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泪珠与珍珠》的主旨探寻
【作者】 任本德
【机构】 四川省宣汉中学
【正文】 初读这篇文章,除了感受到泪流满“文”之外,就是引用诗文很多,情感很充沛。但究竟表达了什么情感,却感觉有些零乱、迷茫、朦胧,难得个中真味。
人教版《教师教学用书》认为,台湾女作家琦君的散文《泪珠与珍珠》是一篇怀乡之作。其主要依据是,远离故土家园的生活境遇,使琦君对故乡故土产生了深厚的眷念和怀念,而表现这一内容又构成了她写作的一个重心。对此,笔者不敢苟同。我们不能因为对故乡故土的怀念是琦君写作的一个重心,就推断她的《泪珠与珍珠》也是怀乡之作。只要读一读《琦君散文》,我们就会发现,表现其它主旨的散文绝不是个别。
题目是文章的眼睛,题目是《泪珠与珍珠》,文章肯定要写“泪珠”与“珍珠”的关系。那么它们是什么关系呢?文章第10段“这一粒珍珠,又未始不是牡蛎的泪珠呢”一句已经明白无误地点了出来 ,即泪珠就是珍珠。从句式特点来看,这是一个比喻句:在奋斗历程中落下的艰辛之泪就像珍珠。相似点是:外形都圆润, 质地都晶莹 润泽, 都在痛苦中形成,也都有因饱经痛苦地煎熬而显出了珍贵的一面。
那么,课文中写的其他泪珠与珍珠之间也有这样的关系吗?
乡思泪 ,饱受了家国分隔,骨肉分离之痛,探亲接通了中断的血脉,使漂泊、流浪的灵魂找到了归宿,使蕴积已久的乡愁终于获得了尽情宣泄。这是亲情在遭受磨难后流下的泪珠,难道没有自身的美丽?
慈母泪 ,孩子是母亲心中的一块肉,当孩子顽劣,淘气,就象沙子撒在母亲的心里,让母亲流下既爱又伤心的眼泪,泪中浸润着亲情与真爱。从自己对儿子的情感中体会到母亲对自己的情感,这对人生又有了高一层的领悟。
慈悲泪 ,观音愿为世人负担所有的痛苦与罪孽而流泪,这是悲悯之泪。在课文所写的杜甫诗中泪与这一泪珠性质相似,虽然诗中泪写的是征夫泪,但杜甫看到征夫流泪自己却无能为力,他的心中也挂着一颗悲悯之泪。自己身处忧患却去悲悯他人 , 眼泪不为一己的悲痛而是为芸芸众生而流,这颗泪珠就犹如珍珠一样散发出熠熠的光芒。
感恩泪 ,这是信徒对救世主流下的感激之泪。文中说“感恩的心,是最最纯洁真挚的”,因为它是对爱的施与者发自内心的真诚的感激,是人性的最深处迸发出的至真至善至美的一种爱的泪珠,这难道不是珍珠?
冰心散文中的泪 ,与珍珠的相似点:真、纯,无瑕。
所以,泪珠就是人生所经历的无数坎坷、挫折、磨难和忧伤,它们都像珍珠一样,是人生的一笔财富,是珍贵的、值得珍视的东西。
我们再来体会马区夫人话中的眼泪,她说:“眼因多流泪水而愈益,心因饱经忧患而愈益温厚。” 这句话好象与文中杜甫的诗(“莫自使眼枯,收汝泪纵横。眼枯即见骨,天地终无情。”)是矛盾的,况且根据生活经验来看,眼因多流泪水而愈益红肿,我们只听说眼都哭瞎了,而作者却说眼因多流泪水而愈益清明。看来这话语里“眼”与“泪水”并非实指,“眼多流泪水”与“心饱经忧患”实质是同一个意思。马区夫人的这句话也应该按互文理解:心因饱经忧患而愈益清明、温厚。“清明”即指“辨别真、善、美的能力”。“温厚” 即为“心胸开阔,待人宽容,更亲和、更善良。”完整理解,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当人生经历了无数的坎坷、挫折、磨难和忧伤后,才逐步具有了辨别真、善、美的能力,心胸也才会逐渐开阔,待人宽容,亲和,心地也才更善良。这句话分别出现在课文的开篇,中间,结尾,可见它是文章的一个“神”,把古今中外的,现实的,文学的,甚至是宗教的泪珠串联起来,形成一串精美的珍珠项链。
有了这个层次的理解后,我们再来梳理文中众多的眼泪。
“我”对眼泪的认识经历了一个由浅到深的过程。“我们那时的少女情怀,并未能体会什么是忧患,只是喜爱文学句子本身的美” “觉得非常有趣,也觉得在作文的描写方面,多了一层领悟” “不知愁的少女,最喜欢的总是写泪与愁的诗”,这三句话说明,少女时的“我”并不理解马区夫人话中泪、冰心散文中的泪、白居易乐府诗中的泪的内涵。虽然有老师的帮助,对杜甫《新安吏》写的“泪纵横”,“我”也只是从生理层面上有所认识,并不能深刻体会其沉痛的感情,所以老师不无遗憾地说:“你懂得就好。但多少人能体会老泪横流的悲伤呢?”而对后面材料中眼泪的内涵,“我”的认识就要深刻得多。由此可见,前面的材料只是一个铺垫,而后面的几个材料才是“珍珠”内涵的真正所在。 后面的几则材料分别表现的是为亲人、为生活、为事业、为芸芸众生以及为爱的施与者留下的感激的眼泪都如同珍珠一样宝贵。
这样看来,马区夫人话语里的“清明”“温厚”,就是爱和感恩。人生只有经历了无数的坎坷、挫折、磨难和忧伤之后,才会真正懂得去爱,爱自己的亲人、事业、爱芸芸众生;也才会真正懂得当得到别人的关爱和帮助时应心存感激。
爱与被爱都是一种幸福,如果人人都献出一点爱,那么我们每一个人就既是爱的施与者,又是爱的受益者,的确这世间将变成美好的人间。
琦君这位饱经人世沧桑的智慧老人,以一颗温存的心,一支细腻柔婉的笔,向我们倾吐了一个积淀一生的感悟:当泪珠浸透着人间的真,善,美时,它就是珍珠。
人教版《教师教学用书》认为,台湾女作家琦君的散文《泪珠与珍珠》是一篇怀乡之作。其主要依据是,远离故土家园的生活境遇,使琦君对故乡故土产生了深厚的眷念和怀念,而表现这一内容又构成了她写作的一个重心。对此,笔者不敢苟同。我们不能因为对故乡故土的怀念是琦君写作的一个重心,就推断她的《泪珠与珍珠》也是怀乡之作。只要读一读《琦君散文》,我们就会发现,表现其它主旨的散文绝不是个别。
题目是文章的眼睛,题目是《泪珠与珍珠》,文章肯定要写“泪珠”与“珍珠”的关系。那么它们是什么关系呢?文章第10段“这一粒珍珠,又未始不是牡蛎的泪珠呢”一句已经明白无误地点了出来 ,即泪珠就是珍珠。从句式特点来看,这是一个比喻句:在奋斗历程中落下的艰辛之泪就像珍珠。相似点是:外形都圆润, 质地都晶莹 润泽, 都在痛苦中形成,也都有因饱经痛苦地煎熬而显出了珍贵的一面。
那么,课文中写的其他泪珠与珍珠之间也有这样的关系吗?
乡思泪 ,饱受了家国分隔,骨肉分离之痛,探亲接通了中断的血脉,使漂泊、流浪的灵魂找到了归宿,使蕴积已久的乡愁终于获得了尽情宣泄。这是亲情在遭受磨难后流下的泪珠,难道没有自身的美丽?
慈母泪 ,孩子是母亲心中的一块肉,当孩子顽劣,淘气,就象沙子撒在母亲的心里,让母亲流下既爱又伤心的眼泪,泪中浸润着亲情与真爱。从自己对儿子的情感中体会到母亲对自己的情感,这对人生又有了高一层的领悟。
慈悲泪 ,观音愿为世人负担所有的痛苦与罪孽而流泪,这是悲悯之泪。在课文所写的杜甫诗中泪与这一泪珠性质相似,虽然诗中泪写的是征夫泪,但杜甫看到征夫流泪自己却无能为力,他的心中也挂着一颗悲悯之泪。自己身处忧患却去悲悯他人 , 眼泪不为一己的悲痛而是为芸芸众生而流,这颗泪珠就犹如珍珠一样散发出熠熠的光芒。
感恩泪 ,这是信徒对救世主流下的感激之泪。文中说“感恩的心,是最最纯洁真挚的”,因为它是对爱的施与者发自内心的真诚的感激,是人性的最深处迸发出的至真至善至美的一种爱的泪珠,这难道不是珍珠?
冰心散文中的泪 ,与珍珠的相似点:真、纯,无瑕。
所以,泪珠就是人生所经历的无数坎坷、挫折、磨难和忧伤,它们都像珍珠一样,是人生的一笔财富,是珍贵的、值得珍视的东西。
我们再来体会马区夫人话中的眼泪,她说:“眼因多流泪水而愈益,心因饱经忧患而愈益温厚。” 这句话好象与文中杜甫的诗(“莫自使眼枯,收汝泪纵横。眼枯即见骨,天地终无情。”)是矛盾的,况且根据生活经验来看,眼因多流泪水而愈益红肿,我们只听说眼都哭瞎了,而作者却说眼因多流泪水而愈益清明。看来这话语里“眼”与“泪水”并非实指,“眼多流泪水”与“心饱经忧患”实质是同一个意思。马区夫人的这句话也应该按互文理解:心因饱经忧患而愈益清明、温厚。“清明”即指“辨别真、善、美的能力”。“温厚” 即为“心胸开阔,待人宽容,更亲和、更善良。”完整理解,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当人生经历了无数的坎坷、挫折、磨难和忧伤后,才逐步具有了辨别真、善、美的能力,心胸也才会逐渐开阔,待人宽容,亲和,心地也才更善良。这句话分别出现在课文的开篇,中间,结尾,可见它是文章的一个“神”,把古今中外的,现实的,文学的,甚至是宗教的泪珠串联起来,形成一串精美的珍珠项链。
有了这个层次的理解后,我们再来梳理文中众多的眼泪。
“我”对眼泪的认识经历了一个由浅到深的过程。“我们那时的少女情怀,并未能体会什么是忧患,只是喜爱文学句子本身的美” “觉得非常有趣,也觉得在作文的描写方面,多了一层领悟” “不知愁的少女,最喜欢的总是写泪与愁的诗”,这三句话说明,少女时的“我”并不理解马区夫人话中泪、冰心散文中的泪、白居易乐府诗中的泪的内涵。虽然有老师的帮助,对杜甫《新安吏》写的“泪纵横”,“我”也只是从生理层面上有所认识,并不能深刻体会其沉痛的感情,所以老师不无遗憾地说:“你懂得就好。但多少人能体会老泪横流的悲伤呢?”而对后面材料中眼泪的内涵,“我”的认识就要深刻得多。由此可见,前面的材料只是一个铺垫,而后面的几个材料才是“珍珠”内涵的真正所在。 后面的几则材料分别表现的是为亲人、为生活、为事业、为芸芸众生以及为爱的施与者留下的感激的眼泪都如同珍珠一样宝贵。
这样看来,马区夫人话语里的“清明”“温厚”,就是爱和感恩。人生只有经历了无数的坎坷、挫折、磨难和忧伤之后,才会真正懂得去爱,爱自己的亲人、事业、爱芸芸众生;也才会真正懂得当得到别人的关爱和帮助时应心存感激。
爱与被爱都是一种幸福,如果人人都献出一点爱,那么我们每一个人就既是爱的施与者,又是爱的受益者,的确这世间将变成美好的人间。
琦君这位饱经人世沧桑的智慧老人,以一颗温存的心,一支细腻柔婉的笔,向我们倾吐了一个积淀一生的感悟:当泪珠浸透着人间的真,善,美时,它就是珍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