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浅谈动手操作在初中数学学习中的作用
【作者】 曹 霞
【机构】 四川省雅安市石棉县七一中学
【摘要】动手操作在初中数学教学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动手操作能更大程度的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动手操作可以使学生弄清知识的来龙去脉,强化对知识的理解。动手操作有利于学生探究规律,学会学习。动手操作有利于学生形成学习经验,培养空间观念。动手操作可以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和成就感。【关键词】数学学习;动手操作;兴趣;理解;探究规律;动手能力;创新能力;灵活运用;成就感;有效的办法
【正文】数学科具有高度的抽象性、严密的逻辑性和广泛的应用性。初中数学相对小学在深度和广度上有好大的提升,趣味性也有异于其他学科。导致很多学生感觉学习数学枯燥无味,被动而学,甚至不学。因此,很多数学老师为提高教学效果,都在不断探究各种有效方法和手段,精心准备了丰富的演示教具、PPT、动画、视频等,配以热情饱满的讲解,使整个课堂显得非常精彩,然而收效甚微。学生难以得到实质性的参与。在此,我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动手操作在初中数学学习中的作用。
一、动手操作能更大程度的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兴趣是学习中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才能让学生在数学学习中变“被动”为“主动”。变“苦学”为“乐学”。在教学中教师应尽可能多的创造能让学生动手的条件,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操作中学到知识。真正由“要我学”变为“我要学”。例如:在教学“用平面截正方体”时,可以由学生用橡皮泥、土豆、萝卜等材料做成正方体,分小组利用小刀用不同的方式去截正方体,观察截面形状,最后总结出用平面截正方体时截面的形状只有三角形、四边形、五边形、六边形,其规律是截到几个面截面就是几边形。学生都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到知识,而整个过程都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只是适当的引导和监督,既是学生有较高的兴趣参与,又大大减轻了教师的教学负担。这种形式比较传统,但更有实效。
二、动手操作可以使学生弄清知识的来龙去脉,强化对知识的理解。
教师的单方演示或机械的重复,只会让学生对所学知识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容易混淆和遗忘。尤其是涉及到几何知识的学习和探究,学生亲自参与动手操作,更利于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例如:在教学平移、旋转、对称、对折等相关知识时,通过学生动手操作后,相关知识会一目了然,学生更容易掌握知识,理解规律。而不是就题做题,生搬硬套。利于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
三、动手操作有利于学生探究规律,学会学习。
有意义的学习应该是由学生自主探究,经历动手操作的数学活动过程,获取有效的知识经验,总结出相关的知识规律。这样才能让学生真正意义的理解知识,掌握规律。这样的学习肯定比学生模仿记忆、机械重复更轻松,更容易理解和记忆。例如:在教学“正方体展开与折叠”时,让学生分组用多种方式将正方体展开,在活动经验的基础上归纳出正方体展开图的所有规律有:“一四一型”、“一三二型”、“二二二型”和“三三型”。学生能轻松准确的理解并记忆。在以后学习和考试中对此类题型的解答就没有困难了。
四、动手操作有利于学生形成学习经验,培养空间观念。
初中数学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从学习形式上看,由教师引导逐渐让学生学会自学,学会如何学习数学,从而形成适合自己的有效的学习数学的方法。从内容上看,初中数学安排了很多基础的几何知识,并初步渗透空间几何的简单知识,逐步让学生形成一定的空间观念。为高中解析几何的学习打下必要的基础。比如:在教学“最短路线”中,怎样求解蚂蚁的最短路程时,通常在长方体、圆柱体、圆锥体等立体图形中设置场景。然而,学生直接利用这些立体图形解决问题有一定难度,所以,教师通常让学生利用立体图形的平面展开图形解决,将立体的问题转化为平面的问题解决。在此过程中,必须让学生亲自动手才能弄清立体图形与其展开图之间的关系,形成一定的经验和空间观念,才能很容易的解决所求问题。
五、动手操作可以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和成就感。
动手操作是学生获取新知识的重要途径,尤其是初中几何学习,比较适合学生动手操作,而且只有学生通过动手操作才能更容易理解和接受知识,才更容易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才会不断地发现解决问题的办法,形成有价值的学习经验,为今后的学习奠定基础。有了足够的经验和创新能力学生在解决问题时才会得心应手,学生才会感受到足够的成就感,才会有足够的自信和动力投入学习。自主探究可以使学生全身心投入,动手操作会大大激活学生的思维,灵活的思维是学生创新的基础,创新是学生成就感的来源,成就感是学生前进的动力。所以,教师应该经常性的为学生创造动手操作的机会和环境,让学生在操作中思考,在动手中创新,在创新中成长。使学生真正成为有较强动手能力,有灵活创新思维,有足够自信心的一代新人。
总之,动手操作在初中数学教学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学会探究,学会发现,学会创新,在动手操作中理解并获取数学知识,既可以减轻教师的教学负担,也可以降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难度。数学教学不需要那些毫无用处的“花架子”,需要学生对知识的真正理解和灵活运用。想要实质性的让学生主动参与“动”起来,动手操作是最简单有效的办法。
一、动手操作能更大程度的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兴趣是学习中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才能让学生在数学学习中变“被动”为“主动”。变“苦学”为“乐学”。在教学中教师应尽可能多的创造能让学生动手的条件,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操作中学到知识。真正由“要我学”变为“我要学”。例如:在教学“用平面截正方体”时,可以由学生用橡皮泥、土豆、萝卜等材料做成正方体,分小组利用小刀用不同的方式去截正方体,观察截面形状,最后总结出用平面截正方体时截面的形状只有三角形、四边形、五边形、六边形,其规律是截到几个面截面就是几边形。学生都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到知识,而整个过程都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只是适当的引导和监督,既是学生有较高的兴趣参与,又大大减轻了教师的教学负担。这种形式比较传统,但更有实效。
二、动手操作可以使学生弄清知识的来龙去脉,强化对知识的理解。
教师的单方演示或机械的重复,只会让学生对所学知识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容易混淆和遗忘。尤其是涉及到几何知识的学习和探究,学生亲自参与动手操作,更利于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例如:在教学平移、旋转、对称、对折等相关知识时,通过学生动手操作后,相关知识会一目了然,学生更容易掌握知识,理解规律。而不是就题做题,生搬硬套。利于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
三、动手操作有利于学生探究规律,学会学习。
有意义的学习应该是由学生自主探究,经历动手操作的数学活动过程,获取有效的知识经验,总结出相关的知识规律。这样才能让学生真正意义的理解知识,掌握规律。这样的学习肯定比学生模仿记忆、机械重复更轻松,更容易理解和记忆。例如:在教学“正方体展开与折叠”时,让学生分组用多种方式将正方体展开,在活动经验的基础上归纳出正方体展开图的所有规律有:“一四一型”、“一三二型”、“二二二型”和“三三型”。学生能轻松准确的理解并记忆。在以后学习和考试中对此类题型的解答就没有困难了。
四、动手操作有利于学生形成学习经验,培养空间观念。
初中数学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从学习形式上看,由教师引导逐渐让学生学会自学,学会如何学习数学,从而形成适合自己的有效的学习数学的方法。从内容上看,初中数学安排了很多基础的几何知识,并初步渗透空间几何的简单知识,逐步让学生形成一定的空间观念。为高中解析几何的学习打下必要的基础。比如:在教学“最短路线”中,怎样求解蚂蚁的最短路程时,通常在长方体、圆柱体、圆锥体等立体图形中设置场景。然而,学生直接利用这些立体图形解决问题有一定难度,所以,教师通常让学生利用立体图形的平面展开图形解决,将立体的问题转化为平面的问题解决。在此过程中,必须让学生亲自动手才能弄清立体图形与其展开图之间的关系,形成一定的经验和空间观念,才能很容易的解决所求问题。
五、动手操作可以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和成就感。
动手操作是学生获取新知识的重要途径,尤其是初中几何学习,比较适合学生动手操作,而且只有学生通过动手操作才能更容易理解和接受知识,才更容易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才会不断地发现解决问题的办法,形成有价值的学习经验,为今后的学习奠定基础。有了足够的经验和创新能力学生在解决问题时才会得心应手,学生才会感受到足够的成就感,才会有足够的自信和动力投入学习。自主探究可以使学生全身心投入,动手操作会大大激活学生的思维,灵活的思维是学生创新的基础,创新是学生成就感的来源,成就感是学生前进的动力。所以,教师应该经常性的为学生创造动手操作的机会和环境,让学生在操作中思考,在动手中创新,在创新中成长。使学生真正成为有较强动手能力,有灵活创新思维,有足够自信心的一代新人。
总之,动手操作在初中数学教学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学会探究,学会发现,学会创新,在动手操作中理解并获取数学知识,既可以减轻教师的教学负担,也可以降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难度。数学教学不需要那些毫无用处的“花架子”,需要学生对知识的真正理解和灵活运用。想要实质性的让学生主动参与“动”起来,动手操作是最简单有效的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