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小学品德与社会实践教学研究
【作者】 张继贤
【机构】 山东省泰安市肥城市王瓜店街道办事处新胜小学
【正文】 【摘 要】 随着我国教育产业规模的发展壮大,小学教学也相应提升了教学标准与要求。小学思想品德教学是与社会教学发展互相结合的有机组成部分。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课程的设置相响应了我国素质教育的号召,能更进一步的提高小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使其健康的成长。本文结合我国品德与社会教学存在的一般性问题,从加强社会教学实践、丰富教学组织形式、培养小学生社会责任意识几个方面探讨提高小学品德与生活教学质量的具体实践措施。
【关键字】 品德与生活;小学教育;问题;实践
小学品德与社会是近些年新开展的一个科目,这门课开设的目的就是要在小学生思想道德品质养成的初期进行合理的引导,使学生能够向正确的思想道路积极发展,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优秀学生。但是在实际的教学中往往会出现很多问题,本文列举一些教学中的现存问题,提出几点改进的措施,以期对这门课的教学进展有所裨益。
一、品德与社会教学存在的问题
首先,因为品德与社会是一门开展不久的新科目,在教学实践中,部分教师人员对其教学目的与教学任务理解不够深入,不知如何利用教学资源有效的开展教学活动,仍存在着以强制学生记忆和理解的灌输式教学方法,这是不可取的。小学生身心的发展是一个快速且微妙的变化过程,如果缺少教师人员的正确引导,任期自我发展容易造成小学生养成不良的思想和行为习惯。品德与社会教学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培养小学生养成高尚的道德品质,使其德、智、美等能力全面均衡的发展。教师应摒弃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式,注重对学生心智的启发与引导,使其在良好的教学氛围中进行自我反思、自我思考与自我教育。其次,小学品德与生活的部分教材内容过于老套,没有很好的与现代社会形势做好衔接,一些旧的理论与实践知识已然不能适应现代精神文明建设的实际需求。导致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难以深入的理解教学内容,这样既浪费的教学时间又没有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因此,教学在实际教学中,既要以教材为中心又不能一味盲目的使用教材,而应结合小学生的生活实践对教材内容进行合理的取舍,突出重点和难点内容,以学生综合素质能力的提高为根本目的来规划教学组织方式。
二、提高品德与社会教学质量的实践措施
1、加强社会实践教育,建立贴近儿童的生活方式
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是一项注重整体与实践的活动形式。理论知识的讲解是为了指导学生更好的进行社会实践,因此,教师不能本末倒置的强制学生对教材内容进行记忆,不能采用传统的以书面成绩为教学评价的片面形式。要加强社会实践教育,教师人员必须以身作则,要紧跟社会的步伐,对现代社会存在的各种矛盾进行深入分析,找准现代社会发展要求人们所具备的健康、向上的人生观、价值观。在教学手段上,教师除了要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之外,要利用现代网络信息资源扩大学生的知识面,让学生更全面的了解社会形态,了解社会生活的真实状况。在教学的过程中,鼓励学生积极地与人交流、与人和谐相处、吸收他人长处,在社会实践中努力通过自身积极参与来改善社会环境,从而发挥自我价值。在课堂教学组织形式上,教师可以通过情景教学的形式,通过对社会场景模式来拓展教学内容。如结合主题内容设置情景剧,通过儿童节目表演的形式,让其在课堂互动环节获得积极、丰富的情感体验。随后老师让每组同学上台表演,让大家通过自我表演与分享经验,转达出对社会做贡献的真切了解,在情景剧表演的最后还要让每一位同学了解到所表演内容的意义,谈一谈自我的看法。这种教学模式是针对性较强,贴近学生生活的良好方式,对学习具有推动作用。
2、联系实际开展形式多样化的教学方案
小学品德与生活教学在教学开展中应注重理论联系实践,通过采取多样化的教学组织形式,提高品德与生活的教学质量,发挥其在小学教育阶段所应起到的价值性与作用性。我们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讨论:
第一,集体活动方式。结合教学主题内容设置具体的活动内容,让学生在集体活动中提高合作交流能力、集体活动是增强儿童组织配合与参与能力的正确教学方式,组织学生参加各类活动,增强品德教学,组织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探索,笔者自身就通过组织学生参与扫墓,增强了学生群体的组织协调能力,也加强了学生对革命先烈奋斗历程的了解,在活动之中学生们认真学习了关于革命先烈的一些知识与先进事例,在详细的讲解中,同学们对历史有了新的认识,学习到了爱国主义精神。
第二,个别活动形式。开展小学品德与社会综合实践活动还应充分发挥学生特长,张扬学生的个性。如教《我爱花,我爱草》一课,在学生提高道德认识以后,笔者让学生每人设计一句警示语,提醒人们爱护花、草、树木。学生积极思考,充分发挥想象力,内容丰富有趣。有的写“我是嫩嫩的草,别把我践踏”,又有的写“我是美丽的小花,我为众人开放”,有的写“花、草、树木为人类服务,我们都来爱护他们”。这些学生们亲手写下的标语,在最后被放到了花园的一些明显位置,摆放好之后,学生们自我都有了对环境保护与爱护花草全新的认识与理解,通过参与环境保护的内容,学生们自我感悟,自我学习,了解到了社会品德教育改革的动力,受到了思想品德教育的深刻影响,让学生们感觉到了真实的发展,体会到了回归自然的感觉。
3、培养爱心和增强社会责任意识
小学品德与社会教材内容的设置和教学任务的制定与小学生的日常生活是息息相关的。教师要通过开展多种形式的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在亲身体验中了解周围的人和事。同时,让学生在社会实践中初步了解个体与集体之间的关系,为其融入社会奠定良好的基础。要培养学生的爱心并增强其社会责任意识,可以通过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如到养老院做义务劳动、帮助环卫人员打扫卫生、开展夏令营活动、少先队员活动等形式,使其在这个过程中积极的展示自己的特长,通过个人的努力为社会做出贡献,让学生体会到自身存在的价值性,在社区服务的实践中,小学生不但学会了关爱他人,同时还培养了社会责任意识,进一步了解社会,增加从事社会实践的经验。
【关键字】 品德与生活;小学教育;问题;实践
小学品德与社会是近些年新开展的一个科目,这门课开设的目的就是要在小学生思想道德品质养成的初期进行合理的引导,使学生能够向正确的思想道路积极发展,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优秀学生。但是在实际的教学中往往会出现很多问题,本文列举一些教学中的现存问题,提出几点改进的措施,以期对这门课的教学进展有所裨益。
一、品德与社会教学存在的问题
首先,因为品德与社会是一门开展不久的新科目,在教学实践中,部分教师人员对其教学目的与教学任务理解不够深入,不知如何利用教学资源有效的开展教学活动,仍存在着以强制学生记忆和理解的灌输式教学方法,这是不可取的。小学生身心的发展是一个快速且微妙的变化过程,如果缺少教师人员的正确引导,任期自我发展容易造成小学生养成不良的思想和行为习惯。品德与社会教学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培养小学生养成高尚的道德品质,使其德、智、美等能力全面均衡的发展。教师应摒弃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式,注重对学生心智的启发与引导,使其在良好的教学氛围中进行自我反思、自我思考与自我教育。其次,小学品德与生活的部分教材内容过于老套,没有很好的与现代社会形势做好衔接,一些旧的理论与实践知识已然不能适应现代精神文明建设的实际需求。导致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难以深入的理解教学内容,这样既浪费的教学时间又没有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因此,教学在实际教学中,既要以教材为中心又不能一味盲目的使用教材,而应结合小学生的生活实践对教材内容进行合理的取舍,突出重点和难点内容,以学生综合素质能力的提高为根本目的来规划教学组织方式。
二、提高品德与社会教学质量的实践措施
1、加强社会实践教育,建立贴近儿童的生活方式
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是一项注重整体与实践的活动形式。理论知识的讲解是为了指导学生更好的进行社会实践,因此,教师不能本末倒置的强制学生对教材内容进行记忆,不能采用传统的以书面成绩为教学评价的片面形式。要加强社会实践教育,教师人员必须以身作则,要紧跟社会的步伐,对现代社会存在的各种矛盾进行深入分析,找准现代社会发展要求人们所具备的健康、向上的人生观、价值观。在教学手段上,教师除了要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之外,要利用现代网络信息资源扩大学生的知识面,让学生更全面的了解社会形态,了解社会生活的真实状况。在教学的过程中,鼓励学生积极地与人交流、与人和谐相处、吸收他人长处,在社会实践中努力通过自身积极参与来改善社会环境,从而发挥自我价值。在课堂教学组织形式上,教师可以通过情景教学的形式,通过对社会场景模式来拓展教学内容。如结合主题内容设置情景剧,通过儿童节目表演的形式,让其在课堂互动环节获得积极、丰富的情感体验。随后老师让每组同学上台表演,让大家通过自我表演与分享经验,转达出对社会做贡献的真切了解,在情景剧表演的最后还要让每一位同学了解到所表演内容的意义,谈一谈自我的看法。这种教学模式是针对性较强,贴近学生生活的良好方式,对学习具有推动作用。
2、联系实际开展形式多样化的教学方案
小学品德与生活教学在教学开展中应注重理论联系实践,通过采取多样化的教学组织形式,提高品德与生活的教学质量,发挥其在小学教育阶段所应起到的价值性与作用性。我们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讨论:
第一,集体活动方式。结合教学主题内容设置具体的活动内容,让学生在集体活动中提高合作交流能力、集体活动是增强儿童组织配合与参与能力的正确教学方式,组织学生参加各类活动,增强品德教学,组织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探索,笔者自身就通过组织学生参与扫墓,增强了学生群体的组织协调能力,也加强了学生对革命先烈奋斗历程的了解,在活动之中学生们认真学习了关于革命先烈的一些知识与先进事例,在详细的讲解中,同学们对历史有了新的认识,学习到了爱国主义精神。
第二,个别活动形式。开展小学品德与社会综合实践活动还应充分发挥学生特长,张扬学生的个性。如教《我爱花,我爱草》一课,在学生提高道德认识以后,笔者让学生每人设计一句警示语,提醒人们爱护花、草、树木。学生积极思考,充分发挥想象力,内容丰富有趣。有的写“我是嫩嫩的草,别把我践踏”,又有的写“我是美丽的小花,我为众人开放”,有的写“花、草、树木为人类服务,我们都来爱护他们”。这些学生们亲手写下的标语,在最后被放到了花园的一些明显位置,摆放好之后,学生们自我都有了对环境保护与爱护花草全新的认识与理解,通过参与环境保护的内容,学生们自我感悟,自我学习,了解到了社会品德教育改革的动力,受到了思想品德教育的深刻影响,让学生们感觉到了真实的发展,体会到了回归自然的感觉。
3、培养爱心和增强社会责任意识
小学品德与社会教材内容的设置和教学任务的制定与小学生的日常生活是息息相关的。教师要通过开展多种形式的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在亲身体验中了解周围的人和事。同时,让学生在社会实践中初步了解个体与集体之间的关系,为其融入社会奠定良好的基础。要培养学生的爱心并增强其社会责任意识,可以通过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如到养老院做义务劳动、帮助环卫人员打扫卫生、开展夏令营活动、少先队员活动等形式,使其在这个过程中积极的展示自己的特长,通过个人的努力为社会做出贡献,让学生体会到自身存在的价值性,在社区服务的实践中,小学生不但学会了关爱他人,同时还培养了社会责任意识,进一步了解社会,增加从事社会实践的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