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营造乐学情境,提升语文素养
【作者】 王 剑
【机构】 云南省文山州西畴县教育局
【正文】 【摘 要】 情为境生,境为情设。创设乐学情境,有益增强语文素养。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实践中,创设恰当的情境可“一石激起千层浪”;搭建乐学平台,可激起学生的激情,有效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课堂教学活动中,轻松愉快地学习,满怀激情地接受和掌握知识,陶冶情操,获得美感,从而增强学生的语文素养。
【关键词】 初中语文;激情激趣;教活教材;寓教于乐
善教者善导,善导者高效。长期的语文教学实践告诉我们:只有教师善教,学生才能乐学。教师要善于激情,倾注真情唤醒学生的学习热情;教师要善于思考,积极发掘课程中的“美”和“趣”;充分激发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要善于创新,不断创新教法提高教学效率。有了教师的善教,学生就会乐于学习,从而增强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
一、创设情境,兴趣导入
语文是重要的交际工具。它既具有学术性,又具有艺术性,而其艺术性主要体现在创设教学情境这个环节上。如果教师在教学中能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一方面,能最限度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对语文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也能陶冶学生的情操,有效促使学生接受所学知识,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从而达到素质教育的真正目的。于漪老师曾说:“兴趣是学习的先导,有兴趣就会入迷,入迷就会钻进去,学习就会有成效。”因此,创设情境十分重要。一个成功的语文教师毫无疑问也是一个善于激发兴趣的好老师。
语文是一门最具审美性、人文性的学科。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创设良好的课堂情境,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唤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引导学生积极思维,开启智慧,乐于学习。
新课导入是创设情境的第一环节。一节课的优劣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新课的开始,所以说,对新课的导入特别重要,值得我们认真探究。有效的课堂导入,犹如乐曲的引子、戏曲的序幕,不仅可以使学生分散的注意力集中起来,诱发思维,强化求知欲,还可以借此交给学生一把打开新课大门的金钥匙。
常言说得好:响鼓还需重槌敲。如果说一节课是响鼓,那么导语则是重槌的第一槌,一定要浑厚激越,声声击到学生的心扉上,让学生的思维在碰撞中产生智慧的火花,消除其它课程的干扰,把学生的注意力迅速集中起来,饶有兴趣地投入到新的学习情境中去。如:我在教《皇帝的新装》时,设计了这样的导语:丹麦有位著名儿童文学家安徒生,今天,老师讲个有关他的故事。有一次,他被邀请去参加舞会,一位小姐对他仰慕已久,于是大献殷勤,问他:“你觉得我这件衣服怎么样?你喜欢吗?”安徒生冷冷地说:“谈不上喜欢。”小姐又问:“那你觉得我穿什么样的衣服好呢?”你们猜猜安徒生是怎样回答的?他说:“皇帝的新装。”学生听后个个捧腹大笑。在一片笑声中,学生自然而然地开始了有效的课堂学习。
又如:学习《三峡》时,我声情并茂地说:我们伟大的祖国,山河壮美,无数名山大川,像熠熠生辉的瑰宝,妆扮着中华大地,引得—代又一代的仁人志士、文人墨客为之倾倒,为之歌唱。去过三峡的同学,可能会因那两岸悬崖峭壁而赞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也可能会因江面上飘浮着的白色垃圾而担忧人类对环境的污染破坏,还可能会因新建的三峡大坝而惊叹科学技术改造大自然的伟力,会思绪万千,想追溯三峡的过去,要—睹她在历史上的真容,那就让我们一起走进郦道元的《三峡》吧!
新课导入需要艺术,多姿多彩的导入会让学生如痴如醉。我们可以音乐导入、情境导入、故事导入、简介背景导入、设置悬念导入、比较导入、释题导入、谜语导入、问题导入、多媒体导入、名言导入等等。她没有固定的格式和方法,但不管采用哪种方法,都应力求省时、新颖、有趣、愉悦。
二、多味教学,精彩纷呈
“灵活才能兴趣,巧妙才能高效,快乐才能极致”。“文章不是无情物,字字句句吐衷肠。”教语文,关键是把学生的心抓住,使学生产生一种孜孜不倦、锲而不舍的学习愿望。语文学科的教学,是通过一篇篇优美的课文,通过语言文字千变万化的运用来触动学生思想情感的,有她独特的魅力。教学中要充分发挥祖国语言文字的特点,让学生体会到文章蕴含的情和意,激发学生内在的积极性,让思想、品格、情操等方面受到熏陶,使语文水平得到提高。教师应熟练驾驭教材,熟练教活学生,让语文教学活动生动有趣,秀色可餐,芳香四溢。
要让语文课堂充满激情,绽放出生命的光彩,迸发出智慧的火花,使课堂成为学生向往的乐园,就应添点“油”、加点“醋”,让其“人文味”、“人情味”、“文学味”、“生活味”、“新闻味”,融入其中,实现“五味俱全”。这样,语文课堂就会独具魅力,充满生命活力。
人文味。泱泱大国,五千年的历史文化,源远流长。语文学科是滋养人文精神的沃野。语文教学要充分挖掘人文资源,既要注重知识的传播,更要注重人文精神的陶冶。语文教学,一定要体现人文精神,以此来陶冶学生情操,净化学生心灵,完善学生人格,使其成为一个健康的、真正的、大写的人。
语文是文化的载体,它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人文内涵,包含着社会历史景观和人类人文思想,是展示人类文化的窗口,也是我们继承前人道德文明的一个窗口,我们要恰当地运用课堂教学实例,渗透人文精神,锤炼学生人格。
人情味。人非草木,孰能无情。语文是一条河,绵绵流淌的是上下五千年的智慧;语文是一座山,巍巍挺立的是纵横几万里的尊严;语文是一首诗,字里行间悸动的是独行的灵魂;语文是一幅画,色彩光影调和的是缤纷的世态;语文是一位纯洁的天使,她闪闪的光芒招引着我们与她同行。语文就在我们的身边,一举手一投足,人间无处不动情。
文学味。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文学,文学,平铺直叙,怎能成文。教学需要注重艺术,艺术需要幽默风趣。初中语文教学的文学味在于如何帮助学生把口头语言变成书面语言,如何把话说得生动、得体、有趣。
生活味。语文就是生活,生活就是语文。初中语文教学一定要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陶行知说:“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罗丹说:“生活之中处处有美,只是我们缺少发现美的眼睛。”语文教材学得怎么样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师生要能从我们日常生活中深受启发、得到启迪、获得真谛。
新闻味。实施素质教育,就要与时俱进,引入新闻热点,善于开拓课程资源,教活教材。“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注重新闻与课文的联系,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例如:学习七年级下册语文第六单元的课文,讲的都是动物,而动物生活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象课文“狼”中说屠户机智勇敢,而顷刻两狼皆毙,那是过去式,现在杀一只狼,就要蹲监狱,因为狼是国家二类保护动物。现在的理念是人与动物要和谐相处,我们只能保护,不能伤害。这时,我结合2015年12月新闻:“一个大学生小闫发现自家大门外有个鸟窝,和朋友架了个梯子将鸟窝里的12只鸟掏了出来,养了一段时间后售卖,后又掏4只。最后,小闫和他的朋友小王分别犯非法收购、猎捕珍贵、濒危野生动物等罪,被判刑10年半和1年,并处罚款”的事,好好教育学生,让学生知法、懂法、不犯法。
任何学科的教学都应抓住时代脉搏,体现时代特征,将社会与人生紧密联系在一起,才能体现素质教育,增强学生素养。语文是基础学科,更是责无旁贷。
三、巧用情境,突破重点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初中语文教学要求在教学中不仅要发挥传统教学优势,还需要利用创新教育,采用多种教学方式,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创设情境是提高教学效率的有效途径,特别是课文中的一些重点难点的突破,如果我们能够精心创设情境,那么,突破教材的重难点,就易如反掌、轻而易举了。
如学习《我的母亲》时,我给学生播放满文军的《懂你》,《懂你》是一首深情歌颂母爱的歌曲,当满文军用他那富有磁性的嗓音唱到:“把爱全给了我,把世界给了我,从此不知你心中苦与乐,多想靠近你,告诉你我其实一直都懂你,花静静的绽放,在我忽然想你的夜里,多想告诉你,其实你一直都是我的奇迹”时,学生都受到了很大的感触,有的同学甚至眼角都湿润了,我想,学生一定是想起了母亲为自己做的点点滴滴,并在优美旋律的歌曲和感人至深的歌词中引起了学生的共鸣。这样,理解胡适对母亲的敦敦教诲,就容易多了。否则,让学生理解“比天空更广阔的是母亲的胸怀,必海水更难量的是母亲的深爱”多不易。
巧用多媒体创设情境,也有利于突破教材的重难点。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灵活地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充分发挥多媒体的形象直观、快速、图像清晰、色彩丰富等优势,能有效地优化教学结构,提高语文教学质量。多媒体可谓师生都喜欢的教学捷径。教师喜欢主要是多媒体资源丰富,课件形式多样,能省时省事,方便快捷,化难为易,教得轻松;学生喜欢主要是情景交融,形象生动,动静结合,栩栩如生,有利于激思启智。
妙用游戏,逢壁生辉。初中语文的有些课文,如果我们妙用游戏进行教学,会实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这也是新课程理念要求的灵活多样,别具一格。在语文课堂上采用游戏的方式,学生不再死板的坐着、听着、记着,而是说起来,动起来,笑起来。在说话、交流、探索、展示的过程中既能获得直观生动的感性知识,又能在对比、想象、创造中获得理性知识,而且自由、轻松的游戏环境也能促使学生个性潜能得到释放与发展。
例如,有时为了激活课堂,帮助学生记住某些生字,我在课堂上开展“猜字谜”的游戏:皇帝新衣(袭),一只黑狗不叫不吼(墨);“猜成语”:最大的手术(脱胎换骨),最大的变化(天翻地覆),最大的手(一手遮天),最差的饮食(画饼充饥);9寸+1寸=1尺(得寸进尺)……这些小游戏极大地改变了沉闷的语文课堂教学现状,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丰富了语文教学的内容,激活了同学们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凸显了大语文、大视野、大人文关怀。学生的个性、潜能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和张扬,我们何乐而不为呢?
总之,情境教学是初中语文教学的一块“绿洲”。她给课堂教学带来活力,给学生带来生机,给教师带来希望。从教学需要出发,创设精彩、高效、愉悦的语文学习情境,让学生“美美地想,快乐地做,天天都有小进步。”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引发学生的情感体验,有效完成教学目标,增强学生的语文素养。
参考文献:
[1]刘洪军;探究性学习让语文教学更高效[J];语文教学之友;2015年11期;
[2]杨念鲁;构建以学生发展为本的高效课堂[J];中国教育学刊;2016年12期;
[3]熊大冶;《语文课堂教学艺术》,江西人民出版社;2017年。
【关键词】 初中语文;激情激趣;教活教材;寓教于乐
善教者善导,善导者高效。长期的语文教学实践告诉我们:只有教师善教,学生才能乐学。教师要善于激情,倾注真情唤醒学生的学习热情;教师要善于思考,积极发掘课程中的“美”和“趣”;充分激发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要善于创新,不断创新教法提高教学效率。有了教师的善教,学生就会乐于学习,从而增强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
一、创设情境,兴趣导入
语文是重要的交际工具。它既具有学术性,又具有艺术性,而其艺术性主要体现在创设教学情境这个环节上。如果教师在教学中能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一方面,能最限度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对语文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也能陶冶学生的情操,有效促使学生接受所学知识,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从而达到素质教育的真正目的。于漪老师曾说:“兴趣是学习的先导,有兴趣就会入迷,入迷就会钻进去,学习就会有成效。”因此,创设情境十分重要。一个成功的语文教师毫无疑问也是一个善于激发兴趣的好老师。
语文是一门最具审美性、人文性的学科。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创设良好的课堂情境,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唤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引导学生积极思维,开启智慧,乐于学习。
新课导入是创设情境的第一环节。一节课的优劣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新课的开始,所以说,对新课的导入特别重要,值得我们认真探究。有效的课堂导入,犹如乐曲的引子、戏曲的序幕,不仅可以使学生分散的注意力集中起来,诱发思维,强化求知欲,还可以借此交给学生一把打开新课大门的金钥匙。
常言说得好:响鼓还需重槌敲。如果说一节课是响鼓,那么导语则是重槌的第一槌,一定要浑厚激越,声声击到学生的心扉上,让学生的思维在碰撞中产生智慧的火花,消除其它课程的干扰,把学生的注意力迅速集中起来,饶有兴趣地投入到新的学习情境中去。如:我在教《皇帝的新装》时,设计了这样的导语:丹麦有位著名儿童文学家安徒生,今天,老师讲个有关他的故事。有一次,他被邀请去参加舞会,一位小姐对他仰慕已久,于是大献殷勤,问他:“你觉得我这件衣服怎么样?你喜欢吗?”安徒生冷冷地说:“谈不上喜欢。”小姐又问:“那你觉得我穿什么样的衣服好呢?”你们猜猜安徒生是怎样回答的?他说:“皇帝的新装。”学生听后个个捧腹大笑。在一片笑声中,学生自然而然地开始了有效的课堂学习。
又如:学习《三峡》时,我声情并茂地说:我们伟大的祖国,山河壮美,无数名山大川,像熠熠生辉的瑰宝,妆扮着中华大地,引得—代又一代的仁人志士、文人墨客为之倾倒,为之歌唱。去过三峡的同学,可能会因那两岸悬崖峭壁而赞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也可能会因江面上飘浮着的白色垃圾而担忧人类对环境的污染破坏,还可能会因新建的三峡大坝而惊叹科学技术改造大自然的伟力,会思绪万千,想追溯三峡的过去,要—睹她在历史上的真容,那就让我们一起走进郦道元的《三峡》吧!
新课导入需要艺术,多姿多彩的导入会让学生如痴如醉。我们可以音乐导入、情境导入、故事导入、简介背景导入、设置悬念导入、比较导入、释题导入、谜语导入、问题导入、多媒体导入、名言导入等等。她没有固定的格式和方法,但不管采用哪种方法,都应力求省时、新颖、有趣、愉悦。
二、多味教学,精彩纷呈
“灵活才能兴趣,巧妙才能高效,快乐才能极致”。“文章不是无情物,字字句句吐衷肠。”教语文,关键是把学生的心抓住,使学生产生一种孜孜不倦、锲而不舍的学习愿望。语文学科的教学,是通过一篇篇优美的课文,通过语言文字千变万化的运用来触动学生思想情感的,有她独特的魅力。教学中要充分发挥祖国语言文字的特点,让学生体会到文章蕴含的情和意,激发学生内在的积极性,让思想、品格、情操等方面受到熏陶,使语文水平得到提高。教师应熟练驾驭教材,熟练教活学生,让语文教学活动生动有趣,秀色可餐,芳香四溢。
要让语文课堂充满激情,绽放出生命的光彩,迸发出智慧的火花,使课堂成为学生向往的乐园,就应添点“油”、加点“醋”,让其“人文味”、“人情味”、“文学味”、“生活味”、“新闻味”,融入其中,实现“五味俱全”。这样,语文课堂就会独具魅力,充满生命活力。
人文味。泱泱大国,五千年的历史文化,源远流长。语文学科是滋养人文精神的沃野。语文教学要充分挖掘人文资源,既要注重知识的传播,更要注重人文精神的陶冶。语文教学,一定要体现人文精神,以此来陶冶学生情操,净化学生心灵,完善学生人格,使其成为一个健康的、真正的、大写的人。
语文是文化的载体,它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人文内涵,包含着社会历史景观和人类人文思想,是展示人类文化的窗口,也是我们继承前人道德文明的一个窗口,我们要恰当地运用课堂教学实例,渗透人文精神,锤炼学生人格。
人情味。人非草木,孰能无情。语文是一条河,绵绵流淌的是上下五千年的智慧;语文是一座山,巍巍挺立的是纵横几万里的尊严;语文是一首诗,字里行间悸动的是独行的灵魂;语文是一幅画,色彩光影调和的是缤纷的世态;语文是一位纯洁的天使,她闪闪的光芒招引着我们与她同行。语文就在我们的身边,一举手一投足,人间无处不动情。
文学味。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文学,文学,平铺直叙,怎能成文。教学需要注重艺术,艺术需要幽默风趣。初中语文教学的文学味在于如何帮助学生把口头语言变成书面语言,如何把话说得生动、得体、有趣。
生活味。语文就是生活,生活就是语文。初中语文教学一定要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陶行知说:“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罗丹说:“生活之中处处有美,只是我们缺少发现美的眼睛。”语文教材学得怎么样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师生要能从我们日常生活中深受启发、得到启迪、获得真谛。
新闻味。实施素质教育,就要与时俱进,引入新闻热点,善于开拓课程资源,教活教材。“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注重新闻与课文的联系,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例如:学习七年级下册语文第六单元的课文,讲的都是动物,而动物生活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象课文“狼”中说屠户机智勇敢,而顷刻两狼皆毙,那是过去式,现在杀一只狼,就要蹲监狱,因为狼是国家二类保护动物。现在的理念是人与动物要和谐相处,我们只能保护,不能伤害。这时,我结合2015年12月新闻:“一个大学生小闫发现自家大门外有个鸟窝,和朋友架了个梯子将鸟窝里的12只鸟掏了出来,养了一段时间后售卖,后又掏4只。最后,小闫和他的朋友小王分别犯非法收购、猎捕珍贵、濒危野生动物等罪,被判刑10年半和1年,并处罚款”的事,好好教育学生,让学生知法、懂法、不犯法。
任何学科的教学都应抓住时代脉搏,体现时代特征,将社会与人生紧密联系在一起,才能体现素质教育,增强学生素养。语文是基础学科,更是责无旁贷。
三、巧用情境,突破重点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初中语文教学要求在教学中不仅要发挥传统教学优势,还需要利用创新教育,采用多种教学方式,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创设情境是提高教学效率的有效途径,特别是课文中的一些重点难点的突破,如果我们能够精心创设情境,那么,突破教材的重难点,就易如反掌、轻而易举了。
如学习《我的母亲》时,我给学生播放满文军的《懂你》,《懂你》是一首深情歌颂母爱的歌曲,当满文军用他那富有磁性的嗓音唱到:“把爱全给了我,把世界给了我,从此不知你心中苦与乐,多想靠近你,告诉你我其实一直都懂你,花静静的绽放,在我忽然想你的夜里,多想告诉你,其实你一直都是我的奇迹”时,学生都受到了很大的感触,有的同学甚至眼角都湿润了,我想,学生一定是想起了母亲为自己做的点点滴滴,并在优美旋律的歌曲和感人至深的歌词中引起了学生的共鸣。这样,理解胡适对母亲的敦敦教诲,就容易多了。否则,让学生理解“比天空更广阔的是母亲的胸怀,必海水更难量的是母亲的深爱”多不易。
巧用多媒体创设情境,也有利于突破教材的重难点。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灵活地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充分发挥多媒体的形象直观、快速、图像清晰、色彩丰富等优势,能有效地优化教学结构,提高语文教学质量。多媒体可谓师生都喜欢的教学捷径。教师喜欢主要是多媒体资源丰富,课件形式多样,能省时省事,方便快捷,化难为易,教得轻松;学生喜欢主要是情景交融,形象生动,动静结合,栩栩如生,有利于激思启智。
妙用游戏,逢壁生辉。初中语文的有些课文,如果我们妙用游戏进行教学,会实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这也是新课程理念要求的灵活多样,别具一格。在语文课堂上采用游戏的方式,学生不再死板的坐着、听着、记着,而是说起来,动起来,笑起来。在说话、交流、探索、展示的过程中既能获得直观生动的感性知识,又能在对比、想象、创造中获得理性知识,而且自由、轻松的游戏环境也能促使学生个性潜能得到释放与发展。
例如,有时为了激活课堂,帮助学生记住某些生字,我在课堂上开展“猜字谜”的游戏:皇帝新衣(袭),一只黑狗不叫不吼(墨);“猜成语”:最大的手术(脱胎换骨),最大的变化(天翻地覆),最大的手(一手遮天),最差的饮食(画饼充饥);9寸+1寸=1尺(得寸进尺)……这些小游戏极大地改变了沉闷的语文课堂教学现状,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丰富了语文教学的内容,激活了同学们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凸显了大语文、大视野、大人文关怀。学生的个性、潜能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和张扬,我们何乐而不为呢?
总之,情境教学是初中语文教学的一块“绿洲”。她给课堂教学带来活力,给学生带来生机,给教师带来希望。从教学需要出发,创设精彩、高效、愉悦的语文学习情境,让学生“美美地想,快乐地做,天天都有小进步。”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引发学生的情感体验,有效完成教学目标,增强学生的语文素养。
参考文献:
[1]刘洪军;探究性学习让语文教学更高效[J];语文教学之友;2015年11期;
[2]杨念鲁;构建以学生发展为本的高效课堂[J];中国教育学刊;2016年12期;
[3]熊大冶;《语文课堂教学艺术》,江西人民出版社;2017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