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小学数学课前预习策略略谈
【作者】 孙建华
【机构】 四川省宣汉县大成镇中心校
【正文】 【摘 要】 在新课程理念背景下,对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减轻教师负担,学生具有一定的预习能力是很有必要的。我就小学数学预习的困惑、预习的作用及怎样开展预习这三方面来谈谈自己的看法。
【关键词】 预习;有效;小学数学;课前
数学课要不要预习这个传统的话题一直是引发广大数学教师争论的一个焦点。当前小学数学教师中主要存在着这样两种观点:一是怕,怕浪费时间,认为学生自己看书看不懂。因此,数学课堂上往往出现令人觉得不理想的教学效果时,老师就认为学生上课没认真听讲,学生思维不够灵活,而常常忽略预习。其实仔细想一想,学生没有时间预习,他的潜力也就发挥不出来,就会等待老师讲解,在讲解的过程中,学生的思路也会出现跟不上的时候。二是不知道如何下手。虽然知道了预习的重要性,但是却苦于不知道用何种方法来指导学生预习才能取得预设的效果。于是,产生了以下几种后果:预习要求不具体,预习不到位;没有预习方法,学生无从下手;布置了预习作业,第二天上课时老师却不管不问,让学生感觉预习不预习一个样,得不到及时反馈。基于此,让学生通过课前预习,带着问题进课堂,从而产生一种想学、想问、想练的良好心理是很有必要的。
对于小学生来讲,最重要的是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学会发现、学会创造。而预习正是将学习方法传授给学生的重要途径。为此,教师有必要更新观念,研究数学的智慧,分析数学的方法,努力使学生去学习、去思考、去发现、去应用、去创造。不断培养学生的预习能力,从而培养学生学习新课的兴趣以及培养他们自主学习的能力和探索的精神,也不断提高教师自身的素质。在教学实践中如何让开展有效的预习?
一、“读”——细读教材,注意重点,标出不懂的问题
课前预习的首先是细读教材,标出疑点。在预习读教材的时候一定要认真,要逐字逐词的阅读理解,一边读一边用笔把重点疑点勾画出来。重点的地方认真加以理解,特别是相似相近的概念、性质等易错易混淆的地方要特别注意区别;遇到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作上记号,以便提出来与同学交流,在教师讲解时作为听课的重点。
二、实行任务落实预习法
即教师布置预习任务,同学带着明确的预习任务去进行预习。因为同学初学预习时不知从何下手,这时教师设计好预习任务,让同学带着任务去预习,能做到有的放矢,针对性较强。教师先要对自己提出高标准严要求,对相关学习内容要进行了认真研读,提出既有一定的价值,又有吸引力的,能促使同学产生浓厚的学习、探索兴趣的预习任务。教师布置任务时,可以采取表格的形式或者提问的形式,让同学去预习。布置预习任务时一定要注意难度适中,具有诱发性和趣味性,预习要求要明确,可操作性要强。
三、展示预习亮点,组织思辨释疑
陶行知先生说过:“人人都说小孩小,谁知人小心不小,你若小看小孩,便比小孩还要小。”学生作为一种生命体的力量,带着自己的经验、知识、兴趣、思考、灵感进行预习,预习中获得的认识、思考会在课堂中发生相互作用,生成一种宝贵的教学资源,从而使课堂教学呈现出更加丰富、复杂和多变的过程。因此,教师如果能及时捕捉、判断、重组教学中学生涌现出来的各种信息,随时把握教学中闪动的亮点,即时跟进,充分利用,将会使课堂充满生命活力。例如在圆的教学中,我们不难发现学生经过预习对圆的认识已经有了较多的了解,甚至懂得了“直径是半径的2倍,半径是直径的一半”,但真正理解这句话的含义吗?其实不尽然!这时我们可以引导学生思考:直径是半径的两倍的结论是正确还是错误的?有没有办法来证明它的正误?面对学生的思维中的“症结”,教师要引导学生对“已知”进行思变,通过对已知的思考、交流和讨论,达到解疑释疑的目的。有的学生通过举例丈量同圆内的半、直径得出“正确”结论;有的通过对折等方法得出结论;还有的画了大小不同的几个圆,却怎么也得不到直径是半径的2倍关系的结论等。面对同一个问题,却产生了截然不同的结论,于是一番激烈的思辨随之而来,在思维的激发和碰撞中,最后得出了科学的结论:“在同圆或等圆内,直径是半径的两倍,半径是直径的一半。”
四、预习后如何与新授课相衔接
学生之间本来就存在着个体差异,通过预习后的课堂面临的学习差异可能更大。因此,在讲新授课时,教师首先要通过师生交流,了解学生的预习成果,然后“以学定教”,把握教学起点。总的说来,在教学中我注意了以下几个方面:1.学生看得懂,教师就听一听。有些知识比较简单,学生预习后基本上能够看懂,教学时教师尽可能少说或不说,让学生汇报自己预习后的收获。同时,教师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结合课件演示帮助学生释疑解惑。很显然,课前预习后,学生的主体地位加强了,每个人参与学习的机会增多了,教师的话也随之减少了很多。2.学生说不明白的,教师就要点拨。教师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先组织学生交流,互相解决,然后,教师根据学生的发言,适当启发、点拨、指导。3.书上看不到的,教师要作补充。学生的“视力”毕竟有限,有些知识是隐性的,学生在预习时难以看透教材,体会到教材中所蕴涵的数学思想和方法。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堂上适时补充,特别是一些规律性的东西,学生通过预习有时是感悟不到的,通过教师富有启发性的提问,可以向学生渗透一些隐含的规律,充分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
总之,预习是一种良好的学习习惯,有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的成功就可想而知了。因此加强学生的课前预习是十分必要的。
【关键词】 预习;有效;小学数学;课前
数学课要不要预习这个传统的话题一直是引发广大数学教师争论的一个焦点。当前小学数学教师中主要存在着这样两种观点:一是怕,怕浪费时间,认为学生自己看书看不懂。因此,数学课堂上往往出现令人觉得不理想的教学效果时,老师就认为学生上课没认真听讲,学生思维不够灵活,而常常忽略预习。其实仔细想一想,学生没有时间预习,他的潜力也就发挥不出来,就会等待老师讲解,在讲解的过程中,学生的思路也会出现跟不上的时候。二是不知道如何下手。虽然知道了预习的重要性,但是却苦于不知道用何种方法来指导学生预习才能取得预设的效果。于是,产生了以下几种后果:预习要求不具体,预习不到位;没有预习方法,学生无从下手;布置了预习作业,第二天上课时老师却不管不问,让学生感觉预习不预习一个样,得不到及时反馈。基于此,让学生通过课前预习,带着问题进课堂,从而产生一种想学、想问、想练的良好心理是很有必要的。
对于小学生来讲,最重要的是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学会发现、学会创造。而预习正是将学习方法传授给学生的重要途径。为此,教师有必要更新观念,研究数学的智慧,分析数学的方法,努力使学生去学习、去思考、去发现、去应用、去创造。不断培养学生的预习能力,从而培养学生学习新课的兴趣以及培养他们自主学习的能力和探索的精神,也不断提高教师自身的素质。在教学实践中如何让开展有效的预习?
一、“读”——细读教材,注意重点,标出不懂的问题
课前预习的首先是细读教材,标出疑点。在预习读教材的时候一定要认真,要逐字逐词的阅读理解,一边读一边用笔把重点疑点勾画出来。重点的地方认真加以理解,特别是相似相近的概念、性质等易错易混淆的地方要特别注意区别;遇到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作上记号,以便提出来与同学交流,在教师讲解时作为听课的重点。
二、实行任务落实预习法
即教师布置预习任务,同学带着明确的预习任务去进行预习。因为同学初学预习时不知从何下手,这时教师设计好预习任务,让同学带着任务去预习,能做到有的放矢,针对性较强。教师先要对自己提出高标准严要求,对相关学习内容要进行了认真研读,提出既有一定的价值,又有吸引力的,能促使同学产生浓厚的学习、探索兴趣的预习任务。教师布置任务时,可以采取表格的形式或者提问的形式,让同学去预习。布置预习任务时一定要注意难度适中,具有诱发性和趣味性,预习要求要明确,可操作性要强。
三、展示预习亮点,组织思辨释疑
陶行知先生说过:“人人都说小孩小,谁知人小心不小,你若小看小孩,便比小孩还要小。”学生作为一种生命体的力量,带着自己的经验、知识、兴趣、思考、灵感进行预习,预习中获得的认识、思考会在课堂中发生相互作用,生成一种宝贵的教学资源,从而使课堂教学呈现出更加丰富、复杂和多变的过程。因此,教师如果能及时捕捉、判断、重组教学中学生涌现出来的各种信息,随时把握教学中闪动的亮点,即时跟进,充分利用,将会使课堂充满生命活力。例如在圆的教学中,我们不难发现学生经过预习对圆的认识已经有了较多的了解,甚至懂得了“直径是半径的2倍,半径是直径的一半”,但真正理解这句话的含义吗?其实不尽然!这时我们可以引导学生思考:直径是半径的两倍的结论是正确还是错误的?有没有办法来证明它的正误?面对学生的思维中的“症结”,教师要引导学生对“已知”进行思变,通过对已知的思考、交流和讨论,达到解疑释疑的目的。有的学生通过举例丈量同圆内的半、直径得出“正确”结论;有的通过对折等方法得出结论;还有的画了大小不同的几个圆,却怎么也得不到直径是半径的2倍关系的结论等。面对同一个问题,却产生了截然不同的结论,于是一番激烈的思辨随之而来,在思维的激发和碰撞中,最后得出了科学的结论:“在同圆或等圆内,直径是半径的两倍,半径是直径的一半。”
四、预习后如何与新授课相衔接
学生之间本来就存在着个体差异,通过预习后的课堂面临的学习差异可能更大。因此,在讲新授课时,教师首先要通过师生交流,了解学生的预习成果,然后“以学定教”,把握教学起点。总的说来,在教学中我注意了以下几个方面:1.学生看得懂,教师就听一听。有些知识比较简单,学生预习后基本上能够看懂,教学时教师尽可能少说或不说,让学生汇报自己预习后的收获。同时,教师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结合课件演示帮助学生释疑解惑。很显然,课前预习后,学生的主体地位加强了,每个人参与学习的机会增多了,教师的话也随之减少了很多。2.学生说不明白的,教师就要点拨。教师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先组织学生交流,互相解决,然后,教师根据学生的发言,适当启发、点拨、指导。3.书上看不到的,教师要作补充。学生的“视力”毕竟有限,有些知识是隐性的,学生在预习时难以看透教材,体会到教材中所蕴涵的数学思想和方法。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堂上适时补充,特别是一些规律性的东西,学生通过预习有时是感悟不到的,通过教师富有启发性的提问,可以向学生渗透一些隐含的规律,充分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
总之,预习是一种良好的学习习惯,有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的成功就可想而知了。因此加强学生的课前预习是十分必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