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浅谈激发学生数学兴趣的几点做法
【作者】 王 薇
【机构】 黑龙江省鹤岗市萝北县凤翔镇中心校
【正文】 常听学生和家长抱怨,这孩子小时候刚学算数的时候可有兴趣了,看到什么都喜欢数一数,可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越来越不喜欢学习数学了,到了高年级,简直把数学学习当成一种沉重的负担,一提学数学就发愁,这到底是为什么呢?按照一般人的理解,孩子的思维不是越大越聪明吗,怎么会越大越笨呢?其实这里面的问题就只有一个——孩子对数学逐渐失去了兴趣,没有兴趣当然就缺少学习动力,结果就越学越缺少动力了。
我的教学经验告诉我,要想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就要多动脑筋,我们的任务不是让学生会做题,还要让学生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更重要的一点是,我们要始终怀着一个好奇的、探究的心态来学习数学,就像猜谜语,拨开层层迷雾,最终结果才能水落石出,有时还会留下一格解决不了的悬念,下一节课我们再一起想办法解决,这是我们的数学学习应该呈现的一种最健康也最积极的心态。
下面我就给大家说说吧,我是怎么在课堂教学中激发学习兴趣的呢?我主要采取了这样几种做法,你们看有没又能一丁点的道理呢?
1、创设游戏情境,激发数学学习兴趣
小学生到了七八岁,对事物的好奇心是非常旺盛的,基本上达到了“猫狗讨嫌”的境界。遇到问题如果你不给她一份完美的解释,他简直能把房顶揭开。其实我们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孩子讨嫌,一是为了引起别人的注意,二来,何尝不是他们的好奇心没有得到满足造成的呢?
例如,教学《“5”的认识》的时候,我创设了这样一个游戏故事情境,画面上有一群小朋友,他们在捉迷藏,孩子们藏在山洞里,最后一个孩子被找到后,山洞里空空的,这是在汇报时,孩子们就会说没有人在山洞里,那么该有那个数字表示呢?这是教师可以直接指出:“一个也没有”可以用“0”表示。
2、创设故事情境,激发数学学习兴趣
小学生的心理特点是好奇心强,但是维持的时间比较短,俗话说就是没长性。我在教学“元、角、分”的认识中,我设计了“帮同学卖文具”的游戏。请一个小朋友当售货员,大家当顾客,到商店买东西。这一场景,真实地再现了孩子们的生活,顿时喜形于色,迫不及待地加入到游戏行列,望着商店里想买的东西,快乐之情溢于言表。此时此刻,这是我看到学生的兴趣已经被激发了,赶紧抓住时机,及时把商店里要买的东西变成简单的元、角、分换算,看着价格上的算式得出价钱就能买到你想买的东西。在游戏中学习,学生学而不厌,得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3、布置生活任务,激发学习兴趣
我们的生活离不开数学,最近有一种论调,说孩子如果顺利达到小学毕业,基本上就完全可以在社会上生活了,加减乘除可以解决生活中的大部分问题,但是这里面还有一个问题,我们的教育意义何在,仅仅是为了达到学生会加减乘除就可以吗?学生理解了数学知识,要在生活中得到运用,他们的兴趣才能够保持的更加持久旺盛。为了达到这一点,我是这样做的。
例如:我在教学《统计初步认识》内容的第一个课时《运动会》时,用的是课本中提供的跑赛、跳远、游泳和接力几个项目,可发现并没有达到我所预期的效果,究其原因,原来是一年级的孩子对这几个项目都不熟悉,没有亲身经历,所以提不起兴趣。后来我就把课题改成《愉快的暑假》让学生讨论去植物园、动物园、欢乐谷、水上公园中的哪个景点,学生在观看了这些景点的部分介绍后马上兴趣高涨了。
教师在课堂上要善于观察分析,及时发现问题,使得自己创设的情境贴近生活,真正的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把课内外结合起来,把数学和生活紧密联系起来。才能够让学生发自心底的喜欢数学课。。
4、开展技能竞赛,激发学习兴趣
为了进一步激发学生兴趣,我还经常设计各种有趣的比赛,让学生在比赛中学习数学。例如我在早自习经常利用五分钟左右的时间,设计一些“速算竞赛”“你说我赛”“简算明星”等有效的比赛项目,给学生提供一个你追我赶学习数学的氛围,并且把评比结果反馈给学生,让学生给自己打分,有不对的地方再自己批改。渐渐地,学生自己已经抓住了规律,每天早晨一到班级就问:“老师,今天比赛什么内容?”“今天谁是计算明星?”等等,有人不提倡让学生比赛,我觉得这种会做法是错误的,从小适应竞争的环境,是孩子们为将来走向社会适应竞争环境打下良好的基础。
以上是我对激发学生学习数学兴趣方面的一些简单的做法,在课堂教学实践中,我们要根据学生的心理年龄发育特点,不断调整教学策略,才能达到最终的目的。
我的教学经验告诉我,要想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就要多动脑筋,我们的任务不是让学生会做题,还要让学生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更重要的一点是,我们要始终怀着一个好奇的、探究的心态来学习数学,就像猜谜语,拨开层层迷雾,最终结果才能水落石出,有时还会留下一格解决不了的悬念,下一节课我们再一起想办法解决,这是我们的数学学习应该呈现的一种最健康也最积极的心态。
下面我就给大家说说吧,我是怎么在课堂教学中激发学习兴趣的呢?我主要采取了这样几种做法,你们看有没又能一丁点的道理呢?
1、创设游戏情境,激发数学学习兴趣
小学生到了七八岁,对事物的好奇心是非常旺盛的,基本上达到了“猫狗讨嫌”的境界。遇到问题如果你不给她一份完美的解释,他简直能把房顶揭开。其实我们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孩子讨嫌,一是为了引起别人的注意,二来,何尝不是他们的好奇心没有得到满足造成的呢?
例如,教学《“5”的认识》的时候,我创设了这样一个游戏故事情境,画面上有一群小朋友,他们在捉迷藏,孩子们藏在山洞里,最后一个孩子被找到后,山洞里空空的,这是在汇报时,孩子们就会说没有人在山洞里,那么该有那个数字表示呢?这是教师可以直接指出:“一个也没有”可以用“0”表示。
2、创设故事情境,激发数学学习兴趣
小学生的心理特点是好奇心强,但是维持的时间比较短,俗话说就是没长性。我在教学“元、角、分”的认识中,我设计了“帮同学卖文具”的游戏。请一个小朋友当售货员,大家当顾客,到商店买东西。这一场景,真实地再现了孩子们的生活,顿时喜形于色,迫不及待地加入到游戏行列,望着商店里想买的东西,快乐之情溢于言表。此时此刻,这是我看到学生的兴趣已经被激发了,赶紧抓住时机,及时把商店里要买的东西变成简单的元、角、分换算,看着价格上的算式得出价钱就能买到你想买的东西。在游戏中学习,学生学而不厌,得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3、布置生活任务,激发学习兴趣
我们的生活离不开数学,最近有一种论调,说孩子如果顺利达到小学毕业,基本上就完全可以在社会上生活了,加减乘除可以解决生活中的大部分问题,但是这里面还有一个问题,我们的教育意义何在,仅仅是为了达到学生会加减乘除就可以吗?学生理解了数学知识,要在生活中得到运用,他们的兴趣才能够保持的更加持久旺盛。为了达到这一点,我是这样做的。
例如:我在教学《统计初步认识》内容的第一个课时《运动会》时,用的是课本中提供的跑赛、跳远、游泳和接力几个项目,可发现并没有达到我所预期的效果,究其原因,原来是一年级的孩子对这几个项目都不熟悉,没有亲身经历,所以提不起兴趣。后来我就把课题改成《愉快的暑假》让学生讨论去植物园、动物园、欢乐谷、水上公园中的哪个景点,学生在观看了这些景点的部分介绍后马上兴趣高涨了。
教师在课堂上要善于观察分析,及时发现问题,使得自己创设的情境贴近生活,真正的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把课内外结合起来,把数学和生活紧密联系起来。才能够让学生发自心底的喜欢数学课。。
4、开展技能竞赛,激发学习兴趣
为了进一步激发学生兴趣,我还经常设计各种有趣的比赛,让学生在比赛中学习数学。例如我在早自习经常利用五分钟左右的时间,设计一些“速算竞赛”“你说我赛”“简算明星”等有效的比赛项目,给学生提供一个你追我赶学习数学的氛围,并且把评比结果反馈给学生,让学生给自己打分,有不对的地方再自己批改。渐渐地,学生自己已经抓住了规律,每天早晨一到班级就问:“老师,今天比赛什么内容?”“今天谁是计算明星?”等等,有人不提倡让学生比赛,我觉得这种会做法是错误的,从小适应竞争的环境,是孩子们为将来走向社会适应竞争环境打下良好的基础。
以上是我对激发学生学习数学兴趣方面的一些简单的做法,在课堂教学实践中,我们要根据学生的心理年龄发育特点,不断调整教学策略,才能达到最终的目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