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浅谈多媒体在历史学科教学中的地位
【作者】 欢本加
【机构】 青海省同德县第二民族中学
【正文】 中学历史课堂是在历史教师引导下,学生主动掌握历 史基本知识和历史学习方法、发展创造性思维、陶冶道德情操、促进全面发展的个性的活动。历史学科与其他学科的 课堂教学相比,一个明显的特征就在于其生动性——教材 是生动的,其中蕴含的内容丰富多彩。这必然要求历史课 堂教学也应是生动的。深化历史课教学改革,就是要改革 历史课的教学方式,充分利用多媒体等现代教学手段,使历 史课生动起来,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目的。
一、再现历史的生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多媒体教学是实现教育手段、教育管理现代化的重要 举措,是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必由之路,随着多媒体技术的发 展,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应越来越认识到其重要性,下大力 量营造多媒体教育教学气氛,多渠道集资购置和增添多媒 体教学设备,利用多媒体技术的交互性,使其连接网络化、 功能专业化,为多媒体教学提供良好的物质条件。 多媒体教学能给学生带来图文并茂的资料,能够把一 些抽象的知识理论具体化、形象化,从声音、图像甚至动态 的角度展现给学生知识、技能,让学生如见其人、如闻其声、 如临其境,对历史充满好奇,感到新奇,这样学生学习历史 的兴趣就产生了。讲课生动,课堂气氛活跃,更能引起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其学习兴趣。在历史课上,讲解生动的历史故事恰好能做到这点。在没有用多媒体的教学情况下,如讲商朝历史时结合《封神榜》的故事讲,同学听的津津有味,下课了同学们还意犹未尽。还可提供学生熟悉的历史故事,让学生自己讲解,培养学生的演讲能力,扩大学生的知识面。而利用现代手段上初一历史课时,在古猿到人的这 一演变过程章节中就利用多媒体配合教学,以动画(配上解 说)形式展示给学生,学生看后兴奋万分,上课伊始就对历 史课产生了浓厚兴趣。而对比班未使用多媒体教学,则教 学效果相差甚远。
二、让学生产生很好的历史情境体验
从历史科课程教学目标来看,它培养学生具有现代公 民基本素养,但不是为社科院历史研究室未来的研究员打 专业基础,也不是打造储存大量历史知识和史料的人脑资 料库。因此,我们的历史教育大可以从高高在上的学院历 史中走出来,走向社会,融人生活。借助书本历史,关注身 边历史,通过观察分析历史上的成败得失,反观自我,折射 现实,为人生成长和社会发展做力所能及的思考和努力。 同时,借助了解、关注历史的一系列过程,掌握必要的学习 方法,培养必要的能力,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形成积极健 康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取向。例如我在如讲韩非时,提到其惨遭陷害的情况,谁害死韩非?是他的嫉贤妒能的同学李斯;谁害死李斯?是历史上着名的巨奸赵高;谁杀死了赵高呢?是秦王子婴;谁杀死子婴呢?是霸王项羽;项羽结局如何呢……这样一个引出一个,学生自然听得专注入迷。也没有在讲《火烧圆 明园》一节时,采用现代教育媒体,让学生观看录像,目睹由 于帝国主义的疯狂破坏,造成圆明园现在残垣断壁的破败 景象,让学生同教材中所描绘的美好景致作比较;再次让学 生观看电教片断,耳闻目睹圆明园被英法联军抢掠、焚毁的 经过,激发学生对祖国灿烂文化的热爱和对侵略者的仇恨, 收到了良好的教育效果。 历史是过去,用多媒体教学能够生动地再现历史情境, 激起学生的情感,进而产生情感体验,达到培养历史思维和 科学创新能力的目的。体验就是学生亲身经历——自己看 到、听到。通过“经历”,产生感性和理性认识,使学生获得 的知识有血有肉,不仅丰富,而且生动,学生就能在接受历 史的同时,受到形象的思想教育。例如我在上初一《丝绸之 路的开辟》一课时,通过多媒体让学生看到张骞西域沿途的 相关图片及动画过程,然后让学生讨论张骞出使西域途中 会遇到哪些困难。学生的讨论非常激烈,而且非常深入,说 明他们体会了张骞的贡献与精神,对张骞的敬仰之情油然 而生。最后注明,学生对张骞两次出使西域的目的、经过、 结果,掌握得非常牢固,同时还受到张骞人格精神的熏陶。
三、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从学习的主体——学生的年龄段来考虑,中学生正处 于花季;从学生的思维特征来看,尽管抽象思维正处于快速 发展阶段,但他们仍然需要生活的经验。作为知识的支撑, 历史学习不能没有形象思维;从学习动机来看,兴趣的牵引 显然是影响学生学习走向的重要因素。另外,中学学生处 在形成良好世界观与价值观的最佳时期,是少年向青年转 化的重要时期,因此中学历史教学要充分发挥历史学科的 优势,以生动的历史史实唤起学生经久不衰的热情,以高大 的人物形象培育学生始终不渝的理想,从而达到知识、思想 与情感教育合一的效果。
历史的一些偶然的、主观的因素往往可以改变它应该有的模样。如对“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被袁世凯窃取”这一历史现象的解释,其中,固然是由于北洋军阀和帝国主义的压力,但孙中山个人的因素在这里占几分?事实上,当时孙中山虽然对袁世凯不放心,但他对袁世凯还是寄予了很大希望;而且孙中山一生诚信、善良、淡泊名利,“他没有一丝一毫的中国官僚的权利欲,他完全是带着对天下难民的博爱而担当起政治使命的”。以孙中山的个性和品格,为了“民主共和”的尽早实现,在中华民国成立后仅两个月就辞去临时大总统的职务,也就是很自然的事情了。 我在上初一历史《三国鼎立》一课时,就用多媒体展示 官渡之战、赤壁之战的影视场面,展现三国鼎立的形势地 图,并配以解说,结果学生对两次战争的时间、地点、交战双 方及简单经过、战争结果、战争影响、三国鼎立的大致形势 记得非常清楚,即使是班上的后进生都能轻松完成课堂 作业。
一、再现历史的生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多媒体教学是实现教育手段、教育管理现代化的重要 举措,是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必由之路,随着多媒体技术的发 展,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应越来越认识到其重要性,下大力 量营造多媒体教育教学气氛,多渠道集资购置和增添多媒 体教学设备,利用多媒体技术的交互性,使其连接网络化、 功能专业化,为多媒体教学提供良好的物质条件。 多媒体教学能给学生带来图文并茂的资料,能够把一 些抽象的知识理论具体化、形象化,从声音、图像甚至动态 的角度展现给学生知识、技能,让学生如见其人、如闻其声、 如临其境,对历史充满好奇,感到新奇,这样学生学习历史 的兴趣就产生了。讲课生动,课堂气氛活跃,更能引起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其学习兴趣。在历史课上,讲解生动的历史故事恰好能做到这点。在没有用多媒体的教学情况下,如讲商朝历史时结合《封神榜》的故事讲,同学听的津津有味,下课了同学们还意犹未尽。还可提供学生熟悉的历史故事,让学生自己讲解,培养学生的演讲能力,扩大学生的知识面。而利用现代手段上初一历史课时,在古猿到人的这 一演变过程章节中就利用多媒体配合教学,以动画(配上解 说)形式展示给学生,学生看后兴奋万分,上课伊始就对历 史课产生了浓厚兴趣。而对比班未使用多媒体教学,则教 学效果相差甚远。
二、让学生产生很好的历史情境体验
从历史科课程教学目标来看,它培养学生具有现代公 民基本素养,但不是为社科院历史研究室未来的研究员打 专业基础,也不是打造储存大量历史知识和史料的人脑资 料库。因此,我们的历史教育大可以从高高在上的学院历 史中走出来,走向社会,融人生活。借助书本历史,关注身 边历史,通过观察分析历史上的成败得失,反观自我,折射 现实,为人生成长和社会发展做力所能及的思考和努力。 同时,借助了解、关注历史的一系列过程,掌握必要的学习 方法,培养必要的能力,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形成积极健 康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取向。例如我在如讲韩非时,提到其惨遭陷害的情况,谁害死韩非?是他的嫉贤妒能的同学李斯;谁害死李斯?是历史上着名的巨奸赵高;谁杀死了赵高呢?是秦王子婴;谁杀死子婴呢?是霸王项羽;项羽结局如何呢……这样一个引出一个,学生自然听得专注入迷。也没有在讲《火烧圆 明园》一节时,采用现代教育媒体,让学生观看录像,目睹由 于帝国主义的疯狂破坏,造成圆明园现在残垣断壁的破败 景象,让学生同教材中所描绘的美好景致作比较;再次让学 生观看电教片断,耳闻目睹圆明园被英法联军抢掠、焚毁的 经过,激发学生对祖国灿烂文化的热爱和对侵略者的仇恨, 收到了良好的教育效果。 历史是过去,用多媒体教学能够生动地再现历史情境, 激起学生的情感,进而产生情感体验,达到培养历史思维和 科学创新能力的目的。体验就是学生亲身经历——自己看 到、听到。通过“经历”,产生感性和理性认识,使学生获得 的知识有血有肉,不仅丰富,而且生动,学生就能在接受历 史的同时,受到形象的思想教育。例如我在上初一《丝绸之 路的开辟》一课时,通过多媒体让学生看到张骞西域沿途的 相关图片及动画过程,然后让学生讨论张骞出使西域途中 会遇到哪些困难。学生的讨论非常激烈,而且非常深入,说 明他们体会了张骞的贡献与精神,对张骞的敬仰之情油然 而生。最后注明,学生对张骞两次出使西域的目的、经过、 结果,掌握得非常牢固,同时还受到张骞人格精神的熏陶。
三、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从学习的主体——学生的年龄段来考虑,中学生正处 于花季;从学生的思维特征来看,尽管抽象思维正处于快速 发展阶段,但他们仍然需要生活的经验。作为知识的支撑, 历史学习不能没有形象思维;从学习动机来看,兴趣的牵引 显然是影响学生学习走向的重要因素。另外,中学学生处 在形成良好世界观与价值观的最佳时期,是少年向青年转 化的重要时期,因此中学历史教学要充分发挥历史学科的 优势,以生动的历史史实唤起学生经久不衰的热情,以高大 的人物形象培育学生始终不渝的理想,从而达到知识、思想 与情感教育合一的效果。
历史的一些偶然的、主观的因素往往可以改变它应该有的模样。如对“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被袁世凯窃取”这一历史现象的解释,其中,固然是由于北洋军阀和帝国主义的压力,但孙中山个人的因素在这里占几分?事实上,当时孙中山虽然对袁世凯不放心,但他对袁世凯还是寄予了很大希望;而且孙中山一生诚信、善良、淡泊名利,“他没有一丝一毫的中国官僚的权利欲,他完全是带着对天下难民的博爱而担当起政治使命的”。以孙中山的个性和品格,为了“民主共和”的尽早实现,在中华民国成立后仅两个月就辞去临时大总统的职务,也就是很自然的事情了。 我在上初一历史《三国鼎立》一课时,就用多媒体展示 官渡之战、赤壁之战的影视场面,展现三国鼎立的形势地 图,并配以解说,结果学生对两次战争的时间、地点、交战双 方及简单经过、战争结果、战争影响、三国鼎立的大致形势 记得非常清楚,即使是班上的后进生都能轻松完成课堂 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