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高中历史课创新教学初探

【作者】 穆宁波

【机构】 山东省平度经济开发区高级中学

【摘要】本文对课堂教学创新性进行了探讨。从历史学科的人文内涵,合理的教学设计,创新的教学方法,深刻的教学反思等方面对历史课堂的创新教学进行初步探索。
【关键词】课堂教学;创新性;教学法
【正文】历史作为一门人文学科, 潜藏着厚重、深刻与哲理,让历史教育增强学生思想的人文内涵,引导学生追求人的价值,从而增强历史课堂教学的创新性。通过历史课堂教学,使学生从历史中汲取智慧,形成以人为本、善待生命、关注人类生命的人文主义价值观;培养爱国之情,激发民族自豪感和社会责任感;形成百折不挠的科学态度。
  一、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能力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能够对所学历史知识提出质疑,这本身说明学生的自主学习精神发挥出来,说明他们喜欢学。所以教师要在教学的过程中给学生提出能刺激他们兴趣点的问题,也可以找适当机会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这样学生的学习兴趣会更浓,参与的积极性更大。例如学习必修二《新航路开辟》一课时,其中作为本课重点难点的新航开辟的影响我引入一段欧洲人和印第安人哥伦布发现新大陆的不同反应的一段材料。引导学生分组探究新航开辟影响的两面性。学生讨论后表明观点并提出史实依据,极大锻炼培养了学生的学科能力。教师提供材料→学生研读材料→师生共同分析→提取创新信息→得出历史结论。这一过程,学生通过阅读、理解、分析、运用材料,成为学习的主体,教学成为学生自主学习过程,历史教学完成了从结论教学到过程教学的转变。如在讲《戊戌变法》时,引入谭嗣同一首诗导入,并提出以下问题:1、谭嗣同是什么人?2、戊戌变法前,中华民族面临怎样的危机?将学生迅速带入教学情境,并激发学习兴趣。
  二、提高教学创新性要积极主动反思
  《学记》中有:“学后知不足,教后然知困。”可见,教学反思不失为一种促进教师改进教学策略,不断提升自己教学水平的好方法。何谓教学反思呢?教学反思是指教师在借助一定的研究方法,不断探究与解决自身在教学过程中的得失,将“学会教学”与“学会学习”有机结合起来,努力提升教学实践的科学性,使自己成为学者型教师的过程。对学生学习情况反思,学生是否全情投入,善于合作,勇于发现敢于表达。如:鸦片战争一课,课前准备好影片《虎门销烟》、《鸦片战争》片段,鸦片战争形式示意图、圆明园复原图。课堂上我组织学生扮演清政府和英帝国代表,就条约内容进行谈判。理解弱国无外交。
  三、教会学生思维
  教育的核心是培养思考能力。从“记忆型教学文化”转变为“思维型教学文化”是课堂教学的重大变革之一。有学者提出:高效课堂具有两个深刻的判断标准,就是:学生最大程度的课堂教学参与和学生思维的深刻性。没有问题就没有思维,倡导问题化学习。探索基于问题链、问题网、问题域等形态的具有内在联系的问题系统来优化知识结构,优化学习过程。教会学生思维,必须基于学科思想方法整合学科教学。学科思想方法是指能够反映学科知识本质、学科思维特点和学科学习规律,对分支学科发展和学生学科综合素养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的哪些基本观念、思想和方法。学科思想方法是学科教学的精髓和灵魂,它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学生知识储存和能力发挥的状况,同时在学生以后的学习、生活和工作中发挥着作用。谁把握住了学科思想方法这一精髓和灵魂,谁就能举重若轻地组织教学;谁缺乏对学科思想方法的把握,谁就只能被迫陷入学科知识的汪洋大海之中,面前总有讲不完的知识和练不完的习题。基于学科思想方法整合学科教学,要求教师在教学目标中突出学科思想方法,在教学内容中挖掘学科思想方法,在教学情境中蕴含学科思想方法,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体验和领悟学科思想方法,在教学方法中帮助学生归纳和总结学科思想方法,在练习与作业中让学生应用和反思学科思想方法。
  1.思维观察力的培养。这种能力的培养,教师要充分利用插图、彩页、挂图、投影仪等直观教具,引导学生学会观察,让他们能透过重重迷雾“一眼看穿”事物的本质。观察力是人类智力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敏锐的观察力是创造性思维的起步器。在教学中,对于一些插图、彩页等,要多引导学生从不同侧面、多角度去观察。这样他们就会成为知识的“发现者”、问题的“创造者”。所以,教师要随时注意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教学“必修2”的“坎儿井”时,可以引导学生观察文中“坎儿井示意图”,领会其工作原理,使学生从观察中认识到:古代农民充分发挥创造能力,因地制宜,在边疆和自然条件较为恶劣的地区,兴建了具有地方特色的水利灌溉工程。
  2.启发反推创新能力的培养。这是突破传统常规的思考方法,采取启发反向逆推的思维方式,从而创造出一片新的天地来。“必修1”有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是“落后要挨打”。针对上述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落后一定要挨打吗?”教师通过启发得出结论,让学生思考、议论:①落后一定挨打。理由是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必然会发生弱肉强食;②落后可以不挨打。如当代绝大多数发展中国家都没有挨打;③落后也能打先进。如我国古代辽夏金元入侵中原、新中国成立后的抗美援朝以及2001年的“9·11”事件;④落后抗击先进,最终打败先进。如中国的抗日战争;⑤落后与先进和平共处,平等往来。如唐朝同吐蕃、南诏、回纥等少数民族政权的交往等。这样,学生的思维有了用武之地,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一个创新途径。
  3.培养学生发散思维创新能力。这是从一基本史实生发开去,让学生来个“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以打破思维定势,突破陈腐观念的束缚,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激发学习的兴趣,培养他们求异、扩散的创新思维能力。在新课标下,教材只是一种课程资源,同时非常重视史料的编辑。教师要多渠道,有针对性筛选史料。在丰富的史料面前,学生的思维回到历史中,认识历史的真实面貌。讲述“必修2”“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时,收集了大量史料,包括古代人口南移,环境的变化,气候的演变,经典作家的论述等,从不同的角度分析南移的缘由。学生对材料进行了处理,最大限度的从材料中获取创新信息,大胆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认识,做到了论从史出,史论结合,从而使思维向多维的方向发展,更好拓宽了思维视野,培养思维的广阔性。
  4.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及时鼓励他们的“标新立异”。学生在独立思考的时候,往往会产生一些超出人们意料之外的观点,人称“标新立异”。教学必修1的“虎门销烟”时,曾经有一个学生大胆提出质疑:把处理掉的烟土倒进大海不是造成环境污染了吗?难道这不是违背了“可持续发展战略”吗?学生的质疑是很正确的,教师应该充分给予肯定,当场表扬学生,鼓励学生的质疑,“标新立异”,提出自己的看法,这样,学生对问题的解答就更加完整了。课堂教学的核心环节是教师的专业发展。教师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的发展。任何课程改革、教学改革都是对优秀教师、教学名师、专家型教师的呼唤,“创新教学”呼唤“创新教师”。我们历史教师应努力提升职业情怀、提升理论素养、提升文化底蕴、提升知识水平、提升专业技能、提升研究意识、提升反思能力、提升实践智慧。
  总之,新课程的实施给我们提出了更多、更高、更新的课题,如何实现历史教学中的创新教学,有待于今后继续探索,逐步完善,这样才能不断提高教学效益,充分发挥教育功能,实现教学效益最大化。而面对这样一个变革的时代背景,我们历史教师只有真正地本着“以人为本”、“师生共同发展“的理念,科学地做好课堂教学改革,才能真正实现高中历史课堂教学的不断优化。 
  参考文献:
  [1]浅谈高中历史高效课堂的构建 靳艳琴-《学周刊》
  [2]浅谈高中历史高效课堂的构建  刘红娟-《学周刊》
  [3]浅谈高中历史高效课堂的构建策略  毛云凤-《软件: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