推算,才能得到正确答案。数学来源于生活,最终也要回归生活,服务生活。有人说,这部分知识不用教得那么费力,学生长大了,自然就会了。你看大人们有几个人坐火车能误点呢?这话说得不无道理,但是我认为,对于三年级孩子来说,学习数学更重要的意义还在于发展学生数学思维,增强学生的数学数学实践能力,对于数学教师而言,这部分知识不但要教,还要认真动脑筋去教,才能够更有利于学生未来的发展。
因为三年级数学课时有限,为了尽快突破难点,我按照由易到难,由浅到深的思路设计了以下几个数学活动:
一、数钟面上的时间。
在计算经过的时间时,先是让每一名学生准备一个带有时分秒的钟面学具,在充分复习钟面上每一个大格、小格对于时针和分针所代表的不同含义,并且熟悉和掌握时分秒的单位换算规律后,引导学生明白,遇到计算经过时间的问题,先数一数分针要经过几个格?是多少分钟?每天早自习安排三道经过时间的计算练习,前两道正着数,学生可独立完成后填写出运算结果;第三道难度较大,倒着推算经过的时间,可小组合作完成。学生在经过三个早自习的练习后,计算速度和准确率都有了很大提高。接着我又设计了第二个数学活动。
二、数手指上的时间。
这一部分的练习,学生脱离了学具,遇到问题要求他们用数手指的方法,计算经过的时间。由于三年级上学期还没有学习24时计时法,所以在计算跨度较大的时间时,学生还不会换算成24时计时法再减,这是用数手指的方法还是很有效的。在遇到火车晚点之类的问题时学生先弄清问题类型,在模仿钟面上分针的运动,五分钟五分钟的倒着往回数,也可以同桌互相帮忙,一边观察一边数,体会分针逆时针和顺时针运动式的变化规律,这样反复训练,学生在玩儿中加深了数学体验,虽然速度不快,但是准确率有了显著提高。
三、数线段计算经过的时间。
在经过数手指训练后,学生基本上能够推算出经过的时间,这时我又在课堂练习中进行了数线段确定经过时间的练习指导。在解决问题中,可以把经过的时间用线段上的单位长度表示出来,这样就有效的解决了超过12小时或者24小时后经过的时间的累计计算。每个单位长度可以代表5分钟,也可以代表10分钟,根据具体问题情境而定,在不断地训练中。
四、在生活实践中体验经过的时间。
学会了经过时间的计算方法,再把这种方法运用到生活实践中去,这是我给学生布置的一项家庭作业。我要求家长带领学生利用周末时间,带领学生到车站去观察列车时刻表,体会为什么要提前到车站才不会误点?还要写出这一天中你都做了什么?每项活动经过了多长时间,以列表格的形式填写完整,各小组开展评比活动,看看谁的星期天过的最有意义,也最有效率。这项活动的开展大大的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在学习一周后,我设计了10道跟学生生活实际密切相关的计算经过时间的问题,学生的速度和准确率都大大提高。
学生经过生活实践,回归课堂后,我又让他们小组内设计练习题,把学生设计的练习题以小游戏的形式串联起来,比如”小迷糊旅行记”这个游戏就是以小迷糊“十一”假期赶火车、去景点、到餐厅吃饭等环节,只有本小组准确计算出小迷糊做这些事情经过的时间,才能顺利的把小迷糊送到旅游景点,最后顺利回家,如果出现计算错误,那一组的同学就停止不前,让其他组先前进。课堂上孩子们笑声不断,他们在有趣的时间游戏中,仿佛坐上了时光的列车,穿行在时间隧道中,体验着数学学习的乐趣。也体会到数学与生活实践不可分割的密切联系。
《经过时间的计算》作为人教版三年级数学起始阶段的第一个难点,对于孩子们来说,有着重要的意义,对于一名数学教师来说,也让我收获颇丰,对于这一教学难点的不断探索,让我体会到了与孩子共同学习的乐趣,懂得了数学学科的教材不仅要灵活运用,当教材提供的材料不足以帮助我们解决教学难点时,我们要大胆探索,才会不断为学生开辟一条通往数学王国的绿色通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