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如何将体育锻炼习惯渗透到学生体育课中
【作者】 王慧明
【机构】 新疆塔城地区教育局
【摘要】人应该把健康放在首位,没有健康作保证,人就无法正常的生活、学习、工作。体育锻炼会使身体更健康,让经理更充沛,从而积极的热情的学习。从培养学生自小建立体育锻炼意识着手,来巩固和提高全民健身意识,只有抓住这一体育事业的基础才能使处在体育事业金字塔尖的竞技体育得以更加灿烂、辉煌。【关键词】健康;体育锻炼;习惯;兴趣
【正文】
在中学体育教学中,常有部分学生上体育课不主动,对教师布置的练习内容缺乏积极性,多采用应付的态度。这就对搞好体育教学,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是一大障碍,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甚多,但主要的是学生对体育缺乏兴趣,不能自觉地参加体育锻炼所致。通过体育锻炼让学生清楚身体健康的重要性。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可见兴趣是激发学生创造性的直接动力,所以,体育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只要学生对体育教学内容感兴趣,才能引发求职的欲望。兴趣在体育教学中的重要性和培养学生自觉参加体育锻炼的习惯,是学生成为体育的终身受益者的直接原因。
一、转变教师观念
1.教师讲解过度,照本宣科。在上课是教师总喜欢沿着自己的思路,去讲解以讲代学,忽略示范的积极作用“讲解过度”现象超越了学生身心的承载限度,影响了体验课堂教学的效果。体验课堂教学中有很多知识和技能往往是一般的教学语言表达和描绘不清楚的,往往会花费大量时间进行反复的讲解,这也会给体育课堂教学带来事倍功半的教学效益。
2.师范过渡,练习不足。在体育教学改革中教师有效示范也就是对学生有效的引领。在体育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抓住示范的最佳时机,同一个示范动作在体育课堂教学流程中不同阶段的意义和作用也不尽相同,教师如能适时的示范抓住时机,不但可以提高学生学习体育知识和技能的积极性。反之,就会失去兴趣,锻炼离学生越来越远。
二、要教给学生体育锻炼的常识
体育锻炼把实际活动放在第一位,强调通过具体运动增强体质是无可非议的。但体育不是一种单纯的体力活动,只有在锻炼过程中注意学习知识和掌握技术,才能提高体育锻炼的成效。为此,老师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一是教给学生一些常见运动项目的知识和技术,指导学生正确的练习。比如,锻炼前应做哪些准备活动,体育运动后应做哪些整理活动,又比如跑步的起跑、加速跑、途中跑、弯道跑、终点冲刺等;打篮球的传接球、带球突破、投篮、防守等。二是要给孩子说明各种体育活动的特点和意义,如田径类的活动主要靠力量和速度,球类活动对灵敏和弹跳的要求较高,使孩子能够逐步地了解一些常见运动项目;三是要让孩子知道自己适于从事哪些运动项目,由于孩子的身体发育水平较低,心脏承受能力差,因此不宜做长跑、举重、吊环、长时间倒立等运动项目,而应当选择那些负荷较轻、欢畅活泼的运动项目,如游戏、简易体操、小球类等;四是教给孩子一些最基本的体育比赛规则,如起跑时要听口令,打球时不能撞人,游戏时不能出线,这些是保证体育比赛进行的基本条件,要让孩子有所了解。有的孩子在某项体育运动或活动项目上有特殊的才能,父母应当让孩子自己决定是否继续进行训练,以发展专业技能。但是,父母有责任帮助孩子,和他们一起对参加体育锻炼进行反复思量和研究讨论,并给予始终如一的关爱和支持。
三、学生体育锻炼制定化
学生做事情往往缺乏自觉性和毅力,对事情的兴趣较容易转移,如果班主任和家长放松对他的督促,他在体育锻炼上就可能出现“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的现象,这样自然就会妨碍体育锻炼效果。因此,家长和老师要帮助孩子制订一个锻炼身体的计划,明确锻炼的目标和内容,规定锻炼的次数和时间,如规定每天早上6点起床做操,每天下午放学后打乒乓球等。当然,这不一定要写成文字,但父母和老师要给孩子讲清楚,使他做到心里有数、遵照执行就可以了。在制订计划时要从中小学生的实际出发,合理安排,循序渐进。运动量要由小到大,逐渐增加;动作由简单到复杂,由易到难,使中小学生的机体有个逐渐适应的过程。由于学生的体力随年龄的增大而增加,所以运动量也应随年龄而逐渐增大。在制订计划时,在考虑到学生的兴趣、特点的基础上,应坚持各种运动项目的全面锻炼,使小学生在力量、速度、灵敏、耐力等方面都得到发展,使机体各器官系统的形态和生理功能得到均衡的发展和全面的改善。在计划的落实方面,老师可能因为全班人数太多而难以全部照顾到,所以应让学生家长在可能的情况下与学生一起锻炼。这既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保护学生的安全,不断提高学生的技巧,也是对学生最好的督促。家长如果不能和孩子天天在一起锻炼,也要经常鼓励孩子坚持锻炼,并且每隔一段时间(如一周、两周、一个月)检查一下孩子锻炼的情况,指出孩子进步的地方,告诉孩子应当改进的地方,这是养成学生体育锻炼习惯的“催化剂”,学生体育锻炼的习惯就一定能养成,学生的身体素质就一定有提高。
四、把握学生良好锻炼习惯从不同方面入手。
1、从学生的生理方面看。由于生活水平的提高,物质生活的丰富,越来越多的小学生基本上没有了家务劳动。他们的衣食住行也比成年人更早实现了“现代化”,他们唯一的体力活动就是学校的体育课。但是,一周两三节体育课的锻炼时间并不能起到十分有力的效果。加上部分家长、老师只重视子女的文化学习,不重视孩子的体育锻炼。所以很多小学生的身体状况令人担忧。有些家长宁愿在孩子病了以后去求医问药,也不重视孩子的体育锻炼。比如,现在有些学生由于缺钙,影响了生长发育,家长、学校十分着急,会想很多办法给学生补钙,但效果不容乐观。我们知道,其实通过体育锻炼就能十分有效地解决这个问题,经常锻炼不仅能很好地促进骨骼钙化,而且可以改善骨骼结构,提高骨的抗折、抗压能力,从而促进生长发育。类似的情况还有很多,我们也可以通过不同的“运动处方”来解决,因此培养小学生体育锻炼的习惯对他们的健康、生长、发育等有着十分重要的促进作用。
2、从学生的心理方面看。随着课改的不断深入,虽然学生的课业负担在不断减轻,但是由于长期以来传统的教育观念和教育模式的影响,目前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的局面仍然没有从根本上得到改变。很多学生不仅身体上感到累,而且心理上的挫伤也很大。来自家长、老师施加的学习压力,以及人际交往、情感矛盾等常常让他们精神紧张,其紧张程度有的甚至超过了成年人。成年人的情绪可以自己调节,而小学生的心理却达不到这种境界。他们常常表现出紧张、焦虑,甚至表现出一些破坏欲望的行为。而这种情况,我们也可以通过体育运动来帮助调节。在运动中他们的这种不良情绪会不断缓解、释放,烦恼会被遗忘,继而产生一种愉悦的心理感受。因此,培养学生体育锻炼习惯对他们的心理健康也十分有利。
3、从学生的个性来看,小学是一个人个性形成的初期,在这一时期培养他们体育锻炼的良好习惯也可以更好的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因为在运动中他们可以交流,可以竞争,可以体验成功和失败,可以学会解决各种各样的问题和处理复杂的人际关系,学生认识自己的不足,学习正确评价他人和接受他人的评价,为建立健全良好的个性奠定基础。
总之,通过几年的教学实践,我进一步体会到:体育教师要用高尚的情操、广博的知识和健美的体魄、优美的示范,给学生以积极的影响。“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这种潜移默化的影响会直接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目的、端正学习态度、增强学习信心、培养体育兴趣,使他们健康的成长。
参考文献:
[1]《体育教学》2010年1期
在中学体育教学中,常有部分学生上体育课不主动,对教师布置的练习内容缺乏积极性,多采用应付的态度。这就对搞好体育教学,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是一大障碍,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甚多,但主要的是学生对体育缺乏兴趣,不能自觉地参加体育锻炼所致。通过体育锻炼让学生清楚身体健康的重要性。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可见兴趣是激发学生创造性的直接动力,所以,体育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只要学生对体育教学内容感兴趣,才能引发求职的欲望。兴趣在体育教学中的重要性和培养学生自觉参加体育锻炼的习惯,是学生成为体育的终身受益者的直接原因。
一、转变教师观念
1.教师讲解过度,照本宣科。在上课是教师总喜欢沿着自己的思路,去讲解以讲代学,忽略示范的积极作用“讲解过度”现象超越了学生身心的承载限度,影响了体验课堂教学的效果。体验课堂教学中有很多知识和技能往往是一般的教学语言表达和描绘不清楚的,往往会花费大量时间进行反复的讲解,这也会给体育课堂教学带来事倍功半的教学效益。
2.师范过渡,练习不足。在体育教学改革中教师有效示范也就是对学生有效的引领。在体育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抓住示范的最佳时机,同一个示范动作在体育课堂教学流程中不同阶段的意义和作用也不尽相同,教师如能适时的示范抓住时机,不但可以提高学生学习体育知识和技能的积极性。反之,就会失去兴趣,锻炼离学生越来越远。
二、要教给学生体育锻炼的常识
体育锻炼把实际活动放在第一位,强调通过具体运动增强体质是无可非议的。但体育不是一种单纯的体力活动,只有在锻炼过程中注意学习知识和掌握技术,才能提高体育锻炼的成效。为此,老师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一是教给学生一些常见运动项目的知识和技术,指导学生正确的练习。比如,锻炼前应做哪些准备活动,体育运动后应做哪些整理活动,又比如跑步的起跑、加速跑、途中跑、弯道跑、终点冲刺等;打篮球的传接球、带球突破、投篮、防守等。二是要给孩子说明各种体育活动的特点和意义,如田径类的活动主要靠力量和速度,球类活动对灵敏和弹跳的要求较高,使孩子能够逐步地了解一些常见运动项目;三是要让孩子知道自己适于从事哪些运动项目,由于孩子的身体发育水平较低,心脏承受能力差,因此不宜做长跑、举重、吊环、长时间倒立等运动项目,而应当选择那些负荷较轻、欢畅活泼的运动项目,如游戏、简易体操、小球类等;四是教给孩子一些最基本的体育比赛规则,如起跑时要听口令,打球时不能撞人,游戏时不能出线,这些是保证体育比赛进行的基本条件,要让孩子有所了解。有的孩子在某项体育运动或活动项目上有特殊的才能,父母应当让孩子自己决定是否继续进行训练,以发展专业技能。但是,父母有责任帮助孩子,和他们一起对参加体育锻炼进行反复思量和研究讨论,并给予始终如一的关爱和支持。
三、学生体育锻炼制定化
学生做事情往往缺乏自觉性和毅力,对事情的兴趣较容易转移,如果班主任和家长放松对他的督促,他在体育锻炼上就可能出现“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的现象,这样自然就会妨碍体育锻炼效果。因此,家长和老师要帮助孩子制订一个锻炼身体的计划,明确锻炼的目标和内容,规定锻炼的次数和时间,如规定每天早上6点起床做操,每天下午放学后打乒乓球等。当然,这不一定要写成文字,但父母和老师要给孩子讲清楚,使他做到心里有数、遵照执行就可以了。在制订计划时要从中小学生的实际出发,合理安排,循序渐进。运动量要由小到大,逐渐增加;动作由简单到复杂,由易到难,使中小学生的机体有个逐渐适应的过程。由于学生的体力随年龄的增大而增加,所以运动量也应随年龄而逐渐增大。在制订计划时,在考虑到学生的兴趣、特点的基础上,应坚持各种运动项目的全面锻炼,使小学生在力量、速度、灵敏、耐力等方面都得到发展,使机体各器官系统的形态和生理功能得到均衡的发展和全面的改善。在计划的落实方面,老师可能因为全班人数太多而难以全部照顾到,所以应让学生家长在可能的情况下与学生一起锻炼。这既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保护学生的安全,不断提高学生的技巧,也是对学生最好的督促。家长如果不能和孩子天天在一起锻炼,也要经常鼓励孩子坚持锻炼,并且每隔一段时间(如一周、两周、一个月)检查一下孩子锻炼的情况,指出孩子进步的地方,告诉孩子应当改进的地方,这是养成学生体育锻炼习惯的“催化剂”,学生体育锻炼的习惯就一定能养成,学生的身体素质就一定有提高。
四、把握学生良好锻炼习惯从不同方面入手。
1、从学生的生理方面看。由于生活水平的提高,物质生活的丰富,越来越多的小学生基本上没有了家务劳动。他们的衣食住行也比成年人更早实现了“现代化”,他们唯一的体力活动就是学校的体育课。但是,一周两三节体育课的锻炼时间并不能起到十分有力的效果。加上部分家长、老师只重视子女的文化学习,不重视孩子的体育锻炼。所以很多小学生的身体状况令人担忧。有些家长宁愿在孩子病了以后去求医问药,也不重视孩子的体育锻炼。比如,现在有些学生由于缺钙,影响了生长发育,家长、学校十分着急,会想很多办法给学生补钙,但效果不容乐观。我们知道,其实通过体育锻炼就能十分有效地解决这个问题,经常锻炼不仅能很好地促进骨骼钙化,而且可以改善骨骼结构,提高骨的抗折、抗压能力,从而促进生长发育。类似的情况还有很多,我们也可以通过不同的“运动处方”来解决,因此培养小学生体育锻炼的习惯对他们的健康、生长、发育等有着十分重要的促进作用。
2、从学生的心理方面看。随着课改的不断深入,虽然学生的课业负担在不断减轻,但是由于长期以来传统的教育观念和教育模式的影响,目前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的局面仍然没有从根本上得到改变。很多学生不仅身体上感到累,而且心理上的挫伤也很大。来自家长、老师施加的学习压力,以及人际交往、情感矛盾等常常让他们精神紧张,其紧张程度有的甚至超过了成年人。成年人的情绪可以自己调节,而小学生的心理却达不到这种境界。他们常常表现出紧张、焦虑,甚至表现出一些破坏欲望的行为。而这种情况,我们也可以通过体育运动来帮助调节。在运动中他们的这种不良情绪会不断缓解、释放,烦恼会被遗忘,继而产生一种愉悦的心理感受。因此,培养学生体育锻炼习惯对他们的心理健康也十分有利。
3、从学生的个性来看,小学是一个人个性形成的初期,在这一时期培养他们体育锻炼的良好习惯也可以更好的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因为在运动中他们可以交流,可以竞争,可以体验成功和失败,可以学会解决各种各样的问题和处理复杂的人际关系,学生认识自己的不足,学习正确评价他人和接受他人的评价,为建立健全良好的个性奠定基础。
总之,通过几年的教学实践,我进一步体会到:体育教师要用高尚的情操、广博的知识和健美的体魄、优美的示范,给学生以积极的影响。“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这种潜移默化的影响会直接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目的、端正学习态度、增强学习信心、培养体育兴趣,使他们健康的成长。
参考文献:
[1]《体育教学》2010年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