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试论高中历史教学中如何关注学生的生活
【作者】 张艳玲
【机构】 新疆巴州和静县高级中学
【摘要】新课程理念下的普通高中历史课堂教学,必须关注学生的经验和生活,使课堂教学面向学生、面向生活,更加贴近学生的现实生活世界,赋予历史课堂教学以生活的意义和生命的价值。本文根据理论和实践提出教师要更新教育思想观念,这是关注学生生活的前提和基础;从激发兴趣开始,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生活;以教学内容为落实点,走近学生生活;从教学形式着手,丰富学生生活;从教学活动着手,回归学生生活。【关键词】高中历史教学;关注;学生生活
【正文】《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是国家教育部制订的指导高中历史教学的法规性文件,是高中历史教学活动的灵魂和核心。我们应认真学习领会《课程标准》的精神,更新教育观念,改革教学方法,脚踏实地、与时俱进,为提高教育质量,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做出应有的贡献。《课程标准》指出:“普通高中历史课程,应密切与现实生活和社会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生活,关注学生全面发展。”[1]
生活即生存、活着,指人的生命活动。“人在生活中会对世界万物、对人的生活或思、或想、或听、或看、或理解、或欣赏、或享受、或创造,人会积极主动地发挥和创造出生活中的真善美,并使之成为自己生命的一部分,进而成为自己进一步生活发展的基础。所以生活本身具有教育的价值。”“社会生活的教育价值最明显地表现在语言能力、日常行为习惯、社会习俗和道德的获得与养成。”[2]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指出“生活即教育”的思想,他说:“过什么生活便是受什么教育,教育与生活同步。”[3]课堂教学源于生活,生活是课堂教学的源泉。高中学生在进入课堂时,并不是白纸一张,他们带着自己特殊的生活经历和体验,带着对他人、对社会的态度和看法。高中历史课堂教学必须关注学生的经验和生活,使课堂教学面向学生、面向生活,更加贴近学生的现实生活世界,赋予历史课堂教学以生活的意义和生命的价值。关注学生生活,实质上是关心学生的健康成长,是为了发展人,完善人。这也是高中历史课程改革的最终目标:“普通高中历史课程必须全面实现其教育功能,在提高现代公民的人文素养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那么,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我们应如何关注学生生活呢?
一、更新教育思想观念,关注学生生活
更新教育思想观念,是高中历史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也是高中历史课堂教学成败的关键。教育思想观念的转变,首先要更新教师观。在传统的历史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是课堂的主角,是知识的传播者。在新课程理念下,要转变教师角色,教师是课堂教学活动的导演,是学生学习知识的引导者和合作者。教师要根据实际情况,使历史课堂教学变成教师引导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变成教师指导学生收集、利用学习资源的过程;变成教师针对教学内容、为学生选择不同的学习方式的过程。教育思想观念的转变,其次要更新学生观。在传统的历史课堂教学活动中,我们看到教师扮演着生动或乏味的独角戏,学生则是各种类型的观众,他们或静听默记,或漫不经心,或进入半睡眠状态,课堂气氛沉闷乏味。这种教学方式违背了课堂教学的本义,把学生活生生的生命窒息于机械模仿、死记硬背中。在新课程理念下,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以学生为中心,他们是课堂教学这出戏中各色各样的演员。要多给学生交流表达的机会,动手动脑的机会。试想:学生是课堂教学中各种类型的演员,我们的课堂怎能不活跃,不精彩?作为导演的我们怎能不轻松,不欣喜?
二、从激发兴趣开始,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生活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伴随着快乐、欣喜和满足的情感体验出来的,而生动的、尤其是与学生的经历和生活相关的东西更容易引发这样一种情感。在2007年9月18日必修1《伟大的抗日战争》这节课教学时,学校上空响起了防空警报。我注意到有许多学生已经被吸引,便顺势问:“为什么要拉防空警报?”学生来了兴趣,有学生马上提出是为了纪念“九﹒一八”事变,大部分学生附和,我予以了肯定。这时,有一个坐在前排的男生小声地说:“可能是防灾警报,这两天这里正受到台风影响”,确实诸暨今天也全面做好防台风韦帕的各项准备,我也在全班学生面前大力表扬了他。为此我们进行了纪念“九﹒一八”事变的爱国教育,还布置了一个课外作业,要求学生去了解防空警报和防台风的有关常识。在这里,防空警报和防台风的事实融合在一起了,学生已能把现实生活中的经历或经验,带到了课堂教学中来,缩短了学生与学习内容的距离,使其产生了亲近感,激发了他们的兴趣,为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奠定了基础。
三、以教学内容为落实点,走近学生生活
我们看到,普通高中的必修和选修历史新教材的内容已作了重大革新,无论是其反映的思想、表达的方式及语言等让人耳目一新。同时,新教材增加了大量与学生经验和社会生活的有关知识,如人民版必修二专题四《中国近现代生活的变迁》,课标内容要求:了解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史实,探讨影响其变化的因素;了解中国近代以来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认识其对人们社会生活的影响;以我国近现代报刊、影视和互联网的逐渐普及为例,说明大众传播媒体的发展给人们生活方式带来的巨大变化。社会生活是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反映,是社会进步程度的体现。中国社会结构在近现代处于急剧的变革之中,社会生活和社会面貌发生了深刻的、巨大的变化。让学生通过身边历史的变化来感悟社会进步、感悟历史发展。我们在历史课堂教学中,应努力挖掘教学内容与学生经验、学生生活之间的联系。如我在教学必修1“行省”这一内容时,说明现在国家大力选拔人才,社会上出现招考公务员热,作为一个公务员,要了解我国地方行政区划的沿革。我问学生:“假如你是一名公务员,你对现在我国地方行政区划的设置有何想法?你认为有无改革的必要?请说明理由。”结果大家踊跃发言,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如今,班级历史兴趣小组还把这个内容作为研究性学习的课题。
四、从教学形式着手,丰富学生生活
在传统的历史课堂教学中,学生是听众,虽然全班学生同处一室,但他们的活动是彼此孤立地进行的,每个人恰似漂流在孤岛上的鲁滨逊,成为了一个个的单干户。我在课堂教学中,把班级划分为8个学习小组,引导学生开展小组讨论、合作学习的教学形式。在合作学习小组中,我发现有的学生善于组织活动,有的善于记录,有的善于表达,有的善于缓解冲突等等。在教学“辛亥革命的成败”、“罗马法的得失”等内容时,我根据学生不同的特点,安排他们扮演不同的角色,承担不同的任务。合作学习使学生提高了理解能力和思维能力,保持了较好的心理健康以及更强的自尊、自信和交往能力,并且有利于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迁移所学到的知识和技能。同时,积极拓宽教学渠道,鼓励学生走出课堂走出学校。倡导学生在假期参观历史遗迹、文物等,增强学生直观的历史感受。充分利用家庭资源,了解家庭的历史和社会变迁,增强学生对历史的体验和感悟。班级里有个学生家长是市政协委员,我就给学生布置了作业,内容是了解政协委员是怎样履行职责的。回校后让他向全班同学讲了采访心得,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充分利用社会资源,采取社会调查,提高学生动手、动脑和参与社会实践的能力。让学生把所学所识与所见所闻、酸甜苦辣结合,体验生活的丰富性、多彩性。同时,也使学生把知识运用到了生活中去。
五、从教学活动着手,回归学生生活
在历史课堂教学中,可采用角色扮演、游戏、实物演示等教学活动。为学生创设或模拟生活的情境,使学生在浓厚的生活氛围中得到陶冶,体验和理解学习的乐趣和知识的价值。如我在教学必修1《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时,采用了角色扮演活动,开展历史法庭,让学生评价秦始皇的功过。学生扮演了秦始皇、平民百姓和审判法官等不同角色,学生积极参与,活动效果较好。让学生在活动中理解了知识,享受了学习和生活的乐趣。“用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来贴近学生,在活动中帮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观察、学会思考,更重要的是帮助学生学会做人、学会生存、学会发展。使学生从历史的角度去认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从历史中汲取智慧,提高人文修养,形成正确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观,得到全面发展,进而达到提高历史课程教育质量的目的。”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学生的直接经验、生活世界是课堂教学得以进行的根基和源泉。高中历史课堂教学只有以学生的现实生活为基础、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世界,才能真正进入学生的生活。让我们的历史课堂教学面向学生、面向社会、面向生活,赋予课堂教学以生活的意义和生命的价值。正如赞可夫所说:“在课堂上跟老师、同学交谈自己的想法和在校外偶然听到别人谈论并不是一回事。如果真正的、广阔的生活冲进教室的门而来到课堂上,教室的天地就开阔了。”
进入21世纪,人类的科学技术、文化思想日新月异,国际间的交流不断加强,竞争日趋激烈。为顺应时代需要,国家启动了普通高中历史课程的新一轮改革,改革只许成功,不能失败。本文是本人贯彻新课程改革中,对高中历史教学的理论和实践的一点研究,希望能对同行的教育教学有所启迪。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制订.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2
[2]和学新.现实生活与学生主体性的建构.广州:现代教育论丛,2001,(2)
[3]高奇主编.中国现代教育史.北京:北师大出版社, 1985:250
生活即生存、活着,指人的生命活动。“人在生活中会对世界万物、对人的生活或思、或想、或听、或看、或理解、或欣赏、或享受、或创造,人会积极主动地发挥和创造出生活中的真善美,并使之成为自己生命的一部分,进而成为自己进一步生活发展的基础。所以生活本身具有教育的价值。”“社会生活的教育价值最明显地表现在语言能力、日常行为习惯、社会习俗和道德的获得与养成。”[2]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指出“生活即教育”的思想,他说:“过什么生活便是受什么教育,教育与生活同步。”[3]课堂教学源于生活,生活是课堂教学的源泉。高中学生在进入课堂时,并不是白纸一张,他们带着自己特殊的生活经历和体验,带着对他人、对社会的态度和看法。高中历史课堂教学必须关注学生的经验和生活,使课堂教学面向学生、面向生活,更加贴近学生的现实生活世界,赋予历史课堂教学以生活的意义和生命的价值。关注学生生活,实质上是关心学生的健康成长,是为了发展人,完善人。这也是高中历史课程改革的最终目标:“普通高中历史课程必须全面实现其教育功能,在提高现代公民的人文素养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那么,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我们应如何关注学生生活呢?
一、更新教育思想观念,关注学生生活
更新教育思想观念,是高中历史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也是高中历史课堂教学成败的关键。教育思想观念的转变,首先要更新教师观。在传统的历史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是课堂的主角,是知识的传播者。在新课程理念下,要转变教师角色,教师是课堂教学活动的导演,是学生学习知识的引导者和合作者。教师要根据实际情况,使历史课堂教学变成教师引导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变成教师指导学生收集、利用学习资源的过程;变成教师针对教学内容、为学生选择不同的学习方式的过程。教育思想观念的转变,其次要更新学生观。在传统的历史课堂教学活动中,我们看到教师扮演着生动或乏味的独角戏,学生则是各种类型的观众,他们或静听默记,或漫不经心,或进入半睡眠状态,课堂气氛沉闷乏味。这种教学方式违背了课堂教学的本义,把学生活生生的生命窒息于机械模仿、死记硬背中。在新课程理念下,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以学生为中心,他们是课堂教学这出戏中各色各样的演员。要多给学生交流表达的机会,动手动脑的机会。试想:学生是课堂教学中各种类型的演员,我们的课堂怎能不活跃,不精彩?作为导演的我们怎能不轻松,不欣喜?
二、从激发兴趣开始,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生活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伴随着快乐、欣喜和满足的情感体验出来的,而生动的、尤其是与学生的经历和生活相关的东西更容易引发这样一种情感。在2007年9月18日必修1《伟大的抗日战争》这节课教学时,学校上空响起了防空警报。我注意到有许多学生已经被吸引,便顺势问:“为什么要拉防空警报?”学生来了兴趣,有学生马上提出是为了纪念“九﹒一八”事变,大部分学生附和,我予以了肯定。这时,有一个坐在前排的男生小声地说:“可能是防灾警报,这两天这里正受到台风影响”,确实诸暨今天也全面做好防台风韦帕的各项准备,我也在全班学生面前大力表扬了他。为此我们进行了纪念“九﹒一八”事变的爱国教育,还布置了一个课外作业,要求学生去了解防空警报和防台风的有关常识。在这里,防空警报和防台风的事实融合在一起了,学生已能把现实生活中的经历或经验,带到了课堂教学中来,缩短了学生与学习内容的距离,使其产生了亲近感,激发了他们的兴趣,为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奠定了基础。
三、以教学内容为落实点,走近学生生活
我们看到,普通高中的必修和选修历史新教材的内容已作了重大革新,无论是其反映的思想、表达的方式及语言等让人耳目一新。同时,新教材增加了大量与学生经验和社会生活的有关知识,如人民版必修二专题四《中国近现代生活的变迁》,课标内容要求:了解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史实,探讨影响其变化的因素;了解中国近代以来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认识其对人们社会生活的影响;以我国近现代报刊、影视和互联网的逐渐普及为例,说明大众传播媒体的发展给人们生活方式带来的巨大变化。社会生活是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反映,是社会进步程度的体现。中国社会结构在近现代处于急剧的变革之中,社会生活和社会面貌发生了深刻的、巨大的变化。让学生通过身边历史的变化来感悟社会进步、感悟历史发展。我们在历史课堂教学中,应努力挖掘教学内容与学生经验、学生生活之间的联系。如我在教学必修1“行省”这一内容时,说明现在国家大力选拔人才,社会上出现招考公务员热,作为一个公务员,要了解我国地方行政区划的沿革。我问学生:“假如你是一名公务员,你对现在我国地方行政区划的设置有何想法?你认为有无改革的必要?请说明理由。”结果大家踊跃发言,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如今,班级历史兴趣小组还把这个内容作为研究性学习的课题。
四、从教学形式着手,丰富学生生活
在传统的历史课堂教学中,学生是听众,虽然全班学生同处一室,但他们的活动是彼此孤立地进行的,每个人恰似漂流在孤岛上的鲁滨逊,成为了一个个的单干户。我在课堂教学中,把班级划分为8个学习小组,引导学生开展小组讨论、合作学习的教学形式。在合作学习小组中,我发现有的学生善于组织活动,有的善于记录,有的善于表达,有的善于缓解冲突等等。在教学“辛亥革命的成败”、“罗马法的得失”等内容时,我根据学生不同的特点,安排他们扮演不同的角色,承担不同的任务。合作学习使学生提高了理解能力和思维能力,保持了较好的心理健康以及更强的自尊、自信和交往能力,并且有利于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迁移所学到的知识和技能。同时,积极拓宽教学渠道,鼓励学生走出课堂走出学校。倡导学生在假期参观历史遗迹、文物等,增强学生直观的历史感受。充分利用家庭资源,了解家庭的历史和社会变迁,增强学生对历史的体验和感悟。班级里有个学生家长是市政协委员,我就给学生布置了作业,内容是了解政协委员是怎样履行职责的。回校后让他向全班同学讲了采访心得,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充分利用社会资源,采取社会调查,提高学生动手、动脑和参与社会实践的能力。让学生把所学所识与所见所闻、酸甜苦辣结合,体验生活的丰富性、多彩性。同时,也使学生把知识运用到了生活中去。
五、从教学活动着手,回归学生生活
在历史课堂教学中,可采用角色扮演、游戏、实物演示等教学活动。为学生创设或模拟生活的情境,使学生在浓厚的生活氛围中得到陶冶,体验和理解学习的乐趣和知识的价值。如我在教学必修1《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时,采用了角色扮演活动,开展历史法庭,让学生评价秦始皇的功过。学生扮演了秦始皇、平民百姓和审判法官等不同角色,学生积极参与,活动效果较好。让学生在活动中理解了知识,享受了学习和生活的乐趣。“用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来贴近学生,在活动中帮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观察、学会思考,更重要的是帮助学生学会做人、学会生存、学会发展。使学生从历史的角度去认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从历史中汲取智慧,提高人文修养,形成正确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观,得到全面发展,进而达到提高历史课程教育质量的目的。”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学生的直接经验、生活世界是课堂教学得以进行的根基和源泉。高中历史课堂教学只有以学生的现实生活为基础、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世界,才能真正进入学生的生活。让我们的历史课堂教学面向学生、面向社会、面向生活,赋予课堂教学以生活的意义和生命的价值。正如赞可夫所说:“在课堂上跟老师、同学交谈自己的想法和在校外偶然听到别人谈论并不是一回事。如果真正的、广阔的生活冲进教室的门而来到课堂上,教室的天地就开阔了。”
进入21世纪,人类的科学技术、文化思想日新月异,国际间的交流不断加强,竞争日趋激烈。为顺应时代需要,国家启动了普通高中历史课程的新一轮改革,改革只许成功,不能失败。本文是本人贯彻新课程改革中,对高中历史教学的理论和实践的一点研究,希望能对同行的教育教学有所启迪。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制订.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2
[2]和学新.现实生活与学生主体性的建构.广州:现代教育论丛,2001,(2)
[3]高奇主编.中国现代教育史.北京:北师大出版社, 1985:2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