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浅谈农村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个性的培养

【作者】 卫荣丽

【机构】 陕西省韩城市新城区第三小学

【摘要】语文新课标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这样的先进理念为我们顺利开展语文教学提供了正确导向,同时也预示着语文课堂教学将彻底打破过去“一言堂”式的教学模式。
【关键词】语文;教学;学生;个性培养
【正文】那么,我们应该采取怎样的教学策略来实现这一目标呢?根据我在小学从事教学工作多年来所积累的经验谈几点粗浅认识。
  一、创设鲜活情境
  不难发现,学生有了兴趣,才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主动地进行学习。因此,我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就力求做到让学生变得鲜活,使他们学得兴致盎然,同时也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享受学习的乐趣。例如在教学《群鸟学艺》一课时,我先在课前利用多媒体影像技术精心地制作了各种鸟的动画幻灯片,在导入新课时,我采用了故事导入法,告诉学生今天老师给他们请来了一群可爱的鸟朋友,然后利用投影机出示制作的动画短片,逼真的影像效果是学生产生了身临其境的效果,学生一下子就被吸引住了,他们的学习兴趣被激起。在此基础上,揭示课题。这样的教学,学生就会容易入情入境,展开想像,比起简单的讲述更能激发学生的灵性,开启学生学习之门。
  二、调动多种感官
  教学活动是师生的双边活动,教师在课堂上要巧设问题,引导学生,点拨学生的思路,学生要通过自己的活动,获取知识。又如在教学《群鸟学艺》一课时,我揭示课题后,我先让学生围绕课题提出他们所关注的问题,然后让学生带着这些问题自学课文,把找到的问题答案用直线划出,不明白的地方用问号标出。自学时要求学生做到边读边想边动手。通过这样动手、动口、动脑训练学生,能促使他们在最大限度里发挥自己的智慧和能力,在自主学习中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因此,课堂教学中只有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让学生在全方位参与中学习,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语文课堂生机勃勃,充满活力。
  三、开发思维想象
  教学经验告诉我们,在语文教学中,构建语义的理解、体会,就要引导学生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大胆的各抒己见。因此就要因势利导,让学生对问题充分思考后,学生根据已有的经验,知识的积累等发表不同的见解,对有分歧的问题进行辩论。通过辩论,让学生进一步理解感悟,从而获得思想启迪。营造这样的教学环境,首先要给学生更多的自主学习空间,教师也毫不吝惜地让学生去思考,争辩,真正让学生的思维在无拘无束的讨论中碰撞出智慧的火花,给课堂教学注入生机。还如在教学《群鸟学艺》一文时,我是这样设计问题的:“学了这个故事你们明白了什么道理?”大部分学生都回答了诸如“只有耐心、虚心、认真地学习,才能学到真本领”这样一类型的答案,但其间却又一个学生却回答的不同,他说是凤凰老师教搭窝的方法不好,才使有的鸟没有学会搭窝。他的回答打破了多年以来的传统思维,可谓一石激起千层浪,一时间众说风云,我顺势启发学生们展开了激烈的讨论,并列举了一些好的教学方法。最后,我在学生们讨论的基础上作了全面的总结,使他们对课文的寓意有了比较正确的理解。这样做,保护了学生独立思考的积极性,让他们的个性在课堂里得到了充分的张扬。
  四、强化朗读力度
  不难发现,小学语文课本中的每一篇课文都体现了“三维教学目标”的精髓所在,都是引导学生感悟的重要内容。因此,我们必须采用多种形式让学生反复朗读,力争让学生在读中升华领悟。朗读形式可以开展朗读比赛、组织读书会、朗诵会、写读后感等,以此充分发掘每个学生的智慧潜能,发挥学生的一技之长。在朗读过程中,还应重视让学生理解内容,积累词句逐步提高阅读能力,还要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再如我在教学《群鸟学艺》一课时,就刻意让学生在阅读中抓重点,引导学生对各种鸟的语言进行反复诵读,以悟出它们内心的想法和学艺的态度。同时,让学生在感悟的基础上,自编自演了课本剧,他们那逼真的形象、丰富生动的话语、独特的表演手法,体现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这样的教学让学生选择自己阅读感悟的精华,进行具体表述,让他们在各自品评中进一步得到升华。
  五、尊重学生人格
  良好的师生关系可以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师德修养。我们在日常教学活动中,应该仔细注意学生的一言一行,尤其是要注意观察那些学困生的言行。教师应该有一双善于发现的学生的“美”的眼睛,留心学生某一方面的优点、亮点,引导他们参与合适的学习,发挥他们的特长优势。如果教师的冷淡、责怪、不适当的批评往往都会挫伤学生的自信心,而一旦丧失自信心,那么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就会大大削弱,当然对语文学习也就提不起兴趣了。所以,作为语文教师应努力创造条件让学困生在语文课堂上获取成功,尝到成功的喜悦,从而激起他们的学习兴趣,让这一部分课堂上的弱势群体动起来,使课堂真真实实地活起来。那么,如何有效提高弱势群体的学习积极性呢?我在教学实践中尝试了“分层教学模式”,即经常让一些成绩较差的学生回答一些很浅显的、容易的问题,做一些基础性的练习作业,只要有所进步,就立即加以鼓励,让他享受到成功的愉悦,以促进他进步。然后再逐步加大训练难度,提高训练要求,让学困生在不断的训练中、赏识中获取点滴的长进,体验成功的快乐。另外,对于学困生我还经常作出一些激励性的评价。例如:“其实你很聪明,只要多一些努力,你一定会学得很棒。”“这个问题你说得很好,证明你是个爱动脑筋的学生,只要努力,你完全能学得好!”“你的看法很独特!”“你的分析很有道理!”。诸如此类的评价,不但欣赏到了学生的进步,而且强化了学生的进步,并使学生在心理上也感受到进步。
  总而言之,笔者认为,在农村的语文教学中,要想让我们的语文课堂充满活力,就一定首先要把它变成学生乐于学习的场所,把学习的权利还给学生,并且努力创设和谐的学习氛围,让他们个性在课堂上飞扬,彰显出活力,实现自己的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