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浅谈教师运用非暴力沟通的技巧

【作者】 廖 霞

【机构】 广西北流市南园明德小学



【正文】  【摘 要】 师生之间的交往与沟通状况直接影响着教育的效果。非暴力沟通强调在表达愿望的时候,照顾他人的感受和需要。教师运用非暴力沟通的模式,可以营造和谐的学习氛围,达到师生共进的目标。 
  【关键词】 非暴力沟通;爱;观察;评价;感受;需要;请求

  《非暴力沟通》是美国威斯康星大学临床心理学博士马歇尔·卢森堡先生研究发现的一种有效沟通方式。很多人喜欢它的另一个名字《爱的语言》。书中讲述的非暴力沟通主要谈了四个方面:观察、感受、需要、请求。
  作者认为非暴力沟通的关键是爱。许多教育家感言“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沟通的关键与教育的关键是一致的。但今天让更多一线教师感慨的是“有爱也不见得有教育”。一些老师对学生满腔热情,而有的学生却敬而远之;有的老师很负责地帮助学生纠正错误却遭到“敌视”,甚至于恶语相向、爆发激烈冲突……何以至此?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在于教育对象的主体性增强了,而我们教育工作者的沟通能力却相对滞后。爱是一门艺术,我们不仅要能爱,而且要善爱。
  一、爱学生,教师要用心观察和评价学生
  “观察”是非暴力沟通模式的第一个要素,但不幸的是师生平常在沟通中,有的老师往往将观察和评价(包括批评、归类、比较等)混为一谈,自以为在表达观察的结果,实际上却是主观评价、甚至武断地给对方贴“笨”“懒”“自私”等种种负面的标签。非暴力沟通模式并非要求我们不作任何评论,而是强调区分观察和评论的重要性。即使要评价也要基于特定的事件和环境而不要绝对化甚至拔高到人品、道德的层面上去。如果不能将评价从我们习以为常的“观察”中剥离出来、哪怕评价中包含着我们的需要和请求,那么对方将倾向于关注批评等评价性信息而可能对我们的需要和请求弃之不顾,甚至产生逆反心理。比如,某个学生作业出现较多错误,我们老师不应该说:“这么简单的题目还做错,真笨。”我们可以这样说“这次布置的作业,你做对了X道,做错了X道”。因为前者表述,就是评论,而不是观察,所谓观察就是指出学生的错误,而不是陈述教师自己的主观感受或者评价,如果这样的话,学生就会倾向于听到批评,产生逆反心理。
  二、爱学生,教师要善于体会自己与学生的感受
  感受作为另一重要因素,也可以通过不断实践来掌握。通过清楚表达的感受,从而使得沟通更为顺畅,书中列举了我们得到满足的感受的词汇:兴奋、喜悦、开心、心旷神怡等等。同样也举出了没有得到满足的感受的词汇:失望、害怕、着急、紧张、精疲力竭等等。比如上个学生作业错题较多的例子中,我们教师是如何表达自己的感受呢,我们可以这样说“你的作业出现较多错误,我感觉有些失望”。在表达感受时,一定要使用具体的语言,而不是简单的“好”或者“不好”,这两种词话很难让人明白实际的状况。教师除了要清楚的表达自己的感受,还应该体会学生的感受,努力做个敏锐的人,细心体会学生的心理感受。
  三、爱学生,教师要理解自己和学生的需要与请求
  非暴力沟通的第三要素是“需要”,第四要素是请求。书中提到,人在听到不中听的话时,我们会有四种选择:1.责备自己;2.指责他人;3.体会自己的感受与需要;4.体会他人的感受与需要。如果我们通过我批评来提出主张,人们的反应常常是申辩或反击。反之,如果我们直接说出我们的需要,其他人就较有可能做出积极的回应。以学生作业错题较多为例,在需要阶段,教师可以在体会到学生的需要的前提下,用直接对学生提出具体的要求,如“请你总结出错的原因,并重新做一遍这些错题”。当我们提出请求时,以什么样的方式提出请求容易得到积极回应呢?我们要避免用抽象的语言,要借助具体的描述,来提出请求。也就是说,我们要消楚明确具体地告诉对方,我们希望他们做什么。只有我们将想得到的回应讲述的越明白,就越有可能得到理想的回应。由此可以看出,如果我们没有第一步客观的观察,和第二步清楚体会对方并表达自已的感受作为铺垫,当我们提出需要和请求时,往往被看作是命令,不利于沟通的进行。
  所以,爱学生,我们不仅要具备沟通交流良好的技巧和方法,更加强调要用心来观察、用心来体会学生的感受,理解学生的需要,才能针对这些需要和感受来提出对学生的要求。而恰恰是这种深深体会到学生需求的要求,更能使其接受和实行,才能使教育之花结出累累硕果。
  参考文献:
  [1]【美】马歇尔·卢森堡著?阮胤华译.《非暴力沟通》【M】.华夏出版社,2012年版.2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