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生物教学中探究性学习的认识与体会

【作者】 王慧明

【机构】 新疆塔城地区教育局



【正文】  高中新课程改革从2004年启动,自2008年新疆进入高中课改实验,新的教学理念强调:“面向全体学生,提高生物科学素养,倡导探究性学习。”在这二年的教学实践中,我们有收获也有困惑,有成功也有失败,课改使我们的教育观念得到了转变。用它来规范教学行为以启迪我们的教学智慧,给我们的教学工作带来了无限的生机。下面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谈谈对课改生物教材中探究性学习的体会。
  一、探究性学习的产生背景
  上世纪末,中共中央、国务院提出要“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新课改的目的就是要在21世纪构建起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从根本上说,课程改革的动因是我们面临的社会环境已经变了:在知识经济时代、信息社会当中,知识以人们无法想象的速度在增加和更新,我们若不想被淘汰,就必须不断学习、终身学习。这就是说,具备学习的愿望、兴趣和方法,比记住一些知识更为重要。真正对学生负责的教育,应当是能够促进他们全面、自主、有个性地发展的教育。显然,全国“万校一书”的课程体系、“万人一面’’的培养方式,肯定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另一方面,由于高中教育已经基本普及,高中教育的功能也随之发生了变化:从只面向少数人的精英主义教育,转变为面向全体学生的大众教育,高中教育的目的和任务不再是只为大学输送合格新生。当高中毕业生可能继续升学,也可能直接走向社会时,高中教育就应当转变为培养学生的“人生规划”能力、职业意识和创业精神,这些正是新课改所十分强调的。将科学探究作为科学课程的基本要求,把科学探究能力作为构成学生科学素养的一个重要方面。在国内,近几年来有关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的问题引起了教育界和全社会的广泛关注,并成为当前基础教育改革的一个热点。探究性学习作为一种能够有效培养学生素养的教学方法,受到极大重视,成为新一轮理科课程改革中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一个突破点。我国第八次课程改革,借鉴了世界各国科学课程标准及教学改革的实践经验,在生物课程标准制定的过程中,提出了“倡导探究性学习”的理念,以期待将我国生物学课程改革推向深入。
  二、探究性学习的概念
  探究式学习亦称探究式教学,是指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运用探究的方法进行学习,主动获取知识、发展能力并获得亲身体验的实践活动。所谓生物教学中的探究性学习,就是在教学中结合教材相关内容,对具有探索性的生物学问题予以解决,促进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探索,主动实践,使学生充分体验到发现探究的乐趣、成功的愉悦,在科学态度、合作精神、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等方面得到全面发展的教学形式。
  探究性教学使学生自主地获取知识和技能、体验和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形成和提高创新意识、树立科学的价值观的活动过程。在探究性教学过程中,学生开始通过各种事实来发现概念和的方式。这种学习方式的中心是针对问题的探究活动,当学生面临各种让他们困惑的问题的时候,就要想法寻找问题的答案,在解决问题的时候,要对问题进行推理、分析,找出问题解决的方向,然后通过实践活动,用科学的语言形成对问题的解释,达到学会对大量信息的收集、分析和判断,增强社会实践和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培养独立的观察、思考、推理和判断能力,提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
  三、探究性学习的基本过程
  (一)提出问题
  探究性学习要根据课程目标和教学内容,从学生认知水平和生活经验出发,精心设计探究学习活动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和思维潜能,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问题情境中来,以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例如:学习光合作用时,探究影响叶绿素形成的环境因素的实验中:先介绍日常生活中的青蒜苗和黄蒜苗形成;葱埋在土壤中的是白色,露在外边的是绿色,再叫学生思考:有什么问题需要探究?引导出问题:哪些环境因素影响叶绿素的形成?
  (二)作出假设
  作出假设是对提出的问题所作出的参考答案,假说一般分为两个步骤:第一步,提出假说,即依据发现的事实材料或已知的科学原理或学过的知识,通过创造性思维,提出初步假定;第二步,对问题的答案作出可能设想(推断),即依据提出的假说,进行推理,得出假定性的结论。?假设应该建构在以往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符合学生自身的认知水平和能力水平,具有可行性,在现有的条件下是可以完成的,并可以达到预期效果的。教师要鼓励与引导学生提出不同的假设,对问题做出尝试性解释。例如,(接上一个例)学生提出:哪些环境因素影响叶绿素的形成的问题后作出假设:假设光照要影响叶绿素的形成;依据是:日常生活中的青蒜苗和黄蒜苗形成;葱埋在土壤中的是白色,露在外边的是绿色。
  (三)、实践探究
  ?我们根据提出的问题和假设来设计一个实践探究方案,实践探究方案的设计一定要遵循可行性、重复性、简便性原则,我们根据以上原则对设计的方案进行实施操作、完成探究活动。例如,让学生讨论交流:自己怎样才能种出青蒜苗和黄蒜苗?自己怎样去遮光?还可以用什么材料?并回家去具体操作和每天作好详细记录。
  (四)分析与结论
  在实践探究的基础上,学生通过讨论分析探究活动过程出现的问题与结果,反馈探究活动中亮点。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探究活动过程的经验教训,在旧知识的基础上构建新的知识,得出结论。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例如,(接上一个例)三周后让学生带上实验材料分析:青蒜苗和黄蒜苗的形成原因。得出:光照下才能形成叶绿素;评价肯定其它材料的实验;分析有些黄苗黄色不明显的原因(有弱光)。
  (五)评价与交流
  探究活动要将探究成果做成书面形式的论文报告或者是实物形式的模型等进行成果展示。最后将探究活动成果与其他兄弟学校或组织进行交流探究,听取不同方面的声音。
  四、关于探究性学习的几点体会
  (一)探究性学习不是唯一的教学活动
  探究性学习只是一种的学习方式,但并不是全部的教学手段,不同的教学内容学习方法有所不同。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应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学生的特点,在开展具体的学习活动时, 因地制宜的运用各种学习方式和策略以达到教学目的。探究性学习更注重知识的形成过程,因此难以使学生获得比较系统的学科基础知识,况且并非所有的学科知识都适合探究性教学这种方式。对一些体现事物名称、概念、事实等方面的陈述性知识就不需要学生花时间去探究,仅靠讲授、阅读等方式就能掌握。
  (二)探究性教学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
  生物教师要改变传统灌输式的教学方式,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讨论、研究、实验等多种教学组织形式引导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使学生学习成为在教师引导下主动的、富有创造力的过程。我国的教育改革要求我们的教育体现的是素质教育,我们的教师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教师。教师只有更新教育观念,在探究性学习的实施中才会做到有的放矢。在实际工作中要注重教师的培训和指导,使高中生物教师较快地熟悉高中生物课程标准的要求,提高教师引导学生开展探究性学习的能力,以期能较好地提高教学效率。
  (三)突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学生是探究性学习活动的主体,在整个探究性学习的实施过程中,探究性学习对学生的自主性程度要求比较高,教师在实际的教学工作中可以从已知的生物事实材料出发,遵循引导、合作、自主、创新的发展过程,创设铺垫型问题情境,使学生能从问题出发,引发学生积极独立地思考,主动投入学习。教师在整个探究性学习的过程中的指导作用就是组织者和协调者,向学生提供帮助和支持,让学生亲身经历探究过程,体验感受探究过程,在实践中创新。
  (四)探究性学习对教师的要求
  当前,探究性学习的教学模式是课堂教学改革的重头戏,是提升学生科学素养、改变学习方式的必由之路。作为生物教师,我们要充分利用好课堂教学这一主阵地,多角度多层面地渗透探究性学习的教育思想。一方面他对学生明确了探究的内容,目标以及评价标准,另一方面对学生在探究过程的具体细节不细化,让学生学会去观察、思考,去尝试,不轻易简单评价学生的探究活动,在学生实在解决不了时,必要时给予一定的帮助,适时地指导学生发现问题,理清各种关系,最终解决问题为最终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改革而努力,为最终向社会培养出大量的创新型优秀人才而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