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新环境下学生如何转变数学学习方式
【作者】 刘 琴
【机构】 青海省西宁市城北区小桥大街小学
【正文】 【摘 要】 随着社会的发展,“终身学习”和“可持续发展”等教育理念进一步得到人们的认同,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成为新课改的核心内容之一。但在新课程实验中,有些人把新课程提倡的学习方式仅仅理解为自主、合作、探究,认为没有他们的课堂就不是新课程的课堂。
【关键词】 学习方式;转变;数学教学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提出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单一、被动和陈旧的旧课程的学习方式,已经成为影响素质教育在课堂教学改革中的一大障碍。因此转变学生的新课程的学习方式在当前推进素质教育的前提下具有特别重要的现实意义。而转变新课程的学习方式意味着什么?传统的旧课程的学习方式把学习建立在人的守旧性、客体性、受动性、依赖性的层面上,从而导致人的创新性、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的日渐消退。新课程提出的课程的学习方式的转变就是要变单一的接受学习方式为多种学习方式的结合,让学生“感受和理解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要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主要目的。为此,在教学中,我结合本班学生的特点,努力发挥教材的指导作用,力争让学生经历数学化的活动过程,逐步改变以教师为中心、课堂为中心和书本为中心的局面,以促进数学学习方式的转变,促进学生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的发展。
一、创设各种教学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新一轮课程改革很重要的一个方面是改变学生的学习状态,在教学中更重要的是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力等方面的发展。就学习数学而言,学生一旦“学会”,享受到教学活动的成功喜悦,便会强化学习动机,从而更喜欢数学。不同的教学内容,创设不同的教学情景,对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在平时的教学中,我注意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的教学目标,选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努力创设一种和谐、愉悦的教学氛围和各种教学情境,精心设计教学过程和练习。让学生在这种氛围中去自觉、主动的学习数学知识。如在教学加法的意义时,为了把抽象的定义形象化,上课时,我首先让同桌的两个同学把各自文具合盒里的笔都拿出来,然后数数后让同桌的两个同学把笔再合在一起,学生不知道我创设这个情景的作用,这样就调动了他们的求知欲。然后我再叫他们把刚才的操作用数学语言表述出来。这样学生在操作和口述的过程中知道了加法就是把两个数合并成一个数的运算。久而久之,学生体会到学习的乐趣,同时激发了对数学的好奇心、求知欲以及学习数学的兴趣,觉得数学不再是那些枯燥、乏味的公式、计算、数字,从思想上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了。
二、让学生在经历操作活动的过程,通过动手实践来学习数学
学生学习数学重要途径和方法之一是动手操作,用外显的动作来驱动内在的思维活动,并把外显的操作过程抽象成数学的表达,从中感悟并理解新的知识,体会学习数学的方法与过程,获得数学活动的经验。如:教学“测量”这个内容时,我让学生到操场去亲自实践操作,通过他们动手操作,不仅掌握了测量的方法,还感知到了长度单位和面积单位的不同。当然,我们强调动手的同时,也不应忽视动脑,这样,才能更有利于学生的探究性学习。如教学“统计”时,我先让学生统计教室内各种清扫用具的数量、统计学校各年级各班学生人数及男女生人数等,在学生能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过程中,我再让学生去调查自己家里一天大约要用多少个塑料袋,然后算出学校所有学生家里一天要用掉的塑料袋,算出一个塑料袋的面积。再算把一天用掉的塑料袋铺开,占多大面积。通过学生的调查和计算,学生能把所学的知识有机地结合起来,在这个过程中也让他们更直观地知道了白色污染的严重性。这样在经历实践操作的过程中学生不仅学会了调查,还进行了思想品德的教育,能自觉地从自身做起,做保护环境的小卫士,真可谓一举多得。经常这样训练,使学生深刻地认识到数学对于我们的生活有多么重要,学数学的价值有多大,从而激发了他们学好数学的强烈欲望,变“学数学”为“用数学”。
三、让学生进行合作与交流,通过互动的过程学习数学
新课程倡导建立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师的职能不再仅仅是传递、训导、教育,而要更多地去激励、帮助、参谋;师生之间的关系不再是以知识传递为纽带,而是以情感交流为纽带;教师的作用不再是去填满仓库,而是要点燃火炬。学生学习的灵感不是在静如止水的深思中产生,而多是在积极发言中,相互辩论中突然闪现。教师要发挥合作者的巨大作用,从高高的讲台走下来,做学生学习的伙伴和合作者。使学生从被动听课、被教师牵着走,转变为与老师、与同学合作学习,成为学习的主体。
在教学中,我大胆放手,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角,成为知识的主动探索者。如:我在教“三角形面积公式”的推导时这节课时,课前布置四个学生一组。让他们合作探究:根据已学过的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去动手实验一下,可以怎么转化为我们会计算图形的面积。学生通过自己的动手操作,初步感知了三角形面积公式的来历。第二天上课时课堂气氛挺活跃的,学生回答问题挺积极的,每组都说出了至少两种转化的方法:可以把两个大小、形状完全一样的三角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也可以把一个三角形通过剪、拼的方法转化为平行四边形。这样,通过学生的合作演示及他们在观察思考的基础上记录下来的结论,掌握了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合作探究的能力和观察、解决问题的能力,使每个同学都得到了成功的体验,分享到成功的喜悦,增强了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总之,面对新课程改革的挑战,我们必须转变教育观念,多动脑筋,多想办法,密切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使学生从生活经验和客观事实出发,在研究现实问题的过程中做数学、理解数学和发展数学。
【关键词】 学习方式;转变;数学教学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提出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单一、被动和陈旧的旧课程的学习方式,已经成为影响素质教育在课堂教学改革中的一大障碍。因此转变学生的新课程的学习方式在当前推进素质教育的前提下具有特别重要的现实意义。而转变新课程的学习方式意味着什么?传统的旧课程的学习方式把学习建立在人的守旧性、客体性、受动性、依赖性的层面上,从而导致人的创新性、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的日渐消退。新课程提出的课程的学习方式的转变就是要变单一的接受学习方式为多种学习方式的结合,让学生“感受和理解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要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主要目的。为此,在教学中,我结合本班学生的特点,努力发挥教材的指导作用,力争让学生经历数学化的活动过程,逐步改变以教师为中心、课堂为中心和书本为中心的局面,以促进数学学习方式的转变,促进学生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的发展。
一、创设各种教学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新一轮课程改革很重要的一个方面是改变学生的学习状态,在教学中更重要的是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力等方面的发展。就学习数学而言,学生一旦“学会”,享受到教学活动的成功喜悦,便会强化学习动机,从而更喜欢数学。不同的教学内容,创设不同的教学情景,对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在平时的教学中,我注意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的教学目标,选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努力创设一种和谐、愉悦的教学氛围和各种教学情境,精心设计教学过程和练习。让学生在这种氛围中去自觉、主动的学习数学知识。如在教学加法的意义时,为了把抽象的定义形象化,上课时,我首先让同桌的两个同学把各自文具合盒里的笔都拿出来,然后数数后让同桌的两个同学把笔再合在一起,学生不知道我创设这个情景的作用,这样就调动了他们的求知欲。然后我再叫他们把刚才的操作用数学语言表述出来。这样学生在操作和口述的过程中知道了加法就是把两个数合并成一个数的运算。久而久之,学生体会到学习的乐趣,同时激发了对数学的好奇心、求知欲以及学习数学的兴趣,觉得数学不再是那些枯燥、乏味的公式、计算、数字,从思想上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了。
二、让学生在经历操作活动的过程,通过动手实践来学习数学
学生学习数学重要途径和方法之一是动手操作,用外显的动作来驱动内在的思维活动,并把外显的操作过程抽象成数学的表达,从中感悟并理解新的知识,体会学习数学的方法与过程,获得数学活动的经验。如:教学“测量”这个内容时,我让学生到操场去亲自实践操作,通过他们动手操作,不仅掌握了测量的方法,还感知到了长度单位和面积单位的不同。当然,我们强调动手的同时,也不应忽视动脑,这样,才能更有利于学生的探究性学习。如教学“统计”时,我先让学生统计教室内各种清扫用具的数量、统计学校各年级各班学生人数及男女生人数等,在学生能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过程中,我再让学生去调查自己家里一天大约要用多少个塑料袋,然后算出学校所有学生家里一天要用掉的塑料袋,算出一个塑料袋的面积。再算把一天用掉的塑料袋铺开,占多大面积。通过学生的调查和计算,学生能把所学的知识有机地结合起来,在这个过程中也让他们更直观地知道了白色污染的严重性。这样在经历实践操作的过程中学生不仅学会了调查,还进行了思想品德的教育,能自觉地从自身做起,做保护环境的小卫士,真可谓一举多得。经常这样训练,使学生深刻地认识到数学对于我们的生活有多么重要,学数学的价值有多大,从而激发了他们学好数学的强烈欲望,变“学数学”为“用数学”。
三、让学生进行合作与交流,通过互动的过程学习数学
新课程倡导建立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师的职能不再仅仅是传递、训导、教育,而要更多地去激励、帮助、参谋;师生之间的关系不再是以知识传递为纽带,而是以情感交流为纽带;教师的作用不再是去填满仓库,而是要点燃火炬。学生学习的灵感不是在静如止水的深思中产生,而多是在积极发言中,相互辩论中突然闪现。教师要发挥合作者的巨大作用,从高高的讲台走下来,做学生学习的伙伴和合作者。使学生从被动听课、被教师牵着走,转变为与老师、与同学合作学习,成为学习的主体。
在教学中,我大胆放手,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角,成为知识的主动探索者。如:我在教“三角形面积公式”的推导时这节课时,课前布置四个学生一组。让他们合作探究:根据已学过的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去动手实验一下,可以怎么转化为我们会计算图形的面积。学生通过自己的动手操作,初步感知了三角形面积公式的来历。第二天上课时课堂气氛挺活跃的,学生回答问题挺积极的,每组都说出了至少两种转化的方法:可以把两个大小、形状完全一样的三角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也可以把一个三角形通过剪、拼的方法转化为平行四边形。这样,通过学生的合作演示及他们在观察思考的基础上记录下来的结论,掌握了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合作探究的能力和观察、解决问题的能力,使每个同学都得到了成功的体验,分享到成功的喜悦,增强了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总之,面对新课程改革的挑战,我们必须转变教育观念,多动脑筋,多想办法,密切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使学生从生活经验和客观事实出发,在研究现实问题的过程中做数学、理解数学和发展数学。