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谈谈语文课学生自主学习的策略
【作者】 李小娜
【机构】 广西百色市那坡县民族初级中学
【正文】 【摘 要】 正古人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语文课前自主学习是学生自己学习、自己动脑、自己理解的过程,是对文本的整体感知的过程,学生自主学习的成效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的课堂效率。教师课前为学生的学习创设独立思考、探索的时间和空间,大部分学生是可以自己获取知识、自己质疑并解疑的。
【关键词】 初中;思考;素质教育;自主学习
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全面实施,“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已成为新时代的学生主要的学习方式。俗话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在现在学习当中不仅要学会知识,更要懂得学习知识的方法,由“学会”到“会学”的转变,在学习上主动参与到学习当中去。这就要我们语文教师在这方面采取一定的策略,对其进行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水平。下面就自主学习的理解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改变陈旧的教学观念,树立正确的教学观。
1、师生互动,建立良好的师生交流环境。
教师和学生是教学过程中最重要的因素,“师生关系”是教学过程中最基本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良好的师生关系是高校教育教学活动取得成功的重要保证。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教师将由居高临下的权威者转向“平等的交往者”。教师应该俯下身来和学生共同研讨教学,学生也不再是被动的听众。我们要让学生成为“小先生”,让他们主动地、大胆地、积极地去读书,去学习。师生要形成这种真正的学习共同体,需要构建一个自由的,活动的教学空间并能够真正体现师生学习中的平等。在教学过程中,不要死板地使用教师设计好的教学方法,要有目的地选择学生所喜欢的学习方法,让学生选择他们喜欢的的学习方法,会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取得较好的学习效果。如在学习《羚羊木雕》时,我让学生排演我和爸爸、妈妈以及万芳之间的角色,通过活动增进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在教学中同学们纷纷参与其中,整人课堂在同学们的活跃中开始,在同学们的欢乐中结束。
2、注重知识联系实际
语文教学应密切联系生活实际,初中语文教材就是语文与生活的联系为线索,按人与自然,人与自我,人与社会三大板块组织单元,把写作与口语交际语文实践活动结合起来。语文实践是一种综合性的实践活动。综合性和实践性是辩证统一的。因此,第一,《标准》第二部分“课程目标”所规定的是10项总目标,具体地阐明了语文实践活动所涉及的方方面面,它们是密不可分地综合联系在一起的。要注意综合地把握这些语文实践的目标要求。第二,在语文实践活动中,字、词、句、篇的学习和运用,是结合在一起进行的;听、说、读、写的活动,是相互作用的。它们之间是紧密相连,有机地综合在一起的。第三,在阅读实践中学生的眼、口、耳、手、脑并用,以思维为中心,相互结合;感受、理解、欣赏、评价、表述和交流相结合。在习作和口语交际实践中,观察、思考、想象、感受、评价和表达相结合;倾听、表达、文明态度和语文修养相结合。第四,语文综合实践能力的培养,各个学段分别有所侧重,但是不能人为地割裂、孤立,而应互相渗透,有机地衔接,循序渐进。???最后,充分利用现实生活中的语文教育资源,优化语文学习环境,构建课内外联系、校内外沟通、学科间融合的语文教育体系,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努力拓宽语文学习的内容、形式与渠道,使学生在广阔的语言时空里学语文、用语文,才能在语文的实践中不断地积累语言,提高语文实践能力。优化校园语文环境,在语文实践中学语言,用语言。校园的语文环境如何,直接关系到学生语文实践能力和语文素养的形成。必须优化校园语文环境,组织丰富多彩的校园语文实践活动。主要做法可以采用:手抄报和读书笔记展评活动;故事会、消息发布会活动;讲故事比赛;作文比赛;古诗词朗诵比赛;小记者兴趣小组;开设课外阅读课和口语交际课;普及普通话等。利用社会语文环境,在语文实践中学语言,用语言。要有效地开发散落在社区的语文教育资源,把学生引入社会,通过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将语文学习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相连,让学生跟社会上各种各样的人接触,相互交流思想,沟通感情,在双向互动的语言交流中促进自身的内外部语言体系之间交互转化,发展学生的语言系统,提高学生语文实践能力和语文素养,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主人翁意识,提升个人的精神世界,使语文学习达到一个崇高的境界。
3、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树立学习信心
兴趣是学习的动力。学习什么,学习方式、学习效果,都与学生对学习的兴趣有关。培养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关键要引起注意。在教学过程中,运用?少儿故事、卡通人物、色彩图案、展现意境、描摹景物、激发感情将教学过程活动活泼化,创造一种愉悦的课堂氛围,刺激学生大脑皮层,使之兴奋,诱发学生对事物的好奇心,求知欲望。如《桂林山水》一课,我先描述:“我们的祖国是一座美丽的大花园,她有连绵起伏的崇山峻岭,有白浪滔天的万里大川,有一望无际的良田沃野,有星罗棋布的岛屿和湖泊,……特别是在我们伟大祖国的西南方,更有一处因山清水秀的风景而闻名于世界的地方,那就是山水甲天下的桂林。今天学习的这篇课文会把我们带到那驰名天下的桂林,去领略那桂林山水秀丽多姿的风景。”这样给学生增加了地理知识,使学生迫切想了解桂林的山水,增加了对课文的学习兴趣。
二、敢于放手,让学生自己学习
要知道西红柿的滋味,自己必须亲自品尝。在语文教学中,老师要尽量让学生主动参与,使他们在参与中获取知识。
1、少讲读,鼓励学生质疑
上教读课文一般应安排十五分钟时间让学生提问,有学生解答;学生打不出来,教师不能及时答出来,则留待课后查找资料给予解答。学生的提问,有的很简单,教师就要引导学生多动脑筋;有的则是稀奇古怪,教师要尊重学生的好奇心;有的观点不正确,教师要作正面指导,肯定其积极提问的一面,不应该左上其积极性。如上《天上的街市》时,有时同学提出:天上到底有没有街?诗人为什么把它写得那么逼真?如果没有,诗人是否在散布谣言?这里关键是要理解浪漫主义的创作方法,通过对天上街市的虚拟描写,表达了作者对美好的向往和追求。还可以联系《桃花源记》来进一步理解。有时问题,只要学生言之有理,允许他们见仁见智。如《皇帝的新装》那幅插画皇帝是穿着裤子,赤着上身在大街上行走,有的文章讲把“所有衣服都脱下来”画面不符合文意;有的说是为了照顾皇帝的面子,所以不让他赤条条的,有的说作者不愿意画裸体像,只要能表达课文中的意思就行了。还有很多看法,尽管说法不一都有利于学生的观察力和思维能力的培养。
2、重引导,激发求知欲
每篇课文要求学生充分预习。学期初。将本册教材的授课计划及各单元要求告诉学生,让学生对本班的教学有整体的了解。每周开始,将本周的教学内容告诉学生,要求学生安排预习。每一节课开始,用三分钟的时间要求学生讲一则与课文知识相关联的故事,内容可以是成语、典故、或者是生活中的故事,甚至笑话,也可以搜集与课文内容相关的词语或诗词。但一定与所学课文有关联,且有一定的意义。讲后让同学们评述,故事选用是否恰当,哪一个角度有多关联,有没有更恰当的故事。如上《孙权劝学》时,先谈到了“刮目相待”成语典故。由于多角度联系,学生思路较为开阔。如上《散步》时,有同学则背诵了苏轼的《题西林壁》这首诗,学生在解释这首诗与课文的关联是说:它们都富含有哲理,“横看成岭侧成峰,远看高低各不同,不知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是说观察的角度不通,对事物的感受则不相同,身处的位置不同,对事物的感受则不一样。而《散步》的结尾“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和他背上,就是整个世界”是以“我们”一家三代代表所有的人,“我”和妻子代表中年人,说明中年人的重要。虽然认识比较肤浅,但是在预习中有此理解,也是很难可贵的。每个故事讲完后,如果与课文联系的理由不充分,其他同学给予补充。
3、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
如阅读记叙文要抓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留个要素和文章过度方法、结构技巧运用哪些修辞方法等。说明文要抓说明方法、说明顺序、事物的特征,以及是平时说明,还是生动说明等。议论文要抓住论点只要提出,总论点、分论点的关系,议论文三要素(论点、论据、论证)之间的关系,立论、驳论等。小说要抓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的安排。新闻要抓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尾五个部分的把握。阅读文章采取“薄——厚——薄”三步法,即精读课文,了解大意(薄读);细嚼慢咽,深入钻研(读厚);钩玄提要,吸取精华(读薄)等等。总之,要将一些规律性的东西交给学生。通过对此规律性的东西的内化,使学生形成了正确的学习方法,这将有利于他们利用掌握的知识进一步加强自主学习。
【关键词】 初中;思考;素质教育;自主学习
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全面实施,“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已成为新时代的学生主要的学习方式。俗话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在现在学习当中不仅要学会知识,更要懂得学习知识的方法,由“学会”到“会学”的转变,在学习上主动参与到学习当中去。这就要我们语文教师在这方面采取一定的策略,对其进行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水平。下面就自主学习的理解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改变陈旧的教学观念,树立正确的教学观。
1、师生互动,建立良好的师生交流环境。
教师和学生是教学过程中最重要的因素,“师生关系”是教学过程中最基本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良好的师生关系是高校教育教学活动取得成功的重要保证。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教师将由居高临下的权威者转向“平等的交往者”。教师应该俯下身来和学生共同研讨教学,学生也不再是被动的听众。我们要让学生成为“小先生”,让他们主动地、大胆地、积极地去读书,去学习。师生要形成这种真正的学习共同体,需要构建一个自由的,活动的教学空间并能够真正体现师生学习中的平等。在教学过程中,不要死板地使用教师设计好的教学方法,要有目的地选择学生所喜欢的学习方法,让学生选择他们喜欢的的学习方法,会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取得较好的学习效果。如在学习《羚羊木雕》时,我让学生排演我和爸爸、妈妈以及万芳之间的角色,通过活动增进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在教学中同学们纷纷参与其中,整人课堂在同学们的活跃中开始,在同学们的欢乐中结束。
2、注重知识联系实际
语文教学应密切联系生活实际,初中语文教材就是语文与生活的联系为线索,按人与自然,人与自我,人与社会三大板块组织单元,把写作与口语交际语文实践活动结合起来。语文实践是一种综合性的实践活动。综合性和实践性是辩证统一的。因此,第一,《标准》第二部分“课程目标”所规定的是10项总目标,具体地阐明了语文实践活动所涉及的方方面面,它们是密不可分地综合联系在一起的。要注意综合地把握这些语文实践的目标要求。第二,在语文实践活动中,字、词、句、篇的学习和运用,是结合在一起进行的;听、说、读、写的活动,是相互作用的。它们之间是紧密相连,有机地综合在一起的。第三,在阅读实践中学生的眼、口、耳、手、脑并用,以思维为中心,相互结合;感受、理解、欣赏、评价、表述和交流相结合。在习作和口语交际实践中,观察、思考、想象、感受、评价和表达相结合;倾听、表达、文明态度和语文修养相结合。第四,语文综合实践能力的培养,各个学段分别有所侧重,但是不能人为地割裂、孤立,而应互相渗透,有机地衔接,循序渐进。???最后,充分利用现实生活中的语文教育资源,优化语文学习环境,构建课内外联系、校内外沟通、学科间融合的语文教育体系,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努力拓宽语文学习的内容、形式与渠道,使学生在广阔的语言时空里学语文、用语文,才能在语文的实践中不断地积累语言,提高语文实践能力。优化校园语文环境,在语文实践中学语言,用语言。校园的语文环境如何,直接关系到学生语文实践能力和语文素养的形成。必须优化校园语文环境,组织丰富多彩的校园语文实践活动。主要做法可以采用:手抄报和读书笔记展评活动;故事会、消息发布会活动;讲故事比赛;作文比赛;古诗词朗诵比赛;小记者兴趣小组;开设课外阅读课和口语交际课;普及普通话等。利用社会语文环境,在语文实践中学语言,用语言。要有效地开发散落在社区的语文教育资源,把学生引入社会,通过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将语文学习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相连,让学生跟社会上各种各样的人接触,相互交流思想,沟通感情,在双向互动的语言交流中促进自身的内外部语言体系之间交互转化,发展学生的语言系统,提高学生语文实践能力和语文素养,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主人翁意识,提升个人的精神世界,使语文学习达到一个崇高的境界。
3、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树立学习信心
兴趣是学习的动力。学习什么,学习方式、学习效果,都与学生对学习的兴趣有关。培养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关键要引起注意。在教学过程中,运用?少儿故事、卡通人物、色彩图案、展现意境、描摹景物、激发感情将教学过程活动活泼化,创造一种愉悦的课堂氛围,刺激学生大脑皮层,使之兴奋,诱发学生对事物的好奇心,求知欲望。如《桂林山水》一课,我先描述:“我们的祖国是一座美丽的大花园,她有连绵起伏的崇山峻岭,有白浪滔天的万里大川,有一望无际的良田沃野,有星罗棋布的岛屿和湖泊,……特别是在我们伟大祖国的西南方,更有一处因山清水秀的风景而闻名于世界的地方,那就是山水甲天下的桂林。今天学习的这篇课文会把我们带到那驰名天下的桂林,去领略那桂林山水秀丽多姿的风景。”这样给学生增加了地理知识,使学生迫切想了解桂林的山水,增加了对课文的学习兴趣。
二、敢于放手,让学生自己学习
要知道西红柿的滋味,自己必须亲自品尝。在语文教学中,老师要尽量让学生主动参与,使他们在参与中获取知识。
1、少讲读,鼓励学生质疑
上教读课文一般应安排十五分钟时间让学生提问,有学生解答;学生打不出来,教师不能及时答出来,则留待课后查找资料给予解答。学生的提问,有的很简单,教师就要引导学生多动脑筋;有的则是稀奇古怪,教师要尊重学生的好奇心;有的观点不正确,教师要作正面指导,肯定其积极提问的一面,不应该左上其积极性。如上《天上的街市》时,有时同学提出:天上到底有没有街?诗人为什么把它写得那么逼真?如果没有,诗人是否在散布谣言?这里关键是要理解浪漫主义的创作方法,通过对天上街市的虚拟描写,表达了作者对美好的向往和追求。还可以联系《桃花源记》来进一步理解。有时问题,只要学生言之有理,允许他们见仁见智。如《皇帝的新装》那幅插画皇帝是穿着裤子,赤着上身在大街上行走,有的文章讲把“所有衣服都脱下来”画面不符合文意;有的说是为了照顾皇帝的面子,所以不让他赤条条的,有的说作者不愿意画裸体像,只要能表达课文中的意思就行了。还有很多看法,尽管说法不一都有利于学生的观察力和思维能力的培养。
2、重引导,激发求知欲
每篇课文要求学生充分预习。学期初。将本册教材的授课计划及各单元要求告诉学生,让学生对本班的教学有整体的了解。每周开始,将本周的教学内容告诉学生,要求学生安排预习。每一节课开始,用三分钟的时间要求学生讲一则与课文知识相关联的故事,内容可以是成语、典故、或者是生活中的故事,甚至笑话,也可以搜集与课文内容相关的词语或诗词。但一定与所学课文有关联,且有一定的意义。讲后让同学们评述,故事选用是否恰当,哪一个角度有多关联,有没有更恰当的故事。如上《孙权劝学》时,先谈到了“刮目相待”成语典故。由于多角度联系,学生思路较为开阔。如上《散步》时,有同学则背诵了苏轼的《题西林壁》这首诗,学生在解释这首诗与课文的关联是说:它们都富含有哲理,“横看成岭侧成峰,远看高低各不同,不知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是说观察的角度不通,对事物的感受则不相同,身处的位置不同,对事物的感受则不一样。而《散步》的结尾“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和他背上,就是整个世界”是以“我们”一家三代代表所有的人,“我”和妻子代表中年人,说明中年人的重要。虽然认识比较肤浅,但是在预习中有此理解,也是很难可贵的。每个故事讲完后,如果与课文联系的理由不充分,其他同学给予补充。
3、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
如阅读记叙文要抓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留个要素和文章过度方法、结构技巧运用哪些修辞方法等。说明文要抓说明方法、说明顺序、事物的特征,以及是平时说明,还是生动说明等。议论文要抓住论点只要提出,总论点、分论点的关系,议论文三要素(论点、论据、论证)之间的关系,立论、驳论等。小说要抓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的安排。新闻要抓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尾五个部分的把握。阅读文章采取“薄——厚——薄”三步法,即精读课文,了解大意(薄读);细嚼慢咽,深入钻研(读厚);钩玄提要,吸取精华(读薄)等等。总之,要将一些规律性的东西交给学生。通过对此规律性的东西的内化,使学生形成了正确的学习方法,这将有利于他们利用掌握的知识进一步加强自主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