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新高考引领语文教学走上正途
【作者】 任艳红
【机构】 湖北省十堰市第一中学
【摘 要】 语文教学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在新课标、新教材、新高考的背景下,语文教师要遵循语文教学规律,根据新课标的要求,结合新教材的特点进行教学,要在实践中研究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要和着新课标、新教材、新高考的节拍前行,让语文走上“回家的路”。
【关键词】 素养提升;教学模式;主动求变
新的高考改革将引领高中教学的改革,这是一场由顶层设计来推动的变革,完全打破了传统的班级制,选课走班将成为高中教学的一种新常态。语文作为高考最重要的学科也将迎来严峻的挑战,语文学科作为高考最后的决战学科怎么教学、怎么应考是摆在每个语文教师面前的现实问题,笔者就此谈谈一点初步看法,算是投石问路吧。
一、认识新高考——高考命题由能力立意变为素养立意
新高考以“立德树人,服务选拔,导向教学”为核心立场,把“立德树人”放在首位,突出基础教育要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培养具有良好素质的人。这项要求不仅仅体现在学生平时的综合素质评价中,更是渗透到各学科之中,语文学科尤甚。因此新高考命题从原则上由恢复高考时的知识立意到后来的能力立意再到现在的素养立意,突出素养素质的考查,这既是服务高校选拔,也是导向高中教学。这样看来,新高考所考查的四方面内容——必备知识、关键能力、学科素养、核心价值,其中后两点必须引起重视。
二、语文学科面临的挑战——高三“急时抱佛脚”
长期以来,作为母语的语文学科在高中并不受重视,一方面学生经过初中后有一定的读写能力,考试的区分度也不大,学生自认为学与不学差别不大,语文学习的意识淡薄;另一方面一些学校也并不重视语文学科,重理轻文的思想犹在,在基础学科中语文课时相对较少,语文课外活动开展较少,语文教师也无可奈何。这种惯性会带到新高考后的语文教学中,由于学生在高一高二忙于学业考试、忙于选考科目,语文学习的时间将会进一步压缩,可以想象大部分学生可能寄希望于高三期间的突击备考,侥幸应考。这与以素养立意的新高考要求背道而驰,将是高中语文教学面临的严峻问题,亟待解决。
三、认清形势,正本清源——回归语文学习的正道上
新高考以素养立意,也是引导高中教学落脚点必须在提高学生的学科素养上。新课标中语文学科的核心素养有四个层面: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高考语文考纲也明确强调重在考查学生的语文素养。因此,语文教学必须围绕语文核心素养的四个层面展开,在落实双基的前提下,要发展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开阔学生的文化视野,培养学生健康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而这些素养决不是一朝一夕能形成的,靠高三突击很难提升。鉴如此,教师、学生都必须端正态度,改变认识,不能按原来的备考方式应对新高考,应当从高一开始,回归到语文学习的正道上,尊重语文的学习规律,多读书,多积累,多思考,多交流,多动笔,循序渐进,有计划有步骤地提高语文素养。
四、大胆探索,主动求变——在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上下功夫
高中新课改也有好多年了,模式很多,但收效有限,究其原因还是在于目的不清,忽视了语文素养这一核心。现在,新高考很明确的指出重在考查学科素养,那么,语文教学的目标也更明确了,教学要围绕提升语文素养展开,要改变一些落后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语文学习的内驱力,学生能真正形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生能在老师的引领下自主学习,自觉提升。为此,对语文教学提出以下建议:
1、从高一开始,教师要帮助学生做好语文学习规划,以读写为重点,确定每学期的读书计划,练笔要求,坚持读书积累不辍。
2、大胆变革课堂教学,构建开放、民主、活泼、和谐的课堂,学生是课堂的主人,课堂就是学生的发展平台,语文课堂应当是语文学习的示范平台、语文能力的展示平台、语文活动的演练平台,让学生在课堂的小世界里,发现语文学习的大世界,真正从内心感受到语文学习之益之美。
3、语文教学要紧密联系生活实际,关注当代文化,不能囿于课本知识,应将课本知识与现实社会相结合,将课内学习与课外学习相结合,在教学中要拓展生活化的教育内容。在生活中挖掘教育资源,挖掘那些贴切学生的实际需要,适合学生实际发展的,有助于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内容。
4、引导学生走进现实生活,在生活的大课堂中提高语文能力。教师要善于发现生活中的教育,善于开启学生感受生活、学习探索的兴致,教师本人也是一个活的教科书,学生从“活”的书中能感受生活,感受生命,让学生自觉在现实生活中历练自己,提升语文素养和整体素质。
新高考改革为语文课程改革提供了一些机遇,也对语文教师提出了比较大的挑战。尤其是面对整个高中合格考、等级考和高考等多场考试,学生难免会有较之以往更多急功近利的思想,他们在追求分数的时候往往挤压的是对语文的学习时间,弱化的是对语文学科的投入。所以,语文教师力争在课程开发、课堂教学和考试评价上下功夫,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能力和素养,努力营造高效语文教学的和谐环境,以自己的人格魅力和学术魅力吸引学生,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内驱力;要充分理解《中庸》所提出的“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的思想,对于教育,就是要使每个人找到自己的位置,并在那里得到充分的发展;还要加强团队合作,有勇气破解难题,有智慧践行育人,更有毅力坚持初心,体现语文学科“化人以语、育人以文”的优势功能,助推学生文化生命体的长远发展,培养和发展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素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