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试谈初中美术教育中的欣赏课教学

【作者】 包永宝

【机构】 甘肃省陇南市武都区深圳中学



【正文】  九年义务教育初中美术教材中的欣赏课教材,是以提高学生的审美文化素养为宗旨,为培养全面发展的祖国建设人才服务。在欣赏课教材的学习中,使学生初步了解美术基础知识,学会如何欣赏美术作品,提高审美能力,形成正确的审美观点,陶冶高尚的情操,培养良好的品德、意志、弘扬爱国主义精神。
  初中美术教材中的欣赏课教材,以知识为基础,以欣赏为核心,充分体现了美术教学的直观性、审美性、综合性等特点。欣赏课的内容从学生的知识基础和生理、心理特点的实际情况出发,逐步丰富欣赏内容,加深欣赏难度。一至六册的欣赏课教学内容系统、全面而合理,教学目的要求明确而具体,这对于学生认知结构的形成、美术观念的建立,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在欣赏课的教学过程中,能否达到我们预期的教学目的,与教师如何组织安排并上好这堂课有密不可分的关系,从教师教学的主、客观条件以及我几年的教学实践分析,要上好一堂欣赏课,教师要注重学生三个能力的培养。
  (1)培养学生的审美感受能力
  审美感受是客观事物所具有的美学性质的某种属性在人的头脑中的反映。美丑都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审美评价。我们教师要引导学生全面地欣赏,帮助学生分清美术的各个类别,让学生了解各个类别的审美因素。除了具体内容的审美因素外,还有形成的审美因素。也就是让学生掌握每个类别的欣赏方法。如:绘画的形式美因素是构图、线条、色彩、笔触、黑白灰关系等;雕塑的形式美因素是体积、空间、雕、刻、塑的表面肌理等;工艺美术的形式美因素是造型、色彩、材料质地、制作工艺等;建筑的形式美因素是基本造型整体与局部的比例、色彩、材质、线条比例等。通过对教材所提供的美术作品图片的欣赏,使学生借助于视觉器官感知审美对象,然后在他们的心中产生作用,使之产生美感。
  其次,培养和发展学生对美的事物及其属性的比较、想象、联想的能力。通过欣赏教材中不同类别的美术作品,教师要引导学生充分感受各种类型的美术作品,使他们通过比较,区分美的不同属性,辨别美和丑的对象;通过想象和联想,充分掌握艺术作品乃至生活中多种多样的美。如教材中的《霍去病墓雕塑——跃马》和《黄梅时节家家雨》,两件作品的美各不相同。前者是雕塑,讲究体积、动势等,具有雄浑、博大之感,属壮美;后者是绘画,讲究色彩、用笔等,具有清雅、灵动之感,属秀美。通过对美术作品的比较、想像和联想,加深他们的审美印象,在他们心灵中创造更为丰富多彩的美好世界,进而树立远大的理想。
  最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绪体验。所谓美感,就是人们对美的事物的一种情绪体验。教材中的绘画作品《流民图》,饱含了凄美的情调,学生会为之怜悯、悲愤,进而会激起学生热爱新社会的感情。在感情的体验中,学生的性情受到了陶冶。美感的情绪体验,为学生的政治思想和道德修养打下了基础。
  (2)培养学生的审美欣赏能力
  所谓欣赏,是指人们以欢快喜悦的心情赞美、赏识客观事物,领略和享受其中的美。欣赏的对象,可以是大自然,也可以是社会生活。例如《兵马俑》,成军排列,一行行、一队队,肃穆严整,显示了秦军千军万马横扫六国勇不可挡之势。它给人以强烈的咄咄逼人的生命意识。教师在分析作品时,作品的艺术美就会感染学生,潜移默化地起到了教育作用。
  培养学生的审美欣赏能力时,教师要注意把握以下两个方面:
  其一,是培养学生具有正确的审美观点,即掌握正确的审美标准。例如教材中的《烈士墓群像》,作者将众多的形象凝集在巨岩般的整体中,让烈士的英灵安息在他们浴血的这块土地上,作品采用传统石窟艺术“中心塔柱式”的结构,集圆雕、浮雕之所长,以连环组合的形式,依次表现了典型的事迹。作品即体现了作者的政治观点,也体现了作者的高超技艺,政治和艺术得到了统一。我们要让学生在欣赏美术作品时,能运用思想性(政治标准)和艺术性(艺术标准)两个尺度去衡量作品的美。
  其二,是培养学生具有正确、健康的审美趣味。中学生正处于世界观初步形成的时期,他们的艺术趣味是不固定的、不成熟的。因此,教师要很好地引导学生并欣赏教材中的美术作品,领会和理解那些具有现实主义的作品,使学生逐步形成自己高尚的审美趣味,脱离低级的审美趣味。这样,正确的审美趣味一旦形成,学生就很容易鉴别出美术作品的美丑好坏,自觉地接受优秀的美术作品,使其中的正面形象成为他们学习的榜样。同时,也就能自觉地厌恶、抵制那些恶劣的、低级庸俗的美术作品,使自己具有一定的审美欣赏能力。
  (3)培养学生的审美判断能力
  如果说,对美的感受和欣赏是一种情绪体验,是和形象思维相联系的,那么审美判断则是在情绪体验的基础上,由形象思维过程进入逻辑思维过程,由感性活动进入了理性活动。教师要通过教材中的美术作品,把作品中所提倡的美与其中隐喻的丑同时作为对象来感受、鉴别,并作出审美的、伦理的、道德的评价,从而培养了学生的审美判断能力。
  前苏联教育家瓦.阿.苏霍姆林斯基在他的著作中谈到美育及其在全面发展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时说:“美——是道德纯洁、精神丰富和体魄健全的强大源泉。美育的最重要的任务是:教给学生通过周围世界的美、人的关系的美而看到精神的高尚、善良和诚挚,并在此基础上在自己身上确立美的品质。”因此,教师在某种程度上,必须引导学生越出单纯欣赏的范围,对美术作品中的内容与形式作出社会评价,使学生从认识美术作品进而认识人生。这样,在培养学生审美判断能力的同时,也就培养了他们的道德判断能力,即进行了美育,也进行了德育。
  欣赏课教学在初中美术教育中,有许多的知识内容和教学方法,有待于我们美术教育工作者在实践中去不断的更新与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