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小学音乐课堂教学生活化的探究与实践
【作者】 于彦香
【机构】 山东省青岛市黄岛区藏南中心小学
【正文】 【摘 要】 反思我们的音乐教育,课堂教学中充满着整齐划一的知识学习,使富有个性的、活生生的孩子走进音乐课堂,沉浸在这种机械化的操作方式中,孩子毫无活力,学生学习的动力正无可挽回的消退,随着年级的增高这种趋势和倾向也越来越明显。原因在于我们的音乐教学设计把学生固定在“知识世界”里,太过于关注学生对音乐知识和技能的学习,缺乏对学生“生活世界”的关注,难以体现生活的意义和音乐的价值。学生的生活,学生的快乐,学生是否真正需要,我们往往不予充分关注。这正是音乐教学变得越来越不利于学生的终身发展的原因所在。改变传统的音乐教学方式,还学生以生活,还学生以快乐,从一味的“技能训练”转向“回归生活”。这是当今音乐教学改革的必然和迫切要求。
【关键词】 小学音乐;课堂教学;生活化;探究;实践
众所周知,音乐源于生活、表现生活。从儿童心理发展的认知特点看,他们对与生活有关的事物感知得较为清晰。音乐课堂教学生活化即在音乐教学中,启发学生联系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运用多种充满生活气息的教学手法进行教学,通过师生之间平等互动与交流,把生活经验音乐化,音乐问题生活化,在生活与音乐之间架起一座兴趣之桥,以此来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想像力和创造性,逐步获得感受与鉴赏、表现、创造、以及音乐与相关文化等多方面的艺术能力和素养,实现让音乐课堂教学充满生命活力的目标。以至提高音乐素质,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最终达到育人的目的。
一、音乐课中“感受与鉴赏”教学的生活化
教学中,教师应从学生生活中感兴趣的事情出发,激发学生听赏音乐的兴趣,养成聆听音乐的良好习惯,逐步积累鉴赏音乐的经验,采用多种形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音乐体验,真心鉴赏音乐,鼓励学生对所听音乐有独特的感受与见解,调动多个感知通道,交流互动,升华情感,发展学生的音乐感受力、表现力、创造力,为学生终身学习和享受音乐奠定基础。1、把生活融入课堂,激发感受与鉴赏的兴趣。 培养学生的音乐兴趣是中小学音乐教育的主要目的之一。教师只有调动起学生的生活积累,把生活融入课堂,让学生带着一份真情和一种兴趣去体验音乐,感悟人生,才会使他们享受鉴赏音乐的无穷乐趣。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可以尝试以下方法进行“激趣”:(1)用讲故事、猜迷语等方法激趣;(2)用贴近学生生活的话题激趣;(3)用学生生活中喜闻乐见的表演形式激趣。如小学二年级学生欣赏《歌唱二小放牛郎》时,我首先随着动画VCD音乐进行演唱,然后引导学生交流感受。这种教法使课堂气氛活跃,效果很好。 2、用为乐曲起名字、编故事的方法,抒发独特感受与见解。音乐是一种情感的艺术,音乐的魅力在于能给人们一个驰骋想像的空间。让学生为音乐取名字、听音乐编故事等方法可以激发学生想像,鼓励学生表达对所听音乐的独特感受与见解。在教学中教师应创设一个生活情境,引导每一个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展开想像,把自己对音乐的理解和创造用自己最喜欢的表现形式表现出来。3、用画、舞、颂、奏等多种形式交流互动,升华情感。教育心理学认为:学习者能同时开放多个感知通道,比只开放一个感知通道(如听)能更准确有效地掌握学习对象。感受与鉴赏音乐时,教师可根据小学生年龄小、注意力集中时间短、好动、愿意自我表现的心理特征,边听边引导学生参与活动,进行想像、绘画、讨论发言、表演等,使他们好动的心理得到满足,同时各显其能:能画者则画、能舞者则舞、能说者则说、能奏者则奏,扬长避短,充分表现自己。然后再让学生完整地复听一遍音乐,使学生对乐曲有更深刻、更全面的理解。 如教小学三年级音乐《春天在哪里》时,在学生学习完歌曲之后,我会让同学们分组表演这首歌曲,然后再让同学们表现春天,把自己心目中的春天画出来,同学们积极性很高,有的画太阳照耀下的小花、小草,有的画柳树、小河,有的还画了爱护花草的牌子,这样同学们的展示了出来,个人综合能力也提高了。
二、“表现”教学生活化的设计
在演唱歌曲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站在孩子的角度去设计教案,将歌曲中的音乐知识转化成学生能理解的生活情境,师生共创欢乐瞬间,在演唱中共享快乐,定能使学生自信地演唱,并能发展学生的表演潜能及创造性潜能,在音乐实践活动中使学生享受到美的愉悦,受到情感的陶冶。1、用游戏导入,在游戏过程中解决歌曲难点。游戏是孩子们生活中最喜欢玩的活动之一。用游戏导入新课能激发学生学唱新歌的兴趣。让学生在游戏过程中获取知识,解决歌曲中的难点,充分体现了“教学生活化”的理念。音乐教育家奥尔夫认为音乐构成的第一要素是节奏,节奏好比是骨骼。并且强调要结合语言的节奏,动作的节奏来训练和培养儿童的节奏感。根据这一理论,在教学中应特别重视语言节奏,动作节奏的训练。在练习时,把趣味性的游戏教学法穿插起来,克服单纯节奏训练的单调,乏味之弊端,调动儿童学习的积极性。他们不仅学得快,而且记得牢,收到寓教于乐的效果。如在教节奏时,把二分音符、节奏比作爷爷走路,四分音符、比作爸爸走路,八分音符、节奏比作小朋友走路。老师讲“看!大路上来了一位老爷爷!”这时全班小朋友就拍打“×—”这一节奏。边拍边讲“走呕,走呕!;老师讲“小红的爸爸是一位年轻的解放军,你们看,他走路多精神啊!小朋友就拍打“××”节奏,边拍边讲“走、走”;老师讲“瞧!小红高高兴兴地放学回家了!”小朋友就拍打“跑跑”节奏,在这三部的基础上,老师又讲“老爷爷、小红的爸爸、小红走到一起来啦!这三种节奏由三组同学同时拍打,这种在走走、拍拍、讲讲、玩玩中使三种节奏合在一起很快地掌握了。为今后学习多声部合唱打下了一定基础。 2、设置“艺术大擂台”,师生共创欢乐瞬间。小学生的知识面和联想虽不很丰富,但对音乐情绪的直接感受能力却较强,而且自我表现欲望和竞争意识很强,他们常常会情不自禁地跟着音乐手舞足蹈起来,当他们学会了一首歌曲后,总希望老师能让他(她)上台演唱。在歌曲演唱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充分利用学生的这些特点,设制一个让学生充分表现自我的“演唱大擂台”:根据歌曲适合的演唱形式或师生竞赛、或小组竞赛、或男女生竞赛、或个人竞赛,并由师生共同讨论评出三个奖项:金百灵、银百灵、铜百灵。比赛时或老师唱一个声部学生唱一个声部;或老师指挥分声部合唱、学生伴奏;或歌、舞、乐同台表演。每种比赛均有评委和观众。艺术大擂台既极大地调动了每一个同学参与演唱的积极性、活跃了课堂气氛,又熟悉巩固了歌曲、加强了对音乐的表现力,同时还发展了学生的表演潜能和创造性潜能。
三、“创造”教学生活化的设计
创造是发挥学生想像力和思维潜能的音乐学习领域,是学生积累音乐创作经验和发掘创造思维能力的过程和手段。美国的科尔曼经过进行“儿童创造性音乐教学”实验,设计了一套以儿童自我创造活动为目的和方法的音乐课程方案,让儿童返回原始的自然音乐环境之中去,从最原始的音乐活动起步来体验音乐,表现音乐。如何有效地运用生活化手段把音乐创造活动附诸于教学实践?1、为歌曲创编动作。边唱边表演是小学生喜爱的一种教学形式,特别是低年级学生更想用动作来表达情感。如果歌曲易于用动作表现的话,应尽量启发学生结合生活,发挥想像,自编动作来表现歌曲。如在教唱《小燕子》一课时,我问同学们:身穿黑缎袍,尾巴像剪刀,冬天向南去,春天回来早,猜一猜它是谁?谁能上台表演一下它的样子?学生顿时就来劲了,课堂气氛随即活跃起来,同时还进行生动形象的表演,教学效果非常的好。 2、为歌曲改编歌词。在教学中,启发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和已有的知识,给熟悉的歌曲创编新的歌词或改编部分歌词,既能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又能提高学生演唱新歌的兴趣,同时还能发展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如在教唱《粉刷匠》时,当学生唱会了歌曲后,我便启发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根据《粉刷匠》的曲调创编歌词。经过小组讨论后,有的同学将歌名改为《我是一个值日生》:我是一个值日生,工作很负责。我要把那大教室,擦得很干净。擦了桌子又擦窗,抹布飞舞忙。哎呀我的两只手,酸呀酸死了。有的同学创作的却是《我是一个好学生》、《我是一个飞行员》、《我是一个小警察》等等。学生唱着自己改编的歌曲,创造力顿时被激发出来。一个同学唱完自编歌词的歌曲后,其他同学都争先恐后地要把自己创编的歌词唱给老师和同学们听。
总之,“表现”是实践性很强的音乐学习领域,是学习音乐的基础内容,是培养学生音乐表现能力和审美能力的重要途径。特别是其中的“演唱”这一教学内容,它是中小学生最易接受和乐于参与的表现形式。在演唱歌曲的教学过程中,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站在孩子的角度去设计教案,将歌曲中的音乐知识转化成学生能理解的生活情境, 师生共创欢乐瞬间,在演唱中共享快乐,定能使学生自信地演唱,并能发展学生的表演潜能 及创造性潜能,在音乐实践活动中使学生享受到美的愉悦,受到情感的陶冶。将歌曲中的音乐知识转化成学生能理解的生活情境。让书本知识呈现出鲜活的生命状态,是课堂教学生活化的重要标志。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将歌曲中的音乐知识转化成学生能理解的生活情境,使抽象的音乐知识与现实生活、学生经验世界和知识的形成过程联系起来,便能唤起学生歌唱的信心,提升他们主动学唱的欲望,促进他们自觉形成表现音乐的能力。让学生用生活中熟悉并喜爱的各种小动物的叫声读节奏,在快乐的小动物叫声中把生活经验音乐化,音乐问题生活化,使学生轻轻松松地在游戏般的生活情境中完成了整首歌曲的节奏教学,既保持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很好地完成了教学任务。
参考文献:
[1]徐慧林.对话“小学音乐教学生活化”[J].江西教育,2005(6).
[2]周建平.从“科学认识论”到“生活认识论”[J].教育研究与实验,2002(1).
[3]丁立群.生活世界:一个教学认识论领域[J].天津社会科学,1997(4).
【关键词】 小学音乐;课堂教学;生活化;探究;实践
众所周知,音乐源于生活、表现生活。从儿童心理发展的认知特点看,他们对与生活有关的事物感知得较为清晰。音乐课堂教学生活化即在音乐教学中,启发学生联系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运用多种充满生活气息的教学手法进行教学,通过师生之间平等互动与交流,把生活经验音乐化,音乐问题生活化,在生活与音乐之间架起一座兴趣之桥,以此来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想像力和创造性,逐步获得感受与鉴赏、表现、创造、以及音乐与相关文化等多方面的艺术能力和素养,实现让音乐课堂教学充满生命活力的目标。以至提高音乐素质,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最终达到育人的目的。
一、音乐课中“感受与鉴赏”教学的生活化
教学中,教师应从学生生活中感兴趣的事情出发,激发学生听赏音乐的兴趣,养成聆听音乐的良好习惯,逐步积累鉴赏音乐的经验,采用多种形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音乐体验,真心鉴赏音乐,鼓励学生对所听音乐有独特的感受与见解,调动多个感知通道,交流互动,升华情感,发展学生的音乐感受力、表现力、创造力,为学生终身学习和享受音乐奠定基础。1、把生活融入课堂,激发感受与鉴赏的兴趣。 培养学生的音乐兴趣是中小学音乐教育的主要目的之一。教师只有调动起学生的生活积累,把生活融入课堂,让学生带着一份真情和一种兴趣去体验音乐,感悟人生,才会使他们享受鉴赏音乐的无穷乐趣。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可以尝试以下方法进行“激趣”:(1)用讲故事、猜迷语等方法激趣;(2)用贴近学生生活的话题激趣;(3)用学生生活中喜闻乐见的表演形式激趣。如小学二年级学生欣赏《歌唱二小放牛郎》时,我首先随着动画VCD音乐进行演唱,然后引导学生交流感受。这种教法使课堂气氛活跃,效果很好。 2、用为乐曲起名字、编故事的方法,抒发独特感受与见解。音乐是一种情感的艺术,音乐的魅力在于能给人们一个驰骋想像的空间。让学生为音乐取名字、听音乐编故事等方法可以激发学生想像,鼓励学生表达对所听音乐的独特感受与见解。在教学中教师应创设一个生活情境,引导每一个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展开想像,把自己对音乐的理解和创造用自己最喜欢的表现形式表现出来。3、用画、舞、颂、奏等多种形式交流互动,升华情感。教育心理学认为:学习者能同时开放多个感知通道,比只开放一个感知通道(如听)能更准确有效地掌握学习对象。感受与鉴赏音乐时,教师可根据小学生年龄小、注意力集中时间短、好动、愿意自我表现的心理特征,边听边引导学生参与活动,进行想像、绘画、讨论发言、表演等,使他们好动的心理得到满足,同时各显其能:能画者则画、能舞者则舞、能说者则说、能奏者则奏,扬长避短,充分表现自己。然后再让学生完整地复听一遍音乐,使学生对乐曲有更深刻、更全面的理解。 如教小学三年级音乐《春天在哪里》时,在学生学习完歌曲之后,我会让同学们分组表演这首歌曲,然后再让同学们表现春天,把自己心目中的春天画出来,同学们积极性很高,有的画太阳照耀下的小花、小草,有的画柳树、小河,有的还画了爱护花草的牌子,这样同学们的展示了出来,个人综合能力也提高了。
二、“表现”教学生活化的设计
在演唱歌曲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站在孩子的角度去设计教案,将歌曲中的音乐知识转化成学生能理解的生活情境,师生共创欢乐瞬间,在演唱中共享快乐,定能使学生自信地演唱,并能发展学生的表演潜能及创造性潜能,在音乐实践活动中使学生享受到美的愉悦,受到情感的陶冶。1、用游戏导入,在游戏过程中解决歌曲难点。游戏是孩子们生活中最喜欢玩的活动之一。用游戏导入新课能激发学生学唱新歌的兴趣。让学生在游戏过程中获取知识,解决歌曲中的难点,充分体现了“教学生活化”的理念。音乐教育家奥尔夫认为音乐构成的第一要素是节奏,节奏好比是骨骼。并且强调要结合语言的节奏,动作的节奏来训练和培养儿童的节奏感。根据这一理论,在教学中应特别重视语言节奏,动作节奏的训练。在练习时,把趣味性的游戏教学法穿插起来,克服单纯节奏训练的单调,乏味之弊端,调动儿童学习的积极性。他们不仅学得快,而且记得牢,收到寓教于乐的效果。如在教节奏时,把二分音符、节奏比作爷爷走路,四分音符、比作爸爸走路,八分音符、节奏比作小朋友走路。老师讲“看!大路上来了一位老爷爷!”这时全班小朋友就拍打“×—”这一节奏。边拍边讲“走呕,走呕!;老师讲“小红的爸爸是一位年轻的解放军,你们看,他走路多精神啊!小朋友就拍打“××”节奏,边拍边讲“走、走”;老师讲“瞧!小红高高兴兴地放学回家了!”小朋友就拍打“跑跑”节奏,在这三部的基础上,老师又讲“老爷爷、小红的爸爸、小红走到一起来啦!这三种节奏由三组同学同时拍打,这种在走走、拍拍、讲讲、玩玩中使三种节奏合在一起很快地掌握了。为今后学习多声部合唱打下了一定基础。 2、设置“艺术大擂台”,师生共创欢乐瞬间。小学生的知识面和联想虽不很丰富,但对音乐情绪的直接感受能力却较强,而且自我表现欲望和竞争意识很强,他们常常会情不自禁地跟着音乐手舞足蹈起来,当他们学会了一首歌曲后,总希望老师能让他(她)上台演唱。在歌曲演唱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充分利用学生的这些特点,设制一个让学生充分表现自我的“演唱大擂台”:根据歌曲适合的演唱形式或师生竞赛、或小组竞赛、或男女生竞赛、或个人竞赛,并由师生共同讨论评出三个奖项:金百灵、银百灵、铜百灵。比赛时或老师唱一个声部学生唱一个声部;或老师指挥分声部合唱、学生伴奏;或歌、舞、乐同台表演。每种比赛均有评委和观众。艺术大擂台既极大地调动了每一个同学参与演唱的积极性、活跃了课堂气氛,又熟悉巩固了歌曲、加强了对音乐的表现力,同时还发展了学生的表演潜能和创造性潜能。
三、“创造”教学生活化的设计
创造是发挥学生想像力和思维潜能的音乐学习领域,是学生积累音乐创作经验和发掘创造思维能力的过程和手段。美国的科尔曼经过进行“儿童创造性音乐教学”实验,设计了一套以儿童自我创造活动为目的和方法的音乐课程方案,让儿童返回原始的自然音乐环境之中去,从最原始的音乐活动起步来体验音乐,表现音乐。如何有效地运用生活化手段把音乐创造活动附诸于教学实践?1、为歌曲创编动作。边唱边表演是小学生喜爱的一种教学形式,特别是低年级学生更想用动作来表达情感。如果歌曲易于用动作表现的话,应尽量启发学生结合生活,发挥想像,自编动作来表现歌曲。如在教唱《小燕子》一课时,我问同学们:身穿黑缎袍,尾巴像剪刀,冬天向南去,春天回来早,猜一猜它是谁?谁能上台表演一下它的样子?学生顿时就来劲了,课堂气氛随即活跃起来,同时还进行生动形象的表演,教学效果非常的好。 2、为歌曲改编歌词。在教学中,启发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和已有的知识,给熟悉的歌曲创编新的歌词或改编部分歌词,既能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又能提高学生演唱新歌的兴趣,同时还能发展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如在教唱《粉刷匠》时,当学生唱会了歌曲后,我便启发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根据《粉刷匠》的曲调创编歌词。经过小组讨论后,有的同学将歌名改为《我是一个值日生》:我是一个值日生,工作很负责。我要把那大教室,擦得很干净。擦了桌子又擦窗,抹布飞舞忙。哎呀我的两只手,酸呀酸死了。有的同学创作的却是《我是一个好学生》、《我是一个飞行员》、《我是一个小警察》等等。学生唱着自己改编的歌曲,创造力顿时被激发出来。一个同学唱完自编歌词的歌曲后,其他同学都争先恐后地要把自己创编的歌词唱给老师和同学们听。
总之,“表现”是实践性很强的音乐学习领域,是学习音乐的基础内容,是培养学生音乐表现能力和审美能力的重要途径。特别是其中的“演唱”这一教学内容,它是中小学生最易接受和乐于参与的表现形式。在演唱歌曲的教学过程中,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站在孩子的角度去设计教案,将歌曲中的音乐知识转化成学生能理解的生活情境, 师生共创欢乐瞬间,在演唱中共享快乐,定能使学生自信地演唱,并能发展学生的表演潜能 及创造性潜能,在音乐实践活动中使学生享受到美的愉悦,受到情感的陶冶。将歌曲中的音乐知识转化成学生能理解的生活情境。让书本知识呈现出鲜活的生命状态,是课堂教学生活化的重要标志。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将歌曲中的音乐知识转化成学生能理解的生活情境,使抽象的音乐知识与现实生活、学生经验世界和知识的形成过程联系起来,便能唤起学生歌唱的信心,提升他们主动学唱的欲望,促进他们自觉形成表现音乐的能力。让学生用生活中熟悉并喜爱的各种小动物的叫声读节奏,在快乐的小动物叫声中把生活经验音乐化,音乐问题生活化,使学生轻轻松松地在游戏般的生活情境中完成了整首歌曲的节奏教学,既保持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很好地完成了教学任务。
参考文献:
[1]徐慧林.对话“小学音乐教学生活化”[J].江西教育,2005(6).
[2]周建平.从“科学认识论”到“生活认识论”[J].教育研究与实验,2002(1).
[3]丁立群.生活世界:一个教学认识论领域[J].天津社会科学,199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