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英语绘本,小学英语教学不期而遇的温暖
【作者】 万礼萍
【机构】 浙江省绍兴市上虞区滨江小学德济校区
【正文】 【摘 要】 本文基于笔者在亲子悦读英语绘本上的体验,对“什么是英语绘本?”“英语绘本有哪些优势?”“如何选择适宜的英语绘本?”以及“如何运用英语绘本开展教学?”等问题提出自己的思考。
【关键词】 英语;温暖
一、缘起
一节语文课的启发,一段亲子悦读的时光
最初对绘本感兴趣是在几年前参与一次语文学科的听课活动,上课的是笔者学校的一位语文名师。上课内容是一本叫《我爸爸》的读本,之所以叫它读本是因为那时对英语绘本还没有什么概念,只觉得那本读本的画面风格有意思,吸引学生。学生在那节课上被深深吸引、很投入、很专心、有话说,有生成、有自己的语言表达。那时候想:买几本给儿子看看应该也不错,儿子当时正处在读小小班的年龄。我先买了《我爸爸》,他很喜欢,再买了《我妈妈》《猜猜我有多爱你》《爷爷,一定有办法》...... 在这些绘本中,有的是我选定买给他的,有的是他自己要求买的。比如《巴巴爸爸》系列:有一次去书店,儿子被夸张的封面吸引,要求我讲给他听,我们坐在那儿,一口气讲了六、七本,儿子看了还要看。我说,我们买回家接着看吧。他欣喜不已。几乎每天必看,当碰到有趣的绘本时,还要求我一遍又一遍反复地讲给他听。今天听了,明天还要听,明天听了,后天还要求你讲。有时候上了一天班已经很累了,已经不太有耐心一本接一本给孩子讲绘本了。眼睛会有点模模糊糊的,讲得也会迷迷糊糊的。比如:讲《巴巴爸爸在火星旅行》这本书时,其中有一页,“巴巴爸爸一家在丛林里走着,突然遇到了一家人”。
这时,儿子突然说,“妈妈,不对!”应该是“巴巴爸爸一家人在丛林里走啊走,突然遇到了一家人”。我清醒一下,睁大眼睛一看再读一遍。“恩!”的确是。
一段时间后当我随意地打开《我爸爸》这本绘本还没有开始讲的时候,儿子看着图自己讲了下去,还模仿着我的语气、语调,竟然一字不差。讲完之后,他说“我老爸也很棒,他会帮我做飞机”。
这两件事震撼了我,那时儿子两周岁多一点。字一个都不认识,我们也没有特意教他认字。可他在不认字的情况下,能一页一页地把整本书讲完。这是什么原因呢?分析之下。我觉得他就是被这两本绘本深深吸引,看了还想看,听了还想听。看得多了,听得多了,就能在不认识字的前提下把内容复述出来,还受到了绘本作者的感染,对爸爸充满了崇拜感,能够模仿书中句式的表达说“我爸爸也很棒,他会帮我做飞机。”
这两件事让我真切地感受到了“绘本”非凡的魅力。正是因为绘本给了儿子美好的情感体验,他才会主动要求和绘本一次又一次的亲密接触,从小就有了良好的阅读兴趣,还在潜移默化中有了一定的识字量。
就这样儿子在上幼儿园前已经看过不少绘本,上了幼儿园之后(小班)后,老师也推荐了不少经典绘本,如《小黄和小蓝》《神奇的校车》《好朋友》《晚安,月亮》等。后来与办公室其他老师交流,发现同事的孩子也有这样的现象:不认字,但讲起书中的故事来竟一字不差。语言表达能力较强,没有特意教识字但识字量不小。小时候读过很多绘本的孩子,都很愿意和喜欢阅读,之后的学习潜力很大。
二、碰撞
一个教学问题,一段5分钟上学路上的尝试
绘本在孩子语文学习启蒙中的巨大作用,让我陷入深思:绘本这种好多就是从英语言翻译出来的读本,是否也应该、必须为孩子的英语启蒙发挥它的作用呢?当然这里的孩子已经不仅仅是我的孩子,更大范围的是我的学生们,必须让他们也能从中受益。因为在我的英语教学中,在孩子们的英语学习中,一个最巨大的问题就是在缺乏语言学习环境的情况下,语言学习材料单一,只有一本教材,没有任何其他能让孩子们接触英语的材料。具体来讲:
1.小学阶段学生学习材料较为单一,英语教材成为学生唯一的学习资源。
2.英语教材中的语料不足,学生渴求多样的、生动的语言学习材料来丰富自己的语言。
3.学习时间不足,一周三节课支撑着外语学习的全过程,在非母语国家又缺乏使用英语的外在环境。
4.教材中为练习某几个句式和某几个单词而创设的语言场景,很难激发学生身心的共鸣,继而缺乏自然、自发性地输出。
5.教材是大规模基础性的普及,语言的真正提升需要大量深入地阅读,需要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富有韵味地、浅显而又深刻地阅读。
我期待能运用“绘本”这个载体,帮我解决这个问题。但到底应该怎样操作呢?我心里没底也很无措。我想从自己的孩子入手打开一点思路,找到一些方法。
一次尝试,我买了Eric Carl的《Brow Bear》的一个系列四本英语绘本。但我不敢马上像中文绘本那样给儿子讲下去,怕吓坏他,启蒙不成还产生了恐惧。毕竟才4周岁,之前一点也没有接触过英语。我想最好能在不经意间,用绘本本身来吸引他。有一天,当他一本中文书快看好的时候,我用手机播放了这个绘本的说唱版。说唱版里是个老爷爷的声音,有点像美国大片前面旁白的那种,如《特洛伊》的旁白,有点沧桑又有点磁性的那个版本。(之后孩子一定要听那个版本,另外的不喜欢听。)儿子被手机里的声音吸引,走过来说:“妈妈,这个是什么?”我说:“是一首很好听的歌,你听听看。”我趁机又放了一遍给他听,他侧着耳朵专心地听着。我说:“还有视频的版本,想不想看?”他立马说:“想!”我就放给他看。他觉得好玩自己要求看了两遍。
第二天我们俩步行去学校,因为离家特别近,我就故意绕稍远的路走。我自言自语地说:“Brown bear,Brown bear, what do you see? I see a red bird looking at me.”他已经会接Red bird, red bird, what do you see?我肯定地对他笑笑,表现得很高兴,接着问:“Red bird, red bird,what do you see?”他再接。这样,我一句,他一句。一路上两个人口头游戏玩过去。之后的几天,我们又断断续续地玩过几次。原则是他愿意玩才玩。我看他注意力在看路边的什么,或者想跟我说其他的话题,那我就不刻意地提英语。几天过后,他已经朗朗上口了。然后,我再把那本书不经意地放在他的书架上。因为儿子经常在书架上挑书看。第二天,儿子就发现了,兴奋地说:“妈妈,这儿有本书就是那个Brown Bear。”然后我说:“哦?真的吗?那我们一起看看吧!”经过这样一次尝试,我觉得绘本真是个好东西。用英语绘本来启蒙孩子的英语学习完全可行。
于是,我开始研究绘本。
三、思考
(一)什么是英语绘本?
绘本,Picture Book.即图画书,顾名思义就是“画出来的书”,指一类以绘画为主,并附有少量文字的书籍。绘本不仅是讲故事,学知识,而且可以全面帮助孩子建构精神,培养多元智能。绘本是发达国家家庭首选的儿童读物。
(二)绘本有哪些优势?
1.一本优秀的绘本,其文学性、诗性的语言能带给儿童丰富的语言体验,促进他们想象力和理解力的发展,体验语言蕴涵的乐趣和愉悦。这些都能有效地培养儿童对语言音韵美的敏感度,并发展为儿童生动使用语言的能力,给他们带去无限创造的可能。《Brown Bear》的音韵美,压韵,所以琅琅上口。
2.绘本中的图像,能满足儿童天生的视觉审美需求。一本绘本,就像一座小小的美术馆,那些经典的图像就是一件件艺术作品。对书中动感十足、生动有趣的画面,儿童反应特别灵敏,喜欢在画面中探寻细微的变化。尤其图像中作为表达意思、暗示意图的媒介,他们更是兴致盎然地猜测图像表达的思想情绪、抽象概念等。儿童在读图的过程中,在视觉的触动下,会不自觉地走进画面描述的故事情境,与故事中的人物进行心灵对话,唤醒似曾相识的生活和情感记忆,逐渐丰富未有的经验,理解未知的情感。读图像,儿童不仅在辨识图像描绘的具体事物,更是在揣摩图像转化成意象的表征,思考图像传递的意义。
3.绘本具有强大的故事力。一本绘本至少包含三个故事:第一个是文字讲述的故事,第二个是图画讲述的故事,第三个是文字和图画相结合而产生的故事。也就是说,绘本中的文字讲述是一个故事,让儿童敏觉于文字的存在,感受语言文字带来的趣味;绘本中的图画给儿童提供了多元的想象空间,刺激儿童运用先备知识和经验来解读图画,说一个属于自己的独特故事;“图”“文”各种各样结合的表现关系,为儿童的创造性思维带来无限的可能,会生发出一个又一个充盈儿童个体经验的故事。
4.绘本可以有效地提升儿童的图感与语感,从而促进阅读能力、表达能力与创造能力的提高。
(三)如何选择适宜的绘本?
1.从难易程度考虑
在北美,父母和老师常常教给孩子如何选择一本恰到好处,符合他们的阅读水平的书籍的方法,就是:五个手指的规则。
(1)首先让孩子随意翻到一本他们想读的那本书任何一页。
(2)请孩子开始阅读。
(3)每次孩子碰到一个生词时,就伸出一个手指。
(4)当孩子读完整页书后,请他们数数伸出了几个手指。
判断法则:如果是0–1个手指,那么这本书太容易了。
如果是2–3个手指,那么这本书恰到好处,适合孩子阅读。
如果是4-5个手指,那么这本书现阶段让孩子自主阅读难。
2.从内容题材考虑
选择绘本,不能以成人的逻辑和想法去评定,要尊重孩子的想法和意见。大人们认为不错可对孩子来说没什么意思的绘本,不可取。绘本故事,孩子觉得“有意思”“好玩”,这是第一位的,也是符合孩子阅读心理的。孩子兴趣不大的绘本要慎重选择。那些被严肃的大人们所喜欢的“高、大、上”的绘本,站在大人角度单方面地叙述和说教,灌输孩子应该怎样做人、怎样做事的绘本,不可取。
以“顽童”为母体的绘本,值得特别关注。如美国大卫香农的《大卫,不可以》等。这些绘本中的主人公,虽异于普通意义上的乖孩子,但没有反叛世界、反叛道德之举。孩子在阅读中,极易陶醉于那些小小叛逆却无比过瘾的小行动中。刘绪源先生认为:“顽童母题”体现着孩子自己的眼光,一种对于自己的世界与成人的世界的无拘无束、毫无固定框架可言的眼光,充塞着一种童稚特有的奇异幻想与放纵感。“顽童母题”的绘本,是孩子最喜欢的,也会给满身束缚的成人们以强烈的心灵冲击。
3.从语言表达考虑
松居直先生认为,绘本特别重要的方面不是注入书中的知识和信息,而是语言。一本绘本的好坏,取决于绘本中“有多少丰富的语言,有多少富有内涵的、实在感的语言,有多少读者和听者从内心能共鸣的语言”。这里举两个引起共鸣的例子。
(1)二宝看大卫系列书的例子。
二宝天性十分好动,爬上窜下。长时间这样大人和孩子都比较累。有没有一项活动让他收收心,基于哥哥阅读绘本的体验。我们也想借用绘本让他收收心。
大卫系列:《大卫,不可以》《大卫,惹麻烦》《大卫,圣诞节到了》。请大家猜猜最喜欢读哪一本?为什么?《大卫,不可以》里引导孩子树立的这种规则意识与他的生活体验极为相似,比如他现在很喜欢爬高,一个不留神自己爬到沙发上,通过沙发去够放在高处的物品,那我们就会跟他说,“不可以”“太危险了”。他吃饭的时候也会和书中的大卫一样把食物当一样可以玩的玩具,我们就阻止他“不可以”“不可以玩食物”。念下去的时候有两处他会看得比较久一点并且有部分语言输出。
第一处是大卫吃饭的地方,有两页篇幅在呈现大卫吃的食物,色彩也比较炫丽,能吸引孩子的注意力。在看到这幅图时,他会指着说“豆豆”“饭饭”。基于日常生活中家长较为关注吃饭的问题,呈现了吃饭时的输入。
第二处是大卫憋了好久,要去上厕所的时候。大卫夹紧两条腿的样子让孩子每次都笑出声。这就是绘本的魅力所在。
(2)二宝看马克系列书的例子
马克系列共有十本。在家的绘本里最中意大卫香浓的,该系列里最中意《大卫,不可以》。读了一段时间。为了让他有事干。所以我们就在找有没有浅显一点的,估计他会喜欢的那种。于是就找到了这样一套《马克和…》系列,共十本。最喜欢看《马克和纸尿裤》。每次看一遍不够,至少要求念两遍。
为什么呢?我进行了分析。
从出生到三岁左右,每天和他相伴的就是纸尿裤。因为这个时候的孩子,尿比较频繁,每次又不多。我们一般会过两三个小时给他换一换。但他是不喜欢用纸尿裤的,两周岁左右就会自己找机会扯掉纸尿裤。当看到书中那个淘气的马克扯掉纸尿裤惹妈妈生气的时候,他仿佛看到了自己。
更有意思的是,有一次我念到“妈妈来了”“妈妈生气了”,他就做出生气的表情,发出生气地“哼”。我想他是融入到这个情境中去了,绘本阅读过程中,不仅接受了语言的输入,更让他经历了某种情绪的激发和情感的体验。
这两个片段非常符合松居直先生说,“好的图画书(即“绘本”),首先重视的是那些能理解孩子们的世界,并用孩子们的想法和心情去绘画的图画书。”换言之,好的绘本,孩子一翻开就会产生亲切感,“哈哈,这和我很像啊”,“啊,我的生活也是这样的呢”,这样就能吸引孩子主动阅读,把自己投射到故事角色上,与他们共同经历,共同悲喜,并积极地构建故事意义。
我认为对于我们的绘本教学来说,首先材料的选择要能引起共鸣也就是要走心。要选择那些孩子真正喜欢,与身心发展相关,能激发起学生生活经验和情感共鸣的经典绘本。这样的语言课堂才是有效的,才是能真正实现学生综合素养提升的英语绘本课。
(四)如何运用绘本开展教学?
以《Brown bear,Brown bear,what do you see》为例,谈谈运用绘本展开教学的一些思考。
1.合理设定教学目标
英语绘本课不仅仅在于文本本身,更是对其英语课外阅读的一种示范和引导。教学目标第一条我设定为经过本节绘本导读课学生能有兴趣在课外看一些英语绘本。他们能感受到它的音韵美,体会它的朗朗上口。孩子们能有一个比较好的体验,英语绘本不难,而且很有意思,还能唱,不知不觉就学会了。那他接下去才愿意再去接触。如果太难,容易吓到,就没有第二次了,这样还不如不让他接触。
在此基础上,我还提出了另外两条目标其一学生能在有兴致的前提下,自己创编英语绘本;其二关于颜色的形容词和关于动物的名词及冠词加形容词加名词的结构能在这个绘本句式中得到较好的应用。前者是对课外兴趣的一种引导,从单纯的绘画,到加点英文而且要匹配,有思维锻炼的成份。后者是基于授课对象,希望他们借助创编绘本的载体,学以致用。
2.灵活处理绘本资源
同一个绘本资源,根据学习对象的不同要进行不一样的处理。
3.多学科纵向整合
仔细分析,这个绘本里面的课程资源非常丰富:说唱绘本环节的英语和音乐的整合;最后创作绘本环节的英语与美术课程的整合......
四、愿景
英语绘本能成为孩子们课外阅读时光里的一种温暖的选择。他们沉浸在绘本的世界里,释放着童心、快乐着、喜悦着……
参考文献:
[1]松居直.我的图画书论【M】.郭雯霞,徐小洁,译.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09.
[2]郝广才.好绘本如何好【M】.南昌:二十一世纪出版社,2009.
[3]王林,余治莹.绘本赏析与创意教学【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10.
[4]彭懿.世界图画书阅读与经典【M】.南宁:接力出版社,2011.
【关键词】 英语;温暖
一、缘起
一节语文课的启发,一段亲子悦读的时光
最初对绘本感兴趣是在几年前参与一次语文学科的听课活动,上课的是笔者学校的一位语文名师。上课内容是一本叫《我爸爸》的读本,之所以叫它读本是因为那时对英语绘本还没有什么概念,只觉得那本读本的画面风格有意思,吸引学生。学生在那节课上被深深吸引、很投入、很专心、有话说,有生成、有自己的语言表达。那时候想:买几本给儿子看看应该也不错,儿子当时正处在读小小班的年龄。我先买了《我爸爸》,他很喜欢,再买了《我妈妈》《猜猜我有多爱你》《爷爷,一定有办法》...... 在这些绘本中,有的是我选定买给他的,有的是他自己要求买的。比如《巴巴爸爸》系列:有一次去书店,儿子被夸张的封面吸引,要求我讲给他听,我们坐在那儿,一口气讲了六、七本,儿子看了还要看。我说,我们买回家接着看吧。他欣喜不已。几乎每天必看,当碰到有趣的绘本时,还要求我一遍又一遍反复地讲给他听。今天听了,明天还要听,明天听了,后天还要求你讲。有时候上了一天班已经很累了,已经不太有耐心一本接一本给孩子讲绘本了。眼睛会有点模模糊糊的,讲得也会迷迷糊糊的。比如:讲《巴巴爸爸在火星旅行》这本书时,其中有一页,“巴巴爸爸一家在丛林里走着,突然遇到了一家人”。
这时,儿子突然说,“妈妈,不对!”应该是“巴巴爸爸一家人在丛林里走啊走,突然遇到了一家人”。我清醒一下,睁大眼睛一看再读一遍。“恩!”的确是。
一段时间后当我随意地打开《我爸爸》这本绘本还没有开始讲的时候,儿子看着图自己讲了下去,还模仿着我的语气、语调,竟然一字不差。讲完之后,他说“我老爸也很棒,他会帮我做飞机”。
这两件事震撼了我,那时儿子两周岁多一点。字一个都不认识,我们也没有特意教他认字。可他在不认字的情况下,能一页一页地把整本书讲完。这是什么原因呢?分析之下。我觉得他就是被这两本绘本深深吸引,看了还想看,听了还想听。看得多了,听得多了,就能在不认识字的前提下把内容复述出来,还受到了绘本作者的感染,对爸爸充满了崇拜感,能够模仿书中句式的表达说“我爸爸也很棒,他会帮我做飞机。”
这两件事让我真切地感受到了“绘本”非凡的魅力。正是因为绘本给了儿子美好的情感体验,他才会主动要求和绘本一次又一次的亲密接触,从小就有了良好的阅读兴趣,还在潜移默化中有了一定的识字量。
就这样儿子在上幼儿园前已经看过不少绘本,上了幼儿园之后(小班)后,老师也推荐了不少经典绘本,如《小黄和小蓝》《神奇的校车》《好朋友》《晚安,月亮》等。后来与办公室其他老师交流,发现同事的孩子也有这样的现象:不认字,但讲起书中的故事来竟一字不差。语言表达能力较强,没有特意教识字但识字量不小。小时候读过很多绘本的孩子,都很愿意和喜欢阅读,之后的学习潜力很大。
二、碰撞
一个教学问题,一段5分钟上学路上的尝试
绘本在孩子语文学习启蒙中的巨大作用,让我陷入深思:绘本这种好多就是从英语言翻译出来的读本,是否也应该、必须为孩子的英语启蒙发挥它的作用呢?当然这里的孩子已经不仅仅是我的孩子,更大范围的是我的学生们,必须让他们也能从中受益。因为在我的英语教学中,在孩子们的英语学习中,一个最巨大的问题就是在缺乏语言学习环境的情况下,语言学习材料单一,只有一本教材,没有任何其他能让孩子们接触英语的材料。具体来讲:
1.小学阶段学生学习材料较为单一,英语教材成为学生唯一的学习资源。
2.英语教材中的语料不足,学生渴求多样的、生动的语言学习材料来丰富自己的语言。
3.学习时间不足,一周三节课支撑着外语学习的全过程,在非母语国家又缺乏使用英语的外在环境。
4.教材中为练习某几个句式和某几个单词而创设的语言场景,很难激发学生身心的共鸣,继而缺乏自然、自发性地输出。
5.教材是大规模基础性的普及,语言的真正提升需要大量深入地阅读,需要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富有韵味地、浅显而又深刻地阅读。
我期待能运用“绘本”这个载体,帮我解决这个问题。但到底应该怎样操作呢?我心里没底也很无措。我想从自己的孩子入手打开一点思路,找到一些方法。
一次尝试,我买了Eric Carl的《Brow Bear》的一个系列四本英语绘本。但我不敢马上像中文绘本那样给儿子讲下去,怕吓坏他,启蒙不成还产生了恐惧。毕竟才4周岁,之前一点也没有接触过英语。我想最好能在不经意间,用绘本本身来吸引他。有一天,当他一本中文书快看好的时候,我用手机播放了这个绘本的说唱版。说唱版里是个老爷爷的声音,有点像美国大片前面旁白的那种,如《特洛伊》的旁白,有点沧桑又有点磁性的那个版本。(之后孩子一定要听那个版本,另外的不喜欢听。)儿子被手机里的声音吸引,走过来说:“妈妈,这个是什么?”我说:“是一首很好听的歌,你听听看。”我趁机又放了一遍给他听,他侧着耳朵专心地听着。我说:“还有视频的版本,想不想看?”他立马说:“想!”我就放给他看。他觉得好玩自己要求看了两遍。
第二天我们俩步行去学校,因为离家特别近,我就故意绕稍远的路走。我自言自语地说:“Brown bear,Brown bear, what do you see? I see a red bird looking at me.”他已经会接Red bird, red bird, what do you see?我肯定地对他笑笑,表现得很高兴,接着问:“Red bird, red bird,what do you see?”他再接。这样,我一句,他一句。一路上两个人口头游戏玩过去。之后的几天,我们又断断续续地玩过几次。原则是他愿意玩才玩。我看他注意力在看路边的什么,或者想跟我说其他的话题,那我就不刻意地提英语。几天过后,他已经朗朗上口了。然后,我再把那本书不经意地放在他的书架上。因为儿子经常在书架上挑书看。第二天,儿子就发现了,兴奋地说:“妈妈,这儿有本书就是那个Brown Bear。”然后我说:“哦?真的吗?那我们一起看看吧!”经过这样一次尝试,我觉得绘本真是个好东西。用英语绘本来启蒙孩子的英语学习完全可行。
于是,我开始研究绘本。
三、思考
(一)什么是英语绘本?
绘本,Picture Book.即图画书,顾名思义就是“画出来的书”,指一类以绘画为主,并附有少量文字的书籍。绘本不仅是讲故事,学知识,而且可以全面帮助孩子建构精神,培养多元智能。绘本是发达国家家庭首选的儿童读物。
(二)绘本有哪些优势?
1.一本优秀的绘本,其文学性、诗性的语言能带给儿童丰富的语言体验,促进他们想象力和理解力的发展,体验语言蕴涵的乐趣和愉悦。这些都能有效地培养儿童对语言音韵美的敏感度,并发展为儿童生动使用语言的能力,给他们带去无限创造的可能。《Brown Bear》的音韵美,压韵,所以琅琅上口。
2.绘本中的图像,能满足儿童天生的视觉审美需求。一本绘本,就像一座小小的美术馆,那些经典的图像就是一件件艺术作品。对书中动感十足、生动有趣的画面,儿童反应特别灵敏,喜欢在画面中探寻细微的变化。尤其图像中作为表达意思、暗示意图的媒介,他们更是兴致盎然地猜测图像表达的思想情绪、抽象概念等。儿童在读图的过程中,在视觉的触动下,会不自觉地走进画面描述的故事情境,与故事中的人物进行心灵对话,唤醒似曾相识的生活和情感记忆,逐渐丰富未有的经验,理解未知的情感。读图像,儿童不仅在辨识图像描绘的具体事物,更是在揣摩图像转化成意象的表征,思考图像传递的意义。
3.绘本具有强大的故事力。一本绘本至少包含三个故事:第一个是文字讲述的故事,第二个是图画讲述的故事,第三个是文字和图画相结合而产生的故事。也就是说,绘本中的文字讲述是一个故事,让儿童敏觉于文字的存在,感受语言文字带来的趣味;绘本中的图画给儿童提供了多元的想象空间,刺激儿童运用先备知识和经验来解读图画,说一个属于自己的独特故事;“图”“文”各种各样结合的表现关系,为儿童的创造性思维带来无限的可能,会生发出一个又一个充盈儿童个体经验的故事。
4.绘本可以有效地提升儿童的图感与语感,从而促进阅读能力、表达能力与创造能力的提高。
(三)如何选择适宜的绘本?
1.从难易程度考虑
在北美,父母和老师常常教给孩子如何选择一本恰到好处,符合他们的阅读水平的书籍的方法,就是:五个手指的规则。
(1)首先让孩子随意翻到一本他们想读的那本书任何一页。
(2)请孩子开始阅读。
(3)每次孩子碰到一个生词时,就伸出一个手指。
(4)当孩子读完整页书后,请他们数数伸出了几个手指。
判断法则:如果是0–1个手指,那么这本书太容易了。
如果是2–3个手指,那么这本书恰到好处,适合孩子阅读。
如果是4-5个手指,那么这本书现阶段让孩子自主阅读难。
2.从内容题材考虑
选择绘本,不能以成人的逻辑和想法去评定,要尊重孩子的想法和意见。大人们认为不错可对孩子来说没什么意思的绘本,不可取。绘本故事,孩子觉得“有意思”“好玩”,这是第一位的,也是符合孩子阅读心理的。孩子兴趣不大的绘本要慎重选择。那些被严肃的大人们所喜欢的“高、大、上”的绘本,站在大人角度单方面地叙述和说教,灌输孩子应该怎样做人、怎样做事的绘本,不可取。
以“顽童”为母体的绘本,值得特别关注。如美国大卫香农的《大卫,不可以》等。这些绘本中的主人公,虽异于普通意义上的乖孩子,但没有反叛世界、反叛道德之举。孩子在阅读中,极易陶醉于那些小小叛逆却无比过瘾的小行动中。刘绪源先生认为:“顽童母题”体现着孩子自己的眼光,一种对于自己的世界与成人的世界的无拘无束、毫无固定框架可言的眼光,充塞着一种童稚特有的奇异幻想与放纵感。“顽童母题”的绘本,是孩子最喜欢的,也会给满身束缚的成人们以强烈的心灵冲击。
3.从语言表达考虑
松居直先生认为,绘本特别重要的方面不是注入书中的知识和信息,而是语言。一本绘本的好坏,取决于绘本中“有多少丰富的语言,有多少富有内涵的、实在感的语言,有多少读者和听者从内心能共鸣的语言”。这里举两个引起共鸣的例子。
(1)二宝看大卫系列书的例子。
二宝天性十分好动,爬上窜下。长时间这样大人和孩子都比较累。有没有一项活动让他收收心,基于哥哥阅读绘本的体验。我们也想借用绘本让他收收心。
大卫系列:《大卫,不可以》《大卫,惹麻烦》《大卫,圣诞节到了》。请大家猜猜最喜欢读哪一本?为什么?《大卫,不可以》里引导孩子树立的这种规则意识与他的生活体验极为相似,比如他现在很喜欢爬高,一个不留神自己爬到沙发上,通过沙发去够放在高处的物品,那我们就会跟他说,“不可以”“太危险了”。他吃饭的时候也会和书中的大卫一样把食物当一样可以玩的玩具,我们就阻止他“不可以”“不可以玩食物”。念下去的时候有两处他会看得比较久一点并且有部分语言输出。
第一处是大卫吃饭的地方,有两页篇幅在呈现大卫吃的食物,色彩也比较炫丽,能吸引孩子的注意力。在看到这幅图时,他会指着说“豆豆”“饭饭”。基于日常生活中家长较为关注吃饭的问题,呈现了吃饭时的输入。
第二处是大卫憋了好久,要去上厕所的时候。大卫夹紧两条腿的样子让孩子每次都笑出声。这就是绘本的魅力所在。
(2)二宝看马克系列书的例子
马克系列共有十本。在家的绘本里最中意大卫香浓的,该系列里最中意《大卫,不可以》。读了一段时间。为了让他有事干。所以我们就在找有没有浅显一点的,估计他会喜欢的那种。于是就找到了这样一套《马克和…》系列,共十本。最喜欢看《马克和纸尿裤》。每次看一遍不够,至少要求念两遍。
为什么呢?我进行了分析。
从出生到三岁左右,每天和他相伴的就是纸尿裤。因为这个时候的孩子,尿比较频繁,每次又不多。我们一般会过两三个小时给他换一换。但他是不喜欢用纸尿裤的,两周岁左右就会自己找机会扯掉纸尿裤。当看到书中那个淘气的马克扯掉纸尿裤惹妈妈生气的时候,他仿佛看到了自己。
更有意思的是,有一次我念到“妈妈来了”“妈妈生气了”,他就做出生气的表情,发出生气地“哼”。我想他是融入到这个情境中去了,绘本阅读过程中,不仅接受了语言的输入,更让他经历了某种情绪的激发和情感的体验。
这两个片段非常符合松居直先生说,“好的图画书(即“绘本”),首先重视的是那些能理解孩子们的世界,并用孩子们的想法和心情去绘画的图画书。”换言之,好的绘本,孩子一翻开就会产生亲切感,“哈哈,这和我很像啊”,“啊,我的生活也是这样的呢”,这样就能吸引孩子主动阅读,把自己投射到故事角色上,与他们共同经历,共同悲喜,并积极地构建故事意义。
我认为对于我们的绘本教学来说,首先材料的选择要能引起共鸣也就是要走心。要选择那些孩子真正喜欢,与身心发展相关,能激发起学生生活经验和情感共鸣的经典绘本。这样的语言课堂才是有效的,才是能真正实现学生综合素养提升的英语绘本课。
(四)如何运用绘本开展教学?
以《Brown bear,Brown bear,what do you see》为例,谈谈运用绘本展开教学的一些思考。
1.合理设定教学目标
英语绘本课不仅仅在于文本本身,更是对其英语课外阅读的一种示范和引导。教学目标第一条我设定为经过本节绘本导读课学生能有兴趣在课外看一些英语绘本。他们能感受到它的音韵美,体会它的朗朗上口。孩子们能有一个比较好的体验,英语绘本不难,而且很有意思,还能唱,不知不觉就学会了。那他接下去才愿意再去接触。如果太难,容易吓到,就没有第二次了,这样还不如不让他接触。
在此基础上,我还提出了另外两条目标其一学生能在有兴致的前提下,自己创编英语绘本;其二关于颜色的形容词和关于动物的名词及冠词加形容词加名词的结构能在这个绘本句式中得到较好的应用。前者是对课外兴趣的一种引导,从单纯的绘画,到加点英文而且要匹配,有思维锻炼的成份。后者是基于授课对象,希望他们借助创编绘本的载体,学以致用。
2.灵活处理绘本资源
同一个绘本资源,根据学习对象的不同要进行不一样的处理。
3.多学科纵向整合
仔细分析,这个绘本里面的课程资源非常丰富:说唱绘本环节的英语和音乐的整合;最后创作绘本环节的英语与美术课程的整合......
四、愿景
英语绘本能成为孩子们课外阅读时光里的一种温暖的选择。他们沉浸在绘本的世界里,释放着童心、快乐着、喜悦着……
参考文献:
[1]松居直.我的图画书论【M】.郭雯霞,徐小洁,译.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09.
[2]郝广才.好绘本如何好【M】.南昌:二十一世纪出版社,2009.
[3]王林,余治莹.绘本赏析与创意教学【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10.
[4]彭懿.世界图画书阅读与经典【M】.南宁:接力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