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如何激发小学生的写作欲望
【作者】 黄 莹
【机构】 新疆库尔勒市第七小学
【正文】 说到作文,大多学生“谈虎色变”,畏惧作文。有的苦恼没有东西写,有的不知道怎样串成文章,有的担心写不具体。有人概括当今学生作文“三乏”,即学生学识贫乏,生活积蓄贫乏,思想情感贫乏。对这种说法,我不敢苟同。无论是学识、生活积蓄还是思想感情,学生当然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但作为教师,我们应该多反省自己的教学:学识贫乏,是否也因为教师没有激活学生潜在的知识储备呢?生活积蓄贫乏,是否也因为教师没有打开学生自己生活的宝库呢?思想情感贫乏,是否也因为教师没有拨动学生心灵的琴弦呢?
如果教师能够以多种方式激发我们的写作欲望,那么,学生的作文也许会是另外一种风景。
一、巧设“导写”环节,激发学生的创作激情。
一堂作文课,能否激发学生的作文欲,与语文教师设计的“导写”有直接关系。题目一出,不导就写,对多数学生来说,是苦差事。因此,导写是作文教学的重要一环,不可等闲视之。?
所谓导写,就是启发引导学生认识生活,分析生活,表现生活。“导”,就是要解决写什么,怎样写的问题。从学生的作文实际来看,作文难写的症结就在于不知写什么,所以必须借助教师的疏导,使之文思涌来。文思要喷涌关键是开掘题材。题材是文章的生命。好题材如山珍海味能馋人。题材于淡,似白菜萝卜即使巧妇也难成佳肴。因此,如何选材是导写的关键。一般的说,好题材具有“新”和“奇”的特点。“新”题材,“新”观点,往往能引人思考。“奇”就是不寻常,既在情理之中,又在意料之外,故能诱人一睹为快。在导写中,教师要“授之以渔”,使学生悟出“新奇”的题材,来源于对生活的观察和比较,观察的方法不同,结果也不会相同。
在想象作文《20年后的……》教学中,我首先向学生“诉苦”:每天早上起床后总有一大堆的事情,要做早饭,洗衣服,时间不够用,要是家里安装了电子保姆,定时完成预定的工作,那该多好啊。学生一听,笑了,也纷纷应和我。此时,我话锋一转:同学们,你们在生活中碰到什么问题,想要些什么来帮你解决呢?教室里刹时热闹起来,有同学说要一支“电子纠错笔”,发现写错别字马上会发出警报提醒你;有同学说要一本“感应字典”,只要你把这个字的拼音或者字型写上去,字典马上会把这个字的相关信息显示出来……讨论还在进行,这时,我板书了作文题目《20年后的……》,说:“同学们,或许我们现在设想的,20年后都已经出现了。到20年后的世界里去把你想要的东西拿过来吧!”学生疑惑不解:“老师,今天的作文写这个?”我笑着点了点头。不一会就看见学生们面带笑容,欣喜地开始今天的习作。
叶圣陶说过:“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予,而在相机诱导。”在教师巧妙安排的“导写”中,学生写作的激情得到激活。
二、开展实践活动,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
有位学者说过:“如果一个人看过蚂蚱,抓过蛐蛐,挖过蚯蚓,玩过鱼,那他对人类和自然的感觉会完全不一样。”?
为了丰富学生创作的题材,我组织了多种活动,从学生“拔河比赛”、“演讲比赛”到生活实践活动“学做饭”、“今天我当家”、“我给妈妈洗脚”,甚至要求学生参加田间的劳动实践活动……学生们在活动中尽情地体验着“快乐作文”的快乐,作文兴趣浓了,作文水平也提高了不少,每次作文,学生再也不会为没有什么可写而发愁了。一篇篇活泼、有趣的习作应运而生。
结合学校的开展的“园艺节”、“百花节”、“环保节”、“菊花节”等等各项园艺活动,我都要求学生以小记者的身份对学校活动对各班进行深入采访,学生创作热情高涨,校园里到处可见他们活动的身影,教室里也都可以看见他们奋笔疾书的场面。
三、改革评改方式,激发学生的创作积极性。
叶圣陶先生说:“‘改’与‘作’关系密切、‘改’的优先权应属于作文的本人。”可是传统的作文教学思想要求:对于学生的作文,教师要精批细改。而我觉得这把衡量作文教学的“标尺”实际上是套在作文教学上的枷锁,既约束老师,又危害学生。请再听听叶圣陶先生的谆谆告诫吧:“学生作文教师改,跟教师命题学生作一样,学生都处于被动地位,能不能把古来的传统变一变,让学生处于主动地位呢?”秉承叶老的教导,我尝试着让学生评改,把作文的评改权交还学生。在学生评改作文的过程中,教师应该指导学生积极发挥在作文评改中的主体作用,让学生直接参与评改,并从中体会“文章不厌百回改”、“精自改中来”的真味。
每次习作当堂完成后,我先收上来,然后再按学生的不同水平有针对性地分发下去,由他们互改。每次换人,使批改的人有新鲜感、有兴趣。每次自己的作文又换人批,看不同的学生对自己的批语。当然也有新鲜感,有积极性。每次互改,都要求批改者要尊重他人的劳动,批改时要有眉批、有评语、并在最后署上批改者姓名,改好后交给对方。对方也可就批改意见发表不同的看法,两人可以一起探讨。大部分学生对同学写的批语的关注程度,远远超过以前关注“师改”的批语,同时增强了同学们发现错误的能力,还使同学之间研究学习的风气更浓了。而教师再对部分学生的习作及批改进行指导,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作文能力。
叶圣陶先生是这样论作文批改的:“文章要自己改,学生只有学会了自己改的本领,才能把文章写好。”在初浅的尝试中,我看到了学生习作中的“取长补短”,我也看到了这样的评改方式,很大程度上提高了他们创作的积极性。
四、展现生活情境,激活学生的创作真情。
只有热爱生活,勤于观察,才能找到写作的素材,才能做到说真话;只有热爱生活,善于思考,才能不断提高自己的认识,才能准确提炼中心;只有热爱生活,体验生活,才能丰富自己的情感,才能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情感是作文的生命,一篇文章最吸引人的就是其间所流露出来的真情实感。这也让我们充分认识到,在作文教学中,我们还需要展现生活情境,拨动学生的情感之弦,激发学生说真话、表真情。
布鲁诺说过,“使一个学生对一个学科感兴趣的最好办法,是使这个学科值得学习”。让我们激发写作欲望,把生活引入课堂,把作文引向生活。如能这样,我们的作文教学就将如我们的生活般丰富多彩,鲜艳多姿,学生的作文就不再是苦思冥想地编造,而是他们生活的真实写照,是他们心泉的自然流淌。
如果教师能够以多种方式激发我们的写作欲望,那么,学生的作文也许会是另外一种风景。
一、巧设“导写”环节,激发学生的创作激情。
一堂作文课,能否激发学生的作文欲,与语文教师设计的“导写”有直接关系。题目一出,不导就写,对多数学生来说,是苦差事。因此,导写是作文教学的重要一环,不可等闲视之。?
所谓导写,就是启发引导学生认识生活,分析生活,表现生活。“导”,就是要解决写什么,怎样写的问题。从学生的作文实际来看,作文难写的症结就在于不知写什么,所以必须借助教师的疏导,使之文思涌来。文思要喷涌关键是开掘题材。题材是文章的生命。好题材如山珍海味能馋人。题材于淡,似白菜萝卜即使巧妇也难成佳肴。因此,如何选材是导写的关键。一般的说,好题材具有“新”和“奇”的特点。“新”题材,“新”观点,往往能引人思考。“奇”就是不寻常,既在情理之中,又在意料之外,故能诱人一睹为快。在导写中,教师要“授之以渔”,使学生悟出“新奇”的题材,来源于对生活的观察和比较,观察的方法不同,结果也不会相同。
在想象作文《20年后的……》教学中,我首先向学生“诉苦”:每天早上起床后总有一大堆的事情,要做早饭,洗衣服,时间不够用,要是家里安装了电子保姆,定时完成预定的工作,那该多好啊。学生一听,笑了,也纷纷应和我。此时,我话锋一转:同学们,你们在生活中碰到什么问题,想要些什么来帮你解决呢?教室里刹时热闹起来,有同学说要一支“电子纠错笔”,发现写错别字马上会发出警报提醒你;有同学说要一本“感应字典”,只要你把这个字的拼音或者字型写上去,字典马上会把这个字的相关信息显示出来……讨论还在进行,这时,我板书了作文题目《20年后的……》,说:“同学们,或许我们现在设想的,20年后都已经出现了。到20年后的世界里去把你想要的东西拿过来吧!”学生疑惑不解:“老师,今天的作文写这个?”我笑着点了点头。不一会就看见学生们面带笑容,欣喜地开始今天的习作。
叶圣陶说过:“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予,而在相机诱导。”在教师巧妙安排的“导写”中,学生写作的激情得到激活。
二、开展实践活动,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
有位学者说过:“如果一个人看过蚂蚱,抓过蛐蛐,挖过蚯蚓,玩过鱼,那他对人类和自然的感觉会完全不一样。”?
为了丰富学生创作的题材,我组织了多种活动,从学生“拔河比赛”、“演讲比赛”到生活实践活动“学做饭”、“今天我当家”、“我给妈妈洗脚”,甚至要求学生参加田间的劳动实践活动……学生们在活动中尽情地体验着“快乐作文”的快乐,作文兴趣浓了,作文水平也提高了不少,每次作文,学生再也不会为没有什么可写而发愁了。一篇篇活泼、有趣的习作应运而生。
结合学校的开展的“园艺节”、“百花节”、“环保节”、“菊花节”等等各项园艺活动,我都要求学生以小记者的身份对学校活动对各班进行深入采访,学生创作热情高涨,校园里到处可见他们活动的身影,教室里也都可以看见他们奋笔疾书的场面。
三、改革评改方式,激发学生的创作积极性。
叶圣陶先生说:“‘改’与‘作’关系密切、‘改’的优先权应属于作文的本人。”可是传统的作文教学思想要求:对于学生的作文,教师要精批细改。而我觉得这把衡量作文教学的“标尺”实际上是套在作文教学上的枷锁,既约束老师,又危害学生。请再听听叶圣陶先生的谆谆告诫吧:“学生作文教师改,跟教师命题学生作一样,学生都处于被动地位,能不能把古来的传统变一变,让学生处于主动地位呢?”秉承叶老的教导,我尝试着让学生评改,把作文的评改权交还学生。在学生评改作文的过程中,教师应该指导学生积极发挥在作文评改中的主体作用,让学生直接参与评改,并从中体会“文章不厌百回改”、“精自改中来”的真味。
每次习作当堂完成后,我先收上来,然后再按学生的不同水平有针对性地分发下去,由他们互改。每次换人,使批改的人有新鲜感、有兴趣。每次自己的作文又换人批,看不同的学生对自己的批语。当然也有新鲜感,有积极性。每次互改,都要求批改者要尊重他人的劳动,批改时要有眉批、有评语、并在最后署上批改者姓名,改好后交给对方。对方也可就批改意见发表不同的看法,两人可以一起探讨。大部分学生对同学写的批语的关注程度,远远超过以前关注“师改”的批语,同时增强了同学们发现错误的能力,还使同学之间研究学习的风气更浓了。而教师再对部分学生的习作及批改进行指导,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作文能力。
叶圣陶先生是这样论作文批改的:“文章要自己改,学生只有学会了自己改的本领,才能把文章写好。”在初浅的尝试中,我看到了学生习作中的“取长补短”,我也看到了这样的评改方式,很大程度上提高了他们创作的积极性。
四、展现生活情境,激活学生的创作真情。
只有热爱生活,勤于观察,才能找到写作的素材,才能做到说真话;只有热爱生活,善于思考,才能不断提高自己的认识,才能准确提炼中心;只有热爱生活,体验生活,才能丰富自己的情感,才能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情感是作文的生命,一篇文章最吸引人的就是其间所流露出来的真情实感。这也让我们充分认识到,在作文教学中,我们还需要展现生活情境,拨动学生的情感之弦,激发学生说真话、表真情。
布鲁诺说过,“使一个学生对一个学科感兴趣的最好办法,是使这个学科值得学习”。让我们激发写作欲望,把生活引入课堂,把作文引向生活。如能这样,我们的作文教学就将如我们的生活般丰富多彩,鲜艳多姿,学生的作文就不再是苦思冥想地编造,而是他们生活的真实写照,是他们心泉的自然流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