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在初中英语教学中构建有效的师生互动
【作者】 向前明
【机构】 贵州省织金县第六中学
【正文】 教育的过程是最基本的认识和实践活动,是教师和学生共同组成的一种双边活动。传统的教育活动,过分强调了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忽视了教育活动中的师生互动,限制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独立创造性的发挥,压抑了学生个性的发展。依据现代教学论以及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论,教学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统一,这种统一的实质就是师生之间的互动,没有互动,就没有交流,也就不存在教学。
一、宽松、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是构建积极、有效互动的基本前提
1.教师的角色定位问题
长期以来,教师把自己更多地定位为管理者和控制者。为了维持课堂纪律和课堂教学,学生一般不被允许发出信号,他们要听从教师的指令,允许做什么,不允许做什么。
为了建立有效的师生互动,教师要转换其角色。在教学过程中,要始终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师要成为师生良好互动环境的创造者、交流机会的提供者、积极师生互动的组织者和学生发展的支持者、帮助者、指导者和促进者。因为教师对学生的作用和影响只有通过学生主体的积极参与和反应才能产生积极作用。教师要树立起“一切为了学生”的观念,尊重学生,通过教师的“教”唤起学生的“学”,突出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
2.师生互动的内涵
师生互动是指师生间发生的一切交互作用和影响,它强调了师生之间双向的、动态的信息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影响,相互补充,从而达成共识、共享、共进,这是教学相长的真谛。
对教学而言,互动意味着对话,意味着参与,意味着相互建构;对学生而言,互动意味着心态的开放,,个性的彰显,创造性的解放;对教师而言,互动意味着上课不仅是传授知识,而是一起分享理解。教师由于对本学科教材的钻研和领悟不断深化,因而能在教学艺术上更有效地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理解教材,更充分地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而学生在阅读、思索、领悟教材的过程中,必然会不断发展和提出许多教师尚未思考到的疑难问题,要求教师解答,这对教师有很大的启迪作用,能促进教师对教材、教法以及新课改进行更深层次的探索。
教学活动是师生的双边活动,要使之有效地进行,就要建立起学生对教师的信任感,师生之间互相理解,人际关系和谐。教师尊重热爱学生,对学生持肯定、接纳的态度,能缓解学生内心的紧张,从而激发他们的思维和想象力,而学生则对教师表现为尊重、信任,积极配合教学。
3.宽松、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气氛
只有建立起师生之间沟通的绿色通道,才会有教与学之间的宽松、民主、和谐的氛围,才能为师生互动创造条件。
二、重视教师和学生之间积极充分的情感交流
情感对个性心理特征和行为动机都有较大影响,是影响学习者行为和学习效果的重要因素。师生间的情感交流以及由此产生的心理氛围是促进师生积极互动的必要条件。“亲其师,信其道”,教师把对学生的爱化为一个温柔的眼神、一个会意的微笑、一句暖心的话语、一个赞许的姿态、一个体贴入微的动作,都会使学生感到教师的关心、赏识,这就无疑能促进他们积极上进,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增添他们的勇气,鼓起他们的自信。反之,师生之间的关系紧张,学生会由厌恶教师进而厌恶学习。
缺乏情感交流和支持是当前师生互动中存在诸多问题的主要根源之一。教师整天忙于日常的教学,与学生的情感交流似乎成了一种奢侈的享受。曾有学生在贺卡中写道:“希望老师多笑,多与我们交流。”教师要正确表露自己的情感,善于表露自己的情感,通过以情感情,以情染情,优化学生的心境。教师不能把消极的情绪带进课堂,不管遇到多大的挫折,都要尽力克制和调控,以饱满的热情和良好的心态出现在课堂上,那么学生也会以愉快、轻松自信的情绪听讲,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反之,教师把自身的不快和怒火发泄在学生身上,势必给学生造成难以言状的心理压力,被动消极地参与教学活动。宽松、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荡然无存,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受阻,怎么能产生良好的教学效果呢?
三、师生双方特别是教师在互动中保持关注也是构建积极互动的必要条件
现在班级人数较多,教师忙于教学,比较注重那些思维活跃、性格较外向的学生或学习成绩较好的学生,而对于那些性格内向的学生或学习后进生关注较少,这个情况应引起教师的注意。
对性格内向、不善于表达的学生,教师要付出更多的关爱和鼓励,多给他们具体的指导和帮助。课堂上多给他们开口的机会,提高他们说英语的勇气。使他们获得成就感,产生上进的动力。
教师对一些学习上比较困难或很少提问的学生,要充分予以关注,不能漠视。如果漠视这些后进生,不仅会打击他们的主动性和进取心,还会引起他们对教师的不满和对优秀学生的排斥。心理学认为,学习后进生同样有进取心,让他们获得某一种成功,设法满足他们的成功欲,不仅可以使他们看到自己的潜力,,还可以激起他们对更大成功的追求,并由此引发战胜困难的决心和毅力。这种积极肯定的态度,会使学生减少胆怯心理,充满自信地投入到各种教学活动中去。
教师对学生的关心、爱护、高标准、严要求,是学生进步的动力,学生只有体验到平等、自由、民主、尊重、信任、友善、理解、宽容、柔情与关爱,同时受到激励、鞭策、鼓舞、感化、召唤、指导和建议,才能形成积极的、丰富的人生态度与情感体验。只有创设良好的师生互动过程,才能更有利于教育的发展,教育的有效性才能得到充分的体现和发挥。因此,作为教师,我们要努力营造良好的师生互动的氛围,更好地为教育事业的发展而努力。
一、宽松、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是构建积极、有效互动的基本前提
1.教师的角色定位问题
长期以来,教师把自己更多地定位为管理者和控制者。为了维持课堂纪律和课堂教学,学生一般不被允许发出信号,他们要听从教师的指令,允许做什么,不允许做什么。
为了建立有效的师生互动,教师要转换其角色。在教学过程中,要始终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师要成为师生良好互动环境的创造者、交流机会的提供者、积极师生互动的组织者和学生发展的支持者、帮助者、指导者和促进者。因为教师对学生的作用和影响只有通过学生主体的积极参与和反应才能产生积极作用。教师要树立起“一切为了学生”的观念,尊重学生,通过教师的“教”唤起学生的“学”,突出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
2.师生互动的内涵
师生互动是指师生间发生的一切交互作用和影响,它强调了师生之间双向的、动态的信息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影响,相互补充,从而达成共识、共享、共进,这是教学相长的真谛。
对教学而言,互动意味着对话,意味着参与,意味着相互建构;对学生而言,互动意味着心态的开放,,个性的彰显,创造性的解放;对教师而言,互动意味着上课不仅是传授知识,而是一起分享理解。教师由于对本学科教材的钻研和领悟不断深化,因而能在教学艺术上更有效地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理解教材,更充分地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而学生在阅读、思索、领悟教材的过程中,必然会不断发展和提出许多教师尚未思考到的疑难问题,要求教师解答,这对教师有很大的启迪作用,能促进教师对教材、教法以及新课改进行更深层次的探索。
教学活动是师生的双边活动,要使之有效地进行,就要建立起学生对教师的信任感,师生之间互相理解,人际关系和谐。教师尊重热爱学生,对学生持肯定、接纳的态度,能缓解学生内心的紧张,从而激发他们的思维和想象力,而学生则对教师表现为尊重、信任,积极配合教学。
3.宽松、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气氛
只有建立起师生之间沟通的绿色通道,才会有教与学之间的宽松、民主、和谐的氛围,才能为师生互动创造条件。
二、重视教师和学生之间积极充分的情感交流
情感对个性心理特征和行为动机都有较大影响,是影响学习者行为和学习效果的重要因素。师生间的情感交流以及由此产生的心理氛围是促进师生积极互动的必要条件。“亲其师,信其道”,教师把对学生的爱化为一个温柔的眼神、一个会意的微笑、一句暖心的话语、一个赞许的姿态、一个体贴入微的动作,都会使学生感到教师的关心、赏识,这就无疑能促进他们积极上进,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增添他们的勇气,鼓起他们的自信。反之,师生之间的关系紧张,学生会由厌恶教师进而厌恶学习。
缺乏情感交流和支持是当前师生互动中存在诸多问题的主要根源之一。教师整天忙于日常的教学,与学生的情感交流似乎成了一种奢侈的享受。曾有学生在贺卡中写道:“希望老师多笑,多与我们交流。”教师要正确表露自己的情感,善于表露自己的情感,通过以情感情,以情染情,优化学生的心境。教师不能把消极的情绪带进课堂,不管遇到多大的挫折,都要尽力克制和调控,以饱满的热情和良好的心态出现在课堂上,那么学生也会以愉快、轻松自信的情绪听讲,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反之,教师把自身的不快和怒火发泄在学生身上,势必给学生造成难以言状的心理压力,被动消极地参与教学活动。宽松、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荡然无存,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受阻,怎么能产生良好的教学效果呢?
三、师生双方特别是教师在互动中保持关注也是构建积极互动的必要条件
现在班级人数较多,教师忙于教学,比较注重那些思维活跃、性格较外向的学生或学习成绩较好的学生,而对于那些性格内向的学生或学习后进生关注较少,这个情况应引起教师的注意。
对性格内向、不善于表达的学生,教师要付出更多的关爱和鼓励,多给他们具体的指导和帮助。课堂上多给他们开口的机会,提高他们说英语的勇气。使他们获得成就感,产生上进的动力。
教师对一些学习上比较困难或很少提问的学生,要充分予以关注,不能漠视。如果漠视这些后进生,不仅会打击他们的主动性和进取心,还会引起他们对教师的不满和对优秀学生的排斥。心理学认为,学习后进生同样有进取心,让他们获得某一种成功,设法满足他们的成功欲,不仅可以使他们看到自己的潜力,,还可以激起他们对更大成功的追求,并由此引发战胜困难的决心和毅力。这种积极肯定的态度,会使学生减少胆怯心理,充满自信地投入到各种教学活动中去。
教师对学生的关心、爱护、高标准、严要求,是学生进步的动力,学生只有体验到平等、自由、民主、尊重、信任、友善、理解、宽容、柔情与关爱,同时受到激励、鞭策、鼓舞、感化、召唤、指导和建议,才能形成积极的、丰富的人生态度与情感体验。只有创设良好的师生互动过程,才能更有利于教育的发展,教育的有效性才能得到充分的体现和发挥。因此,作为教师,我们要努力营造良好的师生互动的氛围,更好地为教育事业的发展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