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高中化学教学中问题探究策略的研究

【作者】 范铃莉

【机构】 西藏日喀则市第一高级中学



【正文】

  【摘 要】 高中化学是一门探究性非常强的学科,新课标也指出,教师应该注重培养学生解决问题和分析能力的能力,因此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改变传统灌输式的教学方法,在高中化学教学中要充分挖掘问题,注重培养学生的提问意识,并引导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和合作探究等探究学习模式来分析和解决问题。
  【关键词】 高中;化学教学;问题探究策略

  问题教学时高中化学的一种有效教学模式,是通过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解决问题的模式来进行的,体现了学生的自主学习性,对于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思维能力和学习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要想在高中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思维能力,就一定要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通过问题来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刺激学生思维进行,从而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1. 问题的挖掘措施
  在高中化学教学中实施问题探究策略,首先教师要充分挖掘知识点中蕴含的问题。在高中化学的教学过程中,很多知识都蕴含着问题,要想促进学生对这些问题思考,就一定要将这些问题展现在学生的面前。在实际教学的知识点中,其中蕴含的一些问题是非常浅显的,学生可以一眼就看出来,并很快将其解决,对于这些问题并不是教师挖掘的主要问题,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充分挖掘知识点中蕴含着的各种隐形的问题。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从多个方面来挖掘问题。
  1.1从背景材料阅读中挖掘问题
  从化学教材来看,很多知识点都是从一段段化学科学与技术的发展、生活小常识、化学发展史、化学对社会的影响等方面的内容的介绍提出来的,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往往会忽视这些背景材料。其实这些背景材料对于学生化学知识点的导入是需要必要的,因此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不应该将其忽视,而是要充分利用这些背景资料,并从中挖掘出有价值的问题。学生在阅读相关的内容时,会在自己已经掌握知识的基础上应用自己的思维能力来对阅读材料中的内容进行解读,此时教师就要充分利用教材内容和学生的经验,引导学生联想,挖掘问题,激发学生深入研究[1]。
  1.2从化学实验中挖掘问题
  高中化学本身就是一门实验科学,很多知识点都是从相关的化学实验中获得的,通过化学实验教学,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化学知识,并且化学实验本身就是高中化学的重要内容。教师在实验教学中,也应该充分利用实验,从化学实验中挖掘问题。在化学实验中挖掘问题,最主要就是让学生对化学实验的原理进行思考,结合化学实验的原理来设置实验装置,分析实验步骤,然后猜想实验现象。如果实际实验中出现的现象和理论现象不想符合,还要引导学生对实验和理论之间的差异进行思考。
  例如,在氯气的制备实验中,教材中是采用二氧化锰和浓盐酸来制备,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仅要引导学生跟着教材上的实验步骤来操作,而是要引导学生充分挖掘其中的问题,并思考,从而引导学生对实验原理和化学物质性质的进行思考,最终掌握相关的知识。例如教师可以挖掘实验过程中的过程,为什么实验要采用浓盐酸,使用稀盐酸可不可以?在收集氯气时,是采用向上排空气法的方式来收集,为什么要采用这种收集的方式?实验过程中是采用氢氧化钠溶液来收集氯气的,可以说明氯气具有怎样的化学性质和物理性质?教师提出这些问题,就可以引导学生对氯气的相关性质和收集实验的原理思考,并最终熟悉掌握氯气的相关性质,同时有效提升了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1.3从生活常识中挖掘问题
  化学知识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因此教师还可以从生活常识中挖掘问题来进行化学学习,促进学生对生活中常见的化学现象思考,并利用所学的化学知识来解释生活中的常见现象。从实际生活中挖掘化学问题是一种将化学知识和实际生活联系在一起的教学方式,也是新课标改革的重要内容。从实际生活中挖掘化学问题,让学生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学习化学,可以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让学生知道化学和自己的实际生活具有紧密的联系,拉进化学和实际生活的联系,最终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2]。例如,在实际生活中,将两种性质很活泼的金属接在一起,接头的地方很容易生锈,这是为什么?通过这个生活中非常常见的现象,教师可以在学习原电池的相关知识中提出,并最终引导学生利用所学的知识来解释实际生活的现象,学以致用,体现化学学科的有用性。
  2. 提升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措施
  教师充分挖掘教材和实际生活中的化学问题之后,就要引导学生自主分析和积极问题,以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性,不断提升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1合理设计问题
  教师充分挖掘了各种化学问题之后,还要合理设计问题,对于教材或者实际生活中的一些现象,教师直接提出为什么,可能学生不知道该从哪个方面和方向思考,因此可能并不能解决教师提出的问题,这不仅不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提升,同时还容易打击学生的探究意识,让学生失去探究的兴趣,最终适得其反,教学效果较差。因此,教师一定要合理设计问题,并充分发挥自身的引导作用,引导学生从正确的角度和正确的方向来解决问题。教师在设计问题时,要有一定的思维容量,也就是教师提出的问题要通过一定的思考才能得出,不然学生直接回答出对于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是非常不利的。教师提出的问题要有一定的开放性,解放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具有更广阔的思维空间[3]。教师提出的问题还要有一定的难度,就是仅仅依靠学生现有的知识体系是难以解决的,而是要结合一定的将要学习的知识才能解决。因此教师提出的问题应该是在新旧知识的结合点上提出来的,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认知冲突,启发学生思考。例如,在学习“分子结构和物质性质”的相关知识时,教师就可以让学生通过乙烷的分子结构来猜想乙醇的分子结构,就可以让学生在现有知识的水平上思考和探究,并利用新的知识来解决问题。
  2.2引导学生分析解决问题
  教师充分挖掘教材、实际生活常识以及实验过程中的问题,并结合一定的原则设置合理的问题之后,就要引导学生来分析和解决问题了,这是一个非常关键的过程,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来引导学生探究,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自主探究能力。从现实的情况来看,高中生已经具备一定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但是从整体上来看,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比较固定,思维也常常被禁锢,因此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不够熟练和灵活,导致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思维能力发展不佳[4]。因此,教师一定要创建有效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采用灵活的方法来解决化学问题,促使学生在解决化学问题和分析化学问题的过程中能够具有一定的成就感,并且有效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在探究过程中获得满足感。教师在引导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可以积极采用归纳法、分析法、比较法等常规的方法,也可以充分利用假设验证法、联想类比法、转换法、逆推法和模型法等,最终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例如,在学习《氯、溴、碘及其化合物》的相关知识时,教师先讲解了氯气及其化学物的相关性质,此时教师就可以充分挖掘问题,在具体的情境中提出关于溴和碘以及化合物的相关问题,并引导学生利用比较法,根据氯气及其化合物的相关性质和实验现象,来猜想关于溴和碘以及化合物的相关性质和实验现象,当学生提出假设和猜想之后,不要直接判断学生的回答是否正确,而是要提供对应的实验器材,让学生通过自主设计实验来对自己的猜想进行验证,让学生通过实验的成功和失败来对自己的猜想进行总结和反思[5]。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充分体现学生的自主学习性,让学生自主完成学习和探究的各个环节,才能促进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最终对相关的知识进行归纳和总结,通过实验和自主探究,也可以加强学生对相关知识的理解,并能够合理应用各种知识,是一种有效的方法。
  3. 结语
  问题探究策略是高中化学的一种有效教学方式,对于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探究能力和思维能力至关重要,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首先要充分挖掘问题,可以从实际生活常识、教材资料和化学实验中挖掘问题,并设计有效的问题,最后应用各种探究性的教学方法来提升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李昔辞. 高中化学教育教学过程中的优化策略研究[J]. 数理化解题研究:高中版, 2015,21(4):134-135.
  [2]李振. 高中化学教学中问题情境的创设策略研究[J]. 新课程:下, 2016,17(1):154-155.
  [3]左翠红. 浅谈高中化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 都市家教月刊, 2015,27(8):114-115.
  [4]周磊鑫. 问题教学法在高中化学教学中的策略研究[J]. 西部素质教育, 2016, 2(23):156-156.
  [5]李艳梅. 基于“发现问题”策略的高中化学教学研究[J]. 理科考试研究:高中版, 2016, 23(12):112-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