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之我见

【作者】 陈培红

【机构】 河南省滑县教学研究室



【正文】

  【摘 要】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努力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全方位、多角度评价,促进学生多读;传授读书方法,让学生会读;质疑理解,让学生想读。
  【关键词】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谓读得熟则不解说自晓其义也。它点到了语文教育的最重要的基础,读一篇文章不只是为了了解其中心思想、段落大意。重点是要理解文章的旨意、脉络,体会文章的情致、风格。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尽力让学生充分阅读,在读中去感知,在读中去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本文笔者对小学阅读教学谈几点粗浅的体会。
  一、在阅读中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阅读习惯的好坏对于学生阅读效果非常重要。所以在阅读教学中,应该努力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首先,要提醒学生在阅读中不要一心多用,要静心阅读;然后鼓励学生在阅读中不断提出问题,以达到理解文章的目的;最后还要引导学生在阅读中与作者进行情感交流,与作者产生共鸣。
  在阅读中要求学生养成勤动笔的习惯。动笔摘抄优美的词句、段落;动笔在文章中作出记号和批语;动笔写出读后感。学生养成了良好的阅读习惯,会让阅读教学更加省力,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全方位、多角度评价,促进学生多读
  以往课堂上经常听到学生在评价他人朗读时总是非常机械单调的几句:“有感情”、“读出重音”等等,缺乏的是在聆听他人朗读后自我内心真实感受的正确抒发,或是在听的过程中加深了对文章理解后的深一层次的表达,所以课堂朗读导向意识非常重要。朗读评价形式可开展老师评;师生互评;生生互评等。通过阅读和评价使学生对课文内容有所感知、理解、感悟和体会。如:读夏明翰英勇就义的语段时,引导学生评:听了他的朗读,我好像觉得视死如归,英勇无畏的夏明翰就站在我面前。他读得好,我“听出”了夏明翰潇洒豪迈的英雄气概等等。
  三、传授读书方法,让学生会读
  读的指导可分为指导读通、读懂、读熟、读好,在“读好”中有读的情感上的指导和读的技巧上的指导,主要形式有追踪指导,情境诱导、推进式引导等。“读得有感情”首先要对课文有理解,有体悟,有感受,然后愿意表达自己的密咏恬吟、自我体验,愿意听自己的朗读的声音、语调,愿意被自己的朗读所感动。教材中许多课文意境优美,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通过反复朗读,结合图象来想象体会。如《王冕学画》中关于雨后荷花的描写。“大雨过后,阳光照得满湖通红,湖里的荷花开得更鲜艳了,粉红的花清水滴滴,碧绿的荷叶上水珠滚来滚去。”这是一幅多么美丽的画面?我先引导学生通过找出自己认为特别美的句子,接着用投影机放出这几句话,让学生反复朗读,想象当时的情景;然后在句子旁边打出图像,要学生看、听老师朗读;最后关掉投影,让学生闭上眼睛,听录音,用头脑去“看”这幅图。这样经过几番读、听、想,学生渐入佳境,置身波光粼熘,荷花争艳的湖边,为这炫目的美而沉醉。这样,不仅对文中这几句话有了真切的理解,而且受到美的熏陶。
  四、质疑理解,让学生想读
  一般课堂阅读教学结构中初读、研读、品读、创造四个环节,初读环节读的功能主要体现在整体感知,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和把握文章给你的最初的感觉,并且读通读顺,保证读的时间,真正做到让每一个学生“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研读环节主要是探究、思考、理解,养成深入阅读的能力。教材处理上可制作”研读板块”让学生读、思、悟、用,其板书设计可以是抓突破口,也可以是质疑解疑的过程。如:教学《海滩上的小姑娘》一文,初读后让学生质疑:为什么老伯伯这么关心小姑娘?为什么画家感动极了?为什么画家看着这位可爱的小姑娘,心潮像海浪一样翻腾?解疑的过程正是组织课堂教学的过程,也是教材处理和教学设计的思路。根据学生的提问组成研读板块,展开讨论。老伯伯之所以这样关心小姑娘,是因为小姑娘在猛烈的太阳底下看守的不容易,从哪里看出呢?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的语言,进行体会并读好这些语言,从而悟出小姑娘是一个多么遵守诺言的人,然而她的付出却不求回报,尽管她是那么喜欢这些贝壳,却一颗也不要,多么懂事的一个孩子,所以画家才感动极了。于是画家想了一个漏丢贝壳的法子,希望她能悄悄地捡起来,可天真可爱的姑娘丝毫没有这种占为己有的心思,因此画家的心潮才会像海浪一样翻腾。小姑娘有多么可爱,画家因为小姑娘喜欢贝壳而深入大海挖取,画家有多可爱,一位老伯伯如此关爱不相识的小姑娘,老伯伯有多好,文章不正是通过老、青、少三代在这件事上的表现,反映了人间的真情和人性的美好吗?提出问题,研究探讨,解决问题,都在读中落实,都是学生的自主学习行为,同时研读的过程中已融入了品读的环节,有时这两者相辅相成,不可分割。品读的主要功能在于品赏、感悟、入情入境,获得情感的熏陶。通过品读小姑娘言行的句子,画家和老伯伯侧面烘托的语句,就能很好品出小姑娘、画家、老伯伯侧面烘托的语句,就能很好品出小姑娘、画家、老伯伯的内美,悟出文章包涵的内蕴。创读环节,指学生在有了对课文独有的理解后,能通过自己的读把自己的理解、体会表达出来,这是培养语感和展示语感的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同时鼓励学生在读中能发表自己的独立见解,展示自己创造性学习活动的成果。
  总之,阅读能使人积累知识,培养能力,陶冶情操;进行相关知识、情感的交流,让人身心愉悦。在阅读教学中,将科学的阅读方法传受给学生是老师义不容辞的义务和责任,对学生的终身发展有着深远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