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探索新课标下小学语文创新能力培养的有效方法
【作者】 黄华凤
【机构】 山西省临汾市汾西县邢家要乡中心学校
【正文】 【摘 要】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必须做到转变观念,引导求异,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营造氛围,更新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展开想象,鼓励会学,挖掘学生的创新精神。
【关键词】 小学;语文教学;创新能力
江泽民曾多次指出:“迎接未来科学技术的挑战,最重要的是坚持创新,勇于创新,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随着素质教育的研究和实践的不断深入,呼唤主体觉醒,强调自主发展已经成为语文教学改革的主流意识。教育是知识创新、传播应用的重要阵地,也是培养创新精神和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阵地。目前,在全面落实素质教育, 大力提倡创新教育,努力培养创新性人才中,学校务必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落到实处。那么,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开展创新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根据近几年的教学实践,我认为可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尝试。
一、营造氛围,激发创新意识
“教是为了不教”。学生是课堂的主人,是学习、认识、发展的主体,课堂教学必须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不动摇。教师要善于根据学习主体的情况,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求知。课堂教学中要努力营造轻松、愉快、和谐、民主的氛围,激发学生主体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这样,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主体意识和成才意识,也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学习动力。我们教育工作的最大特点就在于它的工作对象都是有思想、有感情的活动着的个体,师生关系是教育活动中的基本关系,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和参与者。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用商量的口气与学生进行交谈,如:“谁想说说……”“谁愿意说说……”等等。一次,课堂上我在倾听完一名学生的不同意见后,真诚地说“我真荣幸,我和你的意见相同。”话虽然简单,却足以说明我已经把自己视为学生中的一员。由此建立起来的师生关系更加平等、更加融洽。在情境中师生互动,构建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是营造创新氛围的前提。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努力建立一种相互平等、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的师生关系,形成民主和谐的教学气氛,使学生能在一个欢乐、和谐、宽松的支持性环境中学习。而在情境中促进师生互动,则有助于良好的师生关系的形成。
二、引导求异,培养创新思维
求异思维是以假设能解决一个问题可以有好几种好方法为基础,从不同角度寻求真理的过程。这就必须涉及推测想像,创造思维等方法。但小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较弱,容易形成思维定势或从众心理,往往不习惯于深入思考问题,提出自己的独特见解。所以引导求异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具有重要作用。在教学中,我努力使学生克服思维定势的消极影响,引导学生从不同层面,不同角度进行思考、探索,鼓励学生发表个人的独特见解,提倡一问多解,一题多议,求异创新。如在教学《我多想去看看》一课中,“我对妈妈说,我多想去看看,我多想去看看。”当我要求学生回答“我多想去看看什么呢?”时,有的同学就从原文中找到了“看天安门,升旗仪式非常壮观。”的答案。这时,我让同学们在想想如果是你,除了看升旗仪式外,你还想看看什么呢?同学们就讨论开了,有的说想看看毛主席爷爷,有的说想看看雄伟的长城,还有的说想看看美丽的奥运村……
三、展开想象,提高创造能力
唤起学生对感知体验的回忆,展开想象,悟出文章的真缔,提高创造性思维能力。在我们的教材中,略写地方的例子很多。如果在这些略写的地方,教师能恰当地设置一些疑问,让学生去思索,去想象,去补叙,不仅能启发学生开动脑筋,处于“愤”、“悱”的活跃状态,而且还有利于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如《诚实的孩子》有这样一段话:“妈妈叫他给姑妈写信,承认自己说了谎,过了几天,邮递员送来姑妈的回信。姑妈在信上说,你做错了事,能自己认错,是个诚实的孩子。”在这里,我就有意让学生思考:“列宁在给姑妈的信中是怎样写的?谁能结合课文的内容和自己的生活体验,想象出列宁给姑妈写信的内容呢?”由于孩子们在这方面的体验很多,思维的火花一下子被点燃起来了。他们争着发表自己的意见,就连一些不太爱讲话的学生,也把手举得老高。从而不但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同时,也受到了生动的思想品德教育。
四、鼓励会学,引发创新能力
创新意识,确切的说不是在“学会”中形成的,而是在“学会”的基础上形成的。“学会”是学生侧重于接受知识,积累知识,以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会学”是侧重于掌握学法,主动探求知识,目的在于发现新知识,提出新问题,解决新问题。“学会”是“会学”的前提,“会学”是“学会”的创造。因此,我在课堂教学实践中,坚持把教师的“教”变成教师的“引”,把学生被动的“学”变成主动的“学”。教师的“引”是前提,学生的“会学”是升华,是创新。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十分注意“引”的设计。(1)“引”要奇异,使学生对学习内容感到有趣,从而创设学生创造学习的兴趣;(2)“引”要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使学生对学习内容感到并不深奥,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3)“引”要符合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实际,使学生对学习内容,容易受到启发,创设学生勤于动脑富于想象的氛围。(4)“引”的深度,广度要适宜,从而使学生对学习内容,喜欢从问题相关的各个方面去积极思考。
在设计好教师“引”的前提下,我还十分注意学生学的设计;(1)让学生带着教师“引”的问题自学,其目的是使学生对新知识达到懂和会,即求会,这是培养学生创造才能的前提和基础。(2)带这“为什么”去自学其目的是学生通过不同的理解,达到对新知识解决问题办法的认同。这是培养学生意识的过渡。(3)带着“这是唯一的吗?”质疑去自学,其目的是培养学生于无疑处见有疑,从而激发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去寻找解决问题的其它途径和办法。这是学生创新意识的萌芽。当然,学生创新意识的形成,不是一课所能完成的,只有坚持不久,正确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学生创新意识就会初步形成。
总之,创新能力的培养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它是依据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以提高学生的能力为根本目的,以尊重学生主体和主动精神,注重开发人的智慧潜能和人的健全个性为根本特征,我们应努力追求创新能力的培养,在教学过程中,善于用敏锐的眼光,去发现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火花,不断提高学生思维的能动性、独创性,为社会造就一批批创新型人才打好基础。以适应知识经济和社会经济的发展需。
【关键词】 小学;语文教学;创新能力
江泽民曾多次指出:“迎接未来科学技术的挑战,最重要的是坚持创新,勇于创新,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随着素质教育的研究和实践的不断深入,呼唤主体觉醒,强调自主发展已经成为语文教学改革的主流意识。教育是知识创新、传播应用的重要阵地,也是培养创新精神和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阵地。目前,在全面落实素质教育, 大力提倡创新教育,努力培养创新性人才中,学校务必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落到实处。那么,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开展创新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根据近几年的教学实践,我认为可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尝试。
一、营造氛围,激发创新意识
“教是为了不教”。学生是课堂的主人,是学习、认识、发展的主体,课堂教学必须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不动摇。教师要善于根据学习主体的情况,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求知。课堂教学中要努力营造轻松、愉快、和谐、民主的氛围,激发学生主体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这样,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主体意识和成才意识,也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学习动力。我们教育工作的最大特点就在于它的工作对象都是有思想、有感情的活动着的个体,师生关系是教育活动中的基本关系,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和参与者。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用商量的口气与学生进行交谈,如:“谁想说说……”“谁愿意说说……”等等。一次,课堂上我在倾听完一名学生的不同意见后,真诚地说“我真荣幸,我和你的意见相同。”话虽然简单,却足以说明我已经把自己视为学生中的一员。由此建立起来的师生关系更加平等、更加融洽。在情境中师生互动,构建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是营造创新氛围的前提。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努力建立一种相互平等、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的师生关系,形成民主和谐的教学气氛,使学生能在一个欢乐、和谐、宽松的支持性环境中学习。而在情境中促进师生互动,则有助于良好的师生关系的形成。
二、引导求异,培养创新思维
求异思维是以假设能解决一个问题可以有好几种好方法为基础,从不同角度寻求真理的过程。这就必须涉及推测想像,创造思维等方法。但小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较弱,容易形成思维定势或从众心理,往往不习惯于深入思考问题,提出自己的独特见解。所以引导求异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具有重要作用。在教学中,我努力使学生克服思维定势的消极影响,引导学生从不同层面,不同角度进行思考、探索,鼓励学生发表个人的独特见解,提倡一问多解,一题多议,求异创新。如在教学《我多想去看看》一课中,“我对妈妈说,我多想去看看,我多想去看看。”当我要求学生回答“我多想去看看什么呢?”时,有的同学就从原文中找到了“看天安门,升旗仪式非常壮观。”的答案。这时,我让同学们在想想如果是你,除了看升旗仪式外,你还想看看什么呢?同学们就讨论开了,有的说想看看毛主席爷爷,有的说想看看雄伟的长城,还有的说想看看美丽的奥运村……
三、展开想象,提高创造能力
唤起学生对感知体验的回忆,展开想象,悟出文章的真缔,提高创造性思维能力。在我们的教材中,略写地方的例子很多。如果在这些略写的地方,教师能恰当地设置一些疑问,让学生去思索,去想象,去补叙,不仅能启发学生开动脑筋,处于“愤”、“悱”的活跃状态,而且还有利于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如《诚实的孩子》有这样一段话:“妈妈叫他给姑妈写信,承认自己说了谎,过了几天,邮递员送来姑妈的回信。姑妈在信上说,你做错了事,能自己认错,是个诚实的孩子。”在这里,我就有意让学生思考:“列宁在给姑妈的信中是怎样写的?谁能结合课文的内容和自己的生活体验,想象出列宁给姑妈写信的内容呢?”由于孩子们在这方面的体验很多,思维的火花一下子被点燃起来了。他们争着发表自己的意见,就连一些不太爱讲话的学生,也把手举得老高。从而不但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同时,也受到了生动的思想品德教育。
四、鼓励会学,引发创新能力
创新意识,确切的说不是在“学会”中形成的,而是在“学会”的基础上形成的。“学会”是学生侧重于接受知识,积累知识,以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会学”是侧重于掌握学法,主动探求知识,目的在于发现新知识,提出新问题,解决新问题。“学会”是“会学”的前提,“会学”是“学会”的创造。因此,我在课堂教学实践中,坚持把教师的“教”变成教师的“引”,把学生被动的“学”变成主动的“学”。教师的“引”是前提,学生的“会学”是升华,是创新。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十分注意“引”的设计。(1)“引”要奇异,使学生对学习内容感到有趣,从而创设学生创造学习的兴趣;(2)“引”要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使学生对学习内容感到并不深奥,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3)“引”要符合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实际,使学生对学习内容,容易受到启发,创设学生勤于动脑富于想象的氛围。(4)“引”的深度,广度要适宜,从而使学生对学习内容,喜欢从问题相关的各个方面去积极思考。
在设计好教师“引”的前提下,我还十分注意学生学的设计;(1)让学生带着教师“引”的问题自学,其目的是使学生对新知识达到懂和会,即求会,这是培养学生创造才能的前提和基础。(2)带这“为什么”去自学其目的是学生通过不同的理解,达到对新知识解决问题办法的认同。这是培养学生意识的过渡。(3)带着“这是唯一的吗?”质疑去自学,其目的是培养学生于无疑处见有疑,从而激发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去寻找解决问题的其它途径和办法。这是学生创新意识的萌芽。当然,学生创新意识的形成,不是一课所能完成的,只有坚持不久,正确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学生创新意识就会初步形成。
总之,创新能力的培养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它是依据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以提高学生的能力为根本目的,以尊重学生主体和主动精神,注重开发人的智慧潜能和人的健全个性为根本特征,我们应努力追求创新能力的培养,在教学过程中,善于用敏锐的眼光,去发现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火花,不断提高学生思维的能动性、独创性,为社会造就一批批创新型人才打好基础。以适应知识经济和社会经济的发展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