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初中学生考试焦虑的心理辅导探讨
【作者】 李 娜
【机构】 甘肃省陇南市武都区城关中学
【正文】 随着升学压力的持续增温,学生的考试焦虑现象日渐普遍且显性症状更为突出。对探究学生心理辅导应遵循的原则和理论依据进行了梳理,给读者以思考的空间、回味的余地,引起教育工作者参与学生考试焦虑心理辅导的热情和,同时为缓解学生的考试焦虑心理作一些力所能及的探讨。
考试原本是检验学生学习情况和教学效果的一种重要方法,但在一些学校、一部分教师眼中考试已成为检验教与学效果的唯一方法,自然而然加大了考试在师生心目中的地位,成为学生的难关。有的学生由于部分学习环节的欠缺,加上沉重的外部压力,引起了考试期的担心、害怕、恐惧等不良的心理反映,严重的会出现出汗、口干、腹痛、头痛、头晕等不良的心理反映,影响了正常学习水平的发挥。因此,教师、学生都应对考试焦虑现象有充分的认识,让学生掌握适当的自我心理调节和心理训练的方法和技巧,让不良的心理和生理反应逐渐减弱乃至消失。
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心理的焦虑程度与活动效率呈倒“U”型曲线关系。换句话说,焦虑程度过强和过弱,都不利于提高活动的效率,而适度的心理焦虑,对人所从事的活动会产生激励作用,产生良好的活动效果。学校对学生进行的前期问卷调查也表明,初中学生中普遍存在不同程度的考试焦虑现象。
我们认为,在对学生考试焦虑心理的研究探索中应遵循以下原则:
1.客观性原则。即对初中学生中出现的考试焦虑现象,必须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地进行分析和解释,不能有任何的主观臆测。客观性原则是设计心理学方法、采取心理学对策的最主要、最基本的要求。
2.发展性原则。即对初中学生中出现的考试焦虑现象的研究要坚持发展性原则。中学生正处在一定的发展年龄阶段,而每个发展年龄阶段所形成的角色年龄特征既有相对的稳定性,又有一定的或塑性,在对其心理的研究中要坚持发展性原则。
3.教育性原则。以中学生为客体而进行的教育实验研究,决不允许给学生留下任何心理创伤。研究取得的成果必须接受教育实践的验证,有效地服务于教育实践。
4.点面结合原则。对学生考试焦虑现象的心理辅导受两个因素的制约。即指导的对象和内容,就辅导的对象而言,对学生考试焦虑的心理辅导既要全面,既对全体学生普遍进行,又要结合每个学生不同的特点加以个别辅导。就辅导的内容而言,既有普遍的一般考试焦虑缓解方法的辅导,又有特殊的适合特定学生的具体个案的心理辅导内容。为此,既要了解普遍的焦虑状况,又要了解个别的焦虑差异,找出有代表性问题进行针对性的辅导解决。
特质理论的代表人物阿尔波特认为,特质是人格最有效的“分析单元”,是能引发人的行为和思想的神经“心理结构”。按照阿尔波特的看法,人格特质具有以下八个显著特点:(1)特质是一种实际存在于个体之内的事物,即神经心理结构;(2)特质比习惯更具有一般性,习惯是特质的具体表现;(3)特质具有动力性,也就是具有决定人的行为的能力;(4)特质的存在可从个体的外显行为加以推测;(5)特质与特质间具有一定的联系,不同特质的区分只是相对的;(6)特质与道德判断或标准不是同一范畴;(7)当一个人的行动或习惯与某一特质不相符时,也不能证明此种特质不存在,因为同一特质在个体身上的不同组合、个体外显行为的两重性及其不同情境的刺激,有可能导致个体特征与行动的背离;(8)特质既可作为个体人格来研究,也可根据它在整个人口中的分布来研究。
在个人特质中又特别强调对主导性特质的把握,这种思想对形成指导模式的基本特征有重要作用。因为指导模式是以对学生个体心理特质的全面了解和把握为前提的。
美国认知心理学家约翰逊认为,问题解决包括准备、生成和判断三个阶段。准备是指明确问题的性质、确定信息范围以及解决问题策略受何因素制约这样一些心理活动。生成是指考虑出一些可供选择的解决问题的办法。判断是指对这些解决问题办法进行评价。就一些简单问题的解决而言,这三个阶段可能是依次进行、步骤分明、一次完成的;但对一些较为复杂的问题来说,则可能在某些阶段出现循环。或者为了解决问题的一同部分而重复生成阶段,或者根据新的信息对可能的解决问题部分进行多次的评价。因此,虽然问题解决的一般程序是准备、生成和判断,但在解决某一具体问题的过程中,可能会出现三个阶段多次循环反复的现象。该理论对于我们正确把握辅导过程中的认知机制,帮助学生依据问题性质合理选择解决问题方案,具有一定的启发意义。
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提出的智力结构发展理论,在当代心理发展理论中占有重要地位。皮亚杰认为,从整体上看影响智力发展的因素主要包括四个方面:一是成熟的影响,指机体成长对智力发展的制约作用;二是动作练习和经验的影响,这种平衡过程实际上指的是认知结构的建造过程。皮亚杰认为,认知结构的建造过程对智力发展的影响最大,它构成个体心理发展的内部机制。
美国心理学家哈维格斯特提出的综合适应发展理论认为,发展任务即一个人在发展的某一个阶段必须学习的活动。若此项活动成功地学会了,不仅可使他感到快乐,而且还会促使他顺利完成以后的发展任务;若此项活动的学习遭受失败,则不但会使他感到沮丧、不安,还可能阻碍以后发展活动的进行。在发展任务中有些是伴随身体的成熟而出现的,有些主要来自社会文化的压力客观需要,还有些则基于个人的价值观和抱负的增长。哈维格斯特关于发展的基本思想和主要途径是值得我们重视和借鉴的。
人际互动理论又称为人际相互作用,强调人与人之间交往时的相互依赖关系。蒂博特和杰勒德就是从这一观点出发,提出了人际互动理论。他们认为,任何一个人在互动情境中的行为都取决于两个基本因素,即一方进入情境时的目的、动机,以及另一方对此可能出现的行为反应。由此而来的三个需要考虑的问题便是:个人行为受其意图决定的程度;个人行为与对方反应相依的程度;上述两方面相互结合的程度。根据这一思路,他们划分出人际互动的四种相依类型。分别为假相依;非对称性相依;反应在性相依;彼此相依。程度逐渐加深,这一理论思路对于正确认识辅导过程中的人际关系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我们希望,运用教育学、心理学原理指导学生考试焦虑的心理研究和实践,总结学生在考试心理方面的变化规律,通过现象探索学生考试焦虑心理辅导中行之有效的科学模式,尽最大限度地排除学生的考试焦虑心理障碍,以发挥学生真实的学识水平,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
我们期待,通过我们肤浅的探索研究,带动教师主动地学习相关的心理学、教育学理论和著作,提高教师的教育学、心理学理论水平,把教、学、考方式的改变有机地统一起来,及时矫正学生考试中存在的心理障碍,使学生以良好的心态、科学的方法正视考试,从而开发学生的心理潜能,促进学生个性和谐健康地发展。
我们愿意,当初中学生中出现的考试焦虑现象的成因和缓解策略的研究取得具有信度和效度的结论时,为其他初中学校进行考试焦虑的心理辅导提供一些经验。
[该论文为2017年度甘肃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九年级学生考试焦虑的表现及应对策略研究》(课题批准号:GS[2017]GHB0954)的研究成果。]
考试原本是检验学生学习情况和教学效果的一种重要方法,但在一些学校、一部分教师眼中考试已成为检验教与学效果的唯一方法,自然而然加大了考试在师生心目中的地位,成为学生的难关。有的学生由于部分学习环节的欠缺,加上沉重的外部压力,引起了考试期的担心、害怕、恐惧等不良的心理反映,严重的会出现出汗、口干、腹痛、头痛、头晕等不良的心理反映,影响了正常学习水平的发挥。因此,教师、学生都应对考试焦虑现象有充分的认识,让学生掌握适当的自我心理调节和心理训练的方法和技巧,让不良的心理和生理反应逐渐减弱乃至消失。
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心理的焦虑程度与活动效率呈倒“U”型曲线关系。换句话说,焦虑程度过强和过弱,都不利于提高活动的效率,而适度的心理焦虑,对人所从事的活动会产生激励作用,产生良好的活动效果。学校对学生进行的前期问卷调查也表明,初中学生中普遍存在不同程度的考试焦虑现象。
我们认为,在对学生考试焦虑心理的研究探索中应遵循以下原则:
1.客观性原则。即对初中学生中出现的考试焦虑现象,必须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地进行分析和解释,不能有任何的主观臆测。客观性原则是设计心理学方法、采取心理学对策的最主要、最基本的要求。
2.发展性原则。即对初中学生中出现的考试焦虑现象的研究要坚持发展性原则。中学生正处在一定的发展年龄阶段,而每个发展年龄阶段所形成的角色年龄特征既有相对的稳定性,又有一定的或塑性,在对其心理的研究中要坚持发展性原则。
3.教育性原则。以中学生为客体而进行的教育实验研究,决不允许给学生留下任何心理创伤。研究取得的成果必须接受教育实践的验证,有效地服务于教育实践。
4.点面结合原则。对学生考试焦虑现象的心理辅导受两个因素的制约。即指导的对象和内容,就辅导的对象而言,对学生考试焦虑的心理辅导既要全面,既对全体学生普遍进行,又要结合每个学生不同的特点加以个别辅导。就辅导的内容而言,既有普遍的一般考试焦虑缓解方法的辅导,又有特殊的适合特定学生的具体个案的心理辅导内容。为此,既要了解普遍的焦虑状况,又要了解个别的焦虑差异,找出有代表性问题进行针对性的辅导解决。
特质理论的代表人物阿尔波特认为,特质是人格最有效的“分析单元”,是能引发人的行为和思想的神经“心理结构”。按照阿尔波特的看法,人格特质具有以下八个显著特点:(1)特质是一种实际存在于个体之内的事物,即神经心理结构;(2)特质比习惯更具有一般性,习惯是特质的具体表现;(3)特质具有动力性,也就是具有决定人的行为的能力;(4)特质的存在可从个体的外显行为加以推测;(5)特质与特质间具有一定的联系,不同特质的区分只是相对的;(6)特质与道德判断或标准不是同一范畴;(7)当一个人的行动或习惯与某一特质不相符时,也不能证明此种特质不存在,因为同一特质在个体身上的不同组合、个体外显行为的两重性及其不同情境的刺激,有可能导致个体特征与行动的背离;(8)特质既可作为个体人格来研究,也可根据它在整个人口中的分布来研究。
在个人特质中又特别强调对主导性特质的把握,这种思想对形成指导模式的基本特征有重要作用。因为指导模式是以对学生个体心理特质的全面了解和把握为前提的。
美国认知心理学家约翰逊认为,问题解决包括准备、生成和判断三个阶段。准备是指明确问题的性质、确定信息范围以及解决问题策略受何因素制约这样一些心理活动。生成是指考虑出一些可供选择的解决问题的办法。判断是指对这些解决问题办法进行评价。就一些简单问题的解决而言,这三个阶段可能是依次进行、步骤分明、一次完成的;但对一些较为复杂的问题来说,则可能在某些阶段出现循环。或者为了解决问题的一同部分而重复生成阶段,或者根据新的信息对可能的解决问题部分进行多次的评价。因此,虽然问题解决的一般程序是准备、生成和判断,但在解决某一具体问题的过程中,可能会出现三个阶段多次循环反复的现象。该理论对于我们正确把握辅导过程中的认知机制,帮助学生依据问题性质合理选择解决问题方案,具有一定的启发意义。
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提出的智力结构发展理论,在当代心理发展理论中占有重要地位。皮亚杰认为,从整体上看影响智力发展的因素主要包括四个方面:一是成熟的影响,指机体成长对智力发展的制约作用;二是动作练习和经验的影响,这种平衡过程实际上指的是认知结构的建造过程。皮亚杰认为,认知结构的建造过程对智力发展的影响最大,它构成个体心理发展的内部机制。
美国心理学家哈维格斯特提出的综合适应发展理论认为,发展任务即一个人在发展的某一个阶段必须学习的活动。若此项活动成功地学会了,不仅可使他感到快乐,而且还会促使他顺利完成以后的发展任务;若此项活动的学习遭受失败,则不但会使他感到沮丧、不安,还可能阻碍以后发展活动的进行。在发展任务中有些是伴随身体的成熟而出现的,有些主要来自社会文化的压力客观需要,还有些则基于个人的价值观和抱负的增长。哈维格斯特关于发展的基本思想和主要途径是值得我们重视和借鉴的。
人际互动理论又称为人际相互作用,强调人与人之间交往时的相互依赖关系。蒂博特和杰勒德就是从这一观点出发,提出了人际互动理论。他们认为,任何一个人在互动情境中的行为都取决于两个基本因素,即一方进入情境时的目的、动机,以及另一方对此可能出现的行为反应。由此而来的三个需要考虑的问题便是:个人行为受其意图决定的程度;个人行为与对方反应相依的程度;上述两方面相互结合的程度。根据这一思路,他们划分出人际互动的四种相依类型。分别为假相依;非对称性相依;反应在性相依;彼此相依。程度逐渐加深,这一理论思路对于正确认识辅导过程中的人际关系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我们希望,运用教育学、心理学原理指导学生考试焦虑的心理研究和实践,总结学生在考试心理方面的变化规律,通过现象探索学生考试焦虑心理辅导中行之有效的科学模式,尽最大限度地排除学生的考试焦虑心理障碍,以发挥学生真实的学识水平,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
我们期待,通过我们肤浅的探索研究,带动教师主动地学习相关的心理学、教育学理论和著作,提高教师的教育学、心理学理论水平,把教、学、考方式的改变有机地统一起来,及时矫正学生考试中存在的心理障碍,使学生以良好的心态、科学的方法正视考试,从而开发学生的心理潜能,促进学生个性和谐健康地发展。
我们愿意,当初中学生中出现的考试焦虑现象的成因和缓解策略的研究取得具有信度和效度的结论时,为其他初中学校进行考试焦虑的心理辅导提供一些经验。
[该论文为2017年度甘肃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九年级学生考试焦虑的表现及应对策略研究》(课题批准号:GS[2017]GHB0954)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