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小学语文开展拓展性阅读的实践与思考
【作者】 方小波
【机构】 新疆库尔勒市第八中学
【正文】摘要:有效开展拓展性阅读教学,不仅能拓展学生阅读视野,丰富学生阅读面,还能培养学生良好语感,发展语文素养。
关键词:小学语文 拓展性阅读 开展 实践策略
拓展性阅读是阅读教学的又一种理念,是帮助学生拓展视野,扩大阅读面的又一有效做法。在全面践行新课改的今天,特别是在倡导群文阅读的当下,开展拓展性阅读更有重要意义。那如何开展呢?作为课外阅读的一种方法,仍然需要我们以课内带课外的实践引导,让学生在课中获兴趣,得方法,在课外去实践,获培养。下面,我具体谈谈其开展。
一、立足教材实际,找准拓展切入点
拓展性阅读是基于教材的一种拓展,不是离开教材而另搞一套,因为这种教学也是围绕新课标而进行的。因此,有效开展拓展性阅读,不但能拓展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思维、激发其潜在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还能发挥积极的奠基作用。落实到中,拓展性阅读的实施主要是以课文为中心,向课外的阅读材料进行辐射,从而达到以一篇带多篇、以课内带课外、以精读带略读,不断开阔学生视野、帮助学生积累语言的目的。因此,找到课内教材与课外教材的联结点、切入点,是有效实施拓展性阅读教学的前提,也是关键。其方法就是需要我们将作者的生平、作品的写作背景和作者其个性等作品整合起来,实现师生和文本、作者三者的互动对话,在对话中共鸣,在共鸣中获得语感培养,收获到语文知识。
二、立足课堂实际,巧用教学时间段
拓展性阅读不是空穴来风,也是脱离教材另搞一套,与现在的群文阅读有着惊人的相似,其也是基于课内阅读基础上的一种教学策略,作为课内教材的补充、延伸,我们可以根据课文的内容、类型及教学的需要,把它安排在不同的时间段进行。为此,我们教师要善于利用课前、课中、课后三个时段合理地引导学生进行拓展性阅读。
(一)激发阅读兴趣,引导学生初读感知大意。陶行知先生曾告诉我们:“学生有了兴趣,就会用全副精神去做事,学与乐不可分。” 课外阅读是在课外进行的,是以消耗学生休息时间为前提的,如果其不能从中感到乐趣,学生是不会主动阅读的,更不会有动力去坚持、因此,作为拓展性阅读的课堂引领,我们要发注重激趣,让学生对拓展性阅读有兴趣去践行。针对课前的拓展性阅读,我们应让学生了解文章的写作背景,了解作者的相关资料或课文内容的相关知识,对课文进行初步感知,获得深入学习的奠基知识。落实到实践中,我们就应着力加强学生阅读兴趣培养,使之爱阅读,主动阅读。除此之外,我们在教学新课之前,还要收集与课文内容相关的知识,鼓励学生进行阅读。如在教学《桥》这一课时,我们就要注重兴趣激发,通过有感情的朗读,让学生在理解课文和容时就能学以致用,很自然的说到读过的句子,无形中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这样的拓展性积累为学生的理解打开了一扇窗,也增强了他们进一步阅读的兴趣。
(二)读思有机结合,引导学生加深课文理解。学贵有疑。阅读更需要学生边读边思,做到读思结合。因此,在课中的拓展性阅读中,我们要引导学生质疑阅读内容,不能嘴过无痕。因为质疑是学生深入参与,与文本对话的前提。因此,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当学生遇到疑难时,教师如果适时地利用拓展性阅读材料,能够很好地帮助学生走进文本,与作者进行心灵的对话,从而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如教学《桂林山水》时,因为我们的学生很少有到过桂林去看过的,对文本中的山水描写就不会产生过于深刻的感受,为此,我们可采用多媒体播放桂林山水视频,让学生在关注中受到视听冲击而产生太美太静太险的感受。这样的文本拓展,既充实了课文内容,也为了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中心思想,对学生进行想象、创新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的训练起到了积极作用,无形中拓展了学生视野,丰富了学生见识,提高了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
(三)内化语文技能,鼓励学生拓宽阅读范围。课后的拓展性阅读,就是在我们引导下的结合教学内容的实际情况的鼓励性阅读,也是发挥“教材无非是个例子”的积极作用的重要实践。因此,一篇课文学完后,当学生意犹未尽时,我们教师要有针对性、有计划地向他们推荐相关的课外读物,使阅读向课外、课后延伸,让学生得到进一步拓展阅读的机会。
三、立足现有手段,倡导多元阅读法
随着“班班通”工程上的全面实施,以多媒体为核心的信息技术走进课堂,与学科教学进行了深度整合。在倡导拓展性阅读时,我们也要以此手段为辅助,拓展学生阅读方式,丰富阅读面。我们知道,多媒体不仅具有较强的交互和集成性,还能链接网络,把网上的优质资源引进课堂,为我所用。如音像、视频、微课或其他文章等,这样,我们就可根据教学所需,把与教材相关联的内容拿过来,让学生通过“屏幕阅读”来拓展学生的思维,从而提高其体验感悟能力。这样就能丰富见识,获得更多更全面的知识。也就是说,在拓展性阅读教学中,我们虽然是为了充分发挥拓展性阅读对语文教学的促进作用,但我们也不能只把教材当例子,人为地局限于课本教材上的范围,而应在立足教材的基础上进行发散性内容的拓展与开发,把课堂教学的有利阅读因素进行时空上的拓展,让学生在更广阔、更深远的学习环境中阅读。这样,拓展性阅读在语文教学这片肥沃的土壤上,才能开出绚丽的花朵来,为学生语感培养,视野拓展,能力提升等方面提供充足的机会。
总之,拓展性阅读是语文阅读教学的一种有效实践方法,我们要坚持这种策略,才能有效地达到新课标对学生课外阅读的要求,才能更好地帮助学生拓展视野,扩大阅读面,获得更好的语文素养培养。
参考文献:
[1]刘奎业,小学语文教学中拓展性阅读材料的选择和应用[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1年。
[2]王小坚,小学语文拓展性阅读教学研究[J].语文教学通讯,2017年。
[3]张开芳,小学语文“拓展性阅读教学”例谈[J].读写算,2014年。
关键词:小学语文 拓展性阅读 开展 实践策略
拓展性阅读是阅读教学的又一种理念,是帮助学生拓展视野,扩大阅读面的又一有效做法。在全面践行新课改的今天,特别是在倡导群文阅读的当下,开展拓展性阅读更有重要意义。那如何开展呢?作为课外阅读的一种方法,仍然需要我们以课内带课外的实践引导,让学生在课中获兴趣,得方法,在课外去实践,获培养。下面,我具体谈谈其开展。
一、立足教材实际,找准拓展切入点
拓展性阅读是基于教材的一种拓展,不是离开教材而另搞一套,因为这种教学也是围绕新课标而进行的。因此,有效开展拓展性阅读,不但能拓展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思维、激发其潜在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还能发挥积极的奠基作用。落实到中,拓展性阅读的实施主要是以课文为中心,向课外的阅读材料进行辐射,从而达到以一篇带多篇、以课内带课外、以精读带略读,不断开阔学生视野、帮助学生积累语言的目的。因此,找到课内教材与课外教材的联结点、切入点,是有效实施拓展性阅读教学的前提,也是关键。其方法就是需要我们将作者的生平、作品的写作背景和作者其个性等作品整合起来,实现师生和文本、作者三者的互动对话,在对话中共鸣,在共鸣中获得语感培养,收获到语文知识。
二、立足课堂实际,巧用教学时间段
拓展性阅读不是空穴来风,也是脱离教材另搞一套,与现在的群文阅读有着惊人的相似,其也是基于课内阅读基础上的一种教学策略,作为课内教材的补充、延伸,我们可以根据课文的内容、类型及教学的需要,把它安排在不同的时间段进行。为此,我们教师要善于利用课前、课中、课后三个时段合理地引导学生进行拓展性阅读。
(一)激发阅读兴趣,引导学生初读感知大意。陶行知先生曾告诉我们:“学生有了兴趣,就会用全副精神去做事,学与乐不可分。” 课外阅读是在课外进行的,是以消耗学生休息时间为前提的,如果其不能从中感到乐趣,学生是不会主动阅读的,更不会有动力去坚持、因此,作为拓展性阅读的课堂引领,我们要发注重激趣,让学生对拓展性阅读有兴趣去践行。针对课前的拓展性阅读,我们应让学生了解文章的写作背景,了解作者的相关资料或课文内容的相关知识,对课文进行初步感知,获得深入学习的奠基知识。落实到实践中,我们就应着力加强学生阅读兴趣培养,使之爱阅读,主动阅读。除此之外,我们在教学新课之前,还要收集与课文内容相关的知识,鼓励学生进行阅读。如在教学《桥》这一课时,我们就要注重兴趣激发,通过有感情的朗读,让学生在理解课文和容时就能学以致用,很自然的说到读过的句子,无形中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这样的拓展性积累为学生的理解打开了一扇窗,也增强了他们进一步阅读的兴趣。
(二)读思有机结合,引导学生加深课文理解。学贵有疑。阅读更需要学生边读边思,做到读思结合。因此,在课中的拓展性阅读中,我们要引导学生质疑阅读内容,不能嘴过无痕。因为质疑是学生深入参与,与文本对话的前提。因此,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当学生遇到疑难时,教师如果适时地利用拓展性阅读材料,能够很好地帮助学生走进文本,与作者进行心灵的对话,从而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如教学《桂林山水》时,因为我们的学生很少有到过桂林去看过的,对文本中的山水描写就不会产生过于深刻的感受,为此,我们可采用多媒体播放桂林山水视频,让学生在关注中受到视听冲击而产生太美太静太险的感受。这样的文本拓展,既充实了课文内容,也为了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中心思想,对学生进行想象、创新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的训练起到了积极作用,无形中拓展了学生视野,丰富了学生见识,提高了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
(三)内化语文技能,鼓励学生拓宽阅读范围。课后的拓展性阅读,就是在我们引导下的结合教学内容的实际情况的鼓励性阅读,也是发挥“教材无非是个例子”的积极作用的重要实践。因此,一篇课文学完后,当学生意犹未尽时,我们教师要有针对性、有计划地向他们推荐相关的课外读物,使阅读向课外、课后延伸,让学生得到进一步拓展阅读的机会。
三、立足现有手段,倡导多元阅读法
随着“班班通”工程上的全面实施,以多媒体为核心的信息技术走进课堂,与学科教学进行了深度整合。在倡导拓展性阅读时,我们也要以此手段为辅助,拓展学生阅读方式,丰富阅读面。我们知道,多媒体不仅具有较强的交互和集成性,还能链接网络,把网上的优质资源引进课堂,为我所用。如音像、视频、微课或其他文章等,这样,我们就可根据教学所需,把与教材相关联的内容拿过来,让学生通过“屏幕阅读”来拓展学生的思维,从而提高其体验感悟能力。这样就能丰富见识,获得更多更全面的知识。也就是说,在拓展性阅读教学中,我们虽然是为了充分发挥拓展性阅读对语文教学的促进作用,但我们也不能只把教材当例子,人为地局限于课本教材上的范围,而应在立足教材的基础上进行发散性内容的拓展与开发,把课堂教学的有利阅读因素进行时空上的拓展,让学生在更广阔、更深远的学习环境中阅读。这样,拓展性阅读在语文教学这片肥沃的土壤上,才能开出绚丽的花朵来,为学生语感培养,视野拓展,能力提升等方面提供充足的机会。
总之,拓展性阅读是语文阅读教学的一种有效实践方法,我们要坚持这种策略,才能有效地达到新课标对学生课外阅读的要求,才能更好地帮助学生拓展视野,扩大阅读面,获得更好的语文素养培养。
参考文献:
[1]刘奎业,小学语文教学中拓展性阅读材料的选择和应用[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1年。
[2]王小坚,小学语文拓展性阅读教学研究[J].语文教学通讯,2017年。
[3]张开芳,小学语文“拓展性阅读教学”例谈[J].读写算,2014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