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营造绿色课堂 提升课堂质量

【作者】 杨晓峰

【机构】 湖北省十堰市第十六中学



【正文】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新课程理念逐渐渗透到日常的教育教学工作中,学生的主体地位越来越突出。为此,在课堂教学中,我们一定要注重对学生个性的尊重,注重对学生的人文关怀。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求,这就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里,这种需求特别强烈。我们在课堂教学中谈尊重生命,不仅指要尊重学生的人格,而且更重要的是把学生当作全面发展的人来看待,面向全体学生,面向学生的全面发展,善于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并且积极鼓励他们发展,相信他们通过努力一定会有所进步。
  在当前的教育背景下,如何营造绿色课堂,更好的提升课堂质量,有效地扼制两极分化,成为教育者普遍研究的课题,为此,笔者结合自身教学实际,提出以下几点思考:
  1、转变教育观念,构建以学习主义理论为生命课堂的指导理念
  传统的课堂教学是建立在行为主义学习理论之上,强调刺激——反应。生命课堂则是以构建学习主义理论作为基础,他强调认知主体内部的心理过程,把学习看作是信息加工的主体,认为知识并不是直接通过教师传授所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中,借助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获得。由于学习是在教师指导下,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教师是意义建构的帮助者和促进者,而不是知识的传授者和灌输者,这有利于确定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能让学生获得更多的自由和主动,尤其强调对课堂环境的设置,才能保证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所以要构建生命课堂教师必须更新教学观念,将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作为自己的指导思想,从生命的高度用动态的观点来看待课堂教学。
  2、把课堂还给学生,重视学生在课堂上的生命体验
  前苏联著名的教育家列·夫·赞可夫在《和教师的谈话》一书中,专门提到了课堂生活。他突出强调了课堂教学不仅要在内容上反映生活,更要注意儿童在课堂上的生活,不要忘记学生本身的生活。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努力改变说教者的形象,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鼓励学生在现有的基础上,自主探索,引导他们大胆发言,尊重学生在学习中闪现出来的想法和行动,特别对于那些老师和学生眼中的后进生,教师应该以欣赏的眼光去看待他们,为他们搭建展现个性的舞台,让生命之光闪现出美丽的光芒。主动把课堂生活还给学生,重视学生的精神世界,重视学生的生命体验,真正实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提升课堂质量。
  3、充分尊重和考虑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个性差异
  这个世界只有一个爱因斯坦,只有一个牛顿,只有一个爱迪生。教师没有权利要求每一个孩子都是优秀的学生,而是要实事求是地面对学生个体差异的事实。为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学目标的设立不可一刀切,教师要学会信任,学会期待,允许学生张扬自己的个性,善待他们的不足,并且积极的鼓励他们向善的方向发展,关注他们的成长。选择教学内容时,充分考虑学生的差异性,选择具有层次的教学内容。在教学过程中,尽量挖掘学生的优点,并加以正确引导。
  4、注重学生的内在需求,重视挖掘学生的潜能
  在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下,教师都希望自己的学生时心有灵犀一点通的优秀学生,对于那些成绩不理想的学生,多数认为万般无奈,有的甚至主动放弃,导致学生两极分化现象十分严重。然而孩子也有自己的观点,自己的世界,也只有他们眼中的世界才是属于他们自己的。所以教师不能一厢情愿的用成人的眼光看待他们,而是要用变化发展的眼光看待他们。关注他们的内在需求,用自己的职业道德和强烈的责任感去挖掘学生潜在的能量,才是真正的对学生负责。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说,我们必须重生为小孩,才能为儿童谋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