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基于儿童视角下的学生数学思维能力培养策略探析

【作者】 龚小兵

【机构】 重庆市渝北区立人小学校



【正文】  【摘 要】 数学是小学阶段的一门基础性学科,作为一门逻辑性、抽象性相对较高的学科,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高低在数学学习中乃至日常生活中都极其重要。因此,数学教师们在小学数学的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将是数学教学中极为重要的一部分。
  【关键词】 小学生;数学;思维能力;培养策略

  在数学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至关重要,笔者在数学教学的实践中,从以下几方面加强了培养学生数学的思维能力,并收到了一定成效。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启迪学生的思维
  数学对于小学生来讲,大都是一种抽象、无聊、有一定难度的学科,很多学生都对数学怀有一种畏难的心理,这种心理严重抑制了学生们学习数学的兴趣,没有良好的学习兴趣,学生们的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就很难得到提升。因此,教师们要做的是从小学的一年级就注重学生数学兴趣的培养,这样为日后学生数学思维的培养打好基础。教师们可以采用多样的教学手段,可以运用讲故事、做游戏、视频播放等形式来作为数学课的导言教学形式,每一节课都运用不同的形式来开启数学课程,这样可以让学生们心中怀有一种期盼和兴趣,才能渐渐培养起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为日后数学思维的培养做好前期准备。
  二、注重实践操作,让学生动手操作,加深印象
  学习数学的过程中,也要学会“做”数学,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可以引发我们创造性地思维。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动手操作或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最能唤起学生的兴趣,保持学生稳定的注意力,从而让学生在实践中提高学习兴趣并获得知识。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让学生进行实践是有效提高课堂教学的一种重要手段。
  例如学习了行程问题后,可以出这样一道题:“已知客车每小时行6O千米,货车每小时行5O千米。现在两车同时从相距200千米的甲、乙两地同时出发,经过2小时两车相距多少千米?”由于题中未说明行驶方向,所以两车出发2小时,两车相距的路程应是多少并无一个标准,因此,可以组织两个学生在教室中按四种情况进行了演示:1、两个学生同时相向而行;2、两个学生同时相背而行;3、两个学生同时向同一方向而行,走得快的同学在前;4、两个学生同时向同一方向而行,走得慢的同学在前。因此我再启发学生,这道题应该如何进行解答。这样,学生很快想到,这道题应分以下四种情况进行讨论: 
  (1)、两车同时相对而行,相遇后又拉开距离:(60+50)×2—200=20(千米)。 
  (2)、两车同时相背而行:(60+50)X 2+200=420(千米) 
  (3)、两车同向而行,客车在前面货车在后面:60×2+200—50×2=220(千米) 
  (4)、两车同向而行,货车在前面客车在后面:50X2+200—60X2=180(千米)。
  三、巧设探索性问题,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创新思维的培养,要让学生敢于打破传统的思维模式,对一些问题提出具有独特的的、富有说服力的新观点和新境界,开启学生的创新思维大门。如教学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后,我出示了这样一题:“一个长方体水箱,从里面量,长40厘米,宽25厘米,高20厘米,箱中水面高10厘米。如果在长方体水箱中放进一个长和高都为20厘米,宽为10厘米的长方体铁块,那么水面将上升多少厘米? 
  我向学生进行了演示:我将一块铁块按未曾全部浸没在水中的情况进行了演示,并启发学生除了将以20×20作为底面放进水箱中这一种情况,还有没有其它的情况,学生通过观察并进行了讨论,认识到还要考虑到另一种情况,即以20×10作为底面放入水中,因此很快得出结论,如果以20×10作为底面放进水箱中,这时候铁块没有全部浸没在水中,这时水面上升的高度应该为:
  40×25×10÷(40×25-20×10)-10=2.5(厘米)。
  或者用方程进行求解。设水面上升X厘米,则可得方程:
  20×10×(10+X)=40×25×X,
  解得:X=2.5
  四、充分挖掘数学习题的功能
  在每学期复习的时候,教师往往注意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注重一题多解,一题多问的形式练习,向学生讲解大量的习题与解题方法。但学生常常是被动接受,教师给的越多,思维越混乱,结果适得其反。这一时期,教师除了精选习题,重点讲解之外,更要在讲授方法上有所创新。在讲解习题时应注重以下原则: 
  1.让学生主动学习原则。很多老师在课堂上讲了很多,但是不了解学生在想什么,做什么。学生想的与做的才是教师应该关注的。思想应在学生的头脑里产生,老师只是起一个催化的作用。习题课尽管时间有限,但应尽量让学生去发现,去理解,去思考。首先,应让学生学会阐明问题。科学地阐明问题本身就是一个发现,阐明问题往往比解决问题更需要洞察力、想象力和创造性。其次,教师应教会学生学会思考。面对一道新题时,让学生看清题目,认真审题,把握题意。弄清哪些是已知条件,哪些是未知条件,哪些是隐含条件。 
  2.让学生合情推理与猜想原则。波利亚的《怎样解题》是一部经典名篇,解题表启发我们应如何利用习题的潜在功能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在学生审清题意,弄清了思路之后,可指导学生在做题之前猜猜该题的结果或部分答案。这种做法不仅激发了学生的解题的兴趣,更使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中,而且还有了新的思维方式。
  总之,在小学数学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学生实施思维训练,积极培养小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这样不仅有利于数学教学质量的提高,而且有利于发展学生思维能力,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素质。
  参考文献:
  [1]刘海平.浅谈小学生数学创新能力的培养[J].学时代(教师版),2015(4). 
  [2]金平.通过概念教学,加强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J].小学教研,201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