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寄宿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一点看法

【作者】 郭 敏

【机构】 甘肃省陇南市武都区深圳中学



【正文】  留守儿童和单亲家庭儿童作为我国当前农村义务教育中的主要弱势人群,其心理健康越来越为学生家长和教师关注。特别是近年来随着农村教育体制改革深化,办学规模相对集中,城区中学寄宿生越来越多,越来越集中,这些寄宿学生正处于半独立半依赖、半成熟半幼稚的成长时期,有其特殊的心理矛盾,有成人难以理解的困惑与苦恼,但父母不在身边,情感的缺失可能会使他们的人格出现很大的扭曲和变形,对他们的成长产生不良影响。严峻的现实提醒我们,对寄宿学生的心理教育刻不容缓。
  那么,目前寄宿学生中存在的心理问题行为有哪些?应如何解决呢?在此,本人作一点探讨。
  一、以自我为中心,自我意识过度膨胀。许多寄宿生父母因长期不在孩子身边,出于一种补偿心理,对孩子较为放纵,造成他们在家中以自我为核心。在学校中,强烈的自我意识处处要求体现自己。随心所欲,比较任性,平时极富挑战心理,喜欢做不应该做的,而且不听劝告,不屑于考虑别人的意见或作法,他们只要集体照顾,不讲集体纪律,否则就感到委屈,不愿从客观实际出发,不能服从他人及集体。
  二、青春期逆反心理严重。在中学阶段,学生独立意识日趋强烈,特别是为了显示自己“成熟”,讨厌成人把他们仍当做不懂事的小孩看待。然而,他们毕竟尚未成熟,缺乏适应社会环境的独立思考能力、感受力和行动能力等。这种反差,正是导致逆反心理滋生的主观因素,再加上父母不在身边,不能进行有效干预和引导,逆反心理特别强烈。当老师对其进行教育时,他置若罔闻,甚至摆出一副唱对台戏的架势,个别寄宿生年龄小,可脾气很犟。似乎有种故意违反出风头的感觉。弄得你发出“恨铁不成钢”的感叹。
  三、学习习惯较差,心理压力较大。大部分寄宿学生在以往学习过程中因家庭教育不能跟上,或处于隔代教育、或处于放羊教育。在学习上存在基础差、能力差的困难,从而缺乏积极性和主动性。课堂上容易走神,或做小动作,思维低下,记忆能力差,参与课堂学习的热情比较低。部分学生由于成绩差常受指责,他们会觉得自己不如人,自尊心受到损害,产生自卑心理,因而形成一个“第三世界”自暴自弃。
  四、交流缺乏导致性格孤辟,缺乏安全感。进入新环境,接触的是新老师,新同学,彼此之间的不熟悉,不了解,缺乏沟通,使学生时常陷入孤独、寂寞之中,导致无心学习。主要表现为上课发言不积极,课余沉默寡言,或独自一个人玩,不合群。
  这些问题如不及时干预,将可能导致严重的心理健康问题,不仅会影响其学习,还可能扭曲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对其今后的成长埋下隐患。为此,作为教师必须要形成针对性的做法。
  一是加强寄宿生思想道德教育。义务教育学生可塑性强,正处于思想道德意识日渐成熟、道德行为需要引导和规范和阶段。一般而言,家庭教育对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影响最为显著,特别是家长的言行举止将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在日常教育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的行为特点和学校的实际情况,帮助其养成良好的道德素质。
  二是营造关爱、团结、向上班集体氛围。创建良好的氛围,一个友爱的班集体,会使学生心理产生巨大的正面效应。反之,如果同学个个以自我为中心,那么将会形成自私自利、损人利己等不健康的人格。因此营造一个宽松的班集体氛围非常重要,置身于宽松氛围的每个同学的心理此时此地应是放松的,在一定程度上情感可以自然流露,思想可以任意驰骋,不必受太多的拘束,人人为人、我为人人。
  三是建立民主、平等、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教师应当有意识地通过多种途径营造良好的师生感情氛围,理解学生、尊重学生,共同参与丰富多彩的班级活动、校园文化活动,从而缩短学生对老师的心理距离,减轻心理压力,达到心理自由,以求师生心理相容。
  四是对中小学生的发展性心理问题,要早预防和早纠正。时代的飞速发展给予了当代初中生较为广阔的视野,他们接受信息渠道多,知识面宽,活动范围广,思想活跃,却因此也容易有来自社会、家庭、学校以及自身的众多压力,从而产生心理矛盾。一些心理问题往往是从一些不良行为习惯养成起来的。如打架、斗殴、酗酒、赌博、谈恋爱等。这些问题会在不知不觉中流露出来,教师只要多注意观察,仍然可以及时发现问题,能够做到及早预防,及时纠正。
  五是认真分析学生实际,寻求切入点,有效进行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健康是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必然要求,也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目标。要想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教师就要全面地了解学生,分析学生的心理特征,这样才能做到有的放矢。比如:放任型”的学生就需要教师对他们施以“母爱”教育来抚平他们心灵的创伤。对于“溺爱型”的学生,则着重对他们进行爱劳动、关心集体、关心他人和艰苦奋斗的教育;对于“污染型”学生,则着重对他们进行法制、纪律教育,帮助他们提高分辨是非的能力,及早发现问题的苗头,及时解决,告诉他们应该怎样做。
  六是拓宽沟通渠道。定期召开帮扶教师、寄宿生、监护人或委托监护人座谈会。大力开展心理咨询、心理矫正活动,定期开展思想教育、情感教育、独立生活教育和体谅父母教育等,使寄宿生感到备受关爱,体验到生命成长的快乐与幸福,消除不良情感体验,树立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培养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随着我国社会的发展,寄宿学生现象将长期存在,关爱寄宿学生,对他们普遍存在的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我们这些教育者要处处做有心人,去透视其内心秘密,摸清他们心理状况,及时做好工作,对症下药,一定能保证学生健康地成长,使他们具有良好的心理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