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浅谈数学课堂教学情境的创设方法
【作者】 储继山
【机构】 安徽省亳州市利辛县王人学区第二小学
【摘要】小学数学情境的创设方法有很多种,巧妙地创设问题情境是一门艺术,数学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要重视学生的思维训练,启迪智慧,激发学习动机,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运用掌握数学知识和技能、数学的思维和方法,从而增强学生运用数学的意识,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问题情境;创设方法;学习动机;兴趣
【正文】
创设课堂教学情境,是数学教学中常用的一种策略,一个好的教学情境或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索欲望,给学生提供广泛的数学活动的机会,或有利于解决数学高度的抽象概括性和小学生思维的具体形象性之间的矛盾。《数学课程标准》也主张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体验和理解数学,创设与学生生活环境、知识背景密切相关的,又是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情境,让学生在观察、操作、猜测、交流、反思等活动中逐步体会数学知识的产生、形成与发展的过程,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因此,我们教师应根据教学的需要和学生的实际,从学生身边的事物和现象中选取素材,创设课堂教学情境。下面笔者简要谈谈创设数学教学情境的基本方法:
一、用好新教材中教学情境的文本资源
新教材特别注意选取生动有趣、密切联系儿童生活实际的素材,精心设计了单元主题图或重要课题的主题图,体现了“数学问题生活化”的理念。我们教师要充分发挥教学情境图的作用,一是用放大的教学挂图,或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将静态的情境动态化、具体化。二是要给学生提供观察思考的时间,让学生看懂图意,获取和选择信息,以利于新知识的引入和发现问题。当然,这有别于语文的“看图说话”,这里要突出数学的特点,要引导学生学会用数学的目光去观察思考,并能从数学的角度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二、基于学生的生活现实创设情境
首先,数学知识起源于生活,只要我们留意日常生活,就不难发现,生活中处处蕴涵着数学,许多新鲜的事物可供我们应用数学。如:教学“认识人民币”,我们可以在教室里摆设一个小商店,让学生充当售货员和顾客进行“买卖”,让学生身临其境地学习。如教学“认识位置”,我们可以把教室作为情境,认识上下、前后、左右。创设这些情境,都是学生身边的事物,熟悉的事物,学生怎么能不感兴趣呢?其次,我们创设的情境也应该赋予一种时代气息,如果还是停留在过去的年代,是很难真正吸引孩子的。
三、基于学生已有的认知基础创设情境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者总是以其自身的经验来理解和建构新的知识或信息,也就是一种基于经验的认知建构。因而,新课程强调数学教学要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一方面随着信息渠道的拓宽,学生们的学习准备状态有时远远超出教师的想象,许多课本中尚未涉及的知识,学生通过家长、书本、互联网已经知道得清清楚楚了,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用动态的、发展的眼光来看待学生。比如教学“钟表的认识”,一年级学生对于钟面是有经验的,他们在家里在幼儿园里已经接触过整时、几点半甚至更多,我们教师在教学时可以充分利用学生的“数学现实”去创设情境,这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另一方面,创设情境也不能一味地追求情境的新、奇,而忽视学生的已有认知,造成认知的断裂,这种超越学生已有认知基础的情境也是不成功的。
四、基于课堂教学的知识目标创设情境
顾汝佐先生曾指出:“情境设计要紧扣所要教学的数学知识或技能,离开了这一点就不是数学课。”教学情境的创设应为教学目标服务,要凸现数学知识的本质特征,突出知识本身的思考性、开放性和挑战性,促进学生进行思考,理解知识的重难点。反之则会形式化、表面化,只能起到画蛇添足的作用。
此外,问题情境对于学生来说,是引发认知冲突的条件,对于教师来说,是引发学生认知冲突的手段。教育家布鲁巴克也说过:“最精湛的教学艺术,要遵循的最高准则,就是学生自己提问题。”因此,我们不仅需要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更需要有学生创新思维意识的展示,让学生真正参与到课堂问题情境创设中。通过对学生进行发散性思维与创造性思维的训练,创造各种条件,以促使学生去创造性的解决问题,全面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和创造性思维。
五、制造悬念,巧妙创设情境
一堂数学课的结束,并不意味着教学内容和学生思维的终结。“学贵存疑”,有疑是对知识“学而不厌”的需要。小学生年龄小,对新事物易产生好奇心,喜欢追根问底,倘若课堂结束时充分利用教材的“新”、“奇”、“特”之处设置疑问,可以培养学生独立探究新知的能力。例如,在“毫米、分米的认识”这节课的下课前,教师可以提出问题:“如果用我们学过的米、分米、厘米、毫米来计量合肥到首都北京的路程有多远,会怎么样?”学生答:“不好量,因为距离太远,路程太长了。”此时,教师设置悬念:“那么,计量较长的路程有没有更好的计量单位呢?下节课我们就来解开这个谜。”这样,在揭示矛盾的同时制造悬念,短短几句话,是学生在掌握本节课所学知识的基础上,有产生了探求新知的欲望。
六、巩固深化知识,创设问题情境
为使学生真正理解和切实掌握所学的新知识,可进行深化性的设疑。比如,在讲三角形的内角和的内容后,为了巩固知识,可以把一个大三角形分成两个小三角形,然后问:“每个三角形的内角和各是多少度?”不少学生回答为。又问:“对吗?量量看”。通过度量,学生便清楚地知道,三角形的内角和都是,与它的大小形状无关。这样深化知识的提问能够启迪学生,能起到举一反三的作用。
此外,教师还要善于在整个课堂教学过程当中不断地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的思维总是处于“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的积极思维活动状态,始终主动地参与到教学的全过程中。
实践证明,创设问题情境,为学生的思维创造一种良好的内外条件,使之在新的情景下激发起排除障碍、解决问题的强烈愿望。学生的认知过程是他们积极思考的过程,当学生充满热情全身心的投入思考,才有可能获得良好的探求问题、解决问题的效果。
总之,创设数学情境的实质不在于它的本身是不是美仑美奂,而应关注的是它是不是有利于诱发学生提出数学问题,促进思维联想,是不是有利于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再创造”,是不是有利于个性的张扬和独创精神的培养。这三个“有利于”应该成为我们教师创设数学情境的出发点和指导思想。
创设课堂教学情境,是数学教学中常用的一种策略,一个好的教学情境或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索欲望,给学生提供广泛的数学活动的机会,或有利于解决数学高度的抽象概括性和小学生思维的具体形象性之间的矛盾。《数学课程标准》也主张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体验和理解数学,创设与学生生活环境、知识背景密切相关的,又是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情境,让学生在观察、操作、猜测、交流、反思等活动中逐步体会数学知识的产生、形成与发展的过程,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因此,我们教师应根据教学的需要和学生的实际,从学生身边的事物和现象中选取素材,创设课堂教学情境。下面笔者简要谈谈创设数学教学情境的基本方法:
一、用好新教材中教学情境的文本资源
新教材特别注意选取生动有趣、密切联系儿童生活实际的素材,精心设计了单元主题图或重要课题的主题图,体现了“数学问题生活化”的理念。我们教师要充分发挥教学情境图的作用,一是用放大的教学挂图,或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将静态的情境动态化、具体化。二是要给学生提供观察思考的时间,让学生看懂图意,获取和选择信息,以利于新知识的引入和发现问题。当然,这有别于语文的“看图说话”,这里要突出数学的特点,要引导学生学会用数学的目光去观察思考,并能从数学的角度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二、基于学生的生活现实创设情境
首先,数学知识起源于生活,只要我们留意日常生活,就不难发现,生活中处处蕴涵着数学,许多新鲜的事物可供我们应用数学。如:教学“认识人民币”,我们可以在教室里摆设一个小商店,让学生充当售货员和顾客进行“买卖”,让学生身临其境地学习。如教学“认识位置”,我们可以把教室作为情境,认识上下、前后、左右。创设这些情境,都是学生身边的事物,熟悉的事物,学生怎么能不感兴趣呢?其次,我们创设的情境也应该赋予一种时代气息,如果还是停留在过去的年代,是很难真正吸引孩子的。
三、基于学生已有的认知基础创设情境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者总是以其自身的经验来理解和建构新的知识或信息,也就是一种基于经验的认知建构。因而,新课程强调数学教学要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一方面随着信息渠道的拓宽,学生们的学习准备状态有时远远超出教师的想象,许多课本中尚未涉及的知识,学生通过家长、书本、互联网已经知道得清清楚楚了,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用动态的、发展的眼光来看待学生。比如教学“钟表的认识”,一年级学生对于钟面是有经验的,他们在家里在幼儿园里已经接触过整时、几点半甚至更多,我们教师在教学时可以充分利用学生的“数学现实”去创设情境,这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另一方面,创设情境也不能一味地追求情境的新、奇,而忽视学生的已有认知,造成认知的断裂,这种超越学生已有认知基础的情境也是不成功的。
四、基于课堂教学的知识目标创设情境
顾汝佐先生曾指出:“情境设计要紧扣所要教学的数学知识或技能,离开了这一点就不是数学课。”教学情境的创设应为教学目标服务,要凸现数学知识的本质特征,突出知识本身的思考性、开放性和挑战性,促进学生进行思考,理解知识的重难点。反之则会形式化、表面化,只能起到画蛇添足的作用。
此外,问题情境对于学生来说,是引发认知冲突的条件,对于教师来说,是引发学生认知冲突的手段。教育家布鲁巴克也说过:“最精湛的教学艺术,要遵循的最高准则,就是学生自己提问题。”因此,我们不仅需要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更需要有学生创新思维意识的展示,让学生真正参与到课堂问题情境创设中。通过对学生进行发散性思维与创造性思维的训练,创造各种条件,以促使学生去创造性的解决问题,全面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和创造性思维。
五、制造悬念,巧妙创设情境
一堂数学课的结束,并不意味着教学内容和学生思维的终结。“学贵存疑”,有疑是对知识“学而不厌”的需要。小学生年龄小,对新事物易产生好奇心,喜欢追根问底,倘若课堂结束时充分利用教材的“新”、“奇”、“特”之处设置疑问,可以培养学生独立探究新知的能力。例如,在“毫米、分米的认识”这节课的下课前,教师可以提出问题:“如果用我们学过的米、分米、厘米、毫米来计量合肥到首都北京的路程有多远,会怎么样?”学生答:“不好量,因为距离太远,路程太长了。”此时,教师设置悬念:“那么,计量较长的路程有没有更好的计量单位呢?下节课我们就来解开这个谜。”这样,在揭示矛盾的同时制造悬念,短短几句话,是学生在掌握本节课所学知识的基础上,有产生了探求新知的欲望。
六、巩固深化知识,创设问题情境
为使学生真正理解和切实掌握所学的新知识,可进行深化性的设疑。比如,在讲三角形的内角和的内容后,为了巩固知识,可以把一个大三角形分成两个小三角形,然后问:“每个三角形的内角和各是多少度?”不少学生回答为。又问:“对吗?量量看”。通过度量,学生便清楚地知道,三角形的内角和都是,与它的大小形状无关。这样深化知识的提问能够启迪学生,能起到举一反三的作用。
此外,教师还要善于在整个课堂教学过程当中不断地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的思维总是处于“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的积极思维活动状态,始终主动地参与到教学的全过程中。
实践证明,创设问题情境,为学生的思维创造一种良好的内外条件,使之在新的情景下激发起排除障碍、解决问题的强烈愿望。学生的认知过程是他们积极思考的过程,当学生充满热情全身心的投入思考,才有可能获得良好的探求问题、解决问题的效果。
总之,创设数学情境的实质不在于它的本身是不是美仑美奂,而应关注的是它是不是有利于诱发学生提出数学问题,促进思维联想,是不是有利于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再创造”,是不是有利于个性的张扬和独创精神的培养。这三个“有利于”应该成为我们教师创设数学情境的出发点和指导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