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浅谈初中语文教学中的“读”
【作者】 甲毛吉
【机构】 青海省果洛州玛沁县第一民族中学
【正文】 【摘 要】 读是语文学习的一种好方法,在语文教学中重视读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为阅读可以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能力,通过阅读有助于加深对文章的理解,有助于培养语感,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关键词】 语文教学;“读”
中国古代就有“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可见,读是语文学习的一种好方法,在语文教学中重视读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为阅读可以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能力,通过阅读有助于加深对文章的理解,有助于培养语感,提高语言表达能力。下面我就语文教学中的“读”谈点个人看法,与同行商榷。
语文教学实际就是一种传授阅读知识、培养阅读能力和养成阅读习惯的方法。它包括读文教学过程和读文教学方法。其中读文教学过程即组织教学过程,一向是方法论领域探讨的重要课题。
19世纪末,德国赫尔巴特的信徒莱因把读文教学过程分为五个阶段:第一阶段——预备,复习旧课,进行对新课文有关联的事项的问答和解释新字、难词;第二阶段——提示,即向学生提示课文的教学目的和学习重点;第三阶段——比较,把新学习的词语句同学习过的词语句进行比较;第四阶段——概括,即归纳、概括全文的中心,得出结论;第五阶段——应用,让学生练习造句和写短文。另外,前苏联曾把中学文学教学的程序区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起始,介绍作家和作品的时代背景,解释生词难句;第二阶段——阅读和分析,朗读作品,分析人物,分析情切发展过程;第三阶段——结束,概括主题思想,总结写作技巧。实际上,以前我们在教学过程是有意无意地仿效了上述两种模式。每分析课文总是先介绍作者,作品出处,写作背景等内容;然后老师范读课文内容,正音释词;接着讲析文章内容,概括主题思想,总结写作特色;最后布置作业。这种方案虽然把教学更加清晰地划分为连续的几个阶段,使教学成为更富有秩序的活动。但是最大的弱点在于以教师为主体,学生处于被动地位,压抑了学生的积极性。这与教改方案相背离的。
到了本世纪70年代,上海育才中学提出了“读读、讲讲、议议、练练”的教学过程模式。读是一上课就引导学生阅读教科书,让学生积极地从课文中吸取知识,养成主动学习的习惯。议是在读的基础上,在教师的引导下,使学生就所遇到的疑难进行讨论,切磋和琢磨。在学生讨论时,教师再有重点地到一二组去听听,及时进行启发和必要的讲解。最后,以竞赛来结束教学过程。关于练习,不光是做作业,还必须在学生作业的基础上,进行分析讨论。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读是基础,议是关键,练是手段,讲是贯彻始终的。这个方案是以发扬学生积极性为原则,目的在于培养自学能力。这对于矫正教师一讲到底的时弊,是很有建设性的。对于那些重点中学,学生素质较好的学校,这种方案还是可用的,至今许多学校还是采用这种方案的。但面对如我校学生素质较低的现实,这种方案就不尽理想了。这就是要求我们寻找一种新的教学过程模式,一条既能解放学生,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又能较好完成教学任务之路。
第一,解放学生,确立学生主体性的原则,教学过程应尽可能多采用提问法(回答法)和讨论法等教学方法。以唤起学生的注意,激起学生的兴致,活跃学生的思维。大到文章的内容、写法;小到文学常识、正音释词都可以拟一些难易适中的问题,由学生来回答,让学生成为课堂的真正主人。如,在讲授朱自清的散文《背影》这一课时,教师可在布置学生课外预习的基础上,提出这些问题:《背影》一文的作者是谁?选自哪部作品?文章的体裁是什么?如何读准、理解清楚“蹒跚”“狼藉”“踌躇”“不能自已”等等词语?诸如这些问题虽然都很简单,翻翻课文,查查工具书都能准确作出回答,但这样做既可激发学生的思维,又可促使学生养成自学的习惯,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印象。在学生熟识文章内容的基础上,教师又可以提出:文章以什么为线索?文章先后几次写到“父亲”的背影,其中哪一次写得最详尽?车站送别时,“父亲”对“我”讲了哪几句话,各表现了什么?“父亲”过铁道为我买东西时,前后用了哪几个准确的动词,从中可以表现出“父亲”哪方面的性格特征?纵观全文,文章表现了一个什么样的主题?等等问题。在学生回答这些问题时,对于个别难度较大的问题,教师可作必要的提示、启发。
第二,教学组织过程要敢于打破常规模式。对于一篇篇幅较长、语言较为含蓄、主题不易理解的文章(特别是鲁迅的作品),应当敢于调整教学顺序。可以在导入课文后,立即向学生展示作者的写作意图,文章的主题思想。让学生有目的去详解文章内容,剖析语言的深刻含义,领会作者的写作技巧。如,在讲授《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时,可先告诉学生本文所要表现的主题,即:一是表现儿童热爱大自然,喜欢自由快乐生活的主题;二是抨击封建教育制度对儿童身心发展的束缚。然后让学生把作者儿时的百草园生活和三味书屋生活加以对比阅读。依据所提供的文章中心去理解挖掘文句的深层含义,掌握文章的表现手法。这样,对于一篇较为复杂的文章,学生也可以自己弄懂文章的内容及写法,且效果很好。
第三,学生掌握知识的方法是课堂学习,课外练习。“得法于课内,开花于课外”就是要求学生做到学以致用。对此,教师要利用某些文章内容特点,注重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做到了真正的放手。如,在分析《中国石拱桥》一文时,教师大可不必详细讲解有关赵州桥、卢沟桥的内容。课堂上,教师只要以赵州桥为例进行分析解说其特点。至于说明卢沟桥部份的内容,可以让学生自己课外模仿教师的分析完成这部分的内容解读。教师于下一节课利用些许时间抽查学生完成情况即可。又如,在教学《在烈日和暴雨下》时,教师只要分析文章第一部分内容即可。对于文章第二部分的内容(暴雨下主人公挣命的情景)留给学生自己课外完成。待下一节课,请一位表达能力较强的学生上台给其他同学讲解分析。让学生也当回老师。做到把课堂还给学生的目的。
第四,在读过程中,让学生不知不觉地学习语言,并试着引导学生注意有意识地关注课本中的写作手法。指导学生学习多种写作方法,将课内阅读与写作结合起来,指导学生学习多种写作方法。
(1)对教材所涉及的内容,使学生在学习课文之前,必须不断地反复阅读,细细品味文中的语言,真正地做到对文中内容有所了解,然后才是在教师指导下,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获得思想启迪和审美享受乐趣。
(2)从最根本的句子开始,重视语言的品味,更好地运用语言,实现内容与形式的统一,如九年级课本里《星星变奏曲》让学生仿照这首诗“如果……如果……”或“谁不愿意……谁不愿意”的句式写几句诗,表达一种企盼。因句子是构成文章的部分,使学生不仅做到语句通顺,而且学会把握事物的特征,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意愿。同时,学习教材时,注意教会学生如中心句、过渡句、设问句,如何在文中去使用,并结合每次作文,让学生有重点去练习一些技巧,还有试着使用排比、拟人、比喻等一些修辞手法,增强文章的形象性,使文章语言优美,给人以美的享受。
(3)了解文章的行文结构,条理清楚,结构严谨是一篇文章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而开头设置的新颖,有创意,也能激发读者无限的阅读兴趣,如《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开头先设置一道数字题,从四个图形提出一个问题,作为引子,引出文章的中心论点,进而引入对所论问题的论证,最后得出结论,即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那么仿照文章结构,写一篇议论文,并学习其开头如何使枯燥的论理,变得吸引人的注意,有趣味,不仅使学生掌握了阅读的技巧,而且也给自己的写作增添了亮点。当然,学习语文除了重视课内阅读的点滴培养,又要引导学生在课外,在生活中,学语文,用语文,多阅读作品,多思考。
总之,教无定法,教必有法。能让学生的主体性得到充分发挥的教法,是新课程改革的最终归宿。
参考文献:
[1]叶圣陶,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M】集,教育科学出版社,1950
[2]陈秋花;;掌握阅读技巧,提高阅读效率[J];吉林教育;2010年02期
[3] 黄春燕;;快乐的课堂,快乐的阅读[J];语文教学与研究;2010年08期
[4]黄荔芸;;浅谈怎样培养学生的感情朗读[J];成才之路;2010年03期
【关键词】 语文教学;“读”
中国古代就有“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可见,读是语文学习的一种好方法,在语文教学中重视读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为阅读可以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能力,通过阅读有助于加深对文章的理解,有助于培养语感,提高语言表达能力。下面我就语文教学中的“读”谈点个人看法,与同行商榷。
语文教学实际就是一种传授阅读知识、培养阅读能力和养成阅读习惯的方法。它包括读文教学过程和读文教学方法。其中读文教学过程即组织教学过程,一向是方法论领域探讨的重要课题。
19世纪末,德国赫尔巴特的信徒莱因把读文教学过程分为五个阶段:第一阶段——预备,复习旧课,进行对新课文有关联的事项的问答和解释新字、难词;第二阶段——提示,即向学生提示课文的教学目的和学习重点;第三阶段——比较,把新学习的词语句同学习过的词语句进行比较;第四阶段——概括,即归纳、概括全文的中心,得出结论;第五阶段——应用,让学生练习造句和写短文。另外,前苏联曾把中学文学教学的程序区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起始,介绍作家和作品的时代背景,解释生词难句;第二阶段——阅读和分析,朗读作品,分析人物,分析情切发展过程;第三阶段——结束,概括主题思想,总结写作技巧。实际上,以前我们在教学过程是有意无意地仿效了上述两种模式。每分析课文总是先介绍作者,作品出处,写作背景等内容;然后老师范读课文内容,正音释词;接着讲析文章内容,概括主题思想,总结写作特色;最后布置作业。这种方案虽然把教学更加清晰地划分为连续的几个阶段,使教学成为更富有秩序的活动。但是最大的弱点在于以教师为主体,学生处于被动地位,压抑了学生的积极性。这与教改方案相背离的。
到了本世纪70年代,上海育才中学提出了“读读、讲讲、议议、练练”的教学过程模式。读是一上课就引导学生阅读教科书,让学生积极地从课文中吸取知识,养成主动学习的习惯。议是在读的基础上,在教师的引导下,使学生就所遇到的疑难进行讨论,切磋和琢磨。在学生讨论时,教师再有重点地到一二组去听听,及时进行启发和必要的讲解。最后,以竞赛来结束教学过程。关于练习,不光是做作业,还必须在学生作业的基础上,进行分析讨论。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读是基础,议是关键,练是手段,讲是贯彻始终的。这个方案是以发扬学生积极性为原则,目的在于培养自学能力。这对于矫正教师一讲到底的时弊,是很有建设性的。对于那些重点中学,学生素质较好的学校,这种方案还是可用的,至今许多学校还是采用这种方案的。但面对如我校学生素质较低的现实,这种方案就不尽理想了。这就是要求我们寻找一种新的教学过程模式,一条既能解放学生,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又能较好完成教学任务之路。
第一,解放学生,确立学生主体性的原则,教学过程应尽可能多采用提问法(回答法)和讨论法等教学方法。以唤起学生的注意,激起学生的兴致,活跃学生的思维。大到文章的内容、写法;小到文学常识、正音释词都可以拟一些难易适中的问题,由学生来回答,让学生成为课堂的真正主人。如,在讲授朱自清的散文《背影》这一课时,教师可在布置学生课外预习的基础上,提出这些问题:《背影》一文的作者是谁?选自哪部作品?文章的体裁是什么?如何读准、理解清楚“蹒跚”“狼藉”“踌躇”“不能自已”等等词语?诸如这些问题虽然都很简单,翻翻课文,查查工具书都能准确作出回答,但这样做既可激发学生的思维,又可促使学生养成自学的习惯,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印象。在学生熟识文章内容的基础上,教师又可以提出:文章以什么为线索?文章先后几次写到“父亲”的背影,其中哪一次写得最详尽?车站送别时,“父亲”对“我”讲了哪几句话,各表现了什么?“父亲”过铁道为我买东西时,前后用了哪几个准确的动词,从中可以表现出“父亲”哪方面的性格特征?纵观全文,文章表现了一个什么样的主题?等等问题。在学生回答这些问题时,对于个别难度较大的问题,教师可作必要的提示、启发。
第二,教学组织过程要敢于打破常规模式。对于一篇篇幅较长、语言较为含蓄、主题不易理解的文章(特别是鲁迅的作品),应当敢于调整教学顺序。可以在导入课文后,立即向学生展示作者的写作意图,文章的主题思想。让学生有目的去详解文章内容,剖析语言的深刻含义,领会作者的写作技巧。如,在讲授《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时,可先告诉学生本文所要表现的主题,即:一是表现儿童热爱大自然,喜欢自由快乐生活的主题;二是抨击封建教育制度对儿童身心发展的束缚。然后让学生把作者儿时的百草园生活和三味书屋生活加以对比阅读。依据所提供的文章中心去理解挖掘文句的深层含义,掌握文章的表现手法。这样,对于一篇较为复杂的文章,学生也可以自己弄懂文章的内容及写法,且效果很好。
第三,学生掌握知识的方法是课堂学习,课外练习。“得法于课内,开花于课外”就是要求学生做到学以致用。对此,教师要利用某些文章内容特点,注重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做到了真正的放手。如,在分析《中国石拱桥》一文时,教师大可不必详细讲解有关赵州桥、卢沟桥的内容。课堂上,教师只要以赵州桥为例进行分析解说其特点。至于说明卢沟桥部份的内容,可以让学生自己课外模仿教师的分析完成这部分的内容解读。教师于下一节课利用些许时间抽查学生完成情况即可。又如,在教学《在烈日和暴雨下》时,教师只要分析文章第一部分内容即可。对于文章第二部分的内容(暴雨下主人公挣命的情景)留给学生自己课外完成。待下一节课,请一位表达能力较强的学生上台给其他同学讲解分析。让学生也当回老师。做到把课堂还给学生的目的。
第四,在读过程中,让学生不知不觉地学习语言,并试着引导学生注意有意识地关注课本中的写作手法。指导学生学习多种写作方法,将课内阅读与写作结合起来,指导学生学习多种写作方法。
(1)对教材所涉及的内容,使学生在学习课文之前,必须不断地反复阅读,细细品味文中的语言,真正地做到对文中内容有所了解,然后才是在教师指导下,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获得思想启迪和审美享受乐趣。
(2)从最根本的句子开始,重视语言的品味,更好地运用语言,实现内容与形式的统一,如九年级课本里《星星变奏曲》让学生仿照这首诗“如果……如果……”或“谁不愿意……谁不愿意”的句式写几句诗,表达一种企盼。因句子是构成文章的部分,使学生不仅做到语句通顺,而且学会把握事物的特征,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意愿。同时,学习教材时,注意教会学生如中心句、过渡句、设问句,如何在文中去使用,并结合每次作文,让学生有重点去练习一些技巧,还有试着使用排比、拟人、比喻等一些修辞手法,增强文章的形象性,使文章语言优美,给人以美的享受。
(3)了解文章的行文结构,条理清楚,结构严谨是一篇文章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而开头设置的新颖,有创意,也能激发读者无限的阅读兴趣,如《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开头先设置一道数字题,从四个图形提出一个问题,作为引子,引出文章的中心论点,进而引入对所论问题的论证,最后得出结论,即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那么仿照文章结构,写一篇议论文,并学习其开头如何使枯燥的论理,变得吸引人的注意,有趣味,不仅使学生掌握了阅读的技巧,而且也给自己的写作增添了亮点。当然,学习语文除了重视课内阅读的点滴培养,又要引导学生在课外,在生活中,学语文,用语文,多阅读作品,多思考。
总之,教无定法,教必有法。能让学生的主体性得到充分发挥的教法,是新课程改革的最终归宿。
参考文献:
[1]叶圣陶,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M】集,教育科学出版社,1950
[2]陈秋花;;掌握阅读技巧,提高阅读效率[J];吉林教育;2010年02期
[3] 黄春燕;;快乐的课堂,快乐的阅读[J];语文教学与研究;2010年08期
[4]黄荔芸;;浅谈怎样培养学生的感情朗读[J];成才之路;2010年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