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浅谈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读说写”的有机结合
【作者】 郭华丽
【机构】 山西临汾市汾西县永安镇中心学校
【正文】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它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生发展的基础。”作为一门基础学科,语文担负着培养学生感悟语言、运用语言、发展语言以及形成良好思维习惯的重要任务,将读说写有机的结合起来,不失为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读写”结合在我国有着七十多年的优良历史传统,但仔细分析,我们可发现,传统的研究关注的都是“读写一体”,而忽视了对“说”能力的培养,忽视了“读说写”的有机结合。“读”是“说写”的基础,“说写”又可以促进“读”的提升,二者相辅相成,因此将“读说写”有机的结合起来,对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如何在读说写结合的过程中既要达到习作训练的目的,同时又能通过说写促进学生对文本阅读的理解,从而真正达到“读是为了说写,说写是为了更好地读”的效果,即实现“读说写一体化”呢?笔者根据自己的课堂教学实践及小课题研究谈点自己粗浅的认识。
一、少讲多读,积淀语感,教学生会读书
阅读教学的首要任务是指导学生学习语言,发展语感。在日常的教学中,我们常常遇到这样的现象:课文已经分析得恨透,为什么学生还是没有掌握,为什么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总是不尽人意?上课时也一直在进行小练笔,为什么学生作文水平一直得不到提高?
“听说读写”是语文基本能力的具体体现,其中“读”是核心,只有读得流畅,才能说得清楚,写得明白。读书是走进文本的第一步,是走进作者心灵的唯一途径,是体验作者思想感情的钥匙。读书是积累,是对语言、情感、思想、生活的积累,课堂上应是读书琅琅。然而,现在语文教学课堂对文本的分析充斥着课堂,学生没有读的时间,因此教师对课文挖得越深,拓得越宽,结果却是学生更糊涂,更找不着边际,只是机械的记住课文讲了什么,至于理解和运用则根本谈不上了,这怎能不出现以上现象?
无数事实证明,成功的课堂应是书声琅琅的课堂。特级教师窦桂梅老师讲授《我的爸爸叫焦尼》在课堂上变着法的让学生反复读书,同桌互读,师生互读,小组读。指名读,轮读等,当学生读不出味时,老师进行范读,并且及时的给与评价和指导,一课学完之后,学生对文章了如指掌,熟读成诵,对作者的情感和文章的表达烂熟于心。
我们应重视引导学生朗读,更应重视度朗读的指导。新《课标》对读书的三个要求是:读正确、读流利、读出感情。读“正确”,就是不读错字,包括不添字、不漏字、不调换字的顺序等,还应把字音读准。读“流利”,指用适当的速度,不唱读、不顿读、不重复读、不拖腔拉调、不装腔作势,做到词连续,句子之间停顿恰当。“有感情地朗读”是朗读的较高要求,即能读出不同的语调,读出各种不同的停顿,读出作者想表达的思想感情来。
学生朗读能力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体现出他的语文能力的高低,评价一个学生的语文水平,不用考试和作文,听一听一个孩子不经练习朗读一篇陌生的文章,看他是否有语感,大致就可以知道他的语文能力了。因此,我们要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教学一定要重视朗读。
二、巧问巧答,领悟智慧,教学生会说话
在阅读教学中,如何做到“以读促写”?如何进行说写练习?解决这两个问题的关键就是置说写训练于文本情境的分析创造中。
1、以说写深掘文本意蕴。一位老师在《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文教学中,当她讲到救助车夫的部分时,她让学生去感受车夫的脚是一双怎样的脚,接着又问:鲁迅先生是怎样做的,去找文中人物的语言。?
2、以说写活化言语心智。《白杨》是借物喻人写法的经典体现,在描写白杨所处的环境时,作者用了“浑黄一体”,于是,我让学生想象这情境,学生纷纷回答“想象着在寸草不长的荒漠中,风卷着沙,天和地全是黄的”“远远望去一望无垠的沙漠,风沙漫天飞舞,天地已分不出界限”“可以想象到风沙肆无忌惮的样子,远处是黄的,近处也是黄的,天是黄的,地也是黄的”……学生对词语的理解,到应用,到拓展,再到积累,体现了过程和方法,也融进学生的感情。经过这样的训练,学生的语言渐渐丰富了。
三、捕捉灵感,锤炼语言,教学生会习作
1、口头作文,习作教学之未雨绸缪
教师能否进行成功的习作教学,让学生进行一次成功的习作练习,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每次习作教学前的准备工作。在教学时,我们可有意识的说说和本课有关的话题。
2、玩味语言,习作教学之日积月累
小学课本中比较吸引学生的是那些短小精悍,词句优美的散文。
3、当堂品赏,习作教学之及时评点
在作文批改上,我们要一改过去的教师花一周时间批改然后上讲评课这老一套,学生会因为相隔时间太长对作文淡忘,对老师的评语也就匆匆浏览一下。所以典型的作文片断应当堂组织学生朗读,由教师和学生评委进行点评赏析。对学生的好词好句教师应鼓励其他学生借用,对作文通病,教师要点名方向,立即修改。这样可以让学生及时得到结果和反馈,达到互相借鉴互相提高的目的。
4、教师“下水”,习作教学之积极示范
学生本身就对老师的下水作文很感兴趣,记得有一次,我们班《发生一次纸飞机事件》,我正在讲台上兴致勃勃的分析课文,忽然一架纸飞机从我眼前划过,平稳地落在我的脚边,当时我火冒三丈,觉得不可思议,谁居然大胆到语文课上兴风作浪,更何况那时我正严抓飞飞机的学生,这还属于顶风作案。课是没有办法继续了,只能破案,一一排查之后我很失望,所有的孩子都说不是自己,不可能是天降飞机。忽然我班一小孩发现事情原因,原来那架飞机是之前飞到灯上一直没有着陆的,可能刚才有阵小风吹过。恍然大悟之后我让学生就这件小事写了篇作文,我也以《一场纸飞机的风波》写了篇下水文,对比之后,在班内反响很大,所有的孩子都决定痛下决心,要多看书,多积累,写出好作文。
“读写”结合在我国有着七十多年的优良历史传统,但仔细分析,我们可发现,传统的研究关注的都是“读写一体”,而忽视了对“说”能力的培养,忽视了“读说写”的有机结合。“读”是“说写”的基础,“说写”又可以促进“读”的提升,二者相辅相成,因此将“读说写”有机的结合起来,对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如何在读说写结合的过程中既要达到习作训练的目的,同时又能通过说写促进学生对文本阅读的理解,从而真正达到“读是为了说写,说写是为了更好地读”的效果,即实现“读说写一体化”呢?笔者根据自己的课堂教学实践及小课题研究谈点自己粗浅的认识。
一、少讲多读,积淀语感,教学生会读书
阅读教学的首要任务是指导学生学习语言,发展语感。在日常的教学中,我们常常遇到这样的现象:课文已经分析得恨透,为什么学生还是没有掌握,为什么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总是不尽人意?上课时也一直在进行小练笔,为什么学生作文水平一直得不到提高?
“听说读写”是语文基本能力的具体体现,其中“读”是核心,只有读得流畅,才能说得清楚,写得明白。读书是走进文本的第一步,是走进作者心灵的唯一途径,是体验作者思想感情的钥匙。读书是积累,是对语言、情感、思想、生活的积累,课堂上应是读书琅琅。然而,现在语文教学课堂对文本的分析充斥着课堂,学生没有读的时间,因此教师对课文挖得越深,拓得越宽,结果却是学生更糊涂,更找不着边际,只是机械的记住课文讲了什么,至于理解和运用则根本谈不上了,这怎能不出现以上现象?
无数事实证明,成功的课堂应是书声琅琅的课堂。特级教师窦桂梅老师讲授《我的爸爸叫焦尼》在课堂上变着法的让学生反复读书,同桌互读,师生互读,小组读。指名读,轮读等,当学生读不出味时,老师进行范读,并且及时的给与评价和指导,一课学完之后,学生对文章了如指掌,熟读成诵,对作者的情感和文章的表达烂熟于心。
我们应重视引导学生朗读,更应重视度朗读的指导。新《课标》对读书的三个要求是:读正确、读流利、读出感情。读“正确”,就是不读错字,包括不添字、不漏字、不调换字的顺序等,还应把字音读准。读“流利”,指用适当的速度,不唱读、不顿读、不重复读、不拖腔拉调、不装腔作势,做到词连续,句子之间停顿恰当。“有感情地朗读”是朗读的较高要求,即能读出不同的语调,读出各种不同的停顿,读出作者想表达的思想感情来。
学生朗读能力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体现出他的语文能力的高低,评价一个学生的语文水平,不用考试和作文,听一听一个孩子不经练习朗读一篇陌生的文章,看他是否有语感,大致就可以知道他的语文能力了。因此,我们要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教学一定要重视朗读。
二、巧问巧答,领悟智慧,教学生会说话
在阅读教学中,如何做到“以读促写”?如何进行说写练习?解决这两个问题的关键就是置说写训练于文本情境的分析创造中。
1、以说写深掘文本意蕴。一位老师在《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文教学中,当她讲到救助车夫的部分时,她让学生去感受车夫的脚是一双怎样的脚,接着又问:鲁迅先生是怎样做的,去找文中人物的语言。?
2、以说写活化言语心智。《白杨》是借物喻人写法的经典体现,在描写白杨所处的环境时,作者用了“浑黄一体”,于是,我让学生想象这情境,学生纷纷回答“想象着在寸草不长的荒漠中,风卷着沙,天和地全是黄的”“远远望去一望无垠的沙漠,风沙漫天飞舞,天地已分不出界限”“可以想象到风沙肆无忌惮的样子,远处是黄的,近处也是黄的,天是黄的,地也是黄的”……学生对词语的理解,到应用,到拓展,再到积累,体现了过程和方法,也融进学生的感情。经过这样的训练,学生的语言渐渐丰富了。
三、捕捉灵感,锤炼语言,教学生会习作
1、口头作文,习作教学之未雨绸缪
教师能否进行成功的习作教学,让学生进行一次成功的习作练习,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每次习作教学前的准备工作。在教学时,我们可有意识的说说和本课有关的话题。
2、玩味语言,习作教学之日积月累
小学课本中比较吸引学生的是那些短小精悍,词句优美的散文。
3、当堂品赏,习作教学之及时评点
在作文批改上,我们要一改过去的教师花一周时间批改然后上讲评课这老一套,学生会因为相隔时间太长对作文淡忘,对老师的评语也就匆匆浏览一下。所以典型的作文片断应当堂组织学生朗读,由教师和学生评委进行点评赏析。对学生的好词好句教师应鼓励其他学生借用,对作文通病,教师要点名方向,立即修改。这样可以让学生及时得到结果和反馈,达到互相借鉴互相提高的目的。
4、教师“下水”,习作教学之积极示范
学生本身就对老师的下水作文很感兴趣,记得有一次,我们班《发生一次纸飞机事件》,我正在讲台上兴致勃勃的分析课文,忽然一架纸飞机从我眼前划过,平稳地落在我的脚边,当时我火冒三丈,觉得不可思议,谁居然大胆到语文课上兴风作浪,更何况那时我正严抓飞飞机的学生,这还属于顶风作案。课是没有办法继续了,只能破案,一一排查之后我很失望,所有的孩子都说不是自己,不可能是天降飞机。忽然我班一小孩发现事情原因,原来那架飞机是之前飞到灯上一直没有着陆的,可能刚才有阵小风吹过。恍然大悟之后我让学生就这件小事写了篇作文,我也以《一场纸飞机的风波》写了篇下水文,对比之后,在班内反响很大,所有的孩子都决定痛下决心,要多看书,多积累,写出好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