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浅谈语文教学中如何贯彻“少教多学”理念

【作者】 居晓玲

【机构】 青海省贵德县河西寄宿制学校

【摘要】少教多学”是我们一直提倡的科学教育理念,主张生本教育原则,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做到以学定教、顺学而导,以学生为主体,重在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潜能,着力为学生创设学习空间,给予学生有针对性的引导,为学生搭建广阔的平台,让学习真正成为学生自己的事情。教师所要做到的就是让学生掌握方法,组织开展自主合作学习,在相互的交流与碰撞中检验真知、实践能力,从而实现教育效果的最优化。
【关键词】少教多学;以生为本;质疑能力;学法指导;高效课堂
【正文】
  《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在语文教学中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采取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习语言文字的运用,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开展“少教多学”理念指导下的语文课堂教学,可以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强化教师的主导作用,凸显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改变课堂教学模式,构建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堂,全面提升语文素养。
  第一、要有以生为本的意识。
  我们提倡“少教多学”的教学理念,其内涵和核心是要做到以生为本,把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要做到这一点,要从思想上改变自己传统的认识,知道学生应该给予的权利。课堂是学生实现自我发展的主阵地,应该把更多的尊重、关注放在学生的身上,给予学生自主阅读、思考、探究、交流、展示、评价的时间和机会,让学生在语言实践中学习运用语言的方法。“少教多学”的课堂应该是学生兴趣盎然、积极探索、百花齐放的课堂。只有把感受体验的权力还给学生,才能让学生在阅读中积极主动地发现、构建意义,甚至创造意义这才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勇于发表见解的精神,从而为有效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奠定良好的基础。
  第二、要培养学生质疑和解疑的方法。
  在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中,学生对于学习没有清晰的认识,以教师的教为根本,对于文本的探究根本无从谈起,导致学生没有问题意识,更没有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我们要指导学生在遇到问题时,能从多角度、多层次地去思考,去寻找答案。既不受现有知识的限制,也不受传统方法的束缚,思维路线是开放性、扩散性的。而实现这一目标的最佳途径就是培养小学生的质疑意识和能力,对于已有的知识经验敢于设疑,进而通过有效的方法解答疑问,同时在交流过程中敢于提出自己不同的见解,能够从不同的角度丰富对事物或者问题的认知。
  低年级,让学生问得“五花八门”,通过师生合作,解得“妙趣横生”。低年级的小学生对于世界充满了好奇,而且“无惧无畏”,可以称为“十万个为什么”,孩子只要对自己不明白的问题,可以不管时间、地点、对象,有疑必问,我们要注意保护孩子的那份求知欲望,通过师生合作适当地进行一些解疑方法的引导。
  中年级,让学生问得“有板有眼”,通过生生互动,解得“有理有据”。在中年级学习中,学生的质疑意识已经比较强烈,重点应教给学生质疑的角度和方法,例如课题质疑、关键词质疑、人物表现质疑,甚至是故事情节发展质疑,让学生明确质疑应该更加贴近文本在主要内容和情感,在此基础上指导学生对于文中的关键词和重点语句提出自己的看法,联系文本内容和生活实际加深理解。
  高年级,让学生问得“一针见血”,通过多元对话,解得“全面深刻”。高年级的学生在经过前两个学段的学习和训练的基础上,对于质疑的角度和解疑的方法都有了较为准确的把握。学生在整体感知、品词析句的基础上,应该把更多的目光放到课文的写作方法上,了解不同写作方法及其作者写作意图,了解内容与形式之间的关系,为自己的文学创作打下基础。
  第三、要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
  《新课程标准》基本理念中特别强调,要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然而任何学习交流都必须建立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这样才能在交流中有沟通、有辩驳、有碰撞,达到合作探究的目标。课堂教学要达到“少教多学”的目标,就必须培养学生自能学习的能力。只有学生想学、会学,才能真正实现老师的“少教”。
  其实,我们一直强调学习方法的培养,对于不同学段有所侧重,我们结合学段目标分层对学生进行学习方法的指导和训练,这里需要特别突出强调的是学生合作探究的能力。合作探究的过程,是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材、学生与教师之间开展交流、对话的互动过程。围绕一个主题,让每个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思考,充分交流,而且学生要在对话中分享了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了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这不仅让学生自然而然地实现了“多学”,更渗透给学生一种社会生存的规则,需要共同合作、交流、互助,才能达到行为效果的最优化。
  第四、教师要有“用教材教”的意识。
  著名的教育学家陶行知说:“知识是教不尽的”,“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因此,我们教师要紧抓教材,又不能唯教材是从,应该有大语文的教学观,将教材作为教学的范本和材料,为学生拓展更多的学习资源,把学生引入更为广阔的学习天地,让课堂与社会接轨,把语文和世界对接,让学生透过语文看世界,通过生活学语文。
  选入教材的每一篇范文,都有其内容或者情感方面值得学习的地方,或者有好词佳句值得品味积累,或者有常用的写法值得借鉴学习,或者有其独特的视角值得赞赏思考,或者有典故故事值得铭记玩味,不论是哪一种特点,都是我们学习语文的材料,教师要有丰富的语文敏感,善于发现文本中对学生学习语言有帮助的素材,引领学生去发现、去思考、去实践,在语言运用中学习运用语言。
  总之,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是最具创造力和发展潜力的群体,作为学习主阵地的课堂教学也是一个不断建构和创造的过程。在教学实践中广大教师只有秉持“少教多学”的理念,注重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才能让我们的学生快乐学习、积极学习、独立学习、终身学习,才能真正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