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小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的培养
【作者】 万晓凤
【机构】 陕西省汉中市城固县西郊逸夫小学
【正文】 【摘 要】 阅读习惯的好坏对于学生的阅读效果非常重要。如果不培养学生养成自觉、专心地思考习惯,阅读就会毫无效果。所以,在阅读教学中,应该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关键词】 小学生;阅读习惯;培养
阅读教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古今中外,前贤先哲都有许多关于阅读的至理名言,把阅读的重要性说得非常透彻。小学阶段的阅读教学任务主要是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良好的阅读习惯。阅读习惯指的是不需要别人强制,也不需要自己的警觉,就能自然而然地进行阅读的种种动作。它是在阅读实践中养成的,其突出特点就是自动化。阅读能力的取得,从根本上来说等同于良好阅读习惯的养成。学生良好阅读习惯的形成是提高其阅读能力的可靠保证,也对学生的终身学习,终身发展有着深远的意义。
教师要把培养良好阅读习惯地教学融入到课内阅读和课外阅读中去。课内阅读是教师阅读教学中比重占的较大的一部分。教材中的阅读材料是经过许多专家和优秀的教育工作者精心挑选出的“精品中的精品”,无论是文章结构还是思想内容都是最适宜小学生阅读和学习的。还有,教师的阅读教学大部分的时间是在课内阅读上,通过课内的阅读和作业来渗透到课外。所以,培养小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要重点利用课内的阅读教学,尤其是阅读方法的训练。而在开放的语文教育体系中,课外阅读不再是语文教育的“点缀”,更不是可无可有的“软任务”。吕淑湘先生曾说过:“少数语文水平较好的学生,你要问他的经验,异口同声说得益于课外。”这说明什么?说明语文学习不能局限在小课堂里,只有树立大语文观,构建课内外结合、校内外沟通的语文教育体系,给学生创造一个广阔的语文学习空间,才能有效地提高语文学习的效率。因此,拓宽学生课外阅读,无疑是提高语文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也是培养学生良好阅读习惯的一个重要方面。课内阅读注重方法的培养,是“质”的积累,而课外阅读则注重兴趣和品质的培养,是“量”的提高。二者相互促进,教师要把课内阅读和课外阅读共同重视并且联系起来,才能让学生的阅读获得真正的质量保证和提高。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呢?我认为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培养学生读书时注意力集中,并且读思结合的习惯。
宋代朱熹提倡“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眼到是看,口到是读,心到首先是注意力集中心无旁骛,同时包括思考、理解。阅读是一项需要注意力高度集中的活动,三心二意的阅读是不会有收获和提高的。在小学时期,学生的注意力集中性并没有发展完善,集中的深度不足,时间也较短。所以在阅读活动中,教师要调动学生的各个感官,使他们的注意力集中到文章上,最有效的方法就是让学生对文章进行朗读。现代心理学的研究表明,朗读是符合儿童语言发展的年龄特点的。由于儿童内部语言尚未充分发展,大声朗读有助于注意力的稳定。同时,通过朗读把无声的书面语言转换成了有声的口头语言,必然有思维的参与,就有助于对文章的理解。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大声的朗读课文,多读,熟读,渐渐的学生在阅读时的注意力就集中起来了,做到了“眼到”,和“口到”。
在多读和熟读的基础上,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养成阅读时“精思”的习惯。“口到”和“眼到”只是把握了语言的表层,而“心到”才达到了语言的深层,从表层到深层的理解,只有通过思维才能实现。如果不会边读边思考,那也不会有良好的阅读效果。要培养学生边读边思考的习惯,第一、要使学生读书要“有疑”。教师在学生读课文之前,要巧妙地提出让学生感到好奇的问题,让学生用心去想,带着目标和问题去读书。这是一个了解文章主要内容的过程。例如在学习《玩出了名堂》这一课时,老师在学生读课文之前提出:玩耍常常被认为是浪费时间的事,可是列文虎克却“玩出了名堂”,你们想知道他是怎么玩得吗?学生这时就会对课文产生巨大的好奇心,阅读积极性得到提高,注意力自然就集中起来了。第二、要培养学生读书要“质疑”的习惯。学生在阅读时,如果真正做到心到、眼到、口到,就能发现问题,提出疑问,因此,教师要鼓励学生在阅读中积极展开思维,反复琢磨语言文字所表达的思想内容,大胆提出自己的见解,找出疑难问题,并允许学生提出与作品相反的观点和意见。教学实践证明,如果学生读书能边读边思考,不但会解决理解课中许多问题,而且会出人意料地显示出他的聪明智慧。如五年级孩子在学习《落花生》这一课时,对文中说的“苹果、桃子、石榴把鲜红嫩绿的果实高高挂在枝头,使人一见就生爱慕之心,而花生默默无闻,朴实无华的精神才最可贵。”这句话提出了质疑,学生认为苹果、桃子等水果也是好的,心灵美固然重要,但是外表美也是需要的。在教学中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这说明学生的潜力是不可估量的,如果把提出疑问的主动权交给他们,培养他们读书“有疑”、“质疑”的习惯,不但会发现解决许多问题,而且会逐步培养他们的创造能力。
二、培养学生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理解课文的习惯。
课本中有许多的词语、句子,如果单独把它们抽出来理解,学生往往会有困难,但如果把它们放到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联系上下文,仔细琢磨一下,就能够确切的理解。如《草船借箭》中,最后一自然段中“神机妙算”一词,学生查字典会知道它的意思是:“惊人的机智,巧妙的谋划。”如果学生能联系上文读一读,就可以知道诸葛亮算到三天以后定有大雾,并会有东南风,因此船头向东、船尾向西,而且利用了曹操谨慎多疑的性格,草船借箭的计划才得以圆满完成。这样一来,“神机妙算”这个词就会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要比学生查字典的效果好得多。
小学语文课本内容十分丰富。许多课文所涉及的内容十分广泛,有的离学生的生活比较远,理解会有一定困难。如《草原》第二自然段中有这样一段话:“草原上行车十分洒脱,只要方向不错,怎么走都可以。”由于大部分学生没有见到过草原,对“洒脱”一词的理解有一定难度。有的学生联系到自己的生活实际,说在草原上行驶不必像在马路上一样,还得看红绿灯,还得受警察的限制,可以自由自在,不受任何约束。这样一来,学生就会体会出“洒脱”这个词的准确性和生动性。
在阅读时加入上下文和对生活的联系,会使文章读起来更加生动、形象、有趣。同时也让阅读的难度大大的降低,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
三、培养学生独立阅读,并且善于积累的习惯。
培养学生独立阅读,是培养良好阅读习惯的的最终目的,使学生能够“不待人教,自能读书”(叶圣陶语)。所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以课文为主,实行精讲多读,教会学生独立阅读的方法,提高独立阅读的自觉性。随着阅读教材的进度,坚持“一篇带多篇,课内得法,课外受益,课内打基础,课外求发展。”把课内外阅读内容作为课内知识的扩充。学生在课堂上学会了独立阅读的方法,在课外阅读中,丰富了语文教材,扩大知识面。
无论是课内阅读还是课外阅读,最终的目标都是积累。教师不仅要重视阅读过程,也要重视让学生在阅读中善于收获。“不动笔墨不读书”是古今中外的教育家所提倡的读书方法。强调的是在阅读的时候要加强动笔。对中年级的学生可以要求他们摘录一些好词好句以及好的段落。动笔的时候不仅仅要求摘录,还可以在旁边写写批注,可以把读书时产生的心得、评语、疑问等随时写在书页的空白处。还可以对课文进行再创作,如写读后感、续写、缩写、评价书中的人物等等。这样,不仅培养了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还锻炼了他们的思维能力,使课本上的知识正变成自己的知识。
四、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增加课外阅读量。
《语文课程标准》对小学语文课外阅读作了具体明确的规定:“1—2年级要背诵优秀诗文50篇(段),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5万字;3—4年级要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收藏并与同学交流图书资料,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40万字,背诵优秀诗文50篇(段);5—6年级要扩展自己的阅读面,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00万字,背诵优秀诗文60篇(段)。”可见课外阅读在语文教学有相当的比重。同时《语文课程标准》也明确指出:“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整本的书”。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阅读有兴趣,就为学生持续阅读和提高阅读能力提供了内因条件,培养小学生浓厚的阅读兴趣,是养成良好阅读习惯的第一步。在教学实际中,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利用学生的“阅读期待效应”。如教师从只讲一半的故事入手,最终让学生自己去借阅有关书籍,从而让学生自己主动的投入阅读活动。
(2)树立阅读榜样,介绍阅读经验。可以组织部分有着强烈的阅读兴趣和语文成绩优秀的同学现身说法,在班集体中介绍自己的阅读经验和阅读体会,树立榜样,促使大部分同学向这些优秀同学学习。
(3)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阅读活动,吸引同学们加入到活动中来。如可以组织开展一些“走近大师”、“我最喜欢读的一本书”等的阅读活动。总之要让学生首先读起来,然后再在阅读中自己体验阅读的乐趣。
五、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阅读观,选择优秀书籍。
学生有兴趣读书当然是一件好事,可是,如果教师对他们的课外阅读放任自流,忽视和淡化了其具体的指导,学生凭兴趣遨游书海,久而久之,必然因每人的爱好不同形成课外阅读的误区。从而使部分学生的语文能力的发展是不平衡不全面的。面对学生的阅读误区,我们教师应当加以正确的引导。可是当面对浩如烟海的课外书籍,教师应该如何指导学生选择了精品,又配合了语文学习的需要呢?我认为教师可指导学生从所学的课文出发选择课外读物:
(一)根据课文的体裁(题材、作者),指导学生选择课外读物。
教师在教学某种文体的课文时,可以在教会学生独立阅读方法后,向学生推荐同类体裁的读物,指导学生运用课堂上学到的阅读方法进行课外阅读,以达到课内得法,课外受益的效果。比如教师在教学《坐井观天》这篇课文之后,可以让学生读一读别的成语故事或寓言,可以读读《小学生成语故事》等等。有些文章虽然体裁不同,但是它们写的却是同一题材。选择同一写作对象,可以使学生感受到不同作者看待同问题的不同角度,有助于发展学生多角度思维的能力。
某位作者的文章后,教师可向学生介绍该作者在这一时期写的系列作品,让学生课外去阅读。如学习完许地山的《落花生》后,可以让学生读一读许地山的其他作品。这样既可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增加阅读量,又可加深学生对这位作者、作品内容的理解和对他写作风格的把握。
(二)立足文本,指导学生阅读相关的文章。
语文课文中有些文章,如果光从课文中的语言文字去理解,学生理解起来可能还有一些难度,特别有一些科普文章,或关于动物、植物,或关于自然的、人文的景观,虽然涉及内容广泛,但是都比较浅显,学生有时会觉得满足不了求知的欲望。遇到这种情况,教师可鼓励学生在相关的书籍中深入探究。例如在教学完《只有一个地球》之后,有些孩子对课内的知识还不够满足,我就推荐他们去阅读《神秘的宇宙》,了解更多宇宙知识。
(三)根据文本的出处,指导学生阅读课外读物。
小学语文课文中有很多课文是选自或节选自某作品集,教师在教学这些文章的时候,要注意引导学生阅读原著,有事还可以让学生读一读该作者的整个作品。比如,在教学《金钱的魔力》之后,可以让孩子们读一读《百万富翁》,在教学《冬阳?童年?骆驼队》后,可以让孩子们读一读林海音的《城南旧事》,又比如在《草船借箭》、《猴王出世》、《景阳冈》等文章教学之后,要把《三国演义》、《西游记》和《水浒转》推荐给学生。
在学生读书的过程中,教师还要纠正学生错误的读书姿势,这对保护学生的视力和身姿发展有着重要意义。要让学生有爱护图书的意识,碰书本前手要干净,不卷折书页,有包书皮的习惯。总之,有一个良好的图书习惯,会使人终生受益。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高尔基的这句名言,形象地说明了书籍对推动人类文明的作用。良好的阅读习惯,是一个人终生的宝贵财富,也是他终身学习的坚实基础。诚然,良好的阅读习惯是在坚持不懈地反复练习中养成的,光说不练是不行的,没有耐心和恒心也不会有好的效果。因此,无论是课内还是课外都应从一点一滴做起,不断积累。另外,良好的阅读习惯离不开老师的指导、训练,周密的考虑,科学的安排十分重要。当然,更有教师的身教作用,教师的一言一行都要成为学生的榜样,学生方能在潜移默化中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参考文献:
[1]陈珂《对〈语文课程标准〉阅读能力培养的浅析》
【关键词】 小学生;阅读习惯;培养
阅读教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古今中外,前贤先哲都有许多关于阅读的至理名言,把阅读的重要性说得非常透彻。小学阶段的阅读教学任务主要是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良好的阅读习惯。阅读习惯指的是不需要别人强制,也不需要自己的警觉,就能自然而然地进行阅读的种种动作。它是在阅读实践中养成的,其突出特点就是自动化。阅读能力的取得,从根本上来说等同于良好阅读习惯的养成。学生良好阅读习惯的形成是提高其阅读能力的可靠保证,也对学生的终身学习,终身发展有着深远的意义。
教师要把培养良好阅读习惯地教学融入到课内阅读和课外阅读中去。课内阅读是教师阅读教学中比重占的较大的一部分。教材中的阅读材料是经过许多专家和优秀的教育工作者精心挑选出的“精品中的精品”,无论是文章结构还是思想内容都是最适宜小学生阅读和学习的。还有,教师的阅读教学大部分的时间是在课内阅读上,通过课内的阅读和作业来渗透到课外。所以,培养小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要重点利用课内的阅读教学,尤其是阅读方法的训练。而在开放的语文教育体系中,课外阅读不再是语文教育的“点缀”,更不是可无可有的“软任务”。吕淑湘先生曾说过:“少数语文水平较好的学生,你要问他的经验,异口同声说得益于课外。”这说明什么?说明语文学习不能局限在小课堂里,只有树立大语文观,构建课内外结合、校内外沟通的语文教育体系,给学生创造一个广阔的语文学习空间,才能有效地提高语文学习的效率。因此,拓宽学生课外阅读,无疑是提高语文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也是培养学生良好阅读习惯的一个重要方面。课内阅读注重方法的培养,是“质”的积累,而课外阅读则注重兴趣和品质的培养,是“量”的提高。二者相互促进,教师要把课内阅读和课外阅读共同重视并且联系起来,才能让学生的阅读获得真正的质量保证和提高。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呢?我认为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培养学生读书时注意力集中,并且读思结合的习惯。
宋代朱熹提倡“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眼到是看,口到是读,心到首先是注意力集中心无旁骛,同时包括思考、理解。阅读是一项需要注意力高度集中的活动,三心二意的阅读是不会有收获和提高的。在小学时期,学生的注意力集中性并没有发展完善,集中的深度不足,时间也较短。所以在阅读活动中,教师要调动学生的各个感官,使他们的注意力集中到文章上,最有效的方法就是让学生对文章进行朗读。现代心理学的研究表明,朗读是符合儿童语言发展的年龄特点的。由于儿童内部语言尚未充分发展,大声朗读有助于注意力的稳定。同时,通过朗读把无声的书面语言转换成了有声的口头语言,必然有思维的参与,就有助于对文章的理解。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大声的朗读课文,多读,熟读,渐渐的学生在阅读时的注意力就集中起来了,做到了“眼到”,和“口到”。
在多读和熟读的基础上,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养成阅读时“精思”的习惯。“口到”和“眼到”只是把握了语言的表层,而“心到”才达到了语言的深层,从表层到深层的理解,只有通过思维才能实现。如果不会边读边思考,那也不会有良好的阅读效果。要培养学生边读边思考的习惯,第一、要使学生读书要“有疑”。教师在学生读课文之前,要巧妙地提出让学生感到好奇的问题,让学生用心去想,带着目标和问题去读书。这是一个了解文章主要内容的过程。例如在学习《玩出了名堂》这一课时,老师在学生读课文之前提出:玩耍常常被认为是浪费时间的事,可是列文虎克却“玩出了名堂”,你们想知道他是怎么玩得吗?学生这时就会对课文产生巨大的好奇心,阅读积极性得到提高,注意力自然就集中起来了。第二、要培养学生读书要“质疑”的习惯。学生在阅读时,如果真正做到心到、眼到、口到,就能发现问题,提出疑问,因此,教师要鼓励学生在阅读中积极展开思维,反复琢磨语言文字所表达的思想内容,大胆提出自己的见解,找出疑难问题,并允许学生提出与作品相反的观点和意见。教学实践证明,如果学生读书能边读边思考,不但会解决理解课中许多问题,而且会出人意料地显示出他的聪明智慧。如五年级孩子在学习《落花生》这一课时,对文中说的“苹果、桃子、石榴把鲜红嫩绿的果实高高挂在枝头,使人一见就生爱慕之心,而花生默默无闻,朴实无华的精神才最可贵。”这句话提出了质疑,学生认为苹果、桃子等水果也是好的,心灵美固然重要,但是外表美也是需要的。在教学中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这说明学生的潜力是不可估量的,如果把提出疑问的主动权交给他们,培养他们读书“有疑”、“质疑”的习惯,不但会发现解决许多问题,而且会逐步培养他们的创造能力。
二、培养学生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理解课文的习惯。
课本中有许多的词语、句子,如果单独把它们抽出来理解,学生往往会有困难,但如果把它们放到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联系上下文,仔细琢磨一下,就能够确切的理解。如《草船借箭》中,最后一自然段中“神机妙算”一词,学生查字典会知道它的意思是:“惊人的机智,巧妙的谋划。”如果学生能联系上文读一读,就可以知道诸葛亮算到三天以后定有大雾,并会有东南风,因此船头向东、船尾向西,而且利用了曹操谨慎多疑的性格,草船借箭的计划才得以圆满完成。这样一来,“神机妙算”这个词就会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要比学生查字典的效果好得多。
小学语文课本内容十分丰富。许多课文所涉及的内容十分广泛,有的离学生的生活比较远,理解会有一定困难。如《草原》第二自然段中有这样一段话:“草原上行车十分洒脱,只要方向不错,怎么走都可以。”由于大部分学生没有见到过草原,对“洒脱”一词的理解有一定难度。有的学生联系到自己的生活实际,说在草原上行驶不必像在马路上一样,还得看红绿灯,还得受警察的限制,可以自由自在,不受任何约束。这样一来,学生就会体会出“洒脱”这个词的准确性和生动性。
在阅读时加入上下文和对生活的联系,会使文章读起来更加生动、形象、有趣。同时也让阅读的难度大大的降低,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
三、培养学生独立阅读,并且善于积累的习惯。
培养学生独立阅读,是培养良好阅读习惯的的最终目的,使学生能够“不待人教,自能读书”(叶圣陶语)。所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以课文为主,实行精讲多读,教会学生独立阅读的方法,提高独立阅读的自觉性。随着阅读教材的进度,坚持“一篇带多篇,课内得法,课外受益,课内打基础,课外求发展。”把课内外阅读内容作为课内知识的扩充。学生在课堂上学会了独立阅读的方法,在课外阅读中,丰富了语文教材,扩大知识面。
无论是课内阅读还是课外阅读,最终的目标都是积累。教师不仅要重视阅读过程,也要重视让学生在阅读中善于收获。“不动笔墨不读书”是古今中外的教育家所提倡的读书方法。强调的是在阅读的时候要加强动笔。对中年级的学生可以要求他们摘录一些好词好句以及好的段落。动笔的时候不仅仅要求摘录,还可以在旁边写写批注,可以把读书时产生的心得、评语、疑问等随时写在书页的空白处。还可以对课文进行再创作,如写读后感、续写、缩写、评价书中的人物等等。这样,不仅培养了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还锻炼了他们的思维能力,使课本上的知识正变成自己的知识。
四、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增加课外阅读量。
《语文课程标准》对小学语文课外阅读作了具体明确的规定:“1—2年级要背诵优秀诗文50篇(段),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5万字;3—4年级要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收藏并与同学交流图书资料,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40万字,背诵优秀诗文50篇(段);5—6年级要扩展自己的阅读面,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00万字,背诵优秀诗文60篇(段)。”可见课外阅读在语文教学有相当的比重。同时《语文课程标准》也明确指出:“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整本的书”。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阅读有兴趣,就为学生持续阅读和提高阅读能力提供了内因条件,培养小学生浓厚的阅读兴趣,是养成良好阅读习惯的第一步。在教学实际中,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利用学生的“阅读期待效应”。如教师从只讲一半的故事入手,最终让学生自己去借阅有关书籍,从而让学生自己主动的投入阅读活动。
(2)树立阅读榜样,介绍阅读经验。可以组织部分有着强烈的阅读兴趣和语文成绩优秀的同学现身说法,在班集体中介绍自己的阅读经验和阅读体会,树立榜样,促使大部分同学向这些优秀同学学习。
(3)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阅读活动,吸引同学们加入到活动中来。如可以组织开展一些“走近大师”、“我最喜欢读的一本书”等的阅读活动。总之要让学生首先读起来,然后再在阅读中自己体验阅读的乐趣。
五、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阅读观,选择优秀书籍。
学生有兴趣读书当然是一件好事,可是,如果教师对他们的课外阅读放任自流,忽视和淡化了其具体的指导,学生凭兴趣遨游书海,久而久之,必然因每人的爱好不同形成课外阅读的误区。从而使部分学生的语文能力的发展是不平衡不全面的。面对学生的阅读误区,我们教师应当加以正确的引导。可是当面对浩如烟海的课外书籍,教师应该如何指导学生选择了精品,又配合了语文学习的需要呢?我认为教师可指导学生从所学的课文出发选择课外读物:
(一)根据课文的体裁(题材、作者),指导学生选择课外读物。
教师在教学某种文体的课文时,可以在教会学生独立阅读方法后,向学生推荐同类体裁的读物,指导学生运用课堂上学到的阅读方法进行课外阅读,以达到课内得法,课外受益的效果。比如教师在教学《坐井观天》这篇课文之后,可以让学生读一读别的成语故事或寓言,可以读读《小学生成语故事》等等。有些文章虽然体裁不同,但是它们写的却是同一题材。选择同一写作对象,可以使学生感受到不同作者看待同问题的不同角度,有助于发展学生多角度思维的能力。
某位作者的文章后,教师可向学生介绍该作者在这一时期写的系列作品,让学生课外去阅读。如学习完许地山的《落花生》后,可以让学生读一读许地山的其他作品。这样既可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增加阅读量,又可加深学生对这位作者、作品内容的理解和对他写作风格的把握。
(二)立足文本,指导学生阅读相关的文章。
语文课文中有些文章,如果光从课文中的语言文字去理解,学生理解起来可能还有一些难度,特别有一些科普文章,或关于动物、植物,或关于自然的、人文的景观,虽然涉及内容广泛,但是都比较浅显,学生有时会觉得满足不了求知的欲望。遇到这种情况,教师可鼓励学生在相关的书籍中深入探究。例如在教学完《只有一个地球》之后,有些孩子对课内的知识还不够满足,我就推荐他们去阅读《神秘的宇宙》,了解更多宇宙知识。
(三)根据文本的出处,指导学生阅读课外读物。
小学语文课文中有很多课文是选自或节选自某作品集,教师在教学这些文章的时候,要注意引导学生阅读原著,有事还可以让学生读一读该作者的整个作品。比如,在教学《金钱的魔力》之后,可以让孩子们读一读《百万富翁》,在教学《冬阳?童年?骆驼队》后,可以让孩子们读一读林海音的《城南旧事》,又比如在《草船借箭》、《猴王出世》、《景阳冈》等文章教学之后,要把《三国演义》、《西游记》和《水浒转》推荐给学生。
在学生读书的过程中,教师还要纠正学生错误的读书姿势,这对保护学生的视力和身姿发展有着重要意义。要让学生有爱护图书的意识,碰书本前手要干净,不卷折书页,有包书皮的习惯。总之,有一个良好的图书习惯,会使人终生受益。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高尔基的这句名言,形象地说明了书籍对推动人类文明的作用。良好的阅读习惯,是一个人终生的宝贵财富,也是他终身学习的坚实基础。诚然,良好的阅读习惯是在坚持不懈地反复练习中养成的,光说不练是不行的,没有耐心和恒心也不会有好的效果。因此,无论是课内还是课外都应从一点一滴做起,不断积累。另外,良好的阅读习惯离不开老师的指导、训练,周密的考虑,科学的安排十分重要。当然,更有教师的身教作用,教师的一言一行都要成为学生的榜样,学生方能在潜移默化中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参考文献:
[1]陈珂《对〈语文课程标准〉阅读能力培养的浅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