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浅谈新课改下高中历史教学的有效性
【作者】 赵春兰
【机构】 云南省丽江市永胜县第一中学
【正文】 【摘 要】 新课程理念是“历史课不是为了历史学科而存在,而是为了学生的发展而存在”。新课改对老师而言主要改教法,对学生而言主要改学法。新的教材观强调:教材是学生发展的“文化中介”,是师生进行对话的“话题”。这就意味着教师必须转变观念,改变传统的思维方式和教学方式,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关键词】 高中历史;新课改;教学有效性
一、面对新课程改革,我感到的压力和困惑。
1、新课程标准改变传统教学过分强调知识体系的现象,注重学习的过程,强调培养学生的能力。但一定的能力发展是以一定知识的积累为载体的,老师在教学中如何把握让学生学习知识的量?
2、“三多二少”:内容多、头绪多、涉及面多;课时少,参考资料少。由此教学难度大,教学进度缓慢,按新的教学设计完成进度有困难。
3、新课程改革之后的高考命题是“源于教学大纲又不拘泥于教学大纲”,其难度远高于教学大纲和教材,学生如何在重基础的高考指挥棒下适应重参与、重能力培养的新课程教学?
二、面对新课程改革,如何转变观念,提高教学有效性
新课标下历史教材的出炉,无疑给我们历史教学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冲击”,怎样树立新课改理念呢?我在教学实践中感到,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落实新课改理念的重要环节。为此,在课堂上要实现教学观念几个方面的转变:即由“教师中心”向“学生中心”的转变;由“教师”向“学友”的转变;由“园丁”向“引路人”的转变;由“教书匠”向研究者“的转变。“让学生动起来,让历史课活起来”!
1、以教材为本,引导学生与书本对话。
历史教师要“用好教材”。历史教材是历史教学之本,历史教学应该依据教材而进行。中学历史课本就是一部人类历史创造文明行动与心灵的足迹,是一部由历史学家打开的古人与今人心灵对话的画卷。传统教学重视陈述性知识传授,教师的教学基本上是对教材内容的机械复述,没有引导学生探讨历史教材文字表达背后所蕴藏的内容,学习浅尝辄止。
在新教改实践的过程中,要想走出这个困境,要求高中历史教师必须深入研究教材,紧扣新课标,进行大胆取舍。让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中,对教材进行独立性的带自我意识的阅读、分析,并在全身心的体验品味中获取对历史知识的认识和见解,把书本中的问题读出来-——在阅读文本过程中对历史的矛盾问题能产生疑问,发现问题;把问题从书本中读出来——能对文本做出分析,找到解决问题的答案。只有这样才能为生生对话,师生对话打下坚实的基础。
2、以合作转变角色,以情景探究新知。
好的课堂情境设置,可起到明确主题,活跃思维,集中注意力,激发自主学习的兴趣等多种作用。情境设置应具有新颖性,趣味性和“诱惑力”,而以“问题”的形式来精心创设情境,既利于引起学生的悬念,还利于挖掘教材中的情理,情趣,情志来激发学生的情思,诱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感悟历史、复现历史,以学生为主体,探究历史
1、让学生来感悟历史。
每节课拿出3—5分钟的时间,让学生来感悟历史(感悟的内容包括所学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等,也可以结合现实谈谈对历史的新认识)。具体操作过程是,先在上一节课定出下一节的中心发言人,一般为1人,我们称之为既定发言人。这一位发言人要求到讲台上来发言,并且鼓励脱稿演讲。一轮后,要求人人脱稿发言,同时还定出随机发言人,即每节课上教师随意抽出1—2名同学发言,这几个同学是不确定的,目的是让每一位学生都做好必要的准备。这样就做到了重点和全面兼顾,人人都投入到学习中来。
2、复现历史情景的教学模式。
教师就应该通过创设历史情境,将与教学有关的信息尽可能地以视听方式展现给学生,使历史“活”起来、动起来,让学生置身于历史的氛围中,从而激发学生的积极性,拨动学生的情感之弦。让学生在情理交融之中领悟道理,完成由情入理的深化。这一教学模式可以借助于现代教学手段,如音像器材、实物投影仪、多媒体电脑、多功能教室等来复原、营造历史场景,让学生走近历史,感受历史。
3、角色体验课。
学生,喜欢模仿和表演,我们尊重学生的这种爱好和选择,在课堂教学中,适时地引进这种课型,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这种教学形式主要用在人物类的教学中,如在学习商鞅变法时,我们引导学生编写了历史课本剧《商鞅舌战》,然后组织学生进行表演,学生对此情境的创设得非常投入,似乎有“百家争鸣”的阵势,通过活动,拉近了学生与历史的距离,在愉悦、积极主动地氛围中感知、感悟历史,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的。
4.历史探究活动课。
历史探究活动课是新教材新增的课型,它是历史课堂教学向课外的必要延伸,具有灵活性、多样性、实践性、教育性等显著特点,是学生知情意行的有机结合,也是引导学生由“个体的人”向“社会的人”转变的有效途径。为配合新教材的这一新变化,我们开设了校级探究活动课。主要是一课、一沙龙、一兴趣小组“三个一”。开设了历史人物点评课,定期邀请一些学有专长或亲身经历某一历史事件的人到校举办历史沙龙活动,组织学生成立历史兴趣小组,如我成立了手抄报创作小组、历史漫画创作小组、历史文学创作小组等。
参考文献:
[1]余文森:《教学有效性究竟指什么》
[2]周小山主编:《教学究竟靠什么——谈新课程的教学观》,北京大学出版杜
【关键词】 高中历史;新课改;教学有效性
一、面对新课程改革,我感到的压力和困惑。
1、新课程标准改变传统教学过分强调知识体系的现象,注重学习的过程,强调培养学生的能力。但一定的能力发展是以一定知识的积累为载体的,老师在教学中如何把握让学生学习知识的量?
2、“三多二少”:内容多、头绪多、涉及面多;课时少,参考资料少。由此教学难度大,教学进度缓慢,按新的教学设计完成进度有困难。
3、新课程改革之后的高考命题是“源于教学大纲又不拘泥于教学大纲”,其难度远高于教学大纲和教材,学生如何在重基础的高考指挥棒下适应重参与、重能力培养的新课程教学?
二、面对新课程改革,如何转变观念,提高教学有效性
新课标下历史教材的出炉,无疑给我们历史教学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冲击”,怎样树立新课改理念呢?我在教学实践中感到,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落实新课改理念的重要环节。为此,在课堂上要实现教学观念几个方面的转变:即由“教师中心”向“学生中心”的转变;由“教师”向“学友”的转变;由“园丁”向“引路人”的转变;由“教书匠”向研究者“的转变。“让学生动起来,让历史课活起来”!
1、以教材为本,引导学生与书本对话。
历史教师要“用好教材”。历史教材是历史教学之本,历史教学应该依据教材而进行。中学历史课本就是一部人类历史创造文明行动与心灵的足迹,是一部由历史学家打开的古人与今人心灵对话的画卷。传统教学重视陈述性知识传授,教师的教学基本上是对教材内容的机械复述,没有引导学生探讨历史教材文字表达背后所蕴藏的内容,学习浅尝辄止。
在新教改实践的过程中,要想走出这个困境,要求高中历史教师必须深入研究教材,紧扣新课标,进行大胆取舍。让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中,对教材进行独立性的带自我意识的阅读、分析,并在全身心的体验品味中获取对历史知识的认识和见解,把书本中的问题读出来-——在阅读文本过程中对历史的矛盾问题能产生疑问,发现问题;把问题从书本中读出来——能对文本做出分析,找到解决问题的答案。只有这样才能为生生对话,师生对话打下坚实的基础。
2、以合作转变角色,以情景探究新知。
好的课堂情境设置,可起到明确主题,活跃思维,集中注意力,激发自主学习的兴趣等多种作用。情境设置应具有新颖性,趣味性和“诱惑力”,而以“问题”的形式来精心创设情境,既利于引起学生的悬念,还利于挖掘教材中的情理,情趣,情志来激发学生的情思,诱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感悟历史、复现历史,以学生为主体,探究历史
1、让学生来感悟历史。
每节课拿出3—5分钟的时间,让学生来感悟历史(感悟的内容包括所学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等,也可以结合现实谈谈对历史的新认识)。具体操作过程是,先在上一节课定出下一节的中心发言人,一般为1人,我们称之为既定发言人。这一位发言人要求到讲台上来发言,并且鼓励脱稿演讲。一轮后,要求人人脱稿发言,同时还定出随机发言人,即每节课上教师随意抽出1—2名同学发言,这几个同学是不确定的,目的是让每一位学生都做好必要的准备。这样就做到了重点和全面兼顾,人人都投入到学习中来。
2、复现历史情景的教学模式。
教师就应该通过创设历史情境,将与教学有关的信息尽可能地以视听方式展现给学生,使历史“活”起来、动起来,让学生置身于历史的氛围中,从而激发学生的积极性,拨动学生的情感之弦。让学生在情理交融之中领悟道理,完成由情入理的深化。这一教学模式可以借助于现代教学手段,如音像器材、实物投影仪、多媒体电脑、多功能教室等来复原、营造历史场景,让学生走近历史,感受历史。
3、角色体验课。
学生,喜欢模仿和表演,我们尊重学生的这种爱好和选择,在课堂教学中,适时地引进这种课型,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这种教学形式主要用在人物类的教学中,如在学习商鞅变法时,我们引导学生编写了历史课本剧《商鞅舌战》,然后组织学生进行表演,学生对此情境的创设得非常投入,似乎有“百家争鸣”的阵势,通过活动,拉近了学生与历史的距离,在愉悦、积极主动地氛围中感知、感悟历史,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的。
4.历史探究活动课。
历史探究活动课是新教材新增的课型,它是历史课堂教学向课外的必要延伸,具有灵活性、多样性、实践性、教育性等显著特点,是学生知情意行的有机结合,也是引导学生由“个体的人”向“社会的人”转变的有效途径。为配合新教材的这一新变化,我们开设了校级探究活动课。主要是一课、一沙龙、一兴趣小组“三个一”。开设了历史人物点评课,定期邀请一些学有专长或亲身经历某一历史事件的人到校举办历史沙龙活动,组织学生成立历史兴趣小组,如我成立了手抄报创作小组、历史漫画创作小组、历史文学创作小组等。
参考文献:
[1]余文森:《教学有效性究竟指什么》
[2]周小山主编:《教学究竟靠什么——谈新课程的教学观》,北京大学出版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