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语文教学对学生审美意识培养之我见
【作者】 江大昌
【机构】 贵州省都匀市民族中学
【正文】 【摘 要】 语文教学实施美育、培养学生审美意识的过程中,我们教师要结合教材,善于提炼和挖掘其中美的因素,教师对课文的愉悦感受,通过多种形式表现出来,必将产生强烈的审美感染力,拨动学生审美观的情弦,激起他们对语文学习的浓厚兴趣和炽热的爱。这正是真正实现语文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 语文教学;学生;审美意识;培养
翻开新时期的教学大纲及课标,无不把培养学生美感作为教学工作的重要任务之一。培养学生的美感,使其心灵美、行为美,彰显高尚情操的人生观,是我们教育工作者为之工作的所追求目标之一。中学语文教材中收录了大量文质皆美的篇章,我们教育工作者要善于从中挖掘、提炼美的灵光,以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鼓舞学生,让学生获得美的享受,陶冶他们美的视野,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热爱祖国的豪情。
一、利用字词句,品味美的意境
所谓“意”,就是作者的思想感情;所谓“镜”,就是描绘的客观事物。结合起来,就是作者通过种种意象的创造和组合所构成的一种充满诗情画意的艺术境界。
如杜甫的《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社会动荡不安,国破家残,由此在诗人眼中连盛开的花也会落泪,鸟儿的鸣啭也令诗人心悸。可见战争之乱给诗人带来的伤害是巨大的。这两句诗情景交融,意在言外,构成了风韵天成,含而不露的独特意境美。又如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诗人选取了山上的层林、江中的百舸、空中的雄鹰、水底的游鱼等物象,加上“万”、“层”、“满”、“尽”、“透”等词的应用,使得整首词气势磅礴、画面壮丽、意象壮美、意境高远。表现出无产阶级英雄群体吐纳宇宙的气度和叱咤风云的英姿,给人以顶天立地的崇高美德。通过讲解,引导学生融入豪情的意境中,使学生的心灵受到美的熏陶。
二、阅读教材,让学生领略到自然境物的美
自然美,即指自然事物的美,主要体现于一些写景的作品中,而这些作品大都是通过美的语言展现自然的美的。
自然界中,不论是生机勃勃的春色、花木繁茂的盛夏,还是果实累累的秋天以及白雪皑皑的隆冬,都给人们以美的享受。教材关于自然界的描写,经过作者的审美处理、提炼,比自然界更精致、更细腻、更完美、更激动人心。因此,当阅读教材中的这些因素时,教师一定要把它们挖掘出来,经过入画、入情、入理等层次进行审美教育。如《草原》一文,第一段写景美。教学时,可通过教师范读,学生朗读,借助娓娓动听的声觉感知,或是通过现代化教学手段给学生声像碰撞效果的感染,获得美的享受。同时要求学生完成以下任务:1.这一段写景美,从哪些方面入手的?划出能表现草原特色的词语;2.找出两个比喻句,并说说这两个比喻句对描写草原有什么好处?3.“翠色欲流”的“流”写出草原的什么特色?4.让学生讨论“那么”和“一碧千里”这两个词的作用。通过品味这些“词眼”和句子,学生领略到一副有静有动、有声有色生机勃勃的草原自然风光美的美妙画卷。
三、分析人物形象,?让学生体会到撼人心弦的人格美
生活中的一切社会事物的美统称生活美。而社会中的人格美,是生活美的最高境界,它主要包括心灵美、行为美,这正是许多课文的中心所在。我们教师要通过对人物形象的分析,挖掘作品中人物的人格美,以培养学生梳理美的人生观。
《背影》里父亲为儿子买橘子,从实用价值来说,完全是多余的,但若从实用价值来写,让儿子自己去买橘子,就显得太理性,没有感情可言。朱先生的这篇抒情散文,以情动人,父亲执着的要求自己去买橘子,不顾交通规则,不考虑自己的安全,就越是显示出对儿子的深厚情感。这就是看似平淡,实则是具有真情美的人物形象。
四、通过分析课文,让学生欣赏到丰富多彩的艺术美
艺术美是语文教学审美教育不可忽视的内容。语文教材中的文学作品大都是内容美和形式美的统一。无论是诗歌、散文的意境,还是小说、戏剧中的人物、情节,都具有很强的艺术魅力,能够让人产生美感。
如王维的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好诗如画,相辅相成,给人一种清新恬淡的美感。又如现代作家孙犁的作品,情真意切,情景交融,洋溢着革命现实主义和乐观主义精神,具有很大的美感力量。再如《我的叔叔于勒》中的“于勒”,因“发财”引发情节动势,使情节由盼望见到于勒到发现于勒,再到躲避于勒的真情延伸,从而形成极大反差。人物之间和人物前后的心理距离都拉开得很大,表现出强烈的艺术魅力。在这情况下用美的形象去感染,用美的情感去熏陶,用美的信息去激发,就可以在潜移默化、耳濡目染之中,滋润学生的心灵,净化学生的情思,陶冶学生的性情,从而促进其智力因素的提高,促进学生个性品质的和谐发展。
语文教材中美的因素很多,除了上面提及的方面外,还有诸如结构美、风格美、哲理美等等,而每篇文章又都是几种美的有机结合体。在语文教学实施美育、培养学生审美意识的过程中,我们教师要结合教材,善于提炼和挖掘其中美的因素,教师对课文的愉悦感受,通过多种形式表现出来,必将产生强烈的审美感染力,拨动学生审美观的情弦,激起他们对语文学习的浓厚兴趣和炽热的爱。这正是真正实现语文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 语文教学;学生;审美意识;培养
翻开新时期的教学大纲及课标,无不把培养学生美感作为教学工作的重要任务之一。培养学生的美感,使其心灵美、行为美,彰显高尚情操的人生观,是我们教育工作者为之工作的所追求目标之一。中学语文教材中收录了大量文质皆美的篇章,我们教育工作者要善于从中挖掘、提炼美的灵光,以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鼓舞学生,让学生获得美的享受,陶冶他们美的视野,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热爱祖国的豪情。
一、利用字词句,品味美的意境
所谓“意”,就是作者的思想感情;所谓“镜”,就是描绘的客观事物。结合起来,就是作者通过种种意象的创造和组合所构成的一种充满诗情画意的艺术境界。
如杜甫的《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社会动荡不安,国破家残,由此在诗人眼中连盛开的花也会落泪,鸟儿的鸣啭也令诗人心悸。可见战争之乱给诗人带来的伤害是巨大的。这两句诗情景交融,意在言外,构成了风韵天成,含而不露的独特意境美。又如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诗人选取了山上的层林、江中的百舸、空中的雄鹰、水底的游鱼等物象,加上“万”、“层”、“满”、“尽”、“透”等词的应用,使得整首词气势磅礴、画面壮丽、意象壮美、意境高远。表现出无产阶级英雄群体吐纳宇宙的气度和叱咤风云的英姿,给人以顶天立地的崇高美德。通过讲解,引导学生融入豪情的意境中,使学生的心灵受到美的熏陶。
二、阅读教材,让学生领略到自然境物的美
自然美,即指自然事物的美,主要体现于一些写景的作品中,而这些作品大都是通过美的语言展现自然的美的。
自然界中,不论是生机勃勃的春色、花木繁茂的盛夏,还是果实累累的秋天以及白雪皑皑的隆冬,都给人们以美的享受。教材关于自然界的描写,经过作者的审美处理、提炼,比自然界更精致、更细腻、更完美、更激动人心。因此,当阅读教材中的这些因素时,教师一定要把它们挖掘出来,经过入画、入情、入理等层次进行审美教育。如《草原》一文,第一段写景美。教学时,可通过教师范读,学生朗读,借助娓娓动听的声觉感知,或是通过现代化教学手段给学生声像碰撞效果的感染,获得美的享受。同时要求学生完成以下任务:1.这一段写景美,从哪些方面入手的?划出能表现草原特色的词语;2.找出两个比喻句,并说说这两个比喻句对描写草原有什么好处?3.“翠色欲流”的“流”写出草原的什么特色?4.让学生讨论“那么”和“一碧千里”这两个词的作用。通过品味这些“词眼”和句子,学生领略到一副有静有动、有声有色生机勃勃的草原自然风光美的美妙画卷。
三、分析人物形象,?让学生体会到撼人心弦的人格美
生活中的一切社会事物的美统称生活美。而社会中的人格美,是生活美的最高境界,它主要包括心灵美、行为美,这正是许多课文的中心所在。我们教师要通过对人物形象的分析,挖掘作品中人物的人格美,以培养学生梳理美的人生观。
《背影》里父亲为儿子买橘子,从实用价值来说,完全是多余的,但若从实用价值来写,让儿子自己去买橘子,就显得太理性,没有感情可言。朱先生的这篇抒情散文,以情动人,父亲执着的要求自己去买橘子,不顾交通规则,不考虑自己的安全,就越是显示出对儿子的深厚情感。这就是看似平淡,实则是具有真情美的人物形象。
四、通过分析课文,让学生欣赏到丰富多彩的艺术美
艺术美是语文教学审美教育不可忽视的内容。语文教材中的文学作品大都是内容美和形式美的统一。无论是诗歌、散文的意境,还是小说、戏剧中的人物、情节,都具有很强的艺术魅力,能够让人产生美感。
如王维的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好诗如画,相辅相成,给人一种清新恬淡的美感。又如现代作家孙犁的作品,情真意切,情景交融,洋溢着革命现实主义和乐观主义精神,具有很大的美感力量。再如《我的叔叔于勒》中的“于勒”,因“发财”引发情节动势,使情节由盼望见到于勒到发现于勒,再到躲避于勒的真情延伸,从而形成极大反差。人物之间和人物前后的心理距离都拉开得很大,表现出强烈的艺术魅力。在这情况下用美的形象去感染,用美的情感去熏陶,用美的信息去激发,就可以在潜移默化、耳濡目染之中,滋润学生的心灵,净化学生的情思,陶冶学生的性情,从而促进其智力因素的提高,促进学生个性品质的和谐发展。
语文教材中美的因素很多,除了上面提及的方面外,还有诸如结构美、风格美、哲理美等等,而每篇文章又都是几种美的有机结合体。在语文教学实施美育、培养学生审美意识的过程中,我们教师要结合教材,善于提炼和挖掘其中美的因素,教师对课文的愉悦感受,通过多种形式表现出来,必将产生强烈的审美感染力,拨动学生审美观的情弦,激起他们对语文学习的浓厚兴趣和炽热的爱。这正是真正实现语文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的有效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