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小学语文思辨性阅读策略探讨
【作者】 杨丽娟
【机构】 四川省宣汉县育才小学
【正文】 【摘 要】 培养学生多个方面阅读思维是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的目标之一,由于学生在小学阶段阅读内容篇幅较短、理解难度相对较小,在具体教学过程中除了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教师也要注意培养学生的阅读思维,为学生以后进行难度更大的文章阅读打下良好的基础。在众多阅读思维中,思辨性思维能力极为重要,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能否进行思辨性阅读对于提升学生阅读的质量、增加学生从阅读中的收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小学语文教师要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思辨性思维,本文立足于多年的小学语文教学实际,对思辨性阅读策略进行简要分析。
【关键词】 小学语文;思辨性阅读;教学策略
思辨性阅读是指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一方面能够进行积极、深入的思考,另一方面还要勇于对文中出现的观点提出不同意见和看法。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来说,由于接触的阅读文章相对较少,思维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思辨性是大部分学生所欠缺的。在阅读过程中,大部分学生只能做到通过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来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很难在深入阅读的基础上提到的自己的意见和观点。事实上,学生提出不同意见的过程是其阅读思维能力拓展的过程,针对这一问题,教师可以在实际的阅读教学过程中采取相对应的教学策略。
一、提高学生的阅读框架构建能力
提高学生对阅读文章的框架构建能力是学生思辨性阅读的基础,由于小学语文文章相对较短,很多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忽视了学生对于文章的框架构建,认为通过教师讲解和学生实际阅读的结合,学生就能够完全掌握文章的具体内容,没有必要通过框架构建的形式来耗费过多的时间。事实上,学生构建框架的过程也是其对于文章理解能力提升的过程,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来说,思辨性阅读立足于他们对于文章脉络和框架的理解。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够站在整篇文章的角度,对文章的内容和形式进行客观评价,因此,在教材文章教学过程中,在让学生进行文章阅读之后,教师可以留出一部分时间让学生进行文章框架的构建,以此来帮助学生梳理文章的主要内容。例如在《老人与海鸥》这篇文章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先让学生通读全文,然后进行框架的构建。这篇文章的框架比较清晰,主要有两部分内容,前半部分是老人喂海鸥,并细心的为它们取了名字,后半部分是老人去世,海鸥集体为老人送行。文章语言朴实,通过阅读,能够让人从字里行间感受到动物与人之间的深刻的感情。通过细致的阅读,学生在进行框架梳理的过程中,会对整个文章的发展脉络以及其中具体的细节描写有更加深刻的印象,这也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思考。
二、提升学生的阅读理解层次
学生对于一篇文章的理解是否深刻与其阅读理解的层次有关,由于小学阶段的学生接触的文章较少,在具体的阅读过程中,他们的阅读往往停留在比较浅的层次上,浅层次的阅读很难激发学生的思辨性思维,只有对文章的内容进行深入的理解和掌握,学生才能够针对具体的内容发表自己不同的意见和看法。在小学思辨性阅读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具体内容的指导来提升学生的阅读理解层次,由于具体的教学方式多样化,教师可以通过留给学生不同层次问题的形式来组织阅读教学活动。留给学生问题是很多教师在阅读教学过程中都会采取的策略,而大部分教师留给学生的问题都是为了提高学生阅读的目的性,避免他们出现注意力不集中的现象。为了提高学生阅读理解的层次,教师在设计问题时应采取不同的问题设计,使问题层次逐步深入。例如在《老人与海鸥》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针对学生阅读理解层次的不同设计不同层次的问题,在学生初次阅读时,教师可以设计类似于“老人到翠湖主要是为了做什么?”等基础性内容,为了提高学生阅读的层次,教师可以设计更深层次的问题,类似于“海鸥看到老人的照片,为什么会产生与平时不同的表现?它们想传达什么意思?”,通过这种更深层次问题的引导,学生会进行相对应的深入思考,此时学生就容易产生其自身的理解和认识。学生的思辨性阅读是在他们对文章进行深入理解的基础上形成的,而对文章进行深入的阅读也是大部分小学生所欠缺的,通过具体的教学引导,学生会逐步养成深入阅读、思辨性阅读的习惯。
三、组织阅读探究和交流活动
组织阅读探究和交流活动能够让学生在完成阅读之后,及时与其他学生进行交流与沟通,思辨性阅读要求学生在具体的阅读过程中,通过进行深入的思考,勇于表达自己不同的意见和看法。为了充分激发学生的思辨性阅读能力,教师要创造机会让学生表达自己的意见和看法,充分激发学生在每一次阅读过程中的思辨性思维。如果缺乏必要的探究和交流,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不同意见没有机会表达出来,长此以往,学生的这项思维能力就会逐步降低,他们会逐步跟从作者的主观观点。因此,针对小学语文教学课程相对比较宽松、时间比较充裕的特点,教师可以组织相关的探究和交流活动。无论是在教材文章,还是课外文章的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都可以抽出10到15分钟的时间让学生来表达他们的意见和看法,由于学生在思辨性阅读的过程中形成了其自己的理解,在与他人进行交流的过程中,可以发现其自身想法中的优点和不足。由于小学阶段学生的自身特征鲜明且具有明显的差异性,在对同一文章的阅读过程中,大部分学生都会产生不同的意见和看法,通过探究和交流活动表达不同的观点,有利于学生从不同角度对问题进行分析。
结语:小学阶段是学生各项思维能力和学习能力发展的关键时期,在这一阶段的学习过程中,教师的引导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针对语文阅读学习而言,学生的思辨性阅读有利于其质疑能力、思辨性思维的提升和养成,基于学生能力培养的要求,教师要不断进行阅读教学方式的探索与创新。学生阅读框架的构建能够帮助他们阅读文章的细节,也有利于学生进行相关内容的梳理。提升学生的阅读理解层次是学生进行更加深入思考的前提,阅读探究和交流活动的举行能够为学生的自我意见表达提供平台。只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投入更多耐心,从细节方面入手,就能提高学生的思辨性阅读水平。
参考文献:
[1]樊金梅. 小学语文思辨性阅读策略探讨[J]. 中国校外教育, 2017(5):67-67.
[2]钟桂芳. 小学语文思辨性阅读策略研究[J]. 江苏教育研究, 2016(13):72-75.
【关键词】 小学语文;思辨性阅读;教学策略
思辨性阅读是指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一方面能够进行积极、深入的思考,另一方面还要勇于对文中出现的观点提出不同意见和看法。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来说,由于接触的阅读文章相对较少,思维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思辨性是大部分学生所欠缺的。在阅读过程中,大部分学生只能做到通过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来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很难在深入阅读的基础上提到的自己的意见和观点。事实上,学生提出不同意见的过程是其阅读思维能力拓展的过程,针对这一问题,教师可以在实际的阅读教学过程中采取相对应的教学策略。
一、提高学生的阅读框架构建能力
提高学生对阅读文章的框架构建能力是学生思辨性阅读的基础,由于小学语文文章相对较短,很多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忽视了学生对于文章的框架构建,认为通过教师讲解和学生实际阅读的结合,学生就能够完全掌握文章的具体内容,没有必要通过框架构建的形式来耗费过多的时间。事实上,学生构建框架的过程也是其对于文章理解能力提升的过程,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来说,思辨性阅读立足于他们对于文章脉络和框架的理解。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够站在整篇文章的角度,对文章的内容和形式进行客观评价,因此,在教材文章教学过程中,在让学生进行文章阅读之后,教师可以留出一部分时间让学生进行文章框架的构建,以此来帮助学生梳理文章的主要内容。例如在《老人与海鸥》这篇文章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先让学生通读全文,然后进行框架的构建。这篇文章的框架比较清晰,主要有两部分内容,前半部分是老人喂海鸥,并细心的为它们取了名字,后半部分是老人去世,海鸥集体为老人送行。文章语言朴实,通过阅读,能够让人从字里行间感受到动物与人之间的深刻的感情。通过细致的阅读,学生在进行框架梳理的过程中,会对整个文章的发展脉络以及其中具体的细节描写有更加深刻的印象,这也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思考。
二、提升学生的阅读理解层次
学生对于一篇文章的理解是否深刻与其阅读理解的层次有关,由于小学阶段的学生接触的文章较少,在具体的阅读过程中,他们的阅读往往停留在比较浅的层次上,浅层次的阅读很难激发学生的思辨性思维,只有对文章的内容进行深入的理解和掌握,学生才能够针对具体的内容发表自己不同的意见和看法。在小学思辨性阅读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具体内容的指导来提升学生的阅读理解层次,由于具体的教学方式多样化,教师可以通过留给学生不同层次问题的形式来组织阅读教学活动。留给学生问题是很多教师在阅读教学过程中都会采取的策略,而大部分教师留给学生的问题都是为了提高学生阅读的目的性,避免他们出现注意力不集中的现象。为了提高学生阅读理解的层次,教师在设计问题时应采取不同的问题设计,使问题层次逐步深入。例如在《老人与海鸥》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针对学生阅读理解层次的不同设计不同层次的问题,在学生初次阅读时,教师可以设计类似于“老人到翠湖主要是为了做什么?”等基础性内容,为了提高学生阅读的层次,教师可以设计更深层次的问题,类似于“海鸥看到老人的照片,为什么会产生与平时不同的表现?它们想传达什么意思?”,通过这种更深层次问题的引导,学生会进行相对应的深入思考,此时学生就容易产生其自身的理解和认识。学生的思辨性阅读是在他们对文章进行深入理解的基础上形成的,而对文章进行深入的阅读也是大部分小学生所欠缺的,通过具体的教学引导,学生会逐步养成深入阅读、思辨性阅读的习惯。
三、组织阅读探究和交流活动
组织阅读探究和交流活动能够让学生在完成阅读之后,及时与其他学生进行交流与沟通,思辨性阅读要求学生在具体的阅读过程中,通过进行深入的思考,勇于表达自己不同的意见和看法。为了充分激发学生的思辨性阅读能力,教师要创造机会让学生表达自己的意见和看法,充分激发学生在每一次阅读过程中的思辨性思维。如果缺乏必要的探究和交流,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不同意见没有机会表达出来,长此以往,学生的这项思维能力就会逐步降低,他们会逐步跟从作者的主观观点。因此,针对小学语文教学课程相对比较宽松、时间比较充裕的特点,教师可以组织相关的探究和交流活动。无论是在教材文章,还是课外文章的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都可以抽出10到15分钟的时间让学生来表达他们的意见和看法,由于学生在思辨性阅读的过程中形成了其自己的理解,在与他人进行交流的过程中,可以发现其自身想法中的优点和不足。由于小学阶段学生的自身特征鲜明且具有明显的差异性,在对同一文章的阅读过程中,大部分学生都会产生不同的意见和看法,通过探究和交流活动表达不同的观点,有利于学生从不同角度对问题进行分析。
结语:小学阶段是学生各项思维能力和学习能力发展的关键时期,在这一阶段的学习过程中,教师的引导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针对语文阅读学习而言,学生的思辨性阅读有利于其质疑能力、思辨性思维的提升和养成,基于学生能力培养的要求,教师要不断进行阅读教学方式的探索与创新。学生阅读框架的构建能够帮助他们阅读文章的细节,也有利于学生进行相关内容的梳理。提升学生的阅读理解层次是学生进行更加深入思考的前提,阅读探究和交流活动的举行能够为学生的自我意见表达提供平台。只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投入更多耐心,从细节方面入手,就能提高学生的思辨性阅读水平。
参考文献:
[1]樊金梅. 小学语文思辨性阅读策略探讨[J]. 中国校外教育, 2017(5):67-67.
[2]钟桂芳. 小学语文思辨性阅读策略研究[J]. 江苏教育研究, 2016(13):72-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