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新课程背景下课堂教学的组织与实施研究——刍议“化学课堂教学中教师的心理换位”效应

【作者】 卜兆军

【机构】 甘肃省景泰县第二中学



【正文】  教师通过心理换位能求得与学生思维上的同步和心理上的共鸣,从而使教学过程得到优化,教学效果更佳。以下就谈几点自己的教学体验,以求共勉。
  一、想学生之所想
  课堂上学生在想什么?这是我们作为教师应时时刻刻关心的问题。他们未表露出自己的想法时,我们要善于洞察其心理,及时探测和巧妙地点出其想法,以便更好地实现与他们心理上的沟通。
  如在讲SO2的性质时,将SO2通入澄清的石灰水中,看到石灰水变浑浊后又变清。同学们马上会联想到CO2也有类似的现象,教师随即令学生写出相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并顺着思路和学生们一起思考:(1)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是否一定是CO2 ?(2)怎样确证无色气体是CO2 ?(3)怎样检验SO2 气体中是否有CO2 ?(4)怎样检验CO2气体中是否有SO2 ?通过共同思考,很快得出结论。这样,学生对SO2的性质掌握就更加深刻了,课堂教学效果明显提升。
  二、想学生之所难
  有些教学内容在教师看来似乎很容易,三言两语就可以说清楚,但站在学生的角度上来接受这一知识、学习这一内容就有相当大的困难。鉴于此,教师要善于经常深入学生角色,成为学生的化身,体验他们的困难,然后帮助他们实现由难到易的转化。
  例如:PH均为10的NaCN溶液和NaOH溶液,哪种溶液中水的电离程度较大?学生一下子很难回答这一问题,这时教师可设置几个小问题:(1)PH=10的NaOH溶液中OH — 主要来源于什么?(2)PH=10的NaCN溶液中OH — 主要来源于什么?与同学们一起讨论思考,学生很快地回答了这一问题。
  可见,我们教师应时刻以学生的思维状态和能力水平为依据设置教学过程,和学生一起探讨,帮助他们化难为易,从而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想学生之所疑
  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时,常会碰到这样的情况:突然发现学生表情凝重,脸色不悦……显然是学生的思维出现了“疙瘩”。此时,对学生思维中出现的“疑”,若不及时排除,必然造成其心理上的不和谐,成为学生继续思维、学习的障碍,还有可能使思维中断。作为教师,我们要立即意识到这一点,断然采取措施,重新回到学生的角度来进行思考。
  例如:在讲泡沫灭火器的反应原理时,学生对盐类的水解还不甚理解……这时我们再和学生一起从已经掌握的水的电离平衡、盐类的水解实质、平衡移动原理等知识方面综合考虑,就会使学生认识到盐类双水解的程度既决定于相应弱酸弱碱的相对强弱,又决定于生成物溶解性的大小。教学难点问题立即得以解决。
  学生的“疑”往往是朦胧的,又是难以言表的,这就更需要我们教师的细心和耐心。这就是想学生之所疑的重要性。
  四、想学生之所错
  教师在评阅作业、试卷和个别辅导时,常发现学生这样或那样的错误。给学生指正后,为了加深印象,巩固效果,在以后的教学中,教师有时可再故意错一两次,错给学生看,错给学生思考,以使学生引以为戒。
  如在复习有关溶液PH计算的稀释问题时,设问:(1)将PH=2的盐酸溶液稀释103倍后,溶液的PH为多少?学生立刻说出为5;(2)将PH=13的NaOH溶液稀释104倍后,溶液的PH为多少? 生:9 ;(3)将PH=8的NaOH溶液稀释102 倍后,溶液的PH为多少?有些学生立马喊出PH=6,随即是片刻的沉寂……,之后又有同学回答PH约为7。
  这是教学过程中得出的经验公式:把PH=n的强酸溶液稀释10m倍后,溶液的PH变为n+m;把PH=n的强减溶液稀释10m倍后,溶液的PH变为n-m,但应用的条件是不能因稀释而改变溶液的酸碱性,即将酸溶液无限稀释,PH接近7,但永远小于7;将碱溶液无限稀释,PH接近7,但永远大于7。这样,歪打正着,学生的印象就更深了,这样的例子还可举出很多。
  五、想学生之所乐
  由于课堂是师生共同表演的舞台,因此教师必须引导学生情不自禁地加入到这种表演中来。作为教师,我们要善于发现学生的爱好、兴趣和渴望成功的心理,想学生之所乐。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基础自然学科,因此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利用实验手段,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兴趣。凡可做的实验尽量做,可让学生动手的尽量让学生动手。学生在实验中亲眼观察到色彩斑斓的实验现象,好奇心得到了极大的满足,求知的欲望更加强烈,也逐步养成了透过现象去认识物质变化的本质的意识与探索物质变化规律的习惯。
  例如:在做焰色反应实验时,教师除通过做铂丝蘸取相关溶液灼烧的演示外,也可让数名学生走上讲台,在一团棉花上蘸吸酒精,点燃后,依次往火焰上洒NaCl 、CuSO4 、CaCl2 、BaCl2等粉末,学生会看到各种元素不同的焰色反应,并且延续的时间长、现象更明显、学生记忆深刻,最后让一名学生将以上几种固体粉末各少许混和,再洒到火焰上,结果出现了色彩斑斓的烟花,课堂上立刻欢呼雀跃……;
  还有在学习了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的配平方法后,我收集了近几年的高考题让学生配平,结果大多数学生配平了,当他们得知这就是全国高考题时,高兴地不得了。师生共同感受到成功的愉悦,学生的学习劲头更足了。
  六、想学生之所忘
  有人说化学知识一学就会,一丢就忘。的确如此,化学学科确有许多内容须要强化记忆。我们教师常有这样一种心理体验:即在讲到某一知识点时,忽然间明明熟悉的知识好像变得模糊起来。此时我们教师应马上意识到学生对这一知识也容易遗忘,这就是典型的心理换位现象。遇到这种现象,我们必须立即以学生身份出现,和他们一起回忆、识记、联想、推导、验证,一起分析、比较、归纳、总结,从而战胜遗忘,达到巩固知识和提升能力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