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浅谈小学数学交流能力的培养
【作者】 吴 英
【机构】 青海省海西州都兰一小
【摘要】“交流”就是人与人之间信息与情感的“传达”与“沟通”,人要适应社会,要认识世界、改造世界,就要运用“交流”来与他人、与社会建立联系。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数学交流能力是小学数学课程的目标之一。【关键词】小学数学;交流;课堂;教学结构
【正文】新《课程标准》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交流作为一种学习方式,是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前提下,主动与他人交换意见,感受同伴解决问题的思路与方法,也使自己的策略和想法得到详细的检查、提炼和完善。所以,注重数学课堂交流培养学生的数学交流能力是当今数学课程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那么在教学中如何培养数学交流能力呢?
一、提高交流意识,制订交流目标
把培养学生的数学交流能力明确纳入教学目标轨道,增强交流意识,制订切实可行的、以提高数学交流的技能技巧为主的数学交流目标。数学交流能力的培养不是孤立地进行的,应渗透在整个小学教育教学的过程之中。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的四种基本能力是相互联系,又互为区别的,数学交流能力的培养要寓于四种基本能力的培养之中。制订目标还要遵循儿童同年龄阶段的认知特点及语言发展规律,使实现目标成为经常的、现实的而不是权宜之计、望尘莫及的。低年级学生一般会用简单完整的话说出自己的算法、想法,能有序地说明一些操作;中年级学生会用简单的数学术语表达思想,有层次地说明思考问题的过程,能质疑,边操作边解释;高年级学生能使用学过的数学术语表达思想,讲明算理,质疑问难,对不同意见展开讨论,有条件还可撰写小论文,作书面交流。
二、为学生创造交流情境与机会
学生的认知过程必然有情感伴随,只有以情为动力、以知为依托,做到情理交融、互相促成,才能使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和谐发展。加之低年级学生认知过程以事物的表象为主,以兴趣为动力。所以认识数字,设计问题时除了要切合学生的认知水平,还要积极有效地创设情境,培养学生的情趣,激发学生的内部动机,这样课堂讨论交流才能在充满情趣、宽松且热烈的气氛中进行。例如:在教学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数一数》时,出示“美丽的校园”情境,先用“大家看看这里都有什么”把学生请进画中,同时,以“把你的发现告诉同桌”留给学生随意观察,自由交流的空间和时间,让学生无拘无束地观察和交流给学带来乐趣。在这样的基础上,再请学生“说一说这幅图上都有些什么”,然后追问“还有什么”,使学生会全面认真观察画面并带着任务去观察,最后“数一数各种事物的数量,并把自己看的在小组内交流说给大家听,班上做汇报交流”。教学中学生从数画面上的事物,到数教室内的事物,再到数校园内的到校园外的事物,让学生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处处有观察和交流的机会,只要我们不断地去观察就有交流内容,交流的能力也得到了培养提高。
三、通过不同的组织形式,培养学生的交流能力
1、师生谈话式。这是一种师生平等参与双向交流的形式,教师将学习内容设计成若干个有内在联系的问题系列,在课堂上逐个引导,启发学生回答,或纠正回答中的错误,使知识活动逐步深入,这种交流形式,有利于激发学生思维,主动参与,师生之间都可以获得反馈信息,根据这反馈信息及时调整教学过程和改善教学活动。
2、分组讨论式。这是以学生间相互交流为主的形式,是集体成员之间的多向信息交流,教师根据教学目标指出讨论的问题,将班级按区域或座位分成若干个小组,每组选一位组长来负责讨论,小组间的意见在全班讨论,并对他组意见进行评价,在小组讨论中,教师注意观察了解学生的活动情况,必要时也介入组中讨论,并对学生的研究给以鼓励。这种形式,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良好的思维品质和语言交流能力。
3、实践探究式。这是以学生与教材之间交流为主的形式。教师根据教材的结构特点以及学生的思想、知识、能力水平等,将教材设计成一系列思考题,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教材、观察、实验、思考、讨论、听讲等各种途经去主动研究问题、探索知识、总结规律。这种形式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各种能力,提高学生的素质。
四、改革课堂教学结构,培养学生的交流能力
1、创设情境,促学生交流能力的提高。
在数学教学的开始,教师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有利于学生主动积极的参与,是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率的重要手段。我们根据不同年龄段的学生,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教学目的要求,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创设各种教学情境:可以利用现代化教学技术构建激趣情境;可以利用实验构建认知情境;可以重温学生平时的生活情境;可以通过游戏创设巩固情境,可以通过比赛创设应用情境等等。
2、组织学生积极参与新知探究过程,培养学生的交流能力。
教学几何初步、计量等知识应利用和创造各种条件指导学生观察、测量、拼摆、画图、制作模型、实验验证等,使学生的耳、眼、口、触各种感官协同活动,经过综合、分析、推理、判断等思维形式,将思想表达出来,取人之长,补己之短。进而培养学生良好的空间观念,运用多种数学思想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由于学生各自的基础知识不同,各自的思维方式不同,在交流的过程中,难免会产生各种争议,这是学生在交流过程中,观念的碰撞,正是有了这样的碰撞,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和掌握,才能使自己的观念得到提升,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的数学知识掌握得更加扎实,才更有利于学生交流能力的培养。
一、提高交流意识,制订交流目标
把培养学生的数学交流能力明确纳入教学目标轨道,增强交流意识,制订切实可行的、以提高数学交流的技能技巧为主的数学交流目标。数学交流能力的培养不是孤立地进行的,应渗透在整个小学教育教学的过程之中。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的四种基本能力是相互联系,又互为区别的,数学交流能力的培养要寓于四种基本能力的培养之中。制订目标还要遵循儿童同年龄阶段的认知特点及语言发展规律,使实现目标成为经常的、现实的而不是权宜之计、望尘莫及的。低年级学生一般会用简单完整的话说出自己的算法、想法,能有序地说明一些操作;中年级学生会用简单的数学术语表达思想,有层次地说明思考问题的过程,能质疑,边操作边解释;高年级学生能使用学过的数学术语表达思想,讲明算理,质疑问难,对不同意见展开讨论,有条件还可撰写小论文,作书面交流。
二、为学生创造交流情境与机会
学生的认知过程必然有情感伴随,只有以情为动力、以知为依托,做到情理交融、互相促成,才能使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和谐发展。加之低年级学生认知过程以事物的表象为主,以兴趣为动力。所以认识数字,设计问题时除了要切合学生的认知水平,还要积极有效地创设情境,培养学生的情趣,激发学生的内部动机,这样课堂讨论交流才能在充满情趣、宽松且热烈的气氛中进行。例如:在教学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数一数》时,出示“美丽的校园”情境,先用“大家看看这里都有什么”把学生请进画中,同时,以“把你的发现告诉同桌”留给学生随意观察,自由交流的空间和时间,让学生无拘无束地观察和交流给学带来乐趣。在这样的基础上,再请学生“说一说这幅图上都有些什么”,然后追问“还有什么”,使学生会全面认真观察画面并带着任务去观察,最后“数一数各种事物的数量,并把自己看的在小组内交流说给大家听,班上做汇报交流”。教学中学生从数画面上的事物,到数教室内的事物,再到数校园内的到校园外的事物,让学生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处处有观察和交流的机会,只要我们不断地去观察就有交流内容,交流的能力也得到了培养提高。
三、通过不同的组织形式,培养学生的交流能力
1、师生谈话式。这是一种师生平等参与双向交流的形式,教师将学习内容设计成若干个有内在联系的问题系列,在课堂上逐个引导,启发学生回答,或纠正回答中的错误,使知识活动逐步深入,这种交流形式,有利于激发学生思维,主动参与,师生之间都可以获得反馈信息,根据这反馈信息及时调整教学过程和改善教学活动。
2、分组讨论式。这是以学生间相互交流为主的形式,是集体成员之间的多向信息交流,教师根据教学目标指出讨论的问题,将班级按区域或座位分成若干个小组,每组选一位组长来负责讨论,小组间的意见在全班讨论,并对他组意见进行评价,在小组讨论中,教师注意观察了解学生的活动情况,必要时也介入组中讨论,并对学生的研究给以鼓励。这种形式,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良好的思维品质和语言交流能力。
3、实践探究式。这是以学生与教材之间交流为主的形式。教师根据教材的结构特点以及学生的思想、知识、能力水平等,将教材设计成一系列思考题,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教材、观察、实验、思考、讨论、听讲等各种途经去主动研究问题、探索知识、总结规律。这种形式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各种能力,提高学生的素质。
四、改革课堂教学结构,培养学生的交流能力
1、创设情境,促学生交流能力的提高。
在数学教学的开始,教师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有利于学生主动积极的参与,是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率的重要手段。我们根据不同年龄段的学生,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教学目的要求,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创设各种教学情境:可以利用现代化教学技术构建激趣情境;可以利用实验构建认知情境;可以重温学生平时的生活情境;可以通过游戏创设巩固情境,可以通过比赛创设应用情境等等。
2、组织学生积极参与新知探究过程,培养学生的交流能力。
教学几何初步、计量等知识应利用和创造各种条件指导学生观察、测量、拼摆、画图、制作模型、实验验证等,使学生的耳、眼、口、触各种感官协同活动,经过综合、分析、推理、判断等思维形式,将思想表达出来,取人之长,补己之短。进而培养学生良好的空间观念,运用多种数学思想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由于学生各自的基础知识不同,各自的思维方式不同,在交流的过程中,难免会产生各种争议,这是学生在交流过程中,观念的碰撞,正是有了这样的碰撞,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和掌握,才能使自己的观念得到提升,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的数学知识掌握得更加扎实,才更有利于学生交流能力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