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智障儿童自伤性行为矫治个案研究
【作者】 陆泳妤
【机构】 广西容县特殊教育学校
【摘要】自伤性行为是儿童中一种不常见的不良行为,具有极大的危险性,它给个案带来生理上及心灵上的伤害。在特殊教育领域自伤性行为并不存在少数,而其中以自闭症儿童和智力障碍儿童存在多数,研究表明智力障碍程度越严重,自伤行为就出现得越多。本研究是以一名有自伤行为的智障儿童,作为个案进行自伤行为的矫治,旨在探讨如何矫治个案的自伤行为,主要采用观察法,访谈法的研究方法。【关键词】智障儿童;自伤性行为;矫治;个案研究
【正文】一、问题的提出
自伤性行为指的是儿童刻意地反复地损害自己的身体的一种问题行为。国内对于智障儿童自伤性行为的研究发现:智障儿童自伤行为的出现率非常的高,其中的30.3%的智力落后的儿童伴有自伤性行为和单一的刻板行为,而这些伴有自伤行为的儿童,都有不同程度的智力落后,目前国内对于智障儿童的自伤性行为的研究还不十分充分和完善。这些自伤性行为包括:敲打头部或用头部去撞击硬物,咬、拧和捏自己的手或身体的各个部位,抓手,抓头发等的行为表现。本研究是针对在广西某市特殊教育学校的一名智障儿童的自伤性行为作为个案对其进行研究,主要是探讨如何对个案的自伤行为进行矫治,并分析其出现的原因,提出矫治策略,以提高个案的学习和生活质量。
二、个案研究
(一)个案的基本资料
小钟(化名),女孩,生于2007年和爸妈弟弟一起住,为典型的智力障碍儿童伴有轻微的自闭症倾向。没有语言能力,不会表达自己的需求,经常会无意识和规律的敲打自己的头部。五岁的时候只会叫妈妈,会发出一些没有实际意义的杂音,在这个阶段还不会用正确的方式表达自己的需求。八岁的时候出现轻微的癫痫症状。小钟六岁到八岁是在市里的残联进行了为期两年的康复训练,主要是训练小钟的语言口语能力,可是小钟还是不会说基本的词语。
(二)个案的问题行为
1.个案在学校的自伤行为表现
(1)打自己头部的自伤行为
小钟在学校里经常会出现敲打自己头部的自伤性行为,并且是没有意识和规律的敲打。比如在绘画课上给小小机器人上颜色的时候,老师先讲解了涂色的基本要求是:一定要涂满整个机器人和不能涂出线条以外,就分发先前准备好的印有小小机器人的卡纸和油画棒要求给机器人涂色,在这时小钟就有一点坐不定的表现,前两分钟小钟能独自用油画棒安静的涂色,但在过了两分钟之后,小钟突然把卡纸撕了,并接着用手来敲打自己的头部,是没有规律的敲打,还发出莫名其妙的笑。而绘画老师看到之后是立刻把卡纸收起来,让小钟一个人坐到教室角落里等她情绪安静下来和停止敲打头部,才让她回座位。
(2)无意识的抓手直到出血的自伤行为
小钟在有些时候也会出现没有意识的抓手,特别是在表达自己的需求时,她不会用正确的方式来表达自己喜欢的,不喜欢的、想做的和不想做的等等需求,只会无意识的抓手,直到出血都没有痛的知觉。在一次连续一个小时的安全主题班会课的时候,因为内容较多所以中间没有时间带孩子们去上厕所,只能由辅导老师带个别的有需求的孩子去厕所,而在进行到观看教育安全宣传动漫片的环节,小钟的脸上就表现出明显的不耐烦,可是小钟并没有举手向班主任表达需求,过了一会儿小钟就开始抓手,速度还不慢直到出血也没有停下来,脸上没有表现出疼痛感。班主任对于小钟的抓手自伤行为的也只是能抓住小钟的手,不让其反复的抓自己手的自伤行为,问:“小钟你抓破自己的手是要干嘛”?这样让小钟平静下来,不自伤自己。
(3)敲打门窗的自伤行为
小钟在学校里还会有敲打门窗的自伤行为,敲打的速度很快,还用很大的力度,教室的门窗有些都已经被小钟敲打凹进去了,小钟的手指也敲打到破皮,不人为的强制阻止小钟一敲打起来也不会自己停止。在做热身运动的体育课上体育老师是要求要先在教室里面做完热身运动才去操场打球跑步,没有桌子和椅子在固定位置控制,小钟就多次走动去敲打教室的门窗力度很多,手指破皮也不停,还会发出一些杂音。体育老师是先把小钟拉回队伍,叫辅导老师在一旁看着,不让她出队伍。
2.个案在家庭的自伤行为表现
(1)在地上打滚的自伤行为
在和小钟的妈妈访谈中了解到小钟如果得不到满足,在家里有时会出现打滚的自伤行为。小钟很喜欢吃糖,喜欢在完成要求的任务之后要吃颗糖作为奖励,有一次因为小钟感冒喉咙发炎,在做完作业后妈妈没有给糖吃,小钟就自己去拿,不给就在地上以打滚来抵抗,没有方向的滚来滚去经常会撞到头。妈妈看到这样都是以大声的骂小钟行为的不对,再把小钟拉起来。
(2)敲打自己头部的自伤行为
在家里小钟也会以敲打自己头部来逃避任务,尤其是在做一些简单的家庭清洁活动时,小钟的妈妈想培养小钟的动手能力,经常叫小钟做一些简单的清洁劳动,而小钟却是不喜欢动手,经常以自伤自己来逃避任务。和小钟妈妈交谈了解到,小钟在吃完饭被妈妈要求擦饭桌时很不乐意,就敲打自己头部来逃避擦桌子的任务。妈妈通常是把小钟的手用绳子绑起来,防止自伤自己。
(3)自言自语并拍打脸颊的自伤行为
小钟有时会突然出现情绪的不稳定,自己一人个玩时,有时会出现自己会发出一些自言自语的杂音,还会拍打自己的脸颊,这种情况都是小钟的妈妈会让她自己慢慢稳定下来。这种自伤行为多是在爸爸妈妈一起指导弟弟做家庭作业的时候,小钟得不到关注,就有可能出现自伤行为。
(三)个案出现自伤性行为的原因
1.个案在学校中出现自伤行为的原因
在和小钟的班主任,任课的老师的访谈以及对其观察后分析小钟小钟出现自伤行为的原因有:
第一是为了逃避课堂上的课堂任务,比如回答老师的课堂问题或者课堂练习的时候发现小钟总是不愿意开口常常是用自伤自己来逃避任务。
第二是为了表达自己的需求,在小钟有需求的倾向时,不会用正确的方式来向老师到达自己的需求,在课堂上有想上厕所的需求时小钟只是用抓手的自伤行为来表达自己想上厕所等的需求。
第三是小钟的情绪有时会不稳定,情绪不稳定时一般会出现大哭,攻击同学和老师的现象。而在这三点的原因当中逃避任务是出现自伤行为次数最多的原因,一般情绪问题偶尔发生。
2.个案在家庭中出现自伤行为的原因
通过和小钟妈妈的访谈,得出小钟在家庭中出现自伤行为的原因有:
第一是为了逃避妈妈要求的任务和做家庭作业,小钟很懒不喜欢动手,经常要妈妈监督她才做,往往在做家庭作业或者是清洁任务的时候会出现打滚,打头的自伤行为。
第二是为了表达自己需求,对于小钟喜欢吃糖,不给糖时就用自伤自己来表达要吃糖的需求。
第三是为了引起家人的关注,小钟是和爸爸妈妈弟弟一起住的,弟弟上幼儿园妈妈也要照顾弟弟,在妈妈因为要指导弟弟做作业而没有和她玩就喜欢打头自伤。
三、个案矫治策略
结合了小钟自身的特点并和老师家长进行了沟通交流,而且小钟的自伤行为矫治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就决定采用口语提示策略和负强化法策略两种方法。在开始前进行为期一周的观察记录小钟的自伤行为出现的次数,观察结束后就立即进行矫治期,这两种矫治策略是同时进行的,只是口语提示策略是针对课堂上每次出现自伤行为时给予的矫正策略,而负强化法的策略则是针对一天内自伤行为出现次数的多少进行的策略,矫治期为期四周的时间。在矫治期结束后进行一周的追踪观察。
(一)口语提示策略
1.口语提示策略的定义
口语提示策略就是当学生出现自伤性行为时,对其进行口头上的提醒。口语提示策略一方面可以使学生意识到行为的不正确,另一方面还可以转移学生的注意力,以减少学生自伤行为的出现。
2.具体操作
每当小钟在课堂上出现自伤行为的时候,就立马走到小钟的身旁抓住小钟的手,并对其进行口头上的提示:“小钟,大家都在认真的上课,你怎么打头呢”——让小钟明确自己的问题行为,“是有什么困难吗,有困难可以先让老师知道”——转移小钟的注意力,并引导她用正确的表达方式来表达自己的需求,而不是自伤自己,提示的语气不能太过严肃。在实施过程中同时观察记录自伤行为出现次数的变化。
(二)负强化法策略
1.负强化法策略定义
负强化法策略是指当个体正在承受厌恶刺激时,一旦个体表现出期望的良好行为,便立即撤除期正在承受的厌恶刺激,那么以后在同样的情景中,该行为的出现就会增加,使小钟用良好的行为取代自伤行为。
2.具体操作
因为小钟很懒不喜欢动手尤其是精细动作的操作,就针对小钟的这些情况准备大小不一样的珠子和线,并在开始之前和小钟讲清楚规则。开始之后观察小钟一天之内自伤行为出现的次数,小钟一天之内出现自伤性行为的次数高于5次,就要求小钟在下课之后留下来串7条大小不一样的珠子才可以回家,低于5次或者多与2次的就要求串5条大少不一样的珠子,几乎不怎么出现的就不用串珠子,要在下课之后严格执行,进行为期四周的时间。每天都观察记录自伤行为的变化次数。
(三)个案自伤行为出现次数观察记录情况
从图1可以得出小钟地自伤行为出现次数在观察期为23至25左右,到了矫治期,进行了口语提示和负强化法两种矫治策略后,小钟的自伤行为出现次数从25次降低到1次左右,矫治期结束后还对小钟进行了为期一周的追踪观察,记录了小钟的自伤行为在自然情景下出现的次数情况,是在1到5次左右。由结果分析出口语提示和负强化法两种矫治策略对于小钟的自伤行为矫治是有效的。
周数
图1自伤行为出现次数记录
四、策略实施中的问题
(一)矫治策略单一
在实施过程中和老师交谈发现进行矫治的策略都很单一,很多老师面对智障儿童的这些自伤性的行为都是采用单一的矫治方法,比如都是让自伤的学生自己坐到一边,使学生的情绪安静下来,或者是以大声命令的形式来要求学生坐好。在策略实施中矫治策略单一,没有结合多种策略进行矫治。
(二)家长过于依赖学校
通过观察和访谈发现,家长很多都是太过于依赖学校。在一次和小钟的妈妈关于小钟的自伤行为矫治的访谈中小钟的妈妈说:“我也不懂要怎么样子教她,来学校就是想让老师来矫正她的这些问题行为和学习一些基本的操作能力,平时在家里一般都是用绳子绑手不让她自伤自己”,可以看出来家长对于学校太过于依赖,学生在家里的时间比在学校多家长和学校的积极配合对于改进学生的问题行为也是非常重要的,家长也可以是学生的老师。
五、对策
(一)选择多种策略进行矫治
智力障碍儿童的情绪经常可能不稳定,注意力不集中很难吸引学生会积极配合并且单一的干预策略可能会可能会出现干预策略没有什么效果,和预期的结果有偏差。可以从智障儿童自身的实际出发选择多种矫治策略进行矫治其自伤的行为,比如积极的支持策略多用积极的语言和表情来鼓励学生发展良好的问题来慢慢消退不良的自伤行为。消退法等。
(二)家长要积极配合老师,减少对学校的依赖
在对智障儿童进行自伤性行为矫治,家长的配合也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孩子在家里的时间比在学校还要长,而自伤行为的矫治是一个持续的过程,家长在家里也是积极配合老师,减少对学校的依赖严格要求孩子,对其的自伤行为采用老师要求的策略而不是只是把孩子绑手。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了解孩子的兴趣爱好,家长可以根据孩子自身的实际情况,给予合理的建议。
六、结论
本论文旨在探讨如何矫治个案的自伤行为,通过观察以及相关人员的访谈找出个案出现自伤性行为的原因,制定矫治策略进行干预,并分析实施中的问题根据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通过对个案实施口语提示和负强化法这两种矫治策略,个案的自伤行为出现次数明显减少,还进行了一周的追踪观察,在自然的情景下个案的自伤行为几乎不怎么出现,从而得出矫治策略是有效的,以改善个案的学习和生活的质量。
参考文献:
[1]张洋.注意转移策略对自闭症儿童自伤行为干预成效的研究[M].绥化学院学报,2013,(3).
[2]谢立瑶.智障儿童行为问题矫治策略与支持的个案研究[M].南京特殊教育学院学报,2007.
[3]孙立双,韦小满.国外关于自闭症儿童自伤性行为的研究综述[J].中国特殊教育,2008,(4):41-45.
[4]赖铭次.特殊儿童异常行为诊断与治疗[M].台北市:心理出版社,2000
[5]韦小满,马廷慧,于文.弱智儿童不良行为的特征分析[J].心理发展与教育,1997(1):54-59.
[6]万蓓.积极行为支持用于智障儿童问题行为干预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
[7]王辉.行为改变技术[M].6版.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4.
自伤性行为指的是儿童刻意地反复地损害自己的身体的一种问题行为。国内对于智障儿童自伤性行为的研究发现:智障儿童自伤行为的出现率非常的高,其中的30.3%的智力落后的儿童伴有自伤性行为和单一的刻板行为,而这些伴有自伤行为的儿童,都有不同程度的智力落后,目前国内对于智障儿童的自伤性行为的研究还不十分充分和完善。这些自伤性行为包括:敲打头部或用头部去撞击硬物,咬、拧和捏自己的手或身体的各个部位,抓手,抓头发等的行为表现。本研究是针对在广西某市特殊教育学校的一名智障儿童的自伤性行为作为个案对其进行研究,主要是探讨如何对个案的自伤行为进行矫治,并分析其出现的原因,提出矫治策略,以提高个案的学习和生活质量。
二、个案研究
(一)个案的基本资料
小钟(化名),女孩,生于2007年和爸妈弟弟一起住,为典型的智力障碍儿童伴有轻微的自闭症倾向。没有语言能力,不会表达自己的需求,经常会无意识和规律的敲打自己的头部。五岁的时候只会叫妈妈,会发出一些没有实际意义的杂音,在这个阶段还不会用正确的方式表达自己的需求。八岁的时候出现轻微的癫痫症状。小钟六岁到八岁是在市里的残联进行了为期两年的康复训练,主要是训练小钟的语言口语能力,可是小钟还是不会说基本的词语。
(二)个案的问题行为
1.个案在学校的自伤行为表现
(1)打自己头部的自伤行为
小钟在学校里经常会出现敲打自己头部的自伤性行为,并且是没有意识和规律的敲打。比如在绘画课上给小小机器人上颜色的时候,老师先讲解了涂色的基本要求是:一定要涂满整个机器人和不能涂出线条以外,就分发先前准备好的印有小小机器人的卡纸和油画棒要求给机器人涂色,在这时小钟就有一点坐不定的表现,前两分钟小钟能独自用油画棒安静的涂色,但在过了两分钟之后,小钟突然把卡纸撕了,并接着用手来敲打自己的头部,是没有规律的敲打,还发出莫名其妙的笑。而绘画老师看到之后是立刻把卡纸收起来,让小钟一个人坐到教室角落里等她情绪安静下来和停止敲打头部,才让她回座位。
(2)无意识的抓手直到出血的自伤行为
小钟在有些时候也会出现没有意识的抓手,特别是在表达自己的需求时,她不会用正确的方式来表达自己喜欢的,不喜欢的、想做的和不想做的等等需求,只会无意识的抓手,直到出血都没有痛的知觉。在一次连续一个小时的安全主题班会课的时候,因为内容较多所以中间没有时间带孩子们去上厕所,只能由辅导老师带个别的有需求的孩子去厕所,而在进行到观看教育安全宣传动漫片的环节,小钟的脸上就表现出明显的不耐烦,可是小钟并没有举手向班主任表达需求,过了一会儿小钟就开始抓手,速度还不慢直到出血也没有停下来,脸上没有表现出疼痛感。班主任对于小钟的抓手自伤行为的也只是能抓住小钟的手,不让其反复的抓自己手的自伤行为,问:“小钟你抓破自己的手是要干嘛”?这样让小钟平静下来,不自伤自己。
(3)敲打门窗的自伤行为
小钟在学校里还会有敲打门窗的自伤行为,敲打的速度很快,还用很大的力度,教室的门窗有些都已经被小钟敲打凹进去了,小钟的手指也敲打到破皮,不人为的强制阻止小钟一敲打起来也不会自己停止。在做热身运动的体育课上体育老师是要求要先在教室里面做完热身运动才去操场打球跑步,没有桌子和椅子在固定位置控制,小钟就多次走动去敲打教室的门窗力度很多,手指破皮也不停,还会发出一些杂音。体育老师是先把小钟拉回队伍,叫辅导老师在一旁看着,不让她出队伍。
2.个案在家庭的自伤行为表现
(1)在地上打滚的自伤行为
在和小钟的妈妈访谈中了解到小钟如果得不到满足,在家里有时会出现打滚的自伤行为。小钟很喜欢吃糖,喜欢在完成要求的任务之后要吃颗糖作为奖励,有一次因为小钟感冒喉咙发炎,在做完作业后妈妈没有给糖吃,小钟就自己去拿,不给就在地上以打滚来抵抗,没有方向的滚来滚去经常会撞到头。妈妈看到这样都是以大声的骂小钟行为的不对,再把小钟拉起来。
(2)敲打自己头部的自伤行为
在家里小钟也会以敲打自己头部来逃避任务,尤其是在做一些简单的家庭清洁活动时,小钟的妈妈想培养小钟的动手能力,经常叫小钟做一些简单的清洁劳动,而小钟却是不喜欢动手,经常以自伤自己来逃避任务。和小钟妈妈交谈了解到,小钟在吃完饭被妈妈要求擦饭桌时很不乐意,就敲打自己头部来逃避擦桌子的任务。妈妈通常是把小钟的手用绳子绑起来,防止自伤自己。
(3)自言自语并拍打脸颊的自伤行为
小钟有时会突然出现情绪的不稳定,自己一人个玩时,有时会出现自己会发出一些自言自语的杂音,还会拍打自己的脸颊,这种情况都是小钟的妈妈会让她自己慢慢稳定下来。这种自伤行为多是在爸爸妈妈一起指导弟弟做家庭作业的时候,小钟得不到关注,就有可能出现自伤行为。
(三)个案出现自伤性行为的原因
1.个案在学校中出现自伤行为的原因
在和小钟的班主任,任课的老师的访谈以及对其观察后分析小钟小钟出现自伤行为的原因有:
第一是为了逃避课堂上的课堂任务,比如回答老师的课堂问题或者课堂练习的时候发现小钟总是不愿意开口常常是用自伤自己来逃避任务。
第二是为了表达自己的需求,在小钟有需求的倾向时,不会用正确的方式来向老师到达自己的需求,在课堂上有想上厕所的需求时小钟只是用抓手的自伤行为来表达自己想上厕所等的需求。
第三是小钟的情绪有时会不稳定,情绪不稳定时一般会出现大哭,攻击同学和老师的现象。而在这三点的原因当中逃避任务是出现自伤行为次数最多的原因,一般情绪问题偶尔发生。
2.个案在家庭中出现自伤行为的原因
通过和小钟妈妈的访谈,得出小钟在家庭中出现自伤行为的原因有:
第一是为了逃避妈妈要求的任务和做家庭作业,小钟很懒不喜欢动手,经常要妈妈监督她才做,往往在做家庭作业或者是清洁任务的时候会出现打滚,打头的自伤行为。
第二是为了表达自己需求,对于小钟喜欢吃糖,不给糖时就用自伤自己来表达要吃糖的需求。
第三是为了引起家人的关注,小钟是和爸爸妈妈弟弟一起住的,弟弟上幼儿园妈妈也要照顾弟弟,在妈妈因为要指导弟弟做作业而没有和她玩就喜欢打头自伤。
三、个案矫治策略
结合了小钟自身的特点并和老师家长进行了沟通交流,而且小钟的自伤行为矫治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就决定采用口语提示策略和负强化法策略两种方法。在开始前进行为期一周的观察记录小钟的自伤行为出现的次数,观察结束后就立即进行矫治期,这两种矫治策略是同时进行的,只是口语提示策略是针对课堂上每次出现自伤行为时给予的矫正策略,而负强化法的策略则是针对一天内自伤行为出现次数的多少进行的策略,矫治期为期四周的时间。在矫治期结束后进行一周的追踪观察。
(一)口语提示策略
1.口语提示策略的定义
口语提示策略就是当学生出现自伤性行为时,对其进行口头上的提醒。口语提示策略一方面可以使学生意识到行为的不正确,另一方面还可以转移学生的注意力,以减少学生自伤行为的出现。
2.具体操作
每当小钟在课堂上出现自伤行为的时候,就立马走到小钟的身旁抓住小钟的手,并对其进行口头上的提示:“小钟,大家都在认真的上课,你怎么打头呢”——让小钟明确自己的问题行为,“是有什么困难吗,有困难可以先让老师知道”——转移小钟的注意力,并引导她用正确的表达方式来表达自己的需求,而不是自伤自己,提示的语气不能太过严肃。在实施过程中同时观察记录自伤行为出现次数的变化。
(二)负强化法策略
1.负强化法策略定义
负强化法策略是指当个体正在承受厌恶刺激时,一旦个体表现出期望的良好行为,便立即撤除期正在承受的厌恶刺激,那么以后在同样的情景中,该行为的出现就会增加,使小钟用良好的行为取代自伤行为。
2.具体操作
因为小钟很懒不喜欢动手尤其是精细动作的操作,就针对小钟的这些情况准备大小不一样的珠子和线,并在开始之前和小钟讲清楚规则。开始之后观察小钟一天之内自伤行为出现的次数,小钟一天之内出现自伤性行为的次数高于5次,就要求小钟在下课之后留下来串7条大小不一样的珠子才可以回家,低于5次或者多与2次的就要求串5条大少不一样的珠子,几乎不怎么出现的就不用串珠子,要在下课之后严格执行,进行为期四周的时间。每天都观察记录自伤行为的变化次数。
(三)个案自伤行为出现次数观察记录情况
从图1可以得出小钟地自伤行为出现次数在观察期为23至25左右,到了矫治期,进行了口语提示和负强化法两种矫治策略后,小钟的自伤行为出现次数从25次降低到1次左右,矫治期结束后还对小钟进行了为期一周的追踪观察,记录了小钟的自伤行为在自然情景下出现的次数情况,是在1到5次左右。由结果分析出口语提示和负强化法两种矫治策略对于小钟的自伤行为矫治是有效的。
周数
图1自伤行为出现次数记录
四、策略实施中的问题
(一)矫治策略单一
在实施过程中和老师交谈发现进行矫治的策略都很单一,很多老师面对智障儿童的这些自伤性的行为都是采用单一的矫治方法,比如都是让自伤的学生自己坐到一边,使学生的情绪安静下来,或者是以大声命令的形式来要求学生坐好。在策略实施中矫治策略单一,没有结合多种策略进行矫治。
(二)家长过于依赖学校
通过观察和访谈发现,家长很多都是太过于依赖学校。在一次和小钟的妈妈关于小钟的自伤行为矫治的访谈中小钟的妈妈说:“我也不懂要怎么样子教她,来学校就是想让老师来矫正她的这些问题行为和学习一些基本的操作能力,平时在家里一般都是用绳子绑手不让她自伤自己”,可以看出来家长对于学校太过于依赖,学生在家里的时间比在学校多家长和学校的积极配合对于改进学生的问题行为也是非常重要的,家长也可以是学生的老师。
五、对策
(一)选择多种策略进行矫治
智力障碍儿童的情绪经常可能不稳定,注意力不集中很难吸引学生会积极配合并且单一的干预策略可能会可能会出现干预策略没有什么效果,和预期的结果有偏差。可以从智障儿童自身的实际出发选择多种矫治策略进行矫治其自伤的行为,比如积极的支持策略多用积极的语言和表情来鼓励学生发展良好的问题来慢慢消退不良的自伤行为。消退法等。
(二)家长要积极配合老师,减少对学校的依赖
在对智障儿童进行自伤性行为矫治,家长的配合也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孩子在家里的时间比在学校还要长,而自伤行为的矫治是一个持续的过程,家长在家里也是积极配合老师,减少对学校的依赖严格要求孩子,对其的自伤行为采用老师要求的策略而不是只是把孩子绑手。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了解孩子的兴趣爱好,家长可以根据孩子自身的实际情况,给予合理的建议。
六、结论
本论文旨在探讨如何矫治个案的自伤行为,通过观察以及相关人员的访谈找出个案出现自伤性行为的原因,制定矫治策略进行干预,并分析实施中的问题根据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通过对个案实施口语提示和负强化法这两种矫治策略,个案的自伤行为出现次数明显减少,还进行了一周的追踪观察,在自然的情景下个案的自伤行为几乎不怎么出现,从而得出矫治策略是有效的,以改善个案的学习和生活的质量。
参考文献:
[1]张洋.注意转移策略对自闭症儿童自伤行为干预成效的研究[M].绥化学院学报,2013,(3).
[2]谢立瑶.智障儿童行为问题矫治策略与支持的个案研究[M].南京特殊教育学院学报,2007.
[3]孙立双,韦小满.国外关于自闭症儿童自伤性行为的研究综述[J].中国特殊教育,2008,(4):41-45.
[4]赖铭次.特殊儿童异常行为诊断与治疗[M].台北市:心理出版社,2000
[5]韦小满,马廷慧,于文.弱智儿童不良行为的特征分析[J].心理发展与教育,1997(1):54-59.
[6]万蓓.积极行为支持用于智障儿童问题行为干预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
[7]王辉.行为改变技术[M].6版.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