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多媒体技术在初中化学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作者】 辛尧辉

【机构】 甘肃省徽县第三中学



【正文】21世纪是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时期,各所学校也已建立了自己的校园网,通过网络我们能很好的与外界沟通与交流。人们已经发现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十分重要,因此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提高工作、学习的效率是势在必行的。如何将信息技术与化学教学有机的结合起来,更大的发挥其作用是人们探究和实践重要课题,本人也不断的探索媒体在教学中的作用,通过实践感想颇多。
  一、有利于引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利用信息技术的动画、图像、解说、文字、音乐等多种信息,使学生观其境、闻其声、耳目一新、充分调动了积极性、主动性。如学习绪言时,让学生观看课件:衣、食、住、行等方面的变化,突出学习化学的重要性,化学和我们自己的关系,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抓住了学生的眼球。在学习“空气污染”时,制作多媒体演示文稿,演示工厂烟囱中排放的大量废气。又如:讲水的知识时,先展示水污染给人们带来的危害,激发学生保护水资源的欲望。?
  在教学过程中最关键的教学环节是让学生掌握知识的形成过程,使学生不仅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而利用多媒体课件恰恰能够满足这方面的需求,能够将教学中所涉及的事物、形象、过程等真实地再现于课堂,使教学过程形象、生动、具体,使那些不易察觉的的知识点能清晰地呈现在学生感知范围之内,引导学生掌握知识的来龙去脉,经历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达到激活思维、培养能力、开发智力的目的。许多化学变化瞬间即逝,感官刺激不强。如点燃可燃性气体一氧化碳与空气混合的实验现象,一氧化碳中毒实验现象,通过视频学生观看现象,加深了印象;在讲实验室制取氧气实验时,先移走酒精灯会产生的后果,就模拟了这个实验造成试管破裂的现象。通过模拟演示,让学生观察现象,印象深刻,发现问题的本质,并找出规律,既巩固了知识,又突破实验难点,同时还发挥了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
  二、多媒体的合理运用有利于突破教学重点、难点,体验成功的乐趣
  在进行教学中,有些内容如果依然采用传统的教学手段毕竟有一定的局限性。而多媒体的融入恰恰可以使抽象的化学概念具体化、形象化、生动化,增强学生的直观印象,弥补传统教学方式中难以克服的重点、难点的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如讲原子的构成时让学生观看flash动画:居于中心的一个运动着的“球体”几个“粒子”围绕“球体”高速运动。动画模拟“氢分子”和“氧分子”,再分别拆为原子,最后重新组合为“水分子”的过程。上述实验可以形象说明化学反应实质,理解化学原理,突破了教学重点、难点。
  三、多媒体技术能大胆地培养学生想象力
  在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也是大纲和考纲的要求,是培养学生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想象的水平是依一个人所具有的表象的数量及质量为转移的。培养想象力,就必须扩大充实表象的数量,改善已有表象的质量,以扩大已有表象的储备。在传统的课堂中,由于给学生提供的感性材料受到很大的局限,有时因不能给学生直观的表象而影响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巩固。通过计算机课件的辅助教学可以把微观抽象的内容及某些实验利用二维或三维的图像、动画进行模拟。用图形、图象、动画、文字和声音等方式向学生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特别是可以把从文字材料获得的概念转化成直观的形象,把难于想象的微观世界宏观化,把难以演示的实验形象化,从而使教学难点顺利突破。这样学生多种感官同时参与学习,教学信息丰富,学生获得的记忆表象数量及质量均大幅提高,日积月累想象力自然得到长足发展。
  四、多媒体技术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如在“氢气的实验室制法”一节的教学中,教师在引导学生分析实验室是如何确定(选择)制取氢气的装置这一问题时,可以设计了下列四组动画装置供学生选择:A、与制取氧气的装置相同。B、仅用试管而无导管的装置。C、用试管又有导管但还用酒精灯加热的装置。D、用试管又有导管但没有酒精灯加热的装置。当学生选择了装置A时,就会看到稀硫酸从试管口流出而无法发生反应。当选择装置B时,稀硫酸和锌粒相互反应,但产生的气体从试管口直接溢出而不能收集。当选择装置C和装置D时,稀硫酸和锌粒均能相互反应,产生的气体都能从导管口排出。此时学生必定会对装置C和装置D进行比较,由于锌和稀硫酸的反应是不需要加热的,从而得出装置D是正确的答案。随着反应的进行,电脑画面上出现“稀硫酸不足,金属锌粒有剩余”的字样而使得反应停止(动画显示为无气泡产生,但试管内仍有金属锌粒)。此时画面又给出“如何将试管中的锌粒充分反应,重新产生出氢气?”以及“如何在反应进行的过程中向试管内添加稀硫酸?”这样两个问题。此时有三个答案供学生选择:A、打开橡皮塞添加稀硫酸,但会使产生的氢气中混有空气而不纯。B、重新换一个新装置。C、在装置上另配一个长颈漏斗。学生在对所提供的信息经过思考加工和相互讨论后选择了答案C,画面发生了如下变化:
  学生再对上述两种装置进行比较、分析、讨论和综合,学生对装置中长颈漏斗的下端是否应该插入液面以下以及插入液面以下这一操作的原因就有了深刻的了解和掌握。
  多媒体辅助教学在我国是近几年才开始的,对中学教师是一种挑战,也是一种机遇。通过课件的设计与制作,教师提高了自己对语言、图象、声音、文字的综合处理能力,知识结构得以改善。而自制的课件可以通过教学不断修改、完善,以寻找教学与课件的最佳结合点:何时利用课件、实验、实物投影,何时指导学生训练,怎样根据学生反馈的信息微调课的进程等,教师都必须反复思考、调整。
  总之,教师要熟练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就必须有创新精神、科研意识,树立终生学习的观念和不断进取的精神,这正是教学改革的动力源泉。综上所述,应用多媒体技术辅助化学教学,具有其它手段无法替代的功能。只要善于将这种现代化教学手段与传统教学相结合、互相渗透、互相补充和完善,必将大大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质量,也有利于学生科学素质的发展和教师水平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