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初中信息技术拓展课实现路径和趋势思考
【作者】 王俊霞
【机构】 新疆轮台县第二中学
【摘要】本文通过对相关信息技术拓展课程的实现路径的研究,试图打造新型的信息技术课堂,并对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发展趋势提出自己的思考。论文最大的创新之处在于,对三种在国内广泛使用的信息技术拓展课实现方式进行了新的补充,以期对目前我国拓展课程实现模式的探索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关键词】信息技术;拓展课程;趋势
【正文】2010年国务院发布的《国家中长期改教育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把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作为人才培养体制改革的重点。[1]由此,拓展课程的构建开始走进大家的视野,其强调将“拓展”与“学习研究”有机结合。本课题提出对初中信息技术课程研究性学习模式构建与实践的研究,希望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改善初中信息技术拓展课程实现路径,打造新型的信息技术教育课堂。同时借助信息技术课程自身优势,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教师的教学热情。
一、初中信息技术拓展课实现路径
1. 任务驱动型学习模式为主体的拓展
⑴方法简介。任务驱动型学习模式是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基础的学习模式,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在教育教学中的一种具体应用。这种学习模式简单地说就是教师将要学习的内容隐含在一个或者几个任务里,让学生在完成每一个具体任务的动机驱动下,通过自主探索实践、互相协作或者借助教师的辅助,完成对新旧知识的建构。
⑵主要程序说明。①课前设计;笔者认为课前设计是教师进行任何教学模式的必要步骤,在任务驱动学习模式中,教师的课前分析包括学情分析、学习内容、教学目标分析等等。②创设情境、提出任务;教师展现的情境应该是“生活化”的、情境化的、有意义的,这样才能使任务对学生有良好的驱动力,引起学生的关注和兴趣,为理解任务做好铺垫。③明确任务,自主建构;在任务提出之后,学生需要明确任务。教师需要与学生一起讨论,帮助学生读懂任务,分析任务。教师可引导学生联系旧知识,找出新任务的重点与难点。④针对任务、明确思路、提示重点;在一些关键问题和难点问题上,教师可以做适当的指导,不能够只是简单地下达一个命令就叫学生去完成。
2. 基于“问题场”学习模式为主体的拓展
⑴方法简介。教师通过适当的情境启发学生提出问题,再引导他们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学生在解决“问题场”中一个接着一个问题的过程掌握知识、形成能力。
⑵主要程序说明。①创设情境、提出问题;教师要精心设计一个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情境,让生活走进课堂,这不仅可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而且也给课堂注入了新鲜血液。②分析问题、组织分工;教师可以与同学们一起对所出现的问题思考分析,剖析问题涉及到的各种要素,找出问题的实质所在。教师要组织学生,根据他们的实际情况进行分组。③收集信息、解决问题;学生通过各种途径,收集与自己或者小组提出的问题相关的信息,并对信息进行分类、归纳、综合,找出问题的答案。
3“. 翻转课堂”学习模式为主体的拓展
⑴方法简介。翻转课堂,顾名思义,即将课堂结构进行颠倒。它是建立在掌握学习理论基础上的新型研究性学习模式。最为现实的主要技术应用趋势翻转课堂是要求学生课前在家观看教师提供的短小的教学视频(也称微视频),到了课堂上完成作业再进行练习,当遇到困难的时候,教师就会及时介入,给予学生一对一个性化的帮助。
⑵主要模块
①课前设计模块—自我知识建构。创建教学视频:在翻转课堂研究性学习模式中,知识的传授主要依靠的是教师制作的微视频(国内也称微课)。自主观看视频:这一模块主要依靠的是学生的自觉性,当然也离不开家长和教师的配合。由于学生自主学习的地方是在家里,因此,家长此时也要做到积极配合,监督管理。
②课堂活动设计——知识内化。确定研究问题:教师对课前针对练习的情况,以及大家在交流平台上提出的问题进行汇总,选出重难点问题。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兴趣爱好自主选题。
独立解决问题:从个体发展的角度来说,学生的学习过程与生理过程发展一样,都是从依赖走向独立。翻转课堂的最终目的也是为了培养学生自主研究的能力。
合作探究:学生根据自主选择的题目进行分组,3—5人一组。组内可以选出组长负责整个小组的活动,也可以进行任务分工,各自负责定量的任务,最后进行汇总交流。通过合作探究,培养学生的批判性和创新性思维。
成果展示交流:学生经过独立探究、小组协作学习之后,完成个人或者小组的作品。交流的形式有很多种,可以是报告会,可以是辩论赛等等,也可以在课后学生自行录制成果视频,然后将其上传至网络平台。
(3)课后阶段。该阶段主要是检验前两个阶段学生的学习效果,对知识的掌握不能只满足于知道是什么,怎么操作,更应该在理解这些知识的基础上,学以致用,将知识用到现实情境中,深化理解,拓展学生的思维。
二、初中信息技术拓展课发展趋势思考
本研究以科学的教育教学理论为指导,紧密结合教学实践,从初中信息技术教育发展趋势与拓展课程的实现路径出发,对适用于初中信息技术教学现状的课程路径进行挖掘,达到预期的研究目的。本研究根据对初中信息技术拓展课程实现路径的认识,就上述研究提出如下思考:
第一,在新课程改革条件下,信息技术教师的主导作用不容忽视和动摇。不管是传统的教学还是新课程改革下的教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导作用没有变,教师的教学态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教学的效果和教学改革的成败。
第二,充分认识信息技术教育在当代教育中的重要性。中学信息技术教学的主要目的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信息意识和创新意识、有效培养学生对信息的收集、处理、应用和传输的能力,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创造能力。在开发智力、“授人以渔”的教学过程中实现提高“两个素质”、把握“三维目标”的教育。
第三,从更深层次探索创新拓展课程改革的出路。制定初中学生在信息技术方面应达到的水平,细化到具体的知识点,发展学生的个性和特长。实行分层教学,以教师系统的主讲和教师辅导学生的自学为主,学生可以针对各自的薄弱部分进行强化学习,真正实现以学生为中心,全面发展学生,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
研究实践表明在初中信息技术拓展课程的教学实践,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积极转变了学生的学习态度,明显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果,有效增强了学生的信息获取能力和使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能力,初步建立了学生的协作意识,显著缩小了学生的两极分化,有利于实现全体学生的信息素养发展。
参考文献:
[1]郝夏斐.初中信息科技概念教学有效性策略研究[J].信息与电脑(理论版),2016(11):219-220.
[2]常芳平.运用信息技术构建高效初中语文课堂的实践与思考[J]. 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5(21):102-103.
[3]黄勇毅.巧用微课构建初中信息技术有效课堂的探究[J].才智,2015(31):34-35+37.
[4]王海旭.中学信息技术教学中如何把握师生互动[J].中国校外教育,2015(16):164.
一、初中信息技术拓展课实现路径
1. 任务驱动型学习模式为主体的拓展
⑴方法简介。任务驱动型学习模式是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基础的学习模式,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在教育教学中的一种具体应用。这种学习模式简单地说就是教师将要学习的内容隐含在一个或者几个任务里,让学生在完成每一个具体任务的动机驱动下,通过自主探索实践、互相协作或者借助教师的辅助,完成对新旧知识的建构。
⑵主要程序说明。①课前设计;笔者认为课前设计是教师进行任何教学模式的必要步骤,在任务驱动学习模式中,教师的课前分析包括学情分析、学习内容、教学目标分析等等。②创设情境、提出任务;教师展现的情境应该是“生活化”的、情境化的、有意义的,这样才能使任务对学生有良好的驱动力,引起学生的关注和兴趣,为理解任务做好铺垫。③明确任务,自主建构;在任务提出之后,学生需要明确任务。教师需要与学生一起讨论,帮助学生读懂任务,分析任务。教师可引导学生联系旧知识,找出新任务的重点与难点。④针对任务、明确思路、提示重点;在一些关键问题和难点问题上,教师可以做适当的指导,不能够只是简单地下达一个命令就叫学生去完成。
2. 基于“问题场”学习模式为主体的拓展
⑴方法简介。教师通过适当的情境启发学生提出问题,再引导他们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学生在解决“问题场”中一个接着一个问题的过程掌握知识、形成能力。
⑵主要程序说明。①创设情境、提出问题;教师要精心设计一个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情境,让生活走进课堂,这不仅可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而且也给课堂注入了新鲜血液。②分析问题、组织分工;教师可以与同学们一起对所出现的问题思考分析,剖析问题涉及到的各种要素,找出问题的实质所在。教师要组织学生,根据他们的实际情况进行分组。③收集信息、解决问题;学生通过各种途径,收集与自己或者小组提出的问题相关的信息,并对信息进行分类、归纳、综合,找出问题的答案。
3“. 翻转课堂”学习模式为主体的拓展
⑴方法简介。翻转课堂,顾名思义,即将课堂结构进行颠倒。它是建立在掌握学习理论基础上的新型研究性学习模式。最为现实的主要技术应用趋势翻转课堂是要求学生课前在家观看教师提供的短小的教学视频(也称微视频),到了课堂上完成作业再进行练习,当遇到困难的时候,教师就会及时介入,给予学生一对一个性化的帮助。
⑵主要模块
①课前设计模块—自我知识建构。创建教学视频:在翻转课堂研究性学习模式中,知识的传授主要依靠的是教师制作的微视频(国内也称微课)。自主观看视频:这一模块主要依靠的是学生的自觉性,当然也离不开家长和教师的配合。由于学生自主学习的地方是在家里,因此,家长此时也要做到积极配合,监督管理。
②课堂活动设计——知识内化。确定研究问题:教师对课前针对练习的情况,以及大家在交流平台上提出的问题进行汇总,选出重难点问题。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兴趣爱好自主选题。
独立解决问题:从个体发展的角度来说,学生的学习过程与生理过程发展一样,都是从依赖走向独立。翻转课堂的最终目的也是为了培养学生自主研究的能力。
合作探究:学生根据自主选择的题目进行分组,3—5人一组。组内可以选出组长负责整个小组的活动,也可以进行任务分工,各自负责定量的任务,最后进行汇总交流。通过合作探究,培养学生的批判性和创新性思维。
成果展示交流:学生经过独立探究、小组协作学习之后,完成个人或者小组的作品。交流的形式有很多种,可以是报告会,可以是辩论赛等等,也可以在课后学生自行录制成果视频,然后将其上传至网络平台。
(3)课后阶段。该阶段主要是检验前两个阶段学生的学习效果,对知识的掌握不能只满足于知道是什么,怎么操作,更应该在理解这些知识的基础上,学以致用,将知识用到现实情境中,深化理解,拓展学生的思维。
二、初中信息技术拓展课发展趋势思考
本研究以科学的教育教学理论为指导,紧密结合教学实践,从初中信息技术教育发展趋势与拓展课程的实现路径出发,对适用于初中信息技术教学现状的课程路径进行挖掘,达到预期的研究目的。本研究根据对初中信息技术拓展课程实现路径的认识,就上述研究提出如下思考:
第一,在新课程改革条件下,信息技术教师的主导作用不容忽视和动摇。不管是传统的教学还是新课程改革下的教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导作用没有变,教师的教学态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教学的效果和教学改革的成败。
第二,充分认识信息技术教育在当代教育中的重要性。中学信息技术教学的主要目的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信息意识和创新意识、有效培养学生对信息的收集、处理、应用和传输的能力,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创造能力。在开发智力、“授人以渔”的教学过程中实现提高“两个素质”、把握“三维目标”的教育。
第三,从更深层次探索创新拓展课程改革的出路。制定初中学生在信息技术方面应达到的水平,细化到具体的知识点,发展学生的个性和特长。实行分层教学,以教师系统的主讲和教师辅导学生的自学为主,学生可以针对各自的薄弱部分进行强化学习,真正实现以学生为中心,全面发展学生,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
研究实践表明在初中信息技术拓展课程的教学实践,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积极转变了学生的学习态度,明显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果,有效增强了学生的信息获取能力和使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能力,初步建立了学生的协作意识,显著缩小了学生的两极分化,有利于实现全体学生的信息素养发展。
参考文献:
[1]郝夏斐.初中信息科技概念教学有效性策略研究[J].信息与电脑(理论版),2016(11):219-220.
[2]常芳平.运用信息技术构建高效初中语文课堂的实践与思考[J]. 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5(21):102-103.
[3]黄勇毅.巧用微课构建初中信息技术有效课堂的探究[J].才智,2015(31):34-35+37.
[4]王海旭.中学信息技术教学中如何把握师生互动[J].中国校外教育,2015(16):1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