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提高初中物理课堂教学效率之我见
【作者】 杜友英
【机构】 贵州省兴义市丰都街道办事处丰都中学
【摘要】本文从新课改的角度,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就初中物理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从多个方面提出自己的看法和观点,希望对推进初中物理教学改革、提高物理教学质量有一定指导意义。【关键词】初中物理;课堂教学;新课改
【正文】课堂教学是学校教学过程的中心环节,也是实施新课改和素质教育的重要载体,努力提高课堂效率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要按照新课改的要求,真正把握初中物理课堂教学的规律和特点,在规定的时间内取得最大的效益,笔者认为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下功夫。
一、抓好“引入新课环节”,使学生尽快进入思维状态。
物理学科的特点是以实验为基础,是紧密联系生活生产实际的综合性的科学,要求学生要有很强的思维能力。初中学生的思维正处于从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的过渡阶段,可塑性强,抓住这个有利时期,在每一节课的开始就及时调动他们思维的积极性,有利于思维的发育和成熟。在具体的教学中,我们首先要重视“新课引入”这一教学环节。引入新课的方法是多样的,可以通过学生回答教师的提问引入新课;也可以利用问题设疑引入新课;还可以利用民间故事或物理学史例引入新课。比如讲“白炽电灯”时,可先讲爱迪生发明电灯的小故事。这里特别要提及的是,可以通过演示实验引入新课,比如在讲初中物理“大气压”这节课时,可先演示马德堡半球实验,并请两位力气大的学生对拉两半球。尽管他们费尽九牛二虎之力还是不能拉开两半球。这就使全体学生自然而然地产生了强烈的探究心理:是什么神奇的力量把两半球紧紧地压在一起呢?从而马上调动起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为教师进一步深入分析作了“铺垫”,最终达到学生思维和教师思维同步的目的。
二、改变教学方法,使课堂教学更加有趣、生动、活跃。
《课程标准》强调,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过程,学习科学研究方法,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实践以及创新意识,改革以书本为主、实验为辅的模式,提倡多样化的教学方式,鼓励将信息技术渗透于物理教学之中。这要求物理教师不能以课本内容为研究对象,考虑课堂的教学方法,而应该立足于学生,依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和思维发展过程,去创设学生研究物理问题的情境,引导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途径,不是教师预先规划好教学,也不是在三尺讲台兜售自己的方法,而是由学生探究得到不同的看法、结论,通过教师有组织的引导和交流,得到共识。课堂上,学生的思维不尽相同,程度也有差异,教师就应有多种灵活运用的教学方法,给每个学生创造机会,让每个学生在不同的学习活动中都能发挥自己的长处。
三、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质量,充分调动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
课堂教学效率和质量的提高最终要体现在学生的学习效率上。这就要求教师的教学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渗透学法指导,使学生充分认识到想要学习好,不仅靠拼命苦学,有顽强的毅力,还要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如自学的方法,学习物理概念和规律的方法,应用物理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方法等。比如学习物理概念,必须从研究客观存在的物理事实出发,从而引入必要的物理概念,然后对概念给予科学的定义,再阐明它的物理意义,还要把概念应用到实际问题中去。把训练引入课堂进行精心设计,并作为教学主线,这也是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练习必须体现层次性、多样性和趣味性。
四、以学生为主体,创造积极思维的课堂氛围。
为了使学生的思维和教师的思维同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必须采取适当的办法,创造积极思维的课堂氛围。可以让学生分组讨论、分析,然后教师进行补充、总结;还可以多举些学生熟悉的事例,结合教材内容提出一些新问题进行分析,使学生在课堂思维过程中时时都有一种新鲜感。当分析结果和教师的想法一致时,学生们往往会体会到成功的喜悦,于是心情舒畅,思维处于兴奋状态,求知欲望更强烈,学习的劲头也就更足了。由于物理学科实验性强,当教师提出的问题有时难以通过讨论来解决时,还可以由教师提供器材,让学生上讲台进行演示实验,把实验数据再交给学生进行分析,从中得出正确的结论。这种参与型的教学模式不但充分调动了学生思维的积极性,还使学生逐步学会了研究物理的方法。从初中物理教材的结构上分析,存在很多抽象的内容,特别是初中毕业班还有很多复习课,在教学中如何调动学生的思维积极性呢?笔者认为当物理老师讲到重点、难点知识时,要尽量放慢速度,语言表达能力求准确、生动、通俗。只要有可能,都要组织学生进行分析、讨论、推导、计算,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对于学生难以理解、难以想象的内容应充分利用实验、手势、模型、画图、投影、幻灯等进行多媒体教学。在做演示实验时,一定要增大可见度,不但使每位学生都能看得清,而且要尽量让学生参与。对于可见度小的实验,在可能的条件下应让学生自己实验。
五、教学内容贴近学生生活,课堂更加体现学生的主体意识。
《课程标准》指出:重视对学生终身学习愿望、科学探究能力、创新及科学精神的培养,要让学生学习初步的物理知识与技能,经历从自然到物理、从生活到物理的认识过程,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在《课程标准》框架下确定的教学内容,做到了将学习重心从过分强调知识的传承和积累向知识的探究过程转化,从学生被动接受知识向主动获取知识转化,教科书在这方面的内容较为广泛、突出。如“影响电磁铁磁性强弱的因素”,让教师提出问题后,学生展开讨论并进行假设与猜想,根据假设与猜想,学生讨论制定实验计划与设计实验方案,再在教师的建议下分组进行实验与收集数据,各组对结果进行了分析与论证后,进行评估,写成实验报告并进行交流与合作。整个过程,老师仅是提出问题和建议,一切都由学生议论、讨论、交流来完成,这就确保了学生动手机会,使能力得到培养。
一、抓好“引入新课环节”,使学生尽快进入思维状态。
物理学科的特点是以实验为基础,是紧密联系生活生产实际的综合性的科学,要求学生要有很强的思维能力。初中学生的思维正处于从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的过渡阶段,可塑性强,抓住这个有利时期,在每一节课的开始就及时调动他们思维的积极性,有利于思维的发育和成熟。在具体的教学中,我们首先要重视“新课引入”这一教学环节。引入新课的方法是多样的,可以通过学生回答教师的提问引入新课;也可以利用问题设疑引入新课;还可以利用民间故事或物理学史例引入新课。比如讲“白炽电灯”时,可先讲爱迪生发明电灯的小故事。这里特别要提及的是,可以通过演示实验引入新课,比如在讲初中物理“大气压”这节课时,可先演示马德堡半球实验,并请两位力气大的学生对拉两半球。尽管他们费尽九牛二虎之力还是不能拉开两半球。这就使全体学生自然而然地产生了强烈的探究心理:是什么神奇的力量把两半球紧紧地压在一起呢?从而马上调动起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为教师进一步深入分析作了“铺垫”,最终达到学生思维和教师思维同步的目的。
二、改变教学方法,使课堂教学更加有趣、生动、活跃。
《课程标准》强调,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过程,学习科学研究方法,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实践以及创新意识,改革以书本为主、实验为辅的模式,提倡多样化的教学方式,鼓励将信息技术渗透于物理教学之中。这要求物理教师不能以课本内容为研究对象,考虑课堂的教学方法,而应该立足于学生,依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和思维发展过程,去创设学生研究物理问题的情境,引导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途径,不是教师预先规划好教学,也不是在三尺讲台兜售自己的方法,而是由学生探究得到不同的看法、结论,通过教师有组织的引导和交流,得到共识。课堂上,学生的思维不尽相同,程度也有差异,教师就应有多种灵活运用的教学方法,给每个学生创造机会,让每个学生在不同的学习活动中都能发挥自己的长处。
三、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质量,充分调动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
课堂教学效率和质量的提高最终要体现在学生的学习效率上。这就要求教师的教学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渗透学法指导,使学生充分认识到想要学习好,不仅靠拼命苦学,有顽强的毅力,还要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如自学的方法,学习物理概念和规律的方法,应用物理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方法等。比如学习物理概念,必须从研究客观存在的物理事实出发,从而引入必要的物理概念,然后对概念给予科学的定义,再阐明它的物理意义,还要把概念应用到实际问题中去。把训练引入课堂进行精心设计,并作为教学主线,这也是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练习必须体现层次性、多样性和趣味性。
四、以学生为主体,创造积极思维的课堂氛围。
为了使学生的思维和教师的思维同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必须采取适当的办法,创造积极思维的课堂氛围。可以让学生分组讨论、分析,然后教师进行补充、总结;还可以多举些学生熟悉的事例,结合教材内容提出一些新问题进行分析,使学生在课堂思维过程中时时都有一种新鲜感。当分析结果和教师的想法一致时,学生们往往会体会到成功的喜悦,于是心情舒畅,思维处于兴奋状态,求知欲望更强烈,学习的劲头也就更足了。由于物理学科实验性强,当教师提出的问题有时难以通过讨论来解决时,还可以由教师提供器材,让学生上讲台进行演示实验,把实验数据再交给学生进行分析,从中得出正确的结论。这种参与型的教学模式不但充分调动了学生思维的积极性,还使学生逐步学会了研究物理的方法。从初中物理教材的结构上分析,存在很多抽象的内容,特别是初中毕业班还有很多复习课,在教学中如何调动学生的思维积极性呢?笔者认为当物理老师讲到重点、难点知识时,要尽量放慢速度,语言表达能力求准确、生动、通俗。只要有可能,都要组织学生进行分析、讨论、推导、计算,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对于学生难以理解、难以想象的内容应充分利用实验、手势、模型、画图、投影、幻灯等进行多媒体教学。在做演示实验时,一定要增大可见度,不但使每位学生都能看得清,而且要尽量让学生参与。对于可见度小的实验,在可能的条件下应让学生自己实验。
五、教学内容贴近学生生活,课堂更加体现学生的主体意识。
《课程标准》指出:重视对学生终身学习愿望、科学探究能力、创新及科学精神的培养,要让学生学习初步的物理知识与技能,经历从自然到物理、从生活到物理的认识过程,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在《课程标准》框架下确定的教学内容,做到了将学习重心从过分强调知识的传承和积累向知识的探究过程转化,从学生被动接受知识向主动获取知识转化,教科书在这方面的内容较为广泛、突出。如“影响电磁铁磁性强弱的因素”,让教师提出问题后,学生展开讨论并进行假设与猜想,根据假设与猜想,学生讨论制定实验计划与设计实验方案,再在教师的建议下分组进行实验与收集数据,各组对结果进行了分析与论证后,进行评估,写成实验报告并进行交流与合作。整个过程,老师仅是提出问题和建议,一切都由学生议论、讨论、交流来完成,这就确保了学生动手机会,使能力得到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