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浅论初中问题学生畏难情绪探微

【作者】 李文萍

【机构】 甘肃省陇南市武都区城关中学



【正文】  畏难情绪,如今在问题学生的学习生活中不但没有减少,而且表现得越来越突出。多年的班主任工作使我深切地感受到:有一部分问题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问题,不是智力因素,而是畏难情绪造成的。尤其是近年来,这种感受更加强烈。初一新生入校时,从学生来表面现象看,他们活泼可爱,但当他们一接触到学习任务时,问题学生对学习的畏难情绪就表现出来了。他们有上课精神不集中走神的、不听课找其他同学私下讲话的、课后不完成作业甚至为应付老师的任务而抄作业的等。这些学生不是不能学习,而是因为在这以前对学习产生了畏难情绪,已经养成怕学习的习惯,没有学习目的,缺乏学习激情,不愿学习。
  一、造成畏难情绪的原因
  由于每个学生的生活环境不同,因而产生的原因也不一样。现以自己所教的学生为例来探究造成畏难情绪的原因。原因大致:
  第一,大多数学生属于独生子女。他们从小是祖辈、父母的掌上明珠,养成依赖父母指导完成家庭作业的习惯,缺乏学习的主动性。到了初中,没有依赖的拐杖,这些孩子就产生了畏难情绪。如刘同学小学有父母、姨母的关爱、指导下,学习成绩良好;后来,学校离家较远,寄住在亲戚家中,父母的关爱不像以前那么及时。因此就经常完不成作业。
  第二,父辈或祖辈的过分溺爱及管理不当。由于是独生子女,从小得到父辈或祖辈的溺爱,到校上课凭学生高兴,学习的只是没有连贯性的知识,遇到复杂问题就没有办法解决,只好绕道走,畏难退缩。如蒋同学,在小学有曾做小学教师的爷爷的宠爱,各方面都不错。但到初中,离校较远,父母外出务工,爷爷已经去世;他由祖母管理,因祖母管理不到位,蒋同学染上了吸烟、上课不听讲、作业完成不了的陋习。刘同学父母管理虽严,可祖母疼爱,祖母居然替孙子请假不上课,让孙子在家睡觉;导致现在他把读书当作赶集,有时不上课与不良青年外出。
  第三,由于父母忙,缺乏对学生的管理。学生在到校的途中,不正当的交友、学习或模仿社会生活中不良青少年的行为,要么不到校学习,要么到校没有精力去学习,久而久之,就产生了畏难情绪。张同学父亲在外务工,母亲在家务农,家校距离较远,繁重的农活与繁杂的家务使张某的母亲无暇顾及对他的管理;他就与临村的蒋某在到校的路上学会了吸烟,出现了上课精神不集中,有时睡觉、课后作业无法完成的情况。郑某同样如此。由于自己是降级生,校园生活适应性强;开始在班级表现不错,不久便撒谎请病假与校外不良青年上网或去游戏厅打游戏,把学习抛在脑后;经了解在上一年级时,由于父母外出务工,他每学期都有两三个星期到校外旅游、游戏厅观光。
  第四,初中后,由于多了竞争对手,难免有失去独占鳌头的机会。面对学生的挫折,教育者难免有未及时发现未及时给予应有的心灵抚慰和学习指导帮助,导致学生自卑感成了下次失败的前奏曲。学生开始怀疑自己的能力,自愧不如。本来可以学得不错的学生也产生畏难情绪。如陈某由进校的前几名发展到期中的几十名。
  第五,由于学生自身基础一般,学习成绩不但没有得到提高,反而还有所下降,缺乏自信心,产生畏难情绪。
  第六,家长行为不正,不知不觉中影响着孩子。胸无大志,生活平庸,言语粗俗,热衷赌博,沉迷色情等,“第一任老师”这些行为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孩子到初中基本上就放弃了学习。由于电厂建设,有一部分学生的家长在电厂务工,难免有顺手牵羊的陋习,将电厂建设的材料拿回家据为己有。学生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中成长,耳濡目染,认为读书不如这样挣钱快,开始厌学。如有两位同学在半学期中,利用下午放学后的时间,先后将价值约7000元的学生课本零星卖掉,把钱花在吃零食、打游戏、上网等方面,家长不但不批评学生的恶劣陋习行为,反而责怪教师为什么不督促学生把书全部带回家。
  第七,受重男轻女观念的影响。自己是超生女孩儿,由于亲生父母重男轻女思想的影响,被遗弃后由养父母养大。虽然有养父母的疼爱,但学生自己知道身世后产生叛逆心理,认为自己是无人要的孩子,失去了做人尊严,最后放弃学习。
  第八,缺乏独立生活能力,自我约束能力较差。父母外出务工,学生独自一人在家,缺乏独立生活的能力,如做事没人管,早晚在家数天花板,没有情感倾诉对象;于是,按时到校上课,按时上网游戏。也有个别同学早恋;缺少父母关爱,花钱又有人寄,在学习上失去了主动性、依赖性,久而久之,自然就产生了畏难情绪。
  第九,没有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由于父母经济收入不错,有的学生希望像父母那样,认为只要身体条件好,就可以在社会中有一席之地。学习再好,也会因为就业压力的影响,难找工作,于是放弃学习。
  第十,由于父母成长环境差,造成现在生活压力大,把孩子推给年迈的祖父母管理。祖父母也因与子女关系差,又不愿意承担教育管理隔代的责任,让其孙子辈自生自灭,最终导致孩子产生畏难情绪,无法完成任何学习任务。
  第十一,家庭暴力的影响。父母经常打架、吵架,孩子缺少健康成长的环境。这给孩子心中投下生活的阴影,扭曲了孩子道德是非观念;更有甚者,由于父母的离异而导致家庭破裂,使孩子产生了失去家的感觉,也失去了应有的家庭温暖和教育,心灵的创伤、情感的失落、畸形的教育,而导致这些孩子成为了“问题学生”,畏难情绪随时间的推移而逐渐增大。
  第十二,由于学生从小跟随父母外出,在外地上学,流动性大,未养成学习习惯。
  二、引导、帮助问题学生克服在学习上的畏难情绪的措施
  1.要真心实意地爱学生,多注意对他们的情感倾斜
  爱,是转化问题学生的关键,是打开问题学生心灵的钥匙,也是教师教育学生的感情基础。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应对贫困学生助学补助适度倾斜。只要给予问题学生的关爱,逐渐消除他们的怀疑、恐惧心理,使他们感到:不但老师没有歧视他们,而且同学们也在真诚地尊重他们,进而唤起他们对集体的热爱之情,使他们由于得到关爱而愿意在老师的指导下克服畏难情绪,这样教师才有可能尽心尽力地教书育人,做到“润物细无声”。
  2.要求不要过高,使他们快乐地学习
  问题学生本身就有这样或那样问题才产生畏难情绪,因而教师首先提出的目标应是“跳一跳,摘得到”。问题学生对这个目标通过自身的努力能够达到目标,就能产生一种成就感。如果要求过高,目标不易达到,学生就会望而却步。其次要培养孩子快乐学习,要因人而异,要讲究科学方法。在成长过程中,由于每一个孩子家庭环境不同、生长的环境不同,因而孩子的性格就不一样,有的文静,有的张扬,有的内秀,有的急躁。在引导他们克服畏难情绪的过程中,要量体裁衣,因材施教,培养孩子们学会动手、动脑的能力,给他们提供获得成功的机会,让他们获得成功的快乐,在成功的快乐中逐渐克服畏难情绪。因此,对学生的要求要伸缩有度。
  3.教师不要把自己的愿望强加给学生,应尊重学生的兴趣
  对于学生的兴趣,只要是健康的积极向上的都应给予鼓励。兴趣是学习的动力,只要激发了学习兴趣、增强活力,学生才会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无论是追“星”,还是赶时尚,都要区别对待。不能一刀切,应一分为二。既要肯定他们向上的心理、尊重其兴趣,又要指出这样可能会带来的危害,来引导他们追“星”、赶时尚。
  4.多表扬,多激励,少批评
  教师一个不经意的语言、动作,可能会在不经意间影响人的一生。人的内心都有被他人承认的渴望。每个学生希望能够得到老师的表扬、激励,并使自己树立起自信心。因而教师应避免使用歧视、伤害学生的语言,同时,伤害人的话可使被伤害者铭记终身。用激励的话来代替歧视语言,同样可以达到教育的目的,如用“你要是再认真一点,会更好!”用训斥的方法来教育学生,不如教会学生如何处理问题的方法,如,既可以安排问题学生当干部,也可以用写作文等形式来唤起其向上的信心,培养学生克服困难的信心。一位女生在课堂上喜欢画画,其成绩可想而知;我曾多次暗示她,要想在绘画方面走出一条路来,光靠绘画是不够的,还需要其他成绩为基础。慢慢地她改变了态度,克服了过去的畏难情绪,后来,不但上了高中,还考上了美术院校。
  5.教师不要过分注重结果,要允许学生犯错误、允许产生畏难情绪
  “花圃里面也有草。”义务教育阶段的初中,一个班集体的学生参差不齐、良莠不分,问题学生不但有,而且还特别多。他们会因为这样或那样的畏难情绪,而犯这样或那样的错。教师要引导集体舆论:学生健康的集体舆论,有利于问题学生畏难情绪的转化;有利于他们发现问题,克服自己的不足,从而热爱学习,扎实追求科学知识的基本功,“大孝报国家,小孝报父母”,用知识改变自己的人生。
  6.允许畏难情绪学生给自己提建议,反映他们的学习需求
  畏难情绪学生在产生畏难情绪的过程中,因为畏难逐渐地疏远老师,以至于由于老师工作的疏漏,对他们的行为产生误解,他们也不争辩。其实,学生的成长过程就是师生共同成长的过程。老师要多了解学生、多问学生,尤其是有畏难情绪的学生,只要多了解、多沟通,鼓励学生多给自己的工作找缺点、提建议,让他们说出心中的畏难情绪,加强心与心的交流,使他们在学习生活中逐渐消除畏难情绪。
  7.加强与学生家长的沟通
  问题学生的校园生活是其生活中的一部分,家庭才是其生活的基础。家庭环境不同,生长的环境不同,孩子的性格就不同。因此,引导学生克服学习生活中的畏难情绪,教师与家长(或监护人)的沟通是十分必要的。既可以电话联系,也可指定相邻同学把问题学生的点滴进步及时地反馈给学生家长,家校结合达到共同教育的目的。对于学生与其父母的矛盾及其后果应及时指出,要让家长知道,学生的学习必须以健康成长为前提。教师既是教育者,同时又是学生心灵的呵护者。
  8.适度的惩戒是必要的
  学生犯了错误,要让学生明白。有时一个眼神、一个肢体语言都可给以警示。但也有个学生别明知故犯,老师应该给以惩戒。惩戒不等于体罚。体罚是对学生身体的伤害和心灵的挖苦,这易扭曲学生的灵魂。惩戒是对问题学生畏难情绪的善意教育形式,其方式应以教育法规规定的不伤害学生身心健康为原则,或面壁思过,或师生一起共同学习教育法规让学生写出自己对违纪的认识等,总之,就是要学生认识自己的错误,让老师逐渐走进学生的心灵。
  9.推荐好书
  书是学生的精神食粮。老师要诱导学生用一定的时间去阅读有益于身心健康的好书,让他们定期和同学们讨论、交流读书体会,互相促进、相互激励,引导他们克服畏难情绪,使他们在读书中发生“润物细无声”的变化。
  因此,把更多的关注投向问题学生,老师用心灵赢得心灵,“由一个德育工作者转变为孩子的心灵呵护者”,抚慰孩子的心灵,培养他们的自信。当他们遇到困难时,才能克服畏难情绪,才愿意自己去解决问题、战胜困难。
  该论文为2017年度陇南市市级课题《九年级学生考试情绪的表现及应对策略研究》(课题批准号:LN[2017]101)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