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高中语文教学个性化阅读研究
【作者】 罗君艳
【机构】 湖南省安化县职业中专东坪校区
【摘要】阅读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重要部分。阅读教学容易忽略阅读的本质,过分强调分析、解读文本,弱化学生内在的理解和感受,课堂常常被模式化、统一化的教学设置所引导。互动式教学方法是个性化阅读教育开展的有效教学方法,强调着学生的主体地位,提倡尊重学生个性。在高中阶段推广个性化阅读教学对适应人才发展要求,提高高中语文课堂效率有积极作用。个性化阅读是具有两面性的新模式,因此推广个性化阅读新方法,需要教师根据不同的地区和不同学生基础水平情况循序渐进的推行。【关键词】 高中语文;个性化阅读;教学策略
【正文】
个性化阅读着眼于个体思维差异,主张因材施教,提出要让学生在主动的阅读思考中,获得具有自我思想的理解和感受,增强思辨力、判断力和想象力。教师也应将培养学生个性的发展、强化学生主体意识的构建纳入阅读教学的目标,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
一、营造良好的阅读氛围
新课改的核心理念是以学生为本,要求教师在课堂中要注重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因此教师应促进学生发挥其主体作用,为学生营造能思考、有空间的教学氛围,将学习主动权交给学生,鼓励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促进学生在阅读中领悟作者感情,思考文章深意。“个性化”突出的是个性的发展,这种发展注重学生的主体感受。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加强与学生的互动交流,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锻炼和培养学生个性化阅读能力,秉持以学生为本的教学思想。
例如,在《记念刘和珍君》教学时,教师首先帮助学生梳理基础知识,辅导学生理解难以理解的字词,介绍作者以及写文背景,然后把主动权交给学生,引导其进行自主阅读,在几遍阅读结束后,学生可大致了解文章脉络,人物性格,之后再组织开展课堂讨论,鼓励学生自主分析人物情感,理解作者意图并表达自己的想法,避免用刻板的框架框住学生思维。课堂分享是个见仁见智的过程,教师应发挥课堂讨论过程中积极引导、把握教学目标的作用,既营造良好阅读氛围,又尊重学生思考,完成教学任务。
二、创建开放型阅读问题
在强调个性化阅读的课堂中,开放型阅读问题的设置将有效开展个性化阅读教学活动。文章个性化阅读过程中,学生既是阅读主体又是能独立思考的个体,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因时间、心境、地点的不同而具有个体差异,因此教师应对学生学习过程中产生的理解分歧予以积极地引导,尊重差异,设置阅读的问题时,不能束缚或者限制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学生言之有理就是可行的。个性化阅读具有生成性,在教学课堂中,教师的教学思路是依据学生课堂反馈、具体个性随机生成的,没有既定的教学预设,但教师要把握课堂节奏,让课堂“随性”而不“随意”。
《归园田居》古诗词教学实践中,学生在初步阅读后,提出问题:“陶渊明是因为讨厌官场的尔虞我诈而说他热爱田园生活吗?”“他真的喜欢‘种豆南山下’的清闲吗?”等,教师应该充分利用这些开放性的问题,引导学生展开思考,让学生结合自身体验与感受,多个角度去对诗文进行分析、总结,更加全面的理解诗人的情感和写诗意图。
三、换位思考阅读
由于年龄、个人经历、理解角度的不同,学生对文本中的人物与事件无法迅速理解,并且由于部分教学文本年代久远,学生难以以当下的思维思考过去的事,这就需要教师的指导与背景构建。教师应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在梳理文章脉络、初步讲解课文时帮助学生化繁为简,构建容易理解的情境,鼓励学生换位思考。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利用教学视频增强文本代入感,开展情景模拟以引导学生进行视角转换,以此理解文章内涵。
例如在讲授《大堰河——我的保姆》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播放相关纪录片,让学生了解那个年代的人物,结合自己与母亲的情感,带着自己的经历与体验,想象自己就处在那样的环境背景之中,去了解作者深层的写作目的。理解文章中“我”与保姆的深切情谊与那不可逾越的阶级鸿沟带来的分离悲情,了解大堰河高大的形象,了解生活在中国广袤土地上辛勤劳作的劳动人民的形象。从“大堰河”到广大劳动者,步步升华,逐渐加深。这种换位思考可以更好地让学生理解作者感情,体会到作者对大堰河及广大劳动人民的怀念和赞美,体会到作者对旧社会的仇恨与诅咒。
结语:个性化阅读应以学生为主,引导学生进行个性化思考的教学模式,作为教师要在保证学生主体地位的前提下吸引学生注意,激发学生思维。毋庸置疑,个性化阅读使教学课堂更加活跃,更加自由了,这种自由不能缺少积极正确的引导,因而还要求教师要关注教学变化,深入理解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不断优化教学框架,丰富阅读教学形式,提高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培养出真正能适应社会发展的人才。
参考文献:
[1]谭庆华. 试论高中语文个性化阅读教学的实施[J]. 语文教学通讯·D刊(学术刊),2017,(03):25-26.
[2]蒋小荣. 高中语文个性化阅读教学的策略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16
个性化阅读着眼于个体思维差异,主张因材施教,提出要让学生在主动的阅读思考中,获得具有自我思想的理解和感受,增强思辨力、判断力和想象力。教师也应将培养学生个性的发展、强化学生主体意识的构建纳入阅读教学的目标,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
一、营造良好的阅读氛围
新课改的核心理念是以学生为本,要求教师在课堂中要注重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因此教师应促进学生发挥其主体作用,为学生营造能思考、有空间的教学氛围,将学习主动权交给学生,鼓励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促进学生在阅读中领悟作者感情,思考文章深意。“个性化”突出的是个性的发展,这种发展注重学生的主体感受。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加强与学生的互动交流,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锻炼和培养学生个性化阅读能力,秉持以学生为本的教学思想。
例如,在《记念刘和珍君》教学时,教师首先帮助学生梳理基础知识,辅导学生理解难以理解的字词,介绍作者以及写文背景,然后把主动权交给学生,引导其进行自主阅读,在几遍阅读结束后,学生可大致了解文章脉络,人物性格,之后再组织开展课堂讨论,鼓励学生自主分析人物情感,理解作者意图并表达自己的想法,避免用刻板的框架框住学生思维。课堂分享是个见仁见智的过程,教师应发挥课堂讨论过程中积极引导、把握教学目标的作用,既营造良好阅读氛围,又尊重学生思考,完成教学任务。
二、创建开放型阅读问题
在强调个性化阅读的课堂中,开放型阅读问题的设置将有效开展个性化阅读教学活动。文章个性化阅读过程中,学生既是阅读主体又是能独立思考的个体,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因时间、心境、地点的不同而具有个体差异,因此教师应对学生学习过程中产生的理解分歧予以积极地引导,尊重差异,设置阅读的问题时,不能束缚或者限制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学生言之有理就是可行的。个性化阅读具有生成性,在教学课堂中,教师的教学思路是依据学生课堂反馈、具体个性随机生成的,没有既定的教学预设,但教师要把握课堂节奏,让课堂“随性”而不“随意”。
《归园田居》古诗词教学实践中,学生在初步阅读后,提出问题:“陶渊明是因为讨厌官场的尔虞我诈而说他热爱田园生活吗?”“他真的喜欢‘种豆南山下’的清闲吗?”等,教师应该充分利用这些开放性的问题,引导学生展开思考,让学生结合自身体验与感受,多个角度去对诗文进行分析、总结,更加全面的理解诗人的情感和写诗意图。
三、换位思考阅读
由于年龄、个人经历、理解角度的不同,学生对文本中的人物与事件无法迅速理解,并且由于部分教学文本年代久远,学生难以以当下的思维思考过去的事,这就需要教师的指导与背景构建。教师应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在梳理文章脉络、初步讲解课文时帮助学生化繁为简,构建容易理解的情境,鼓励学生换位思考。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利用教学视频增强文本代入感,开展情景模拟以引导学生进行视角转换,以此理解文章内涵。
例如在讲授《大堰河——我的保姆》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播放相关纪录片,让学生了解那个年代的人物,结合自己与母亲的情感,带着自己的经历与体验,想象自己就处在那样的环境背景之中,去了解作者深层的写作目的。理解文章中“我”与保姆的深切情谊与那不可逾越的阶级鸿沟带来的分离悲情,了解大堰河高大的形象,了解生活在中国广袤土地上辛勤劳作的劳动人民的形象。从“大堰河”到广大劳动者,步步升华,逐渐加深。这种换位思考可以更好地让学生理解作者感情,体会到作者对大堰河及广大劳动人民的怀念和赞美,体会到作者对旧社会的仇恨与诅咒。
结语:个性化阅读应以学生为主,引导学生进行个性化思考的教学模式,作为教师要在保证学生主体地位的前提下吸引学生注意,激发学生思维。毋庸置疑,个性化阅读使教学课堂更加活跃,更加自由了,这种自由不能缺少积极正确的引导,因而还要求教师要关注教学变化,深入理解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不断优化教学框架,丰富阅读教学形式,提高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培养出真正能适应社会发展的人才。
参考文献:
[1]谭庆华. 试论高中语文个性化阅读教学的实施[J]. 语文教学通讯·D刊(学术刊),2017,(03):25-26.
[2]蒋小荣. 高中语文个性化阅读教学的策略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